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21世纪基督徒装备100课 >

第70章

21世纪基督徒装备100课-第70章

小说: 21世纪基督徒装备100课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寄望统治者进行改革,结果成了改革思维的强大支持群体。在这期间,英国社会各阶层对教会不满的气氛相当普遍。加上约翰·威克理夫(JohnWycliff)的影响并未完全消失,民间对改革的诉求一直存在。因此,当马丁·路德振臂高呼之后,脱离罗马教会体系,以及改革教会信仰与生活的情绪,即不断地在英国提升。时逢国王亨利八世与原来王后的离婚要求,遭到罗马教皇拒绝,国王当下乃“顺应民情”,召开特别国会,通过了一项名为《最高治权法案》的决议,宣告英国的国王从此成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领袖。这举动等于宣告教会从此与罗马决裂,自行独立于罗马教廷之外。时为一五三四年。随后,亨利八世即强行解散修道院,没收罗马教会的产业,使用英文圣经于聚会之中,并着手编辑英国教会自己使用的《公祷书》。这一连串的行动,为英国改教运动揭开了序幕,也让民间改革教会的主张得以伸张。当时在言论界领导群众的牛津大学(UniversityofOxford)和剑桥大学(UniversityofCambridge)的领袖,也支持国王的宗教政策,乐观其成。英国教会乃在亨利八世的荫庇下,走上了改教的不归路。

    改革教会的行动虽然不是始自马丁·路德,却是在他倡导的宗教改革之下成功的。许多人都在问:为何之前的改革都失败,独有马丁·路德的改革成功?这里面的因素显然相当复杂,难以归咎于任何单一的原委。但有一点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之前的改革方案,基本上都是针对个别的腐败行为而提出的;然而,当人的内心或生命的本质没有改变,外在的改革就不可能持久。马丁·路德的改革却是从信仰、教义着手,他透过信仰的更正,改变了人的生命本质,从而达成表里一致的改革。事实上,是“教义”的改革,使十六世纪的这场改革运动,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至终匡正教会重新回到圣经的基础和原先的正路。

    问题研讨

    一、从“惟独信心”、“惟独圣经”、“惟独恩典”这三方面看,你认为今天的教会是否充分表彰出这些改教诉求?

    二、马丁·路德甘冒生命危险所说的“这是我的立场”,成为流传几百年的名句。你可曾否想过,为了信仰的缘故,你能够付上什么代价?

    三、强调教义的改革,带来了教会的更新;强调行为的改革,一事无成。这历史事实对今天的基督教有何启发?

    

六。教会历史篇/李振群 第53课 改革浪潮风起云涌

    前言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威登堡(Wittenberp)的小小火花,掀动了在苏黎世(Zurich)的火焰。在德国(Germany)与瑞士(Suitzerland)出现的改革运动,逐渐汇集而成一股澎湃的浪潮,不住地冲击着整个欧洲。我们不难想象,这股浪潮势必引起各式的镇压与攻击。事实上,马丁·路德(MartinLuther)的“九十五条”出现,宗教改革一直面对着反对阵营的强力反弹。在改教的路上,神再一次彰显出他眷顾教会的奇妙恩典,他的保守让改革不至淹没在反对的势力下。“万事互相效力”的道理,再次获得明证。

    德国改教的进展

    德国既是最先推进改教的地区,遭受反对的势力也就最为强大。帝国的元首很快发觉,那些支持改教的王侯已定义不顾一切赞助改革,且又组成了联盟,来对抗帝国向他们所施加的压力。这位欧洲最有权利的人物,查理五世皇帝(KingCharlesV),决定使用武力来贯彻自己的政令。元首的军队在一五四○年代开始进驻德国地区,并且成功地瓦解了改教王侯的联盟力量。在“罗马派”王侯的协助下,甚至在一五四七年攻陷了改教的大本营威登堡。神怜悯了他的仆人,因为马丁·路德在这之前,已于一五四六年病逝,得免成为罗马派阶下囚的羞辱。其实,当罗马派的军队进入威登堡教堂时,曾打算将葬身此地之马丁·路德掘出鞭尸泄愤。然当时查理却仁慈地下令说:“我无意与死去的人计较,就让死人安息吧!”路德的墓地而得以保存完好,直到今日。

    帝国的势力既然压倒了部分王侯的势力,德国改教的力量应该就要面临瓦解了。然而此时德国的罗马派王侯,也开始担心查理的势力过度高涨,有吞灭己身实力之虞。因此德国的王侯开始不分信仰取向,结合起来,或明或暗地抵制元首的各项政令。查理皇帝本身来自西班牙(Spain),如今劳师远征,却在德国弄得僵持不下,进退两难;心灰意冷之下,只好在一五五五年,与交战各方签定了著名的“奥斯堡和约”,体面地离开了德国的疆土。该和约条文在教会事务方面,正式承认了德国改革派的教会拥有合法的地位。从此,马丁·路德所建立和领导的德国教会(称为福音教会,即今日的信义宗教会)取得了法理上的认可,宗教改革在德国地区可说是取得了胜利。

    瑞士改教的延伸

    瑞士改教的发源地是苏黎世,但是对改教全局影响最大的,却是日内瓦城(Geneva)。支持教会改革的人士,很早就开始在日内瓦活动,只是影响不甚显著。及至一五三六年,一位颇负盛名的年轻学者约翰·加尔文(JohnCalvin),因逃难而路经此地,即受到当时的改革领袖感召,留了下来协助推动改革。日内瓦自此在改教的历史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影响。

    加尔文乃法国人。二十二岁即取得神学博士学位。在改教的风潮中,接受了路德所倡导的福音信仰,因而不得不离开当时偏向罗马的巴黎大学(UniversityofParis;Rome),四处流亡讲学。这次途经日内瓦,虽是路过性质,却因当地的需要,深受感动而留下参与教会的改造工程。但两年之后,日内瓦市议会的立场变动,加尔文不得不离开,远走他方。过了三年,日内瓦城的宗教事务日趋混乱,市议会在权衡利害之后,决定再度邀请加尔文前往主持教会事务。虽有俗话说:好马不吃回头草。然而加尔文这头超级好马,却深感神旨意的带领,毅然回到日内瓦承担危局,主持教务,力挽狂澜。须知当时的教会成员,实质上也涵盖了整个城市的人口。主持教会事务的人物,着实举足轻重。加尔文却以一名法国人,进到瑞士人的当中,企图在混乱中改造教会,其处境之艰险,可想而知!加尔文果然不负众望,从一五四一年重返日内瓦到一五六四年辞世的二十多年中,加尔文将日内瓦教会建立起来,成为宗教改革中的头号模范教会。

    加尔文在圣经教导、神学论述方面异常出色。加上对教会纪律的强调、处事认真而又无私的态度,遂令日内瓦教会名声远播。许多来自欧洲各地的宗教避难者,皆慕名而至。加尔文也给予这些人充分的空间,学习宗教改革之道。这些人分别回国之后,得以让加尔文的神学思想与教会体制根植至欧洲各地,包括苏格兰(Scotland)、荷兰(Holland)、法国(France)等。加尔文又设立了日内瓦学院(GenevaAcademic),为各地培植所需的神职人员。凡此种种,使这位改教家至终成为马丁·路德之外,另一位主要的改教领袖。瑞士的教会体制(称为改革宗教会或长老宗教会),亦因此而广泛流传到世界各地。

    英国的改教历程

    英国(UnitedKingdom)的改教,自《最高治权法案》始,即与宫廷的政策挂钩。因此,当亨利八世(HenryⅧ)在位的时候,改教的进展大致顺利。亨利逝世后,继位的爱德华六世(EdwardⅥ)年幼,政务由摄政主持,在宗教事务上延续了亨利的方针。国会在一五四九年进一步通过一项《教会统一法案》,使《公祷书》在英国教会的运作上,成了惟一的合法标准,遂使改教运动在英国得以继续壮大。然而,敌对的罗马派势力却一直伺机而行,准备大举反击。爱德华国王逝世,玛莉女王(QueenMary)登基,反对改革的势力终于抬头。自从玛莉于一五五三年即位,宫廷的宗教政策即行逆转。大批改教分子遭到逮捕、下狱及杀害;许多人不得不逃亡到欧洲大陆去。而这位女王因此得到“血腥玛莉”(BloodyMary)的称号。惟此时英国改教的情势大受影响,改革派实力消退。但是,纵观当时处境,人心仍然倾向改教派的观点。就在改革实力尚未被彻底铲除之前,玛莉女王却先一步撒手尘寰。血腥的日子只不过持续了五年而已!继位的伊利莎白(QueenElizabeth)登基后,立即恢复从前的《最高治权法案》及《教会统一法案》,致使英国的改教路线得以继往开来。在伊利莎白女王悉心主持朝政下,英国国势日趋强盛,英国的教会也就更加独立于外界的干预了。由于伊利莎白女王在位长达四十五年之久,故令宗教政策得以落实贯彻。当伊利莎白女王成了举国上下拥戴的君主,基督教(主要是英国教会,又称为圣公会)也就成了名符其实的英国宗教信仰了。

    其他的改革情况

    除了以上三个地区之外,宗教改革也在其他欧洲地区蔓延。一般而言,靠近德国的地区,逐渐接受了德国信义宗型态的基督教,包括瑞典(Sweden)、挪威(Norway)、丹麦(Denmark)等地。改革宗型态的基督教则逐步扩展至法国、德国南部、荷兰及苏格兰等地。英国的圣公会则一直维持着地方特色,与欧洲大陆上的型态有别。此外,一些较为独立发展的小规模改革团体,也出现在欧洲。这些小团体一方面反对罗马派的观点,但又对划分教区、设立主教等较为制度化的教会型态不以为然,因而选择独自发展的理念。只是由于缺乏高瞻远瞩的领袖,这些团体的观点往往容易流于偏激。因此在开始的时候,这些打着改革旗号的群体,经常引起社会的动乱,为改教带来负面的评语。犹幸到了十六世纪的后期,这些偏激因素逐渐消退。只是他们仍旧无法与其他改革派结合。遗憾的是,这些较小的宗教团体,往往也不见容于其他基督教体系,因而同时遭遇罗马派及改革派的排斥。当中不少人士成了四处飘流的“宗教”难民;当中也有选择离开欧洲,移民到美洲新大陆去的。门诺会和贵格会就是其中较为人知的典型。

    改革派的成长,确实让罗马派刮目相看,以至当中一些较为开明的人士也不得不承认,改革确实是刻不容缓的!这些人士主张留在罗马的体制中,推动教会的变革,并清除那些招惹批评的腐败。一些具改革思想的修道会开始出现;许多以改革作为职志的人物,更积极推动真正的敬虔作风。逐渐地,改革的气象也出现在罗马派的圈子中。神职人员再不可擅离职守,平日的训练与学术水平不仅大幅度提高,还得遵守严格和高水平的道德生活标准。这股罗马教廷内部的新兴力量,在改革的决心是一致的,留在体制内推动改革的方针也相同,但是对于德国、瑞士等地,改革派的态度却分成了两个阵营。温和的阵营赞同与路德、加尔文等人和解,接纳部分改革派的主张;强硬的一方则认为路德等人乃是异端分子,应该加以镇压。经过一番争持,强硬分子终于占了上风,其路线逐步成为了罗马教会官方的立场。其后于一五五五年,强硬阵营的人士更出任教皇,主导了整个罗马内部的改革取向。罗马教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