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高山流水 >

第14章

高山流水-第14章

小说: 高山流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点都不沾边,最后连发言权都没有。就像公海一样,公海谁都可以去捕鱼,但是他捕到的鱼绝对不会分给你一条,所以中国要有自己的志气,何况我们有这个能力,动员起来做好这件事情。另外从政治上来说,为什么毛主席讲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为什么我们也要搞两弹一星,假如没有搞的话,我们要受人欺负。我觉得现在的世道还是强权政治,我们不能这么任人宰割,我们要有自己的志气,我们中华民族能够实现这一点,维护我们的独立、主权和大国的地位,维护我们自己的太空和月球权益,增强我们民族的凝聚力,我觉得这些都是难以说多少钱一斤去买到的。假若要花很多钱去搞月球探测我也不赞成,第一次实现月球探测就是14亿人民币,我们光公款吃就要吃两三千亿人民币!(掌声)我觉得14亿人民币分三年拨款,我们要做到这个事情不是很艰难的,我觉得我们能做好,我们还是有充分的信心。所以,这样对提高我们国家的技术各方面都是很有意义的。另外你谈到美国现在为什么要重返月球,他们都已经上去过了,但那是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的水平,比现在差远了,现在绝对不会像那时效率低花钱多,现在技术先进,能够具有更大的效益。现在大家对月球加深了认识,知道了月球的资源,我今天没有报细账,月球上的资源包括原子能发电的铀来说,我看也可以用上上千年。我们现在地球上确实很贫乏,我的意思不是说要依靠月球,科学家向人类社会提供了一个前景,不用太担心,人类是有希望的。人类是能够解决自己生存的需要的,我们可以在地球上找很多代制品,月球确实有一种特殊的环境,很恶劣的环境,你在地球上还找不到这样的环境。第一,重力小,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第二,没有磁场;第三,地质构造非常稳定;第四,没有一滴水,极其干燥;第五,非常干净。那么一个环境地球上哪儿也找不到,你有很多药品的生产、材料的生产非得到那儿去做不行。我的意思就是说,他确实是看到了将来的利益,所以才重返月球,而且很多国家都要做这件事情。谢谢。(掌声)    
    江西上饶人,生于1935年。1956年北京地质学院毕业,1960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生毕业。现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高级顾问,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陨石学、月球科学、比较行星学、天体化学与资源环境地球化学研究,是我国天体化学领域的开创者。现任我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在国内外发表论文320余篇、专著6部、主编论著8部,培养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50多名。


第二部分科学让我恐惧什么(1)

    南帆    
    科学让我恐惧什么?这有点像一个耸人听闻的标题。很难想像,今天还会有人不近情理地拒绝科学。19世纪的卢梭曾经谴责过科学。在他看来,科学和艺术导致了伤风败俗。然而,这种观点已经得不到多少人的赞同了。现今,我们已经习惯于将科学精神视为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的优良品质。没有人能够否认这个事实:科学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历史。五四先哲高擎“德先生”和“赛先生”两面大旗,中国的现代历史正在一步一步地汇聚到这两面大旗之下。也许,科学已不仅是一面大旗了,科学已经如此密集地嵌入我们的生活,成为生活本身。飞机,汽车,医院,雄伟的建筑物,还有桌上这个小小的麦克风,科学无所不在。科学,科学,我们都应该以不知科学为耻。    
    尽管如此,我还是不能避免我的恐惧——就是在科学得到了巨大的成功之后。这种成功会不会突破某些必要的限制,从而将人类置于危险的境地?我们会不会过于信任科学的能力,以至于遗忘了人类的局限性?科学的历史证明,上帝不存在,神不存在,理性正在重写宇宙的真实图景。但是,理性的无往不胜会不会导致一种傲慢乃至僭妄——人类会不会悄悄地将自己摆到了上帝的位置上?如何估价科学的成功,这的确是一个必须深思的问题。相对于茹毛饮血的原始时代,科学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另一个现代世界;然而,相对于浩瀚的宇宙,科学的成就微不足道。或许存在一个宏伟的宇宙秩序,人类仅仅是其中极其渺小的一个环节。如果企图解除这个秩序的束缚,如果人类企图给自己制造一个不适当的高度,从而以君临一切的姿态傲视宇宙万物,这时的科学就可能走得太远了。现今看来,“人定胜天”是一个幼稚的口号。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宇宙秩序的沉默不等于不存在。如果将人类的一点小聪明当做冒犯宇宙秩序的资本,那就过于狂妄了。我所说的“幼稚”,不仅表明已知和无知之间仍然存在极其悬殊的比例,更为重要的是,人类似乎丧失了敬畏之心。敬畏仿佛是一种传统的、不无愚昧的品质。现在,还有什么能够使人类低下高贵的头颅?从多少光年的遥远星系到分子内部的结构,科学正在逐一地破译大大小小的秘密。癌症?艾滋病?堆积成山的垃圾?河流污染?气候变暖或者地球沙漠化?这些都是暂时的问题。只要清点一下历史就明白,科学曾经夷平了多少疑难,解除了多少困境。我们似乎已经可以归纳出一个逻辑:只存在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存在无法穿透的铁幕。这就是现代人的自信。    
    的确,我的怀疑就是指向这种自信。我愿意援引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A。哈耶克——1974年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的一段话表明我的担忧:    
    人类的理性要理性地理解自身的局限性,这也许是一项最为艰难但相当重要的工作。我们作为个人,应当服从一些我们无法充分理解但又是文明进步甚至延续所必需的力量和原理。这对于理性的成长至关重要。历史地看,造成这种服从的是各种宗教信仰、传统和迷信势力,它们通过诉诸人的情感而不是理性,使他服从那些力量。在文明成长中,最危险的阶段也许就是人类开始把这些信念一概视为迷信,于是拒绝接受或服从任何他没有从理性上理解的东西。这种理性主义者,因为其理性不足以使他们认识到自觉的理性力量有限,因而鄙视不是出于自觉设计的一切制度和风俗,于是他们变成了建立在这些制度和风俗上的文明的毁灭者。弗里德里希•;A。哈耶克:《科学的反革命——理性滥用之研究》,96页,冯克利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多少人愿意品味哈耶克的苦口婆心?事实上,我们可能更多的是迷惑于另一个循环:科学产生了问题,但是科学也在解决问题。这两个方面如同历史迈步的左脚和右脚。成就减去代价还有剩余,我们就必须心满意足。我明白,没有必要故作姿态——没有必要一面兴高采烈地享受科学提供的快乐,一面忘恩负义地诽谤科学。电视机减少了阅读的时间,电话打断了鸿雁传书的古老传统,电子游戏令许多人玩物丧志,汽车或者电梯压缩了运动量导致高血脂症,这些都不是什么了不起的问题。真的,科学没有必要为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放慢自己的速度。但是,我怀疑的是一个根本的问题——现代人所信奉的逻辑能够维持多久?我看不到一个坚不可摧的保证。历史源源地提供了归纳出这个逻辑的素材,可是,归纳的效力不是无限的。我们看到了一百只黑色的乌鸦,不等于说肯定出现不了一只白色的乌鸦。另一个更通俗的故事说,有一只聪明的火鸡从市场来到一个人家里。10天之后,他已经归纳出一套完整的规律:每天几时早餐,几时午餐,几时饮水,几时沐浴,如此等等。但是,15天之后,也就是复活节那天的早餐时间,它竟然被一刀宰了——这是它的归纳无法事先抵达的结局。神明已逝,科学万能。我们不再敬畏什么,而是心安理得地沉浸在现代人信奉的逻辑之中,放肆地榨取地球,奴役山川河流,日积月累,迷途不返。会不会有那么一天,人类终于触动了一种巨大而神秘的力量,一种狂暴的报复突如其来地降临?人类意识到自己脆弱的时候,一切回旋的余地早已挥霍殆尽。无力回天,这将是那个时候惟一的长叹。    
    但愿这仅仅是一个人文知识分子神经过敏的想像。我毫不犹豫地承认,我渴望被驳倒——渴望我的怀疑是杞人忧天,渴望现代人所信奉的逻辑一如既往。然而,如果允许一个脆弱的人文知识分子提问,我还是想固执地重复这一点:什么是这个逻辑的保证?


第二部分科学让我恐惧什么(2)

    我的确是这么形容的:放肆榨取地球,奴役山川河流,日积月累,迷途不返。如果人类真的有那么悲剧性的一天,这种疯狂的掠夺肯定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这时,我们不得不意识到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这种掠夺又有什么必要?动力在哪里?——人类真的需要那么多吗?    
    的确,人类究竟需要多少?    
    相对于现今的研究能力,这不是一个难题。我们拥有如此之多的数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营养学家,建筑学家,大型超级计算机随时待命。每个人所需的生活资料乘以世界总人口并且加上一定数量的不可预测支出,我们可能得到一个基本的数字。    
    这肯定不再是一个吓人的数字。现代社会,科学创造的财富极大地超出了人口的增长速度。纽约,巴黎,香港,上海,灯红酒绿,纸醉金迷——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个物质世界的诞生。匮乏的时代一去不返。一种观点认为,全世界现有的财富可以绰绰有余地支持全人类的小康生活。这个基本的数字已经攀过了一条关键的横杆。人类不需要更多的财富积累了。安居乐业的日子里,我们还要做些什么?缩短劳动时间,旅行,游戏,体育,投身于艺术活动。旅行社生意繁忙,奥林匹克运动会增添至一年一度,绘画、雕塑和文学写作吸引了众多爱好者,老龄人之间盛行结伴散步和钓鱼比赛……    
    毫无疑问,这种一厢情愿的想像有些愚蠢。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人都没有打算短期内看到这一幅现实图景。谁说可以安居乐业了?谁说可以放弃积累了?财富总是多多益善,从来不会有足够的时候。不会有人知道究竟需要多少。一个总统夫人拥有六百多双鞋子,一个足球明星买了二十几辆豪华跑车——社会学家和数学家怎么算得出他们的需要?    
    当然,这时“需要”一词已经不合时宜了。一双脚与六百多双鞋子、一个身躯与二十几辆跑车之间的关系只能用占有欲给予解释。是的,“欲望”一词更能说明问题。一个胃装得下多少食物?一个人住得了多大的房子?“需要”以身体为基础,消耗的物质就是那么一些;然而,“欲望”是内心的产物——谁知道一个人的内心有多大?雨果说,比陆地大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大的是心灵。这就是说,欲壑难填。欲望的意义上,一个拥有半个城市房产的人仍然会感到穷得发慌。    
    我想说的是,科学会不会打开了所罗门的瓶子,形形色色的欲望正在前所未有地释放出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