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好工作都到哪儿去了 >

第2章

好工作都到哪儿去了-第2章

小说: 好工作都到哪儿去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管广告这么多,可是机会却少得可怜。对许多公司来说,招聘渠道多种多样,不一定完全依靠广告;而广告上所刊登的信息,却又未必完整。尤其在当前,大量的求职中介机构充斥市场,其中很多机构的运作既不规范,也完全缺乏诚信。    
    就算你把自己的简历成功地送达到了心仪的公司,但随之而来的马上是新一轮的考验,免不了又是一番磨难。据调查,一些大公司每年收到的简历多达130000份,平均每天竟然数百份。公司的人力资源主管就算什么也不干,光看简历就够他受的了。即使是一些小公司,每周起码也能够收到数份简历。正如一些专家所指出的那样:这些公司本身也几乎都陷入到了简历的汪洋大海之中。    
    这么多简历摆在招聘人员案头,他该何去何从呢?不要以为他会认真地看每一份简历,也不要以为他能明察秋毫、慧眼识珠。其实他首先要做的第一步工作不是挑选,而是排除。于是一些本来还挺不错的简历,往往因为一点点小瑕疵而被弃之如敝屣,让人深感可惜。然而为了把大堆的简历减少到便于管理的数目,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人士不得不这样做。他们筛选简历时采取的原则往往首先是:“看看可以将谁排除掉”。为了使自己的简历不落入被排除之列,应当怎么做呢?答案就在后面的章节中,这里先暂且不表。    
    为什么你把简历像雪片一样撒出,却迟迟收不到面试邀请呢?恐怕这就是个中原因。有资料显示,即使在美国经济形势最好的年头,平均245个求职者当中也只有1个人会接到面试的邀请。美国尚且如此,中国的情况就更加不容乐观了。    
    在求职路上,每一步都是那么艰辛。哪怕是得到了面试的邀请,也表明他们在求职的道路上不过才走了一半。然而对他们来说,更普遍的情况是:这些幸运儿们夹着公文包踌躇满志地赶到面试现场,激动地和主考官们问答一番以后,就满心欢喜地回家等着好消息。可惜对方从此却杳无音讯,面试只是变成了“美好的”回忆。    
    “失败!失败!”求职者的脑子里充斥着这样的字眼,明明已经到了成功的大门口,却被拒之门外。这样的情景每天都在不断地上演。为什么最难打动的总是那些面试的主考官们?难道这其中有些地方错了?错在哪里呢?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又要唉声叹气了?为什么自己如此热忱地投入了这么多时间和精力来收集信息,制作、刊登、投递简历,参加面试,而成功的回报率却是如此的微乎其微?这样的求职结果真让人绝望。是的,面对残酷的现实,恐怕你只能发出这样的感慨:“找份好工作,真是太难了。”    
    


第一部分:找份好工作为何这么难多些勇气 少点叹息 1

    传统的观念认为,不断的变化使所有的行业处于持久的动荡之中。随着财富的增减,工作职位被不断地创建,又被不断地取消。在这样的轮回往复中,作为求职者,就好比一个水手拼命地在水中漂游,挣扎着希望搭上一艘哪怕是很小的船,但往往事与愿违,在风浪中你总是被抛出船外。职业,曾经被想象成是你脚下坚实的甲板,然而现在它正在变得越来越脆弱不堪。        
    这个比喻看起来是那么生动形象。不信看看你周围的人,不断有人离职,被解雇,受聘,换岗……而且,对于很多人来说职业周期正在变得越来越短暂。从根本的意义上说,可以说每换一次工作,并非仅仅是个人工作机会上的变化,它产生的其实是更深层次的质变,因为它将改变着你的求职思维和行为。    
    对于这种变化,你准备好了吗?不可否认,对多数人来说,心灵深处肯定会产生一些畏怯情绪,挥之不去,是它们让你在职业生涯中变得无所适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先来看看,是什么原因才导致了这样的局面呢?    
    渴望撞大运的心理    
    许多求职者都会不自觉地怀着撞大运的心理去投递简历,在前面我们已经说过,这就像赌博一样,赢的概率微乎其微。那为什么还是有这么多的人有着这样的心态呢?从人性的角度来分析,存在这种心态是不无道理的。    
    首先,求职者们会有这样的想法:只要我投递足够数量的简历,就一定会得到工作机会的垂青。自古没有不开张的油盐店,找工作大抵也不例外。其次,他们也可能会怀着赌徒的心态,认为不会每一次投注都失败,一定会有赢的时候。如果求职者都指望靠这样的心理获得安慰,那么现实就会教育他们,这样的想法太天真了。赌博本来就是一场有输无赢的游戏,人们之所以会陷入这场游戏就是因为他们总是相信自己会是最终的幸运者。在揭开底牌之前,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有可能拿到主宰命运的王牌。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找工作跟撞大运还有什么两样呢?    
    不要给自己找借口    
    在经历了数次失败之后,每个人都会想一想,自己为什么总是得不到机遇的垂青呢?想来想去,总是不免为自己找上一大堆理由。有时候,这些理由听起来还真是那么一回事,诸如自己能力不够、学历太低、经验不足,或者年龄太大之类。所有的这些理由,都是打击人们信心的因素。    
    每当你开始认真考虑要做某一件事情时,在潜意识里经常会出现另一个声音:“这些想法太不切实际,太愚蠢了!”也就是说,总会有一种思想上的阻力与自己对抗。几乎每个人都是这样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处理任何重要的事情,都要经过一番思想斗争。    
    可以说,许多人的脑子里都有这样一个专门唱反调的声音,它总是在各种场合给你泼冷水,削弱着你的意志和力量。尤其是在找工作的时候,它会给你灌输这样的观念:那份工作是不可能轮到你的,比你优秀的大有人在,他们随时可以把你挤到队伍的最后去,还是承认现实、接受命运吧。    
    如果对追求一份好工作缺乏信心,踌躇不定,那么这很可能是因为正在经受感情或心理障碍的困扰。    
    你可能经常会这样想:“我太普通了,怎么可能成功呢?”    
    果真如此吗?事实上,许多天才人物在小的时候看上去都平庸无奇,其中不少人在上学时也并不出色。比如爱迪生,对于当时的教育制度无疑是个绝妙的讽刺。当年在学校时,他甚至被认为是“毫无发展的潜力”的弱智儿童。而正是他,26岁时已取得了惊人的研究成果。相反,那些“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所谓“神童”却大有人在。“普通”并不是拒绝优秀的理由,更不是找到好工作的障碍。    
    你也可能这样想:“我的学历太低了。”    
    拥有高学历,诚然会有一个较高的起点,但是机遇和成功并不是只偏爱学历高的人。很多成熟的大公司在招聘的时候,看重的可不是你的毕业证书。所以有一点要提醒大家,许多工作中表现十分出色的人,他们所受的教育和培训其实并不比你多。       
    古往今来许多职业生涯的成功者,很多都没有接受完系统的科班教育。其中最著名的事例,莫过于微软的比尔·盖茨了。很多著名的发明家,甚至连中学都没读完。可见,学历并不能说明一切,成功源自自信。    
    这些事例难道还不足以给你以信心么?    
    或者,你还会这么说:“年岁不饶人,我的年纪太大了。”    
    也许你认为对自己来说,重新开始创业为时已晚。毕竟一旦过了巅峰期,就很难有什么潜力可挖了。可是把一切都推诿到年龄头上,却未尝不是一种借口。古今中外那些“大器晚成”的例子,我们不想多举。其实在求职的时候,有时年龄虽然是一道门槛,却并不是绝对的屏障。    
    而与之相反,有些人恐怕又会有相反的说法:“在这个领域,我的资历太浅了。”    
    诚然,如果自己太年轻了,没有什么工作经验,很难引起他人的重视。但是年轻本身就是一种值得骄傲的资本,年轻人有活力、有创见、有闯劲。至少,你还拥有大把的时间学习和成长,拥有不断试错和从头再来的机会。    
    你要知道,年轻永远只是本钱,而绝不是负担。    
    又或者,你还会有借口:“我无能为力,因为我是……。”    
    不管省略号后面是什么,都不能成其为借口。哪怕是个残疾人,他也有权利得到好工作。    
    一位名叫凯文·罗宾斯的美国人从前是个森林看守员,1975年一次惨痛的事故使他成了残疾人。现在,凯文在堪萨斯城作自由撰稿人和摄影记者,尽管他只剩下左手的无名指能够活动,却已写作并出版了3本小说。    
    


第一部分:找份好工作为何这么难多些勇气 少点叹息 2

    凯文的故事告诉人们,灾难和不幸并不能阻碍成功的到来。就在凯文瘫痪那年,他家的房子在一次火灾中化为灰烬,而他妻子在一次交通事故中又差点送了命。    
    凯文的成功和毅力来自哪里呢?他自己认为是来自于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高度的责任感,他曾这样说:“如果你像我一样习惯于与生活作斗争,那么为你自己确立一个目标。当时我想要重新投入积极的生活,想要重新站起来,到外面做我能做的事。这大概是我的天性。所以挑战越是严峻,我越是觉得兴奋。如果一个人自己没有付出全部的努力,又有什么权利要求别人为你创造更好的生活呢?”    
    当你不相信自己的时候,请永远记住一句话:“天助自助者”。    
    你为取悦谁而找工作    
    你也许常常会有这样的困扰:在父母、老师或其他人的眼中你被寄予厚望,你可能是他们的寄托所在,因此不得不拼命地取悦他们。哪怕在求职道路中,也时常要顾及他们的感受。要知道,父辈的想法和自己难免差异巨大,这样一来,他们的关爱岂不简直就是个累赘?没准这就是你职业生涯道路上一种隐形的拦路石。    
    这样的拦路石几乎遍地都是,不少人深受其害。我的朋友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现在依然是失业大军中的一员。他酷爱音律,并拥有常人不能企及的音乐天赋,完全可以在这个行当中谋求一个称心如意的职位。然而,他的父母却认为那是个荒谬的职业。在他们的“鞭策”下,他不得不投身于IT大潮,以己之短示人。他自己并不喜欢IT的工作,也不擅长,是他的父母为他选择了这一行业,尽管他真正的梦想是当一名录音师,然而他很可能一生也无法触及这个梦想了。的确,这样的结局常常使我们困惑,我们难道不是在为自己做出选择吗?下面这样一个例子,也许更具有普遍性。    
    美国人辛克莱尔现在是一名外科医生,但长久以来他一直渴望跳出医学界。他理想中的工作是在社会公益组织中当一名管理人员或是保健顾问。他对等级分明的医学界感到很不自在。    
    辛克莱尔具备改行所需要的文凭和资历,从这点上讲他是幸运的。他曾在数家卫生组织及办事机构工作过,并一直在特别医疗工作组很投入地工作,还取得了一所名牌大学管理学的硕士文凭。    
    那么,为什么这位天资聪颖,又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士没能从事自己理想中的工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