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中外名人隐闻怪癖 >

第30章

中外名人隐闻怪癖-第30章

小说: 中外名人隐闻怪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林、张之女林小琳,在父母离异后曾与父亲生活在一起。林彪再婚,妻
子叶群不喜欢小琳,使其渐失家庭温暖,至“文革”中后期,她实际上已经
不是林氏家族的一员了。
吴玉章的座右铭
革命老人吴玉章(1878—1966 )担负着党和国家的重要职务,愈老愈
爱做学问,从不懈怠。
81 岁那年,吴老在自己案头挥笔写下了一则座右铭:
“我志大才疏,心雄手拙。好学问而学问无专长,喜语文而语文不成熟。
无枚、皋之敏捷,有司马之淹迟。是皆虚心不足,钻研不深之过。年已八一,
寡过未能。东隅已失,桑榆非晚。必须痛改前非,力图挽救。戒骄戒躁,毋
怠毋荒。”
吴老将此语铭记终生,虚怀若谷,勤学不辍,戍为后人的楷模。
彭德怀的坎坷婚姻
彭德怀早在家乡时曾与表妹周瑞莲相爱,两人青梅竹马,感情很好并定
了婚。在彭德怀离家投身革命与瑞莲分手时,瑞莲拿出两双鞋袜,鞋底上绣
着象征生死不渝的“同心结”。可是,彭德怀走后,地主逼瑞莲替父抵债,
她誓死不从,跳崖自尽。
周瑞莲死后,彭德怀悲痛欲绝,不肯找对象。后来年纪大了,经人说合
才与一个货郎女儿刘某结婚。可是,彭德怀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刘某便登报
声明同他脱离了夫妻关系。长征胜私后,刘某找到彭总,彭总说:“你已跟
别人结了婚,回到丈夫身边去,奠让孩子失去娘。”
年已40 的彭总,抗战初期还是孤独一人。陈赓将军有意安排一场女排
赛,请彭总观看,并问:“你看哪个好?”“那个戴眼镜的细高个不错。”
彭总不知是圈套。“她叫浦安修,北师大学生,读书期间入了党,前年投奔
延安来的,在陕北公学教书。”“谁要你介绍这些!”“我是介绍人嘛!”
陈赓将军说。1938 年底,他们在延安窑洞结了婚。
抗美援朝彭总任志愿军司令员,后来浦安修随赴朝慰问团到朝鲜,夫妻
异国相见,彭总一见面就批评说,司令员的老婆能来,一百万志愿军的老婆
都能来吗?她很委屈,但内心却为有这样的丈夫而自豪。
毛泽东打麻将
打麻将,一直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文革”中麻将被“四
人帮”诬为“资产阶级的闲情逸致”而销毁。
早在延安时,毛主席在工作之余也打打麻将。不过,他打麻 将只是为
了活动一下脑筋,清理一下一天来繁忙工作中的思想,一旦在思想上弄清或
发现某个问题,他便来个不告而别,投入紧张的工作。他还对人说:打麻将,
也好比行军打仗,要调兵遣将,斗智斗勇。有时牌不好,但只要安排得当,
也会以弱胜强的。
毛泽东延安学跳舞
毛主席在延安时,因整日在窑洞忙着写文章、批文件,坐的时间很长,
手臂活动太少,肩关节炎由急性变为慢性。医生经过会诊,开出了一张特别
的治疗处方:跳交谊舞。
起初,毛主席对跳舞毫无兴趣,医生就以锻炼身体的角度说服了他。晚
饭后,在窑洞外面的一个上坪上,同志们争着给他作示范,教他怎样摆好脚
式和手式,怎样端正脊背和腰身。开始时毛主席心不在焉,进步不快,走起
舞步来简直和士兵练操没有多大区别。同志们打着拍子叫他,让他向前走几
步,又向后退几步,他终于学会了。
后来毛主席不但会跳了,而且舞步纯熟,能较好地掌握节律。他深有感
触地说:跳舞这个运动不错,能休息脑子,使人两腿有力,还是一个联系群
众、与群众交谈的好机会。它弥补了游泳——在水里不能和别人谈话之不足。
傅雷的爱情磨难
著名文学翻译家傅雷年轻时留学法国。傅雷到法国留学后,他母亲为他
聘定表妹朱梅馥,他孝顺寡母,认定了这一婚约。
但傅雷到法国一年后,法国女郎玛德琳热恋他。别人都觉得诧异,认为
傅雷见了生人那样腼腆,一个浪漫的法国金发女郎,怎么会看中这位文弱的
东方青年?从气质和秉性方面看,他俩怎么也不相配。傅雷堕入情网后,那
情景真象《白蛇传》中的许仙。
傅雷堕入情网后,他写了一封长信给他母亲,说明应该婚姻自主,决定
解除和表妹的婚约。他把信交给当时和他一起留学的刘海粟,要他代发。信
交给刘海粟后又要回,加上“儿在异国已有意中人”。再交给刘海粟。其实
此信刘海粟并未发出去。
一天,玛德琳告诉别人,说傅雷要自杀,说他“变得反复无常,一会搂
着我亲热,一会又说我害了他”。玛德琳对傅雷很是迷恋的,叫他“傻孩子”,
自然不愿他寻短见。但等别人赶去,傅雷又和玛德琳打得火热了。
出人意料的是,几个月后,傅雷和玛德琳闹翻了。原因是傅雷觉得玛德
琳对自己不忠实。于是,多情而又专情的傅雷无法忍受。当时,傅雷怀里藏
着手枪,准备自杀。在别人的劝解下,加上当时刘海粟把他写给他母亲的信
交给他后,事情才逐渐平息。当傅雷拿到原信后,竟自痛哭道:“我究竟是
写了这封信!我对不住他们!”
经历了爱情的磨难后,傅雷终于还是和表妹朱梅馥成婚,并终生相伴。
老舍答催稿的趣文
老舍,原名舒舍予,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剧作家、小说家。他的文笔幽默
风趣,留下了许多妙趣横生的文章。
抗日战争期间,北新书局出版的《青年界》,曾向老舍催过稿,总编正
是赵元任。老舍在寄稿的同时,幽默地寄去了一封象诗一般的答催稿信,诗
曰:
元帅发来紧急令,内无粮草外无兵!小将提枪上了马,《青年界》上走一程。呔!
马来!
参见元帅。带来多少人马?两千来个字!还都是老弱残兵!后帐休息!得令!
正是:旌旗明日月,杀气满山头!
这首答催稿诗,有点戏曲味。不用解释,编辑催稿的“苦相”,以及作
者的自谦跃然纸上。
这封信自然是满足了编辑的催稿要求的。还有一封写给林语堂的答催稿
信,却没有能满足约稿者的要求。诗曰:
今年非去年,正是鸡与狗。
去年有工夫,今岁则没有。
梁实秋的忘年之恋
台湾著名学者梁实秋在垂暮之年,竟枯木逢春,又遇到了一段意想不到
的姻缘。在当时,这是一件轰动社会的婚姻,引起了不少争议。
1974 年11 月,离开台湾两年多的梁实秋教授,带着一份寂寞而哀伤的
心境回到台北。在美国羁留期间,他的老伴撇下他离开了人世。这对76 岁的
梁实秋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沉浸在痛苦的回忆之中,写下了纪
念亡妻的《槐园梦忆》。
回到台北后不久,梁实秋先生便去远东图书公司联系出版《槐园梦忆》。
他万万没有想到,黄昏之龄的他会在那里发现他生命中的最后一片美丽的晚
霞,并酿出一段感人至深的恋情。
当时,台湾影歌双栖明星韩菁清正在远东图书公司寻找一本梁实秋编著
的字典,恰好遇到了梁教授。这种偶然的巧遇,也许就是一种冥冥之中的缘
份吧。韩女士曾是红歌星和影星,这位昔日的上海小姐十分酷爱文艺,不仅
爱看,而且能写,尤其对文人作家特别敬重,在文艺界有不少朋友。韩女士
对梁教授可说是心仪已久,只是无缘拜识。如今邂逅相逢,自然十分高兴。
在交谈之中,梁实秋惊喜地发现,他所有的作品韩菁清都看过,有的甚至还
背得。他们谈得非常投机,一直谈到很晚才分手,大有相见恨晚之慨,他们
的情谊就这样诗一般的突然展开了。
从那以后,几乎每天中午,梁教授都要去看韩菁清,而且必定抱着她最
爱吃的鸡翅膀,鸭肫肝等零食,他们一起讨论文艺,漫谈人生,常常在不知
不党中就度过了整个下午。他们之间的感情,也随着交往与日俱增。但是,
韩菁清当时只有46 岁,梁实秋整整大她30 岁,年龄是否成了他们之间的阻
碍呢?
次年一月,梁教授由于前妻意外死亡的诉讼官司需去美国处理,不得不
暂时离台。分别前夕,梁实秋教授毅然以坦诚率真的态度,向这位红粉知己
提出了共同结伴度过晚年的请求。
此后几个月,两人天各一方,只好以鸿雁传情,写信和等候“绿衣使者”,
成了他们每日的必修课。尤其是梁教授,在美期 间几乎整天都忙着给韩女
士写信,有时一天两封甚至三封。最令韩女士感动不已的是,梁教授每天都
要走到很远的邮局去发信,无论刮风下雨、冰天雪地,从不例外;同时,如
果他一天收不到韩女士的信就会坐立不安,连饭都难以下咽。
这个时期,梁、韩相恋的消息已成为热门新闻在台北广为传播。在报刊
杂志上,对这两个知名度极高而又年龄相差悬殊的忘年恋人,更是大加渲染
报道。一时满城风雨,不一而足。反对声一浪高过一浪地向他们涌来,学生
们,还有《槐园梦忆》的忠实读者们愤愤不平,感觉受骗上当而提出抗议。
在一片反对指责声中,也仍有少数“表示理解”的支持者。但梁教授对
这些“表示理解”并不领情,他直言不讳地向韩女士表白:“我是在爱情中,
竟没有一个人了解到这一点!”
不论别人说什么,但梁教授主意已定。他给韩女士的信中说:“大主意
当然是我自己拿,我早已拿定,谁也不能影响我。爱,我们‘有饭吃’,我
们可以‘关上门过日子’。有时候还偏不关上门,偏要走出去给大家看看。”
1975 年5 月,梁教授提着两大包他与韩女士的“两地书”,不久即与韩
女士结为伉俪。婚礼只有少数好友参加,避免了大肆铺张渲染。婚后,梁教
授果然与韩女士朝夕相伴,很少与外界往来,他们的生活安宁和平,极有规
律。梁教授喜欢在夜间笔耕,早上多睡觉。中午和夫人一起用过午餐,便外
出散散步。夜里梁教授写作,韩女士则读书或听音乐。梁教授一直爱称韩菁
清为“清清”,韩女士灵机一动,则称呼梁为“秋秋”。梁戏称这是韩女士
的“一大发明”呢!
1985 年,也就是梁教授与韩女士结婚十年以后,梁先生在台湾溘然去
世,享年86 岁。在他晚年的那段日子,也就是他与韩女士相依相伴的近4000
个日日夜夜,乃是他用生命的最后光辉谱写的一段甘醇浓厚的黄昏恋情。
琼瑶的初恋和婚变
琼瑶18 岁的时候,与学校里的一位老师闹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恋爱。
琼瑶说:“那次恋爱几乎毁了我,又重新创造了我。我开始明自生命中有许
许多多遭遇是你必须去面对、去体验的。”
对初恋时她曾倾心过的那位中学教师,她难以忘怀,以至二十年后,她
还怀念着他。
她的第一次婚姻是在20 岁时,由家人作主嫁给一个好赌的丈夫。那是一
次失败的婚姻,夫妻关系勉强维持了四、五年,并有了一个儿子。
独特的自身经历,激发了她那潜在的创作热情,促使她步入言情小说创
作领域。琼瑶说:“《窗外》可以说百分之七十是我的自传。”从她的成名
作《窗外》的女主角江雁容,以及《桎梏》、《在水一方》的女主角的遭遇
里,读者不难看到琼瑶在爱情婚姻上的坎坷经历:感情不合,志趣不同,丈
夫滥赌,妻子好文,这些该是造成琼瑶婚变的主要原因了。婚变后,琼瑶同
出版家平鑫涛长期合作,彼此无间,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