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我在联想的七年 >

第4章

我在联想的七年-第4章

小说: 我在联想的七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写的论文,导师根本看不懂,打回来让我重写。我只好求太太(她是北外毕业的)帮我改,导师也帮我改,这样一遍又一遍地改,后来论文总算像点样子了。    
    从1994年3月底回来的几个月时间里,主要就是充实和修改论文。那些日日夜夜真不知是怎样熬过来的。每天从早到晚就扎在实验室里,早上面包,中午三明治,晚上自制便餐。这样干了近4个月,论文总算有了眉目,导师也认为差不多可以提交了,论文答辩日期也定下来了。    
    1994年7月18日是我终身难忘的日子,这天将决定我在英国几年的留学生活的结果。英国的研究生以上学位有两种获得途径:一种是通过学习课程(By Course)、再通过考试获得的;另一种是通过研究课题(By Research)、    
    再通过答辩获得的。两者的主要区别是:By Course毕业的可以做教学,By Research出来的只能做研究了,我是属于后者。按照规定,博士论文答辩要有两位考官,一位是本校的,另一位必须是外校的。我的外校考官是威尔士大学的一位GIS领域的著名教授,很多GIS领域的研究论文都出自他或者他弟子之手。那天答辩我尽管有充分准备,但还是很紧张,总算磕磕绊绊地阐明了我论文的主要观点和创新点,接下来就是提问。好在两位考官并没有太难为我,问的问题基本在我预想的范围内。从考场出来,汗差不多把衣服都湿透了。最后一关是考官们要讨论,决定是否能够通过,那段时间是最难熬的。我导师也在里面,也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大概过了有一个小时,各种思绪在脑子里乱飞,像过电影一样:刚来时利用假期打工,第一个月的收入先买了一部二手车;随后是到牛津理工大学做访问学者;再后来是来到里丁大学先做学者,做出一些成绩后导师帮助争取到奖学金,才正式开始读学位;现在面临的是几年吃的苦是否有结果。最后在我等到几乎已经绝望的时候,他们叫我进去了。原来我的导师跟考官聊上天了,大概忘了我还在外面等结果呢,最后突然想起来了,才叫我进去,他们不知道我在外面已经快急疯了。随着考官祝贺的话,我知道我的论文通过了。说实在的,后面他们再说什么我已经听不进去了,对我最有意义的是我的论文通过了,我拿到博士学位了。    
    后面的半个多月里做的都是些事务性工作,论文装订印刷成册,交割各种文档。此时我的心早已经飞回到国内,好像什么都拦不住了。    
    办公司说说容易,做起来难。当我在国外最后冲刺博士学位时,我太太已经在筹备建立公司的事宜了。起名字、工商注册、找办公地点、买家具和办公设备、资金到位、办合资手续,每件事都不容易。等我拿到学位时,事情已经办得差不多了。我回国后,很快就坐到总经理的位子上去了。总经理的位子好坐,要真把业务做起来可没那么容易。我和太太都没有做企业的经验,全凭着一股〃朴素的阶级感情〃办事,像小孩学步一样起步了。


第1章 初进联想第3节 创业

    20世纪90年代初,回国创业的〃海归〃的确很少。中国人从清朝末年利用庚子赔款开始有组织地出国,可以说是前赴后继,从未中断过,但总的说是出去的多,回来的少。对于回国,有人做过系统的总结:中国人回国潮分成五代。第一代是孙中山、严复、秋瑾等;周恩来、朱德、邓小平、陈毅、李富春为第二代;钱学森、钱三强、李四光、华罗庚属第三代;20世纪50年代前往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留学的宋健、李铁映、叶选平为第四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出去的为第五代。在第五代人中,开始基本都是在教育界、学术界,像比较著名的有陈章良、谭铁牛等。回来直接做企业的还真是凤毛麟角。大规模的回国创业潮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特别是〃互联网大潮〃引发了海外中国人回国的高潮。但是回国潮随着〃〃泡沫的破灭也有所减弱。    
    虽说我们没做过企业,可是起码的为人处世还是懂的,前期凭着我们的一些人际关系和良好的人际界面,居然很快打开了局面。记得第一个项目是给广东的一家大型国企做的,那位老总居然出机票、包食宿,把我们请过去谈。最后签约做项目不算,还开车拉到深圳吃喝玩乐了一大圈。我们的商业生涯就是在这种〃友好〃的气氛中开始的,一年多的时间,我们也做了几百万元的项目,公司很有些起色。谁知生意上的顺利潜伏着人脉上的危机。    
    外方的股东毕竟是多年海外闯荡的生意人,一方面是想扶持留学生回国创业,另一方面还是有点不太放心,总想有个他熟悉的人帮他看着点。他在青岛有个远房亲戚,一直帮他打理国内的一些事,第一次回国就见过面。公司成立后,他总想把此人安插进来,但那是个快退休的国企职工,没有什么特长,我们一直不愿意他进来。这件事拖了很长时间,本来拖下去也就没事了。可是后来的一件事使我不得不重新考虑此事。公司运作半年后,工商局开始验资审查,而外方承诺的第二笔资金迟迟不到位。在我们一再催促下仍不到位时,我了解了外方的真实意图。没什么可说的,立刻操办那个亲戚进公司的事宜。果然,他进来没两天,资金就到位了,真是立竿见影。人进来了,你就老老实实待着吧,我想大不了养着个闲人就完了。没想到此人可真不是省油的灯,自打进公司那天起就没有消停过。事后反思他的动机是件有意思的事:此人好像是中专学历,毕业后就进了青岛某国营企业,一干就是几十年,一直没得到什么重用,〃文化大革命〃时好像折腾过一阵没有结果。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就是没人启用过他,这次他认为是时来运转,上帝总算给他一次机会了,他要好好利用一下。在这种动机下,他是上蹿下跳,在员工面前一会说是外方代理人,一会说有特殊使命,找人挨个谈话,还把每天的事记在一个小本子上,每周几次地向外方报告,还到中方董事长那里去打小报告。一个小公司这么折腾下去肯定不成,几次跟他好好谈他都不听,还威胁我们说他掌握着我们违法的证据,依他的意思就是他要掌握实权,让我们给他打工。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我们断然采取了措施,在全体员工大会上,宣布免去他的行政职务,彻底跟他撕破脸了。从那以后,他也不上班了,专职整材料,到处上告。我事后多次向一些人说起那段经历,感触颇深。回国办企业,怎么搞企业的经历不多,几乎所有跟司法程序沾边的都经历过了。工商、税务、海关、劳保、检察院、法院,一个都不少。最难忘的经历当然是被检察院传讯了,那也是我此生首次跟司法部门打交道。前一天,检察院的人突然来到公司,说要查账,让会计拿出所有账本,翻了几下,就全部拿走了。第二天就通知我到检察院接受传讯,我非常奇怪回国创业还〃创〃出官司来了,好在心里没鬼,倒也坦然。到了检察院,先在一个房间里等了一小时,后来一位检察官进来审我。他先是让我交待问题,我说我没问题,他说没问题不可能把你请到这来。他甚至说,他所经手的、来过这个地方的还没有一个没有问题的。可是我确实没有做什么违法的事啊!我也一咬牙说了句狠话:我是清白的,我怎么清白地进来,也会怎么清白地出去。检察官看我挺硬,就开始拿出 〃证据〃,到此时我才明白那人是怎么诬告我的。原来我们在公司运作过程中,为了少交一些税,曾经把一些个人消费品的发票放进公司账上报销,报出来的钱用来发放员工的奖金。这些用来报账的发票就是检察院的〃证据〃。此时问题的关键就是如何证明这些钱确实是发了奖金,检察院一点点核实,又请了我们会计来询问,又找员工代表询问。好在会计当时的奖金清单都有记载,员工也证明有这回事。这样的调查折腾了一整天,到晚上10点多,调查总算结束了。到最后检察官说我可以走了的时候,他脸上有一种很怪的表情,我知道他的内心一定在想,经他手传讯的还没有这么痛痛快快就没事走人的呢。而我心里有的只是愤怒和无奈,回国创业本来就很难,还要应付这些乱七八糟的事。其实让人心烦的事只是开始,那人并未就此罢手,还在检察院继续闹,直到检察院的人明确告诉他公司没问题,他还跟检察院的人吵,想告检察官,检察官们都说办案这么多年,也没见过这号的。除了检察院,他还以各种名义告到劳保部门、法院等等。官司一件跟着一件,一直延续了一年多。在这种情况下,显然这公司是没法干下去了,很大的精力被牵扯到无尽的官司中去,不但我们不能安心经营,员工们也很不安定,惟一的出路就是关掉公司,让他无法再闹下去。我把这种情况跟中、外董事长做了详细说明,特别是对外方,其实后期外方董事长已经很反感他这亲戚的做法,但是到这份上,他也控制不住局面了。我只好向他表示抱歉,不是不想做好,而是实在无法做下去了,他的投资只好被〃打水漂〃了。    
    回想起来,当时回国创办公司的确是比较幼稚,办企业的最基本的知识都不具备。财务报表不会看,进货和销售的平衡不会掌握,系统集成项目的进度不会控制,甚至一个企业最基本的现金流控制的意识都很淡薄。如果没有那场人事纷争,也许这些能慢慢学会,能向一大批留学生创办的公司一样慢慢发展下去。但是回国的目的是想实现一定的自身价值,那样发展下去,好像离初始目标相去甚远。


第1章 初进联想第4节 初进联想

    决定不干公司了,就要找新单位。我当时是希望能把公司的骨干整体端到一个新平台上,继续干这项事业。要找当然就找最有名的公司,一下就找到四通、方正、联想等。接触一圈下来,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其实当时对这些企业也不甚了解,连企业老板是谁都不清楚。但是惟一有点特别的是,与联想的面谈让人感觉比较亲切,这点成了后来去联想的决定性因素。    
    当时代表联想跟我谈的是杨一兵,杨一兵在那时号称〃联想三杨〃之一,因与杨元庆、林杨同在联想CAD部工作而得名。杨一兵给人的第一印象非常温文尔雅,线条分明的面部轮廓,总带着一脸微笑。那时杨一兵刚刚授命成立联想北方系统集成公司,正在招兵买马,他也正想发展GIS方面的业务,所以对我的背景很感兴趣。    
    面谈在联想总部楼进行,杨一兵把他的主要副手都叫来了,坐了会议室的大半边。在比较轻松愉快的氛围下,我们各自介绍了情况,当然会问我一大堆问题,像公司业务情况、公司运作情况、为什么愿意加盟联想等问题。好像谈了很长时间才结束。    
    没过多久,这件事就定下来了。杨一兵任命我为联想北方系统集成公司的副总工程师,那时的总工程师是袁宝玑老师,也是联想早期一位著名的女将。    
    如果说,走进联想有一定的偶然性,那就是被联想的某种氛围所吸引。在当时,应该说四通、方正、联想表面上看是差不多的,但从外人初见的直觉下,似乎已分出了高下。联想人那种正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