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古典]道德经讲义 >

第41章

[古典]道德经讲义-第41章

小说: [古典]道德经讲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子,完成真一之道。由此再进入道中修道,修炼天脉窍、理脉窍、混沌窍,继续修证道的更高层次,到达大解脱、大自在,破〇壁,碎虚空,真无极,合自然的全部食母修证过程。正如空净师所云:“天有理脉在宇心,我有理脉在吾身。慈母怀抱吮道乳,两者虽分不可分。”这时,就可以像自然“母亲”一样,法于自然大道,合于自然大道。   
  【本章说解】   
  此章经旨,深重“食母”二字。能深悟者,即可俯仰周旋,无往而不乐,无事而不通。人生存在宇宙空间,日游于道炁之中,谁能放逸于外,即使自己不食母炁,而母炁又何时离开过?万物无本则不生,万水无源则不流。因万物有本,所以生化无穷,自古至今,青黄不改,这就是万物与天地能长久之妙。万水有源,所以才能不舍昼夜,川流不息。自古以来,水从来都是以它的天一本性,去高而就下,与天地共同化育万物,天地万物共食大道母炁。大道母炁为先天精华物质,虽无声无臭,不色不空,无形象可指,无端倪可见,但它却是造化之枢机,是万物万类之根蒂。正因为有此母炁之源,所以生万物而不遗,养万物而不匮。弥纶天地,贯通古今。天地万物造化之巧,无不是母炁之妙。舍此母炁,既无天地,也不可能有人与万物的生命存在。 
  天地万物,谁能离开自然大道母亲的养育。从人的属性而言,看似并无差异,何以又言“我独异于人”呢?我与人之异者,就在于俗人贪世味,我独食母气。“母气”者,即道炁。道炁根于自然本源,弥散于六合空间,是一种高级能量物质,它是人与万物活命的根本所在。人若能体之于道,处世应物,日用细微,唯道是尊,唯道是从,依道而行,便是与道母合体,可以与母炁相通。如同婴儿食母乳一般。得其乳,则性命可全,不得其乳,则性命难立。若能使天下人都明白食母之道,则天下百姓与我同然,万物与我同体。我之所贵,人亦贵之,我之所食,人亦食之。天地人物,浑如一个母子,同是一个整体,善恶同心,唯阿不二。昭昭者亦无所用,察察者亦无所施。到那时,虽说有微异,但却是大同而小异而已。 
  修道之人,果能食足天地道母之炁,自然性命归一,心德周全。母炁具足之日,上则可识天时,下则可达地理,中则可尽人物。母炁足,道即全,悠然于先天无为之境中,看似好象若遗若昏,似顽似鄙,但心中的大千光明美境,非昭昭察察的俗人所能知、所能及。由此可知,本章重在言食母之旨要,这是太上教人认识生命之真谛,为世人指出了一条求得生命健康,乃至长生久视的光明之途。同时也为修道人展示了一幅美好的画卷,指出了当代修真者必须坚持的修证方向,以及当务之急的修证课题。     
 从道章第二十一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孔”者,大也。“德”代表真正有道的行为。“孔德之容”,就是大德之意。佛家称大德为“孔德”。后因有孔子姓孔,才将“孔德”改为“大德”。“容”,是指内涵的包容作用。大德之人心若太虚,自处谦卑,能纳垢浊,内聚厚德,无所不容,能装天地万物,能承天下万事。道大德必大,故有“孔德”之称。孔德就是大德、真德、玄德,在天地为天地之德,在圣人为圣德。天地圣人之德,非道而不能立。德为有物有象之本。天地能容万物,圣人能爱万民,爱民之德,就是容物之德,爱民与容物,总是一德。 
  “惟道是从”,“惟”者,独也、一也。一个真正有道德修养的人,他的内涵只有一个,那就是“道”。“惟道是从”,就是说人要在二六时中,随时随地,每分每秒,都在严格要求自己合于道的原则,起心动念,一言一行,没有丝毫违犯道业。有道之人,“澹兮其若海”,永远包容一切,容纳千涓万流,汇归于一,没有离谱出轨的现象出现,这是做人的大原则,也是修道人出世的规范。修真之人,不随世俗所转,心地诚一,遵道而行。道是德之体,德是道之用,两者相辅而相成,故德不独立而存,必从于道而立。 
  人只知天地之大,并不知孔德之大,这是因为天地有象,道德无形,故人不能以形象看见道德。若能悟透色空不二,有无本一,隐显同观,即可知道与德无法比拟。有大地山河的地球虽大,但在浩翰宇空,却好似小团块一般。孔德虽然是浩大无际,真空妙有,但却不出人的方寸之间。人的先天本体之心,古人称为“方寸”,此心是人的先天隐态之心,并非人体肉团之心。此心虽无形质,却能主宰人的后天形质。方寸之心有七孔,内含大德慧性,故又称为“七窍玲珑心”。此心有七孔,孔上生毛,毛端虽小,却可容纳昆仑万山,可纳四海之水。孔德的无形之形,小可容大,可包容宇宙万物;大不异小,可藏至微之密,故称之为“孔德”,也就是先天道性之德。此等德性的奥妙,不但天地圣人有之,天下百姓人人具有,只可惜世人被私欲蒙蔽,这颗本来活泼灵慧之心,却被后天污物阻塞,故开启不全,其孔不大,所以容量有限。于是便造成了世人本性失明,心胸不宽,看不透事物本质等先天缺损现象。 
  修道人通过修心炼性,抑制后天欲心污染,积功累德,使七窍心逐步打开,先修成“七窍玲珑心”,进而再修“金刚不动心”、“菩提佛道心”,终而达到性聪目明,洞彻人生,了知宇宙,性圆命了,性命双成,得道成真,复命归根。这便是“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的真义。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此六句反复形容道之为物,似有非有,似无非无;有而不有,乃是无中所生的妙有;无而不无,乃是无中之妙无。不属于有,不属于无,惟恍惟惚,恍惚之妙,混混沌沌,隐显于有无之中。似乎有象,以有象求之,则又无象;似乎有物,以有物求之,则又无物。无方所,无定体,无声无色,无形无象,但却能变化莫测。道之为物,这个“物”字,乃是不物之物,是一种肉眼不可见的高级精微物质。就数而言,此物中有一,一中又含三,能生万物的元精、元炁、元信。这三种基本物质,就是现代物理学所称的“暗物质”,并非显态后天有形的物象。 
  自然大道的最本质期就是太虚,经过太易进入太初阶段,元炁开始形成,炁的生成变化过程,就产生质性,“太素”就是质性的开始状态。质性出现而产生形,沌形并非常态之形,而是道性之形,这就是“太始”阶段。这种形成变化的演变过程,既是微观的,也是宏观的,可以称为物的“初始化”阶段,都包容于“一”中,是一种无极向太极的演化过程。自然大道的隐显层次,都是由宇宙本源(元)演化出来,才产生出天地万物的各种不同级次,形成大道包容下的形质差异和层次分别。近代科学在生物微观的研究中,深入到三胚层、卵细胞分裂、染色体结构、遗传物质染色体数量、DNA22螺旋结构,遗传基因的64种组合体等等,都是初步进入这些道性微观领域的求证。这种研究小中见大,知微识巨;大中容小,识巨知微,已经接近中华先祖们早已验证过的这一超前高科技理论。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后世许多研究老子哲学的人中,有说老子的思想是唯物的,也有说是唯心的。说“唯物”的一派,认为书中许多处提到“物”字。在春秋时代,还没有“唯物”与“唯心”的区别。那时所讲的“物”,等于现代人所讲的“这个东西”。这在诸子百家论着中常能见到。古汉字寓义深邃(suì),一字多义,具有全息性、立体型的特点。近代以来,西方文化传入中国,言简意赅的汉语言文字,被白话文替代,失去了汉字丰富的魅力。 
  “东西”是两个不同的方向,但现代语言已将它合成一个概念,而且是很难准确界定的观念。古人讲“物”,也同样是这种意思,并不局限确定,只是表示物质的一种总概念。而物质概念又是广义的,并非专指某个具体物质。现代人曲解了两千多年前先辈们的观念,把“物”当成“唯物”之物,以今人的观念诠释古人的思想境界,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老子所讲的“物”,等于佛家所说的“自性光明”,也就是禅宗祖师们所说的“这个”。“这个”与“那个”无法注解,它是一种境界,只有自己亲身悟到证到,才知道这个“物”是什么含义。 
  至于“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更是复杂,就像哑巴吃饺子,唯有心知,口难表达。这种境界毫无边际。“象”者,境界也。这两句话是说,在那个光明境界里,似乎有那么一种说不清的东西。等于佛家所说的“即空即有,即有即空”。在空空洞洞里又似乎不空。这个“其中有物”,既非唯心,又非唯物,而是物的一种元始状态,是心物一元的初始阶段。唯有修道人才可以进入这种不可名状,光明无际,若虚若实的境界。这种境界无法用语言表述,太上只好以“象”与“物”两个字表达。在佛学中则被称为“不可思议”、“不可说”,个中景味,只好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现代语言将“恍惚”一词,胡乱解为精神错乱,昏头昏脑,神经不正常的精神迷幻状态,这是完全错解了太上的本义。“恍惚”本是进入深层静定状态下的一种心性的光明境界。仅就字形结构而言,“恍”是竖心旁一个“光”字;“惚”是竖心旁加之一个“忽”字,其意就是心地光明,飘然自在,活活泼泼,并非是颠三倒四的昏头昏脑。而是一种不可言语表达的那种朗朗光明、自在洒脱的圣境。 
  人的先天本心,具有空明虚灵之妙,能通天下一切物,视之却又实无一物,故以“有物”言之。人心若能复得虚灵之妙,不被外物所蒙,不受内欲污染,以虚合虚,无中自然能生有,无象中自然有象,无物中自然有物。此物非白非青,非实非虚,只可神会,难以言传。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窈”是形容其通幽深远,“冥”是形容其深不可测。窈冥是对太空现象的比喻。例如“飞入清冥”这句话,就是形容到达无穷高、无限远的太空中,甚至忘记了太空的概念,心身与太空浑然一体。若能修行到如此程度,便可以洞察“其中有精”的真意。这个“精”,不完全是今人所解释的物质概念,更不是旁门左道所指的精虫卵子之精,它包含着道性物质的“精灵”、“精华”等含意,是一种不可测量、不可捉摸的精神之精,也包括道家所讲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所需的精炁神浑合体。精神是无法以言词作具体形容,但人人都可以感觉到这种生命的活力存在。精神好与不好,是人的生理状态与心理状态的综合因素决定的,有相互作用的关系。今人将这个“精”字完全曲解为人体后天生成的精子卵子,这是对先辈们本意理解的大错特错了。 
  道之为物,虽无一法一物,但其中之妙,则又窈兮冥兮。似远非远,远而若近;似近非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