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中国历朝改革变法实录 历史的拐点 >

第12章

中国历朝改革变法实录 历史的拐点-第12章

小说: 中国历朝改革变法实录 历史的拐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记录仅此一次。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样一件史无前例的大事,毫无疑问背后应有一个操盘炒作集团,但史书没有提及刘晏家长精心策划以及相伴同行的事。我们猜测,这些环节恐怕必不可少。骗到皇帝头上的后果相当严重,刘晏一家通晓官场规则,对此应该很清楚。由此可见,丑小鸭刘晏不但具备了相当的学养,而且在自信和应对方面也应该是大大出人一头,否则扣上“欺君之罪”的大帽子,刘家人掉脑袋的概率很高。
即使如此,风险也相当大。古代没有火车汽车飞机空调,一切全凭畜力。从长安(西安)到泰山这么远,玄宗整整走了将近一个月,难保没有点小灾小病什么的,秦始皇不就死在东游途中的河北了吗?再说皇帝脾气大,旅途上生点气也常有。
当时刘晏的运气实在好,正如晚唐罗隐诗句所说:“时来天地皆同力”。这首诗还有下一句:“运去英雄不自由”,刘晏晚年则跌入第二种境界。
碰巧玄宗那几天心情相当不错,听说这么小的孩子进献词赋,并未斥之荒诞不经,也没有以政务繁忙为由拒绝接待,连有关部门的“审查”都省去了,传旨立即召见。
小刘晏不慌不忙走进帐殿,跪伏在地,以稚嫩的语调流畅地背诵起来:“吾皇英主,封祀东岳。告成功于昊天上帝,为万民祈福。开元之礼,仁及天下。人情所望,人心所归……”玄宗既欣喜又惊讶,听完了,他还存有一点疑虑:是不是大人写好了让小孩来背诵呢?于是,玄宗命著名宰相张说亲自面试这个8岁的孩子,验验真假。
考场上,众多大臣兴趣盎然地围观。张说临时以围棋为试题,出了“方、圆、动、静”四个字,让刘晏对赋。张说先吟诵道:“方若棋局,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
刘晏一点也不慌,略作思考,立即奉答:“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聘才,静若得意。”大臣队列里发出了不绝的赞叹声。
欣喜的张说向玄宗汇报说:“真是国家之福!”
玄宗当即任命8岁的刘晏为秘书正字(皇室掌管图书的科级官员)。
玄宗对人才的渴求以及他“不拘一格”的施政魄力,在这件事上体现得很富有戏剧性。他被后人称为“唐代三君”之一(另两位是太宗和宪宗),有些道理。
公卿们争着邀请刘晏,“神童”自此起家,丑小鸭变成白天鹅。
刘晏后来一路从县令做到侍御史(监察部处级官员),再升州刺史(地区级一把手)、京兆尹(京师一把手),49岁时升为宰相,负责全国经济工作。
玄宗那一天不经意的宽容,日后挽救了濒临崩溃的大唐基业,这大概是他没有想到的。
杨炎(726~781),字公南,也是了不得的人物。他生于凤翔(陕西凤翔)一个士大夫家庭。他的父亲杨播被玄宗封为谏议大夫(专门考察天下得失,向皇帝提出建议与批评的局级官员),但杨播淡泊明志,弃官回家,修身养性。
杨炎年轻时就潇洒出众,是远近闻名的帅哥。更重要的是,他不单是唐代有名的美男子,而且文采斐然,名满天下。唐代宗李豫大历年间,朝廷的重要文件有一半由他起草。当时的太子李适也是杨炎的“粉丝”,把杨炎在大历三年(768)撰写的《李楷洛碑》碑文贴在墙上,每天反复吟诵。
                  神童与帅哥(2)
多才多艺的杨炎还是一个素养很高的画家。《太平广记》载,杨炎“画松石山水,出于人表”。他曾花了一个月时间用心画了一幅山水,送给一个曾经帮助过他的朝官。据说这幅画“松石云雾,移动造化”,“其迹妙上上品”,在朝官中引起轰动。
杨播去世后,孝顺的杨炎住在坟墓旁的草屋里守丧,长时间哭声不断。为此,朝廷特地颁布诏书表彰,杨炎成了全国闻名的道德模范。
杨炎之所以后来在仕途上崛起,还有一个大背景:他和大历年间位高权重的宰相元载不但是老乡,还有血缘关系。元载对杨炎悉心培植,“亲重无比”,提拔他当了吏部侍郎(相当于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并希望他将来接自己的班。
但祸事就从此发端,这也是元载没料到的。
                  唐代宗:“我们父子有饭吃了!”(1)
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到代宗广德元年(763)的安史之乱,持续8年,拦腰斩断了大唐黄金盛世。中原地区和北方在大乱中血流成河,民不聊生,经济彻底摧毁。
大乱之后的广德二年(764),京城米价飙升到每斗1000文。据《通典·食货七》载,大乱之前的开元十三年(725),每斗米才13文,通货膨胀率远远超过5000%。政府税收一落千丈,仓库一空如洗,根本拿不出东西增加供应平抑物价,当时物资已经紧张到连皇宫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程度。
更恐怖的是,皇宫警卫部队一度断军粮饿肚子,竟想造反。急得代宗每天晚上睡不着觉,坐立不安。幸亏江南未经战火,唯一的希望,就是以长江中下游的物产接济京师。
于是,唐朝恢复经济的命运就寄托在漕运(水路运输)上了。代宗急切下旨,要宰相元载解决粮食漕运问题,元载推荐不久前刚被罢免宰相职务的刘晏担此重任。代宗立即任命50岁的刘晏任御史大夫(监察部长),兼安徽、河南以东税赋、运输及粮储的最高经济负责人。
都城长安附近地区产的粮食,远不能满足当时京城上百万人口和大量驻军需要。如何把粮食运到京城,是一件重要大事。用马车牛车陆路运输,不但载重低而且牲口也要消耗,而一艘大型木帆船能运十几万斤甚至几十万斤粮食。因此,漕运成为重中之重,不然皇帝也要饿死。幸好隋朝开发大运河,为唐代漕运创造了条件。
当时漕运过程复杂之极,先是组织几千艘船只,把长江中下游产的粮食经长江运到扬州集中,再从扬州经运河进入淮河,由淮河转入汴河,再进入黄河,入黄河之后西上,经三门峡之险,再转入渭河,最终到达长安,水路蜿蜒超过三千里。
刘晏受命危难,脚踏实地,亲自沿着漕运路线,从江苏到安徽,再赴河南,最后到陕西,细致考察一遭。
映入刘晏眼帘的,是安史之乱之后的惨状。兵乱以来,很久没有整治河道了,到处泥沙淤积,河床堵塞,千里河道变成了浅水滩,水路运输犹如旱地行船。再有就是百姓死伤流亡过半,人工奇缺。三是盗贼蜂起,沿河两岸到处是匪徒巢穴。四是沿岸驻军多为骄兵悍将,粮米经过,马上截留。在这种情况下,恢复漕运谈何容易?河道两岸,到处都流传着一个说法:一斗钱运一斗米。运输成本已经高得令人无法接受。
刘晏心里沉重至极,他在写给元载的报告中说,洛阳附近“百户无一存”,宜阳、荥阳一带,五百里之内,居民不过千户,整个地区没有一间完好的房子,也看不见炊烟,简直是一个“兽游鬼哭”的世界。正如杜甫创作于此时的《无家别》所云: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在这种情况下,漕运当然无法正常进行。
刘晏在报告中把困难向元载和盘托出,请求全力支持。《资治通鉴》说,元载“尽以漕事委晏,故晏得尽其才”。
刘晏得到元载全力支持,自代宗广德二年(764)开始,在解决漕运问题的过程中,充分表现了他统筹全局的能力、周密精细的头脑和改革创新的才智。
他首先是组织大量民工和兵丁疏浚河道。哪里有困难,刘晏就出现在哪里,经过一番艰苦努力,终于顺利通航。
在运输方案设计上,刘晏有两个突破。一是改全程运输为分段运输,二是首次把散装大米改为袋装。他认为,漕运全程过长,不同地域的地貌、水道、安全、人文因素差别极大。过去一只船从头运到尾,历经风险,到达目的地时,粮食还剩八成就算优等了。改为分段接运之后,运粮船负责运到本段水路边界,将粮食交给地区粮仓,再安排新的船只起运。为了降低风险,刘晏派官吏和军队沿途押送,一站接一站,到达目的地时,100万斗米没有1斗损失。至于将散装大米改为袋装,更是一个减少消耗的创举。
在运输工具方面,刘晏经过缜密研究,拨付大批资金在扬子(江苏仪征)开设10个船厂,建造2000艘急需的大型运输船,每艘船给1000缗(缗,穿铜钱的绳子,每缗1000文),用以支付材料和人工。有人质疑说,每艘船500缗足够了,投资那么多,不是浪费国家开支吗?刘晏说,办大事的不能在小地方克扣,应该选用上等原材料,并且让工匠们不愁衣食,这样造出来的船才能坚固耐用。如果处处卡钱,船的质量不好,麻烦就大了。果然,到后来宪宗、懿宗时期不断压低造船经费,物料次等,工钱极低,造出来的船薄脆易坏,漕运渐渐就废了。
                  唐代宗:“我们父子有饭吃了!”(2)
再说漕运最后一关三门峡。这里水流湍急,常常浪激船翻。刘晏参与设计了一种超大型的“上门填缺船”,还研究改进了船纤所用的材料,制成坚韧的纤绳,减少纤夫伤亡事故。每船配备30人拉纤,5人撑篙,解决了船只通行的技术难题。
在人力使用上,废除无偿徭役,改为工资雇用制。利用盐税雇工,减轻对农民的征调劳役。这样一来,就充分保证了漕运所需的人工。漕工则采用特殊军事化方式组织起来,纪律严明,责任到位,堵塞了可能发生的跑冒滴漏。
由于综合治理措施得力,江淮的粮食、物资顺利运到京城,彻底解决了关中粮荒。关中即使遇到灾害,物价也不至于飞涨了。
代宗大喜过望,说道:“我们父子有饭吃了!”他派警卫部队带着乐队到长安东渭桥迎接刘晏,元载和文武百官亲迎救命粮,向刘晏转达代宗的问候:“你真是我的贤相萧何!”
                  闪着金光的自由盐粒
漕运需要大量经费,每年用度几十万缗,钱从哪里来?
难不住刘晏。他还兼任盐铁使(管理盐、铁、茶的专卖),这位经济大家在食盐专卖方面展开改革,既方便了百姓,又提供了巨大财源。
唐初对盐的税收不太重视,安史之乱发生后,朝廷财政困难,一个名叫第五琦的高官开始推行食盐政府专卖制。办法是,所有盐户都到政府注册,由政府确定生产计划,生产的盐全部由政府购买,私自卖盐给商人的,抓起来坐牢。然后,政府官员把盐运到各地,由政府开店把盐卖给民众。总之,官产、官运、官销,各级盐吏大包大揽。政府这样做,虽然筹措了部分资金,但是产生了三大弊端。
一是各级官员上下勾结,贪污*,这是官商一体的通病。二是政府直接从事商业,效率奇低,百姓大吃苦头。比如销售点少,不管老百姓远近。再比如盐多卖不出去,硬把盐摊派到老百姓头上,盐少又不见踪影了。三是由于上述种种弊端,税收难以持续增加。
刘晏把官产、官运、官销改为民产、官收、商运、商销,这就变成间接专卖制。他撤销了很多基层监管生产的小吏和冗员,百姓生产食盐的环节放开,但生产的盐仍由政府统一收购,储存在盐场里,然后向商人批发。商人买到了盐,自由运往各地自行销售,不受限制。这样,产、运、销三环节全部由私人进行,国家只从购销的差价中获得税收,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刘晏还奏请罢免了各州县设置的对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