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方士的历史 >

第8章

方士的历史-第8章

小说: 方士的历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四 化学(1)
 


 

  古代炼丹术对化学和药物学积累了经验。
  炼丹的过程就是化学实验的过程,炼丹的文献就是化学的原始资料,炼丹术是近代化学的先驱。
  欧洲人在13世纪炼出金属砷,14世纪炼出彩金(二硫化锡),比我国迟六百年。如果不


是炼丹术,我们的先贤就不会在化学领域取得巨大的成就。
  以汞为例,现代工业常用铅汞剂给铜镜抛光,用金银汞镀器物。我国在一千多年前就能将汞(水银)从丹砂(硫代汞)中分离出来,又能将汞和硫还原为硫化汞。《抱朴子·金丹》记载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方士们又炼出红升丹(氧化汞)、甘汞(氯化亚汞)、白降丹(氯化高汞)。可是,方士们对“汞”起了许多奇妙的名称:河上姹女、铅精、琉珠、玄珠,如《参同契》:“河上姹女,灵而最神,得火则飞,不见埃尘。”这说的是汞容易挥发。“河上姹女”代称汞。这样一些奇妙的名称,不利于炼丹术的规范化。
  炼丹又称为黄白术。它可以伪造贱金属为贵金属,炼出含锌的貌似黄金的黄铜,以及含镍的类似白银的白铜。方士把铜铁等物熔于一炉,炼成黑色合金,再加上水银,使之变为白色,又加少许黄金作为酵母,使白色合金变成黄金。
  这种方法叫作点金术。阿拉伯语AL-KIMIYA意为点石成金的液体,此词源于我国的“金液”一词。阿拉伯语演变为英语AL-CHEMY(炼金术),此词成为“化学”一词的词源。
  汉代以前就有了冶炼黄金的书,《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载有《泰壹杂子黄冶》三十一卷,唐颜师古在《汉书·郊祀志》注“黄冶”:“黄者,铸黄金也。道家言冶丹沙令变化,可铸作黄金也。”
  《淮南子·万毕术》记“曾青得铁则化铜”这种方法是把曾青(硫化铜)涂铁,使铜离子附着在铁的表面,使铁成伪金。实际上,早在西汉初年就有了伪金,汉景帝中元六年十二月颁布“伪黄金弃市律”。说明存在伪造黄金的现象。
  《抱朴子》有《黄白》,专讲炼制黄金,说:“金楼先生所从青林子受作黄金法”,又说“角里先生从稷丘子所授化黄金法;先以矾水石二分,内铁器中,加炭令沸,乃内汞多少自在,搅令相得,六七沸……则成上色紫磨金也。”
  《太平广记》卷四引宋戴群孚《广异记》:“隋末有道者居太白山炼丹砂,合成大还丹,化赤铜为黄金。有成弼者给待之,持白刃杀道者,而得其丹。唐太宗召成弼,授以五品官,敕令以铜造金,凡数万金。所谓‘大唐金’也。百炼益精,至今外国传‘成弼金’,以为宝货。”这是一次大规模的制造伪金。
  宋何芜《春渚纪闻·序丹灶》记载丹阳产铜,道士们点银为金,以救饥人。
  先贤也认识到金矿产生金。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引宋寇宗《衍义》:“颗块金,即穴山至百十尺,见伴金石,定见金也。其石褐色,一头如火烧黑之状,其金色深赤黄。麸金,即在江沙水中淘汰而得,其色浅黄。皆是生金,得之皆当铸炼。”金有真假,《铅汞甲庚至宝集成》:“金二十种论:雄黄金、雌黄金、曾青金、硫黄金、汞中金、生铁金、石金、砂子金、土碌砂子金、金母砂子金、白锡金、黑铅金、朱砂金、熟铁金、生铜金、已上二十件。唯只有还丹金、水中金、瓜子金、青麸金、草砂金等五件是真,余外并皆是假。”
  火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炼丹师在冶炼时,“有意栽花花不发”,没有炼出仙丹,无意中却发现了火药。托名于三国人郑思远撰的《真元妙道要略》记载:“有以硫黄、雄黄合硝石,并蜜烧之,焰超,烧手面及屋宇者。”不同的矿物在一起冶炼,引起了爆炸,竟然烧伤了人,从这些教训中,人们总结经验,归纳出火药的配合比例,发明了可以燃烧爆炸的火药。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人们认为火药是唐代孙思邈发明的,依据是《道藏·众术类·诸家神品丹法》记载了“孙(思邈)真人丹经内伏硫黄法”,其文:“硫黄硝石各二两令研。右用销银锅或沙罐子入上件药在内。掘一地坑,放锅子在坑内与地平,四面却以土填实。将皂角子不蛀者三个烧令存性,以钤逐个入之。候出尽焰,即就口上着生熟炭三斤,簇煅之。候炭消三分之一,即去余火有用,冷取之,即伏火矣。”对这段文字,有人提出质疑认为是唐肃宗时托名于孙思邈。何况“内伏硫黄法”未必就是制造火药的方法。
  学术界现在公认最早的火药配方出自《铅汞甲庚至宝集成》,这是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清虚子所撰的炼丹著作,内有“伏火矾法”,其文:“硫二两,硝二两,马兜铃三钱半。为末拌匀,掘坑入药于罐内与地平。将热炎一块弹子大,下放里面,烟渐起,以湿纸四五重盖,用方砖两片捺,以土冢之,候冷取出。”这是世界上迄今为止最早的火药实验记录。这是写在书本上的“火药”,而炼丹师在实践中发现的火药一定比这个记载要早。
  火药在唐末已经用于战争,有火药箭、霹雳炮、蔟藜火球,唐昭宗天佑元年(904),郑王番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市),曾“发机飞火烧龙沙门”。至宋代,火药运用得就更加广泛了,11世纪编的《武经总要》一书记载了三种不同用途的火药配方。火药在13世纪传到阿拉伯,后来传到欧洲。火药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当感谢古代的炼丹术,没有炼丹术,我国就不可能至迟在唐代就发明了火药。


四 化学(2)
 


 

  我国古代的一些炼丹家又是医学家,葛洪、陶弘景、孙思邈就是最突出的人物。葛洪在通过炼丹以求长生的同时,钻研医学,撰写了不少医籍:《玉函煎方》五卷、《神仙服食方》十卷、《序房内秘术》一卷、《太清神仙服食经》一卷、《服食方》4卷、《金匮药方》100卷,均佚,现仅存《肘后备急要方》4卷。他撰写的《抱朴子》有《仙药》,介绍了不少药物和药方,外科临床广为采用的红升丹、白降丹,都应归功于炼丹术。



  魏晋已有人偏爱丹药,何晏、嵇康都很喜欢服用五石散(寒石散),《世说新语·言语》:“何叔平云: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觉神明开朗。”
  药王孙思邈对炼丹术有很深的造诣,他发明的赤雪流珠丹是治疗良药,他记载的硫黄伏发是我国最早的火药配方。
  通过炼丹,先哲对许多矿物药有了较全面的认识。《神农本草经·玉石部》介绍丹砂“主身体五脏百病,养精神,安魂魄,益气明目”。
  通过炼丹,总结出一批好的药方,如太乙小还丹、混元丹、九龙丹、轻粉在临床上都有一定疗效。道人常用以救人的毒龙丹在急诊临床上也很有效。大多数丹药的效用在于刺激神经、健脑、壮阳、安神。至今,这些丹药还在医学上运用。
  炼丹的经验多是口耳相传,以“无字书”的形式流传于世,其中出现许多错误和神秘色彩,并且容易失传。
  有文字的炼丹文献被称为丹书墨录,即以墨书写符文于朱漆之简,写作形式是口诀。《搜神记》卷一记“有人入焦山七年,老君入之木钻,使穿一盘石……石穿,遂得神仙诀”。《云芨七签》卷六三有《金丹诀》,王维《送张道士归山诗》:“别妇留丹诀,驱鸡白云。”
  至迟在汉武帝时就有方术开始撰写炼丹书籍。《汉书·淮南王传》记载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为《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众,又有神仙黄白之术,亦二十余万言”。刘安门下有上千人,其中一定有炼丹高手,所述“黄白之术”就是炼丹术。可惜历史上记载得最早的这部炼丹文献已佚。
  三国术士左慈从隐者得到《太清丹经》三卷、《九鼎丹经》一卷、《金液经》一卷。左慈传给葛玄,葛玄传给郑隐,郑隐传给葛洪。
  南朝名医陶弘景隐居茅山,从梁天监四年(505年)至普通六年(525年)炼丹达20年,撰有《合丹药诸法式节度》一卷、《集金丹黄白方》一卷、《太清诸丹集要》四卷、《炼化杂术》一卷,均佚。只有《本草集注》中的炼外丹资料保存于宋代唐慎微的《证类本草》中。
  唐代名医孙思邈撰有《太清真人炼云母诀》、《烧炼秘诀》、《龙虎通玄诀》、《龙虎乱日篇》,均佚。现存他的《太清丹经要诀》和《千金方》、《千金翼方》有一些炼丹记载。
  唐代陈少微撰有《修伏灵砂妙诀》、《九还金丹妙诀》。张果撰《玉洞大神丹砂真要诀》、《丹砂诀》。现存的炼丹书大多保存于明正统年间编修的《道藏》。这些书的内容都很空泛,尤其是很少讲操作方法。以字数而论,《庚道集》有六万多字(“庚”通“金”),《九转灵砂大丹》仅一千五百字,与其说是书,不如说是一篇文章。
  《中国丛书综录·道教类·方法》收录不少炼丹文献,有些是内丹书,有些是外丹书,有些直接以“金丹”二字命名。如宋代周无所《金丹直指》、张伯端《金丹四百字》;元代萧廷芝《金丹大成集》、陈致虚《金丹大要》;明代伍守阳《金丹要诀》《金丹就正》。
  众多的炼丹书中,以《周易参同契》在《抱朴子·内篇》最重要,研习丹道者,不可不读。


五 环境学
 


 

  传统风水术中的阳宅术是有关人与环境的方术,它致力于协调天、地、人的关系,目的是使人的身心健康,使社会可持续性发展。
  (一)傍山
  山体是支撑城镇村落房屋的骨架,也是人们生活资源的天然库府。先民的村庄总是傍山


而建,东晋文学家陶渊明有诗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唐代诗人李白有诗云:“山从人而起,云傍马头生。”
  村落与山林的关系,最好是“土包屋”,即三面群山环绕,奥中有旷,南面敞开,房屋在万树丛中的幽深之处,藏风得水,清新雅静。敞开的场地是明堂,便于活动和进出。
  其次是“屋包山”,即房屋沿山坡覆盖,背枕高峰,拾级而上。
  值得提出的是,住宅不要选择在山脊或山谷的出入口,以避山洪冲泻或峡口大风,也不要选择在地质条件不稳定的山坡。有些陡斜地带容易产生滑坡,严重者可以导致村毁人亡。1983年3月甘肃东乡洒勒力滑坡,致使237人死亡。1985年6月湖北秭归西陵峡滑坡,吞没了457户人家的新滩古镇。
  (二)近水
  水是万物生机勃勃之源。没有水,人就不能生存,近水而居,这是人类生活经验的总结,也是一种民俗。
  唐宋诗人写过不少赞誉近水之宅的佳句。孟浩然有诗云:“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晏殊有诗云:“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生活在水边的人,便于饮用、浇灌、捕捞。水中的负离子对人们的身体极有好处。
  相地术把阳宅周围的水分为六种,一是朝水,二是环水,三是横水,四是斜流水,五是反飞水,六是直去水。前三种最好。水呈九曲腰带形,便于取用。
  (三)傍山依水
  山以水为脉,水以山为面。山得水而活,水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