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5795-武夫当国(1895-1928):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 >

第40章

5795-武夫当国(1895-1928):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00余人。由于闽、赣、粤三省边境军队云集,不易通过,王永泉出主意叫许崇智先派陈国华一旅打着北军第二十四旅的旗帜,由长汀混进连城、大田,然后大队跟踪前进。9月7日,许部按照这个计划由瑞金出发,改道向北占领宁化、建宁、泰宁、建阳、建瓯等县,沿途并未遇到抵抗。    
    9月26日,李接到王永泉劝他下野的电报。27日,急派驻省第十混成旅唐国谟部开往古田设防。28日,王来电否认发出这个电报,指为他人捏造,并称已出兵收复建阳,北伐军向泰宁及赣东退却。李并不信以为真,除令唐旅防守水口保卫福州外,并令王献臣旅联合周荫人、尹骥等部由筠门岭沿瑞金、石城、广昌一线包抄北伐军的后路,并保荐王永泉为建安镇守使以资笼络。    
    在李厚基的黑暗统治下,福建民军的声势日益浩大,宋渊源占领永春、德化,卢兴邦占领尤溪、古田及闽清附近地区,杨汗烈占领安溪、漳平、宁洋、长泰。李厚基升任臧致平旧部旅长高全忠为汀漳镇守使兼代第二师师长,师部设在漳州。    
    10月2日,徐树铮携有80万元运动费,由浙江偷越仙霞岭,投到延平王永泉的军中,即日通电成立“建国军政制置府”,自称“总领建国军政府制置事宜”,并宣誓“以至诚至敬尊奉合肥段上将军祺瑞、中山孙先生文为领导国家根本人,何日见此二老共践尊位,发号施令,树铮即当束身司败,俾听质讯”。这个不伦不类的组织,是徐根据所著《建国诠真》一书设立的。3日,徐电劝李厚基辞职离闽,限于5日以前答复。同日,王、许(崇智)两部决定联合进攻福州,许部担任左路由建瓯进攻古田,王部担任右路由樟湖坂进攻水口。战事发动后,福州大为震动,李勒令商会筹饷50万元,福州银行发生挤兑风潮,官吏眷属纷纷避难离开福州。6日,许部北伐军占领古田后,会合王旅进攻水口,并派黄、李两部由古田经大湖向福州推进,孙本戎旅由大湖向白沙推进,包抄水口后路并截断水口、福州间的交通线。9日,李派他的表弟警务处长史廷扬率领留省部队开赴水口增援。12日,许、王两部占领水口,唐国谟旅向福安、闽清方面败走。同时,李(福林)、黄(大伟)两部乘虚由甘源里进至洪山桥,李(厚基)只得自己带领卫队前往迎敌,当他退守南台仓前山时,海军突然发炮勒令缴械,随即把他软禁于马尾海容军舰上,逼迫他交出几年来在福建搜刮的造孽钱赎命李厚基曾反对萨镇冰为福建省长,此时海军乘机报复。。    
    13日,史廷扬从白沙败退下来,曾向福州城发动反攻,李(福林)、黄(大伟)两部仓皇退走。不料孙本戎部由白沙跟踪赶到,史部3000余人因后路被截断,只得缴械投降。    
    二北京政府下令讨伐徐树铮。徐树铮离闽,“建国军政制置府”取消。直系派孙传芳为“援闽”总司令    
    李厚基垮台后,福州各团体提出“闽人治闽”的口号,推举萨镇冰为临时省长,并通电拒绝“客军援闽”,阻止南北两军在福建境内作战。萨与海军本是站在北京政府的旗帜之下的,但在这次战事中,助了北伐军一臂之力,却又不脱离北京政府的关系。直系也企图利用海军驱逐北伐军,授意北京政府于10月15日任命萨为福建省长。这个省长具有双重性,一方为福建各团体所推选,一方又为北京政府所任命。萨在致北京政府的电报中,把扣留李厚基一事说成是加以保护,而吴佩孚也就将计就计地请他派遣军舰护送李到厦门登陆。    
    福州既下,孙皖奉三角同盟在直系的全盛时期打下了一个缺口,北伐军找到了立足点,因此张作霖派奉天兵工厂督办韩麟春到上海,劝孙中山出兵江西、湖南,并约卢永祥进攻江苏,同时奉军入关大举反攻。国民党人纷纷电请孙中山到福州组织政府。由于徐树铮已经另有组织,孙中山不愿插身其间。孙的主要目的在于讨伐陈炯明,认为后患不除,不能出兵北伐。卢永祥也不以徐树铮组织政府为然,不肯盲目附和。    
    徐树铮、许崇智、王永泉于10月17日到福州。徐以“总领”名义任命王永泉为福建“总抚”,管理军民两政,并任命王永泉、许崇智、臧致平、李福林、黄大伟为建国军第一至第五军军长。孙中山曾任命许崇智为东路讨贼军总司令,下设三军,由黄、许、李三人分任军长。他们当然不接受徐树铮的任命,从10月28日起改称“讨贼军”。    
    萨镇冰于1922年10月15日就任临时省长。耐人寻味的是,所谓福建“总抚”具有督军兼省长的性质,但是王永泉、许崇智等并不否认萨的省长地位,还参加了萨欢迎他们的宴会。这样,福建便形成了孙皖两系和北京政府三种势力和平共处的一种局势。    
    10月24日,北京政府下令讨伐徐树铮,任命李厚基、萨镇冰为讨逆军总副司令,高全忠为闽军总指挥。这个命令是吴佩孚一再电催才发表的,本来北伐军也在讨伐之列,由于王宠惠内阁不愿与国民党为敌,所以把讨伐的对象压缩在徐树铮一人。可笑的是,讨逆军副司令正在与讨伐对象和平共处,而总司令却是一个失却自由的俘虏。更荒唐的是,北京参陆办公处已于10月18日电派常德盛为“援闽军”总司令,这个电令并未撤销,因此北方对闽军事派出了两个总司令,彼此互不相属。李厚基虽然兵败被俘,但是他的直属部队王献臣旅在上杭,张清汝旅在泉州,高全忠师在厦门,所以吴佩孚仍然重视他。此外,吴还调动各路人马对付福建,包括驻武穴的鲁军张克瑶旅,驻崇阳、通城的鄂军第二混成旅寇英杰、北洋第二混成旅胡念先两部和杜锡珪所属海军舰队,以及在江西的周荫人、常德盛两师。常师已于10月18日由南城开抵杉关。粤军尹骥旅开抵平和后,拟向龙岩推进,尹于10月16日曾到上杭与王献臣会商作战计划。


《武夫当国(1895…1928)》 第三部分第六十一章 徐树铮组织短命政府(2)

    此时陈炯明希望取得指挥闽、粤、赣各军的军事全权,以便统一布置,吴佩孚不愿交出北军的指挥权,因此陈的态度转趋消极,不肯单独进攻。    
    徐树铮组织一个名不正言不顺的政府,引起了各方面的严重反感。所谓“总抚”,类似清朝的总督。巡抚,下设军政、民政、财政三署,这个制度也是根据《建国诠真》的《官制篇》规定的。10月31日,建国军、讨贼军举行联合会议,选举闽籍国民党人林森(广州国会议长)为福建省长,同日,王永泉取消“总抚”名义,改称福建总司令,并取消建国军名义,改称福建第一军军长。徐树铮解释“建国军政制置府”的职权类似国务院,将随军事之进展移驻他处,不会长期设在福建。这一表示仍然不能获得谅解,徐又打算取消制置府而改称建国军总司令。11月1日,徐通电主张迎接段祺瑞到上海与孙中山相见,并在上海召开联省会议,解决组织政府和各省共同出兵讨伐直系的问题。这个电报没有人加以响应。就在这时,段祺瑞派王郅隆1922年10月2日,日本公使照会北京外交部,日本兵营中所收容的安福系祸首王郅隆、曾毓隽、梁鸿志又告失踪。这是日本公使第二次放走的安福系分子。日使小幡还提出建议,日本兵营中留下来的朱深、丁士源、姚震、姚国祯四人,形状可怜,可予以特赦或私自放走。北京政府除提出严重抗议外,并要求引渡其余四犯,日本公使置之不理。到福州,劝徐取消制置府,离开福州,徐乃于2日乘轮到上海,制置府也就昙花一现地消灭了。    
    11月3日,福州各界举行大会宣布“闽事闽人自决”,阻止各方军队入闽。林森宣布就职,萨镇冰取消了临时省长的名义。    
    徐树铮去后,王永泉公然致电北京政府,表示了“服从中央”的态度(11月2日)。    
    李厚基的母亲从上海送来一笔“赎款”,因此李被海军释放,于10月30日乘靖安军舰到南京,与齐燮元、杜锡珪相见,共同讨论反攻福州的计划。11月5日,李乘舰到厦门,当他看见臧致平与高全忠同站在码头上前来迎接时,不禁大吃一惊。原来臧已由上海先到厦门,高就推他为闽军总司令。臧向李表示,此行是为安抚部属、保全地方而来,并不反对北京政府。此时曹、吴都有电报召臧北上,李劝他应召前往,臧也表示同意。不料11月7日,臧鼓动第二师官兵向李索饷,吓得李、高两人逃往鼓浪屿会审公廨。8日臧电告陈炯明:“李督军五日莅厦,致平晋谒,愿卸仔肩,俟有替人,即当北上。七日突有少数溃兵邀同驻厦军队向李督索饷,李督即偕同高师长他往。是时致平适在鼓浪屿候船,挽救无及。厦门绅商请致平维持地方治安。致平仍本在漳州宣布之宗旨,与贵军一致进行”(意指维持闽粤两不侵犯条约)。11日又致电北京政府,报告李、高离开厦门的情形,并表示了“服从中央”的态度。    
    北京政府因为萨、李两人不和,11月9日加派前海军总长刘冠雄为福建镇抚使,叫他安抚驻闽海军。11日,李厚基到汕头向陈炯明乞援。此时国民党汪精卫一派倡议调停孙、陈恶感,孙中山要陈炯明写悔过书,才可不究既往。陈拒绝写悔过书,调停没有成功。    
    这时,福建形成了群雄逐鹿的混乱局面。豫军常(德盛))师在曹、吴的鞭策下,11月中旬先后占领光泽、邵武、建宁、将乐等县,粤军尹旅占领上杭、龙岩、永定等县。11月29日,李厚基到上杭与尹骥等举行军事会议,即派张清汝、王献臣为福建第一、第二两师师长,拟联合粤军大举反攻漳州。臧致平意欲独霸一方,本来拒绝讨贼军开入闽南,由于两面受到压力,便又与讨贼军及民军合作,12月16日两路会师泉州,张清汝逃往南安,所部五营缴械投降。王永泉部开往闽北抵御常师,12月中旬,接连收复将乐、延宁、邵武,常师退往江西境内杉关、黎川一带。直到这时,福建的局势才又稳定下来。但是吴佩孚又调动孙传芳的部队开往福建,曹锟用个人名义电派孙传芳、周荫人为“援闽军”总副司令。12月26日,孙军开抵南昌,即向抚州出发,福建的局势又紧张起来。    
    三广西滇桂军发动驱陈战争,陈炯明兵败下台。江防会议的一幕恶剧。孙中山回到广州改称大元帅    
    陈炯明对孙中山无日不在戒备之中。他的注意力集中在福建的讨贼军,对于广西方面,则利用桂军名将林虎全权应付,并不十分重视。    
    林虎曾到湖南向赵恒惕借兵。他说湖南根据省宪法必须裁兵,但是兵不易裁,不如将一部湘军改换桂军旗帜,让他带回广西,将来广西效法湖南制定省宪,对湖南不失为一举两得之计。这个建议说动了赵恒惕,但是说不动湘军各将领,因为这些军人谁都不肯让出自己的一部实力。林又到广东活动,陈炯明除拨一部粤军交他统率外,并令驻梧州的粤军第四师(关国雄旧部)和桂军第一师(师长刘震寰)均归林虎节制指挥。    
    刘震寰久想取得广西总司令的地位,陈炯明把广西问题交给林虎全权处理,对刘说来就像冷水浇背一样,因此他借口接洽军火问题到广州,随即秘密到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