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9·11之后的美国 >

第16章

9·11之后的美国-第16章

小说: 9·11之后的美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他从也门来到非洲,来到苏丹首都喀土穆,在那里开设公司,表面上从事经商,实际上进行反美恐怖活动。

  当年在阿富汗的那些“基地”组织成员,在本·拉丹的领导下,从向苏联展开“圣战”,到向美国展开“圣战”。 

 
第五十章 无国籍的漂泊者
  本·拉丹用当年美国中央情报局教他的本领,对美国展开恐怖袭击。他说,他“小”而美国“大”,以“小”打“大”,惟一的办法就是突然袭击——也就是恐怖袭击。

  一九九三年十月,美国特种部队在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遭到伏击,损失惨重。

  数架美军武装直升机被火箭击落,共有十八名美军官兵遇难身亡。据说,这是本·拉丹最初策划的恐怖主义行动。

  他在沙特阿拉伯进行的反美活动,受到沙特阿拉伯政府的坚决反对。于是,本·拉丹着手密谋推翻沙特阿拉伯王室。

  一九九四年四月,沙特阿拉伯政府取消了本·拉丹的沙特阿拉伯国籍,把本·拉丹驱逐出境,并冻结了本·拉丹在沙特阿拉伯的所有财产。

  从此,本·拉丹成了一个无国籍的漂泊者!

  从此,本·拉丹更加强烈地反美!

  一九九五年,美国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的军事基地遭到恐怖分子的炸弹袭击,共有六名美国人丧生。这便是本·拉丹策划的恐怖主义又一袭击。

  后来,本·拉丹在回答全美广播公司记者米勒的问题时,谈到了他从苏丹前往阿富汗的经过:“我去了苏丹,在那里呆了五年,在此期间我曾到过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参与反抗喀布尔政府的战斗。

  “沙特阿拉伯政府对我施加了很大的压力。他们让我的母亲、叔叔、兄弟前后共九人次到苏丹的喀土穆劝说我停止目前的活动,并回去向法赫得亲王致歉。我很友善地向我的亲人道歉,告诉他们,我知道他们是迫于压力来说和的。沙特阿拉伯政府试图在我和我的家庭之间制造麻烦。但是,感谢真主!他们的想法没有得逞。

  我拒绝回去。我的家人转达了沙特政府的口信,即我不回来,沙特当局就冻结我的银行账户,剥夺我的公民权,取消护照和沙特身份证。他们以为一个穆斯林会拿他的宗教做交易。我回答他们:如果他们想做什么,悉听尊便。可以说正是在真主的支持下,我拒绝了回去。

  “沙特政府数次企图逮捕和暗杀我。在真主的恩惠下,没有一次得逞过。”

  一九九六年四月,塔利班战胜了阿富汗大大小小的军阀,夺取了全国政权。塔利班领袖奥马尔,邀请本·拉丹前来阿富汗。早在阿富汗抗苏战争中,奥马尔就与本·拉丹有着很好的友谊。本·拉丹欣然前往阿富汗。

  本·拉丹决定重返阿富汗,把阿富汗作为他的“基地”——根据地:那是因为十年在阿富汗的战斗生涯,使他对阿富汗的山山水水非常熟悉;那是因为阿富汗塔利班夺取了政权,使那里成为本·拉丹最理想的根据地。

  于是,本·拉丹带着他的“基地”组织成员们,在阿富汗安营扎寨。阿富汗成了本·拉丹的恐怖主义根据地。他在这里训练了数以万计的恐怖分子,他们分别来自埃及、沙特阿拉伯、黎马嫩、也门、阿尔及利亚、利比亚、突尼斯、苏丹、巴基斯坦以至美国、法国、英国等国家。受训之后。派往北非、车臣、塔吉克斯坦、波黑甚至美国本土,派往世界各地。这样,本·拉丹有了“恐怖大亨”之称。

  本·拉丹在阿富汗境内共有三个基地:位于坎大哈和卢格尔的“展示基地”,完全由一组组帐篷组成,主要供西方的记者参观访问。位于霍斯特的“蝙蝠洞”才是本·拉丹真正的总部。

  最早有幸参观并采访本·拉丹“大本营”的是设在伦敦的阿拉伯报纸《生活报》记者巴里·阿特旺。本·拉丹在阿富汗安营扎寨不久,他得以前往采访“蝙蝠洞”。 

 
第五十一章 本·拉丹的大本营
  关于阿特旺这次传奇式的经历的报道,写得富有现场感,从中可以觑见当时本·拉丹的大本营“蝙蝠洞”是何等模样:“阿特旺专程从英国飞到了巴基斯坦,因为他被通知获准采访本·拉丹本人。他到巴基斯坦的第二天,就有一个叫费叟的人约见他,给了他一身新衣服:毛裤、大号衬衫和一个丘尔邦(男子头饰),并告诉他说,穿上这样的行头,别人就会把你当做普什图族部落的首领,你就能安全地在巴阿边境上行走。费叟带着阿特旺顺利地穿过巴阿边境,来到了阿富汗,并把他引见给了世界上最神秘的人物本·拉丹。

  “当时,本·拉丹为了安全起见,躲藏在阿富汗奥尔利诺耶格内兹多山上的一个海拔三千米高的营地里。本·拉丹的住所是一个山洞。洞外都是荷枪实弹的卫兵,他们坐在车上来回巡逻,手里紧握着手榴弹、火箭筒和机枪。阿特旺本来猜想卫兵一定要对他进行仔细搜查,可实际上没有一个士兵检查他随身带的提包。

  “阿特旺被带到本·拉丹居住的山洞。这是一个大约六米长、四米宽大小的‘房间’,山洞的入口处摆放着几个柜子,里面全是各种阿拉伯文的书籍和《古兰经》的注释材料。房间里放置着五张木板床,床已经破旧不堪,很像阿拉伯市场上贫穷人家用于摆放水果的木板座。墙上挂着AK—47冲锋枪,这使洞里显得有些阴森恐怖。

  “本·拉丹微笑着走到阿特旺的身旁,当他看见阿特旺穿的衣服有些小时,竟然哈哈大笑起来。本·拉丹自己穿的是阿拉伯传统服装,上身还套了一件厚厚的茄克,好像是特种部队的衣服。头上扎的是红色的头巾。

  “阿特旺与本·拉丹谈了几个小时后,有人给他们送来了晚餐。阿特旺原以为晚餐可能是当地的山羊肉,或者是山鸡什么的野味,没想到侍者送上来的却是油煎土豆片和一盘炒鸡蛋。炒鸡蛋的量还很大,足够一个人吃的。后来又有人送来了咸奶酪和几块面包。

  “晚上,本·拉丹指着一张床对阿特旺说,这是你的床,收拾一下吧。说完,本·拉丹就走到隔壁‘房间’休息去了。阿特旺几乎彻夜未眠,因为他的床下塞满了装着手榴弹的木箱子。

  “凌晨四时,起床号吹响了,有人给阿特旺送来了热水。当阿特旺问那人厕所在哪里时,来人对他说,这里不是旅馆,你可以到外边随便找个地方‘方便’。

  “趁着‘方便’的时机,阿特旺发现,基地的警戒是相当严的,有防空设施、坦克和步兵战斗车。此外,基地内还有发电机、电脑和各种现代化的通信工具,本·拉丹每天都能接收到来自伦敦和海湾地区的消息。”

  在采访中,本·拉丹直言不讳地告诉阿特旺:“我们以为利雅得的爆炸事件可以让美国人知道,跟伊斯兰国家作对是没有好处的,但美国人却并没有从中汲取教训。”

  本·拉丹的这句话,最明白不过地表明他是利雅得恐怖袭击的主谋。

  对于本·拉丹来说,一九九八年一月,来自埃及的私人医生艾曼·扎瓦赫里的加盟,使他的恐怖活动上升了一个档次!

  艾曼·扎瓦赫里比本·拉丹年长6岁,有着与本·拉丹惊人相似的人生经历:

  他也出身望族,祖父、父亲都是埃及的名流;他毕业于开罗大学医学院,跟本·拉丹一样都受过高等教育;他也是在年轻时受到伊斯兰极端组织的影响,放弃优越的生活和本来的专业,开始从事反美恐怖活动,后来成为埃及圣战解放组织的领导人。

  艾曼·扎瓦赫里震惊世界的恐怖活动,就是成功地谋杀了埃及总统萨达特!艾曼·扎瓦赫里谋杀萨达特的原因,是由于萨达特要和以色列讲和。

  从此,艾曼·扎瓦赫里成了埃及的通缉要犯,甚至被埃及总统穆巴拉克称为“头号公敌”!

  然而,艾曼·扎瓦赫里居然经过化装、染了头发之后,逍遥于美国! 

 
第五十二章 聚焦阿富汗
  他在美国隐藏了多年,对于美国非常熟悉。他甚至在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大厦附近的穆斯林居住区住了很久。

  他以为,本·拉丹在阿富汗的大本营,是从事恐怖活动最好的根据地,于是辗转前来阿富汗。

  有了艾曼·扎瓦赫里加盟,从此本·拉丹的恐怖活动有了一位“高参”。

  曾经多次采访本·拉丹的巴基斯坦记者米尔,这么评价艾曼·扎瓦赫里:“‘基地’组织真正的首脑人物是埃及医生艾曼·扎瓦赫里。‘基地’组织所有的成员都崇拜艾曼·扎瓦赫里。他曾经周游日内瓦、伦敦、巴黎、纽约,比本·拉丹更聪明。

  “一般人看来,艾曼·扎瓦赫里是本·拉丹的得力助手,其实正好相反。艾曼·扎瓦赫里与本·拉丹不同,他从来不亲自手持冲锋枪和手榴弹,骑着毛驴在山地打转。他考虑更多的是在国际范围内的打击活动。他会说英语。”

  美国诸多情报专家也以为,本·拉丹不懂英文,而且从来没有去过美国,自从有了艾曼·扎瓦赫里这样熟悉美国的“高级恐怖专家”之后,才有可能策划“九·一一”恐怖袭击事件。在他们看来,艾曼·扎瓦赫里才是“九·一一”恐怖袭击事件的真正指挥者!

  “九·一一”恐怖袭击事件之后,全世界的目光聚焦阿富汗。

  本来,阿富汗并不引人注目。世人十有八九并不了解这个不大不小的国家,这个偏隅于亚洲中西部的山国。

  当人们聚焦阿富汗,这个当今最为多灾多难的国家,这才显现于全世界的目光之前。

  “阿富汗”在古波斯语中的意思是“山上人”。阿富汗确实是在山上的国家。

  阿富汗,山地和高原占了国土的五分之四!兴都库什山脉自东北斜贯西南。阿富汗的山以荒山居多,森林的覆盖率仅为百分之三。阿富汗北部和西南部大都为平原,西南部为沙漠。

  阿富汗的面积为六十五万多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半英国,比法国还大。

  阿富汗以伊斯兰教为国教。阿富汗居民百分之九十八以上是穆斯林。

  阿富汗在历史上曾经多次遭遇外侮,也曾经有过辉煌。

  近些年虽然阿富汗有了政府,有了总统,但是阿富汗实际上处于群雄并立、军阀混战之中。

  在阿富汗的军阀内战之中,一支名叫“Taliban”的游击队揭竿而起,迅速壮大。“Taliban”音译为“塔利班”。塔利班在阿富汗普什图语中是“宗教学生”的意思,也称“学生军”。

  塔利班运动起始于一九九四年九月,当时阿富汗军阀的部队在南部城市坎大哈对平民实行烧杀抢掠,其中一个军官甚至强暴了一名少女。一位名叫穆拉·穆罕默德·奥马尔的穆斯林闻讯,怒不可遏,杀了那个军官,发起了塔利班运动。

  奥马尔发起的塔利班运动,核心口号便是“铲除军阀,重建国家”!

  奥马尔还提出,塔利班不依附于任何势力派别,而是以《古兰经》为法律,要把阿富汗建成真正的伊斯兰国家。

  厌倦了军阀混战的阿富汗百姓,拥护奥马尔,拥护塔利班。

  奥马尔领导的塔利班,节节胜利,只用了短短的两年时间,很快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