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9·11之后的美国 >

第20章

9·11之后的美国-第20章

小说: 9·11之后的美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后,美国政府还是决定公布这盘录像带。因为在美国政府看来,这是关于本·拉丹发动“九·一一”恐怖袭击事件的最好证据。

  我在美国观看了电视台播出的这盘录像带,画面很模糊,声音也很不清楚——

  播出了本·拉丹原声,配上英文字幕。

  本·拉丹录像播出之后,美国公众反应强烈。一位“九·一一”恐怖袭击事件受害者亲属看了录像后,激起对本·拉丹的无比仇恨,几乎要把电视机砸碎;一名遇难者的父亲则不断变换频道,不希望再看到本·拉丹可怕可恶的嘴脸,他说“本·拉丹真的该死”!

  在阿拉伯国家,只有少数高级官员宣称他们深信录像带上显示的证据,但是那里的普通市民大都不相信美国提供的证据,这一地区的多数政府则在这个问题上保持沉默。

  本·拉丹的母亲加尼姆看了录像带,发表谈话。本·拉丹的母亲说:“录像带声音不清楚也不连贯。我认为,他们提供的录像带是经过修改的,不足以作为证据。”

  本·拉丹的母亲说,她相信本·拉丹与“九·一一”恐怖袭击事件无关。她为儿子的生命安全担心。

  不少熟悉本·拉丹的人,也发表类似于本·拉丹母亲的意见。有人说,本·拉丹是很斯文的人,动作的幅度不可能像录像带里的那个人那么大。还有人说,本·拉丹不会那样仰天大笑。

  更有人明确指出,这盘模糊的录像带纯属伪造。伪造者故意把画面弄得模糊,把声音弄得不清楚,以求以假乱真。美国政府伪造这样的录像带,有其明显的政治目的,因为阿富汗战争即将结束,美国政府居然还拿不出像模像样的证据,来证明本·拉丹是“九·一一”恐怖袭击事件的主谋。于是,便想出伪造录像带这一招。 

 
第六十三章 录像带的真伪
  伦敦伊斯兰组织的学者哈尼·苏拜不客气地指责录像带是“伪造品”。他认为,“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竟然提供一盘伪造品作为证据,简直是羞耻”!苏拜的证据是,录像中的本·拉丹太过健康,但实际上,本·拉丹近来的身体情况并不好,而且头发也不像录像中那样黑。苏拜说,录像带只能更加证明美国根本没有证据。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伊斯兰教法学博士阿卜·法德尔这样形容自己在听到对话那一刻的反应:“我的下巴快掉下来了。”据法德尔的了解,本·拉丹是一个很少表达自己感情的人,微笑的次数少得可怜。但在录像带中,他不仅微笑,甚至经常发出大笑声。而当谈到执行任务的人在登上飞机前才知道行动细节的时候,本·拉丹的笑声更加令多少对他有些了解的人感到不解。

  据《阿拉伯新闻报》引述要求匿名的一名情报专家的揣测,本·拉丹可能是在不知道的情况下被拍摄,一名可能是仆役或是与本·拉丹谈话的族长的亲信扮演摄影者,将一个伪装的超小型电视监视器藏在自己的头带中,又为掩饰拍摄动作,不时在房间走动,因此造成画面焦距不准、无法清晰听到谈话以及镜头似乎漫无目的扫描现象。

  这位专家说,目前研发出来的摄影机已小到可以藏在帽子或头饰里,而美国政府不愿透露取得这卷录像带的原因和渠道,可能也是为了保护暗中拍摄者的安全与身份。

  一名叫阿里的沙特阿拉伯公务员说,录像的画面是真的,但声音是假的,可能经过了处理。

  但是也有专家在对录像带进行分析后指出,尽管现在的语言合成技术很先进,电脑能以假乱真地模仿人声,但对于上述录像带来说,伪造的可能性很小,其中的难点在于:很难模仿一个人讲话时的声调和语速;让配音和图像保持同步不太容易;合成阿拉伯语的技术还不完善。

  在阿拉伯及穆斯林世界,持怀疑态度者多于相信者,认为本·拉丹在自己多次公开的录像带演说中否认涉及“九·一一”事件,不可能又故意在摄像机前高谈阔论“九·一一”事件的情节。

  约旦主流伊斯兰派别伊斯兰行动阵线领导人阿兰比特表示,美国人真的认为世界上其他人都能愚蠢地相信这盘录像带可以成为证据吗?

  伊斯兰世界的许多人认为,“九·一一”恐怖袭击事件是以色列秘密机构所为,然而嫁祸给穆斯林。

  被美国指责为“九·一一”恐怖袭击事件指挥者的穆罕默德·阿塔的父亲埃米尔看完录像后表示,这盘录像带完全是伪造的,他的儿子也从没有被任命为恐怖袭击的首脑。

  埃米尔称,那“完全是一场闹剧。所有的东西都是伪造的、虚假的”,“全世界的人都在提阿塔的名字。但本·拉丹本人却从没有听说过。本·拉丹是从美国人的口中才知道我儿子的名字”。

  还有人指出,本·拉丹的“基地”组织在撤离时,片纸不留,销毁了一切文件,怎么可能把这么重要的录像带“遗留”给美国人?

  于是,这盘录像带的真伪,又变成了一笔糊涂账!

  这么一来,关于本·拉丹是不是“九·一一”恐怖袭击事件的主谋,又陷入证据并不完全令人信服的地步。

  但是美国总统布什坚决驳斥了那些怀疑本·拉丹录像真实性的说法。他说,“任何认为这卷录像是伪造的说法都是荒谬的”。

  布什强调说,录像中的本·拉丹“是没有经过剪辑的本·拉丹”。

  他说,自己对于公布录像其实有着复杂的情绪,他担心录像被公布之后会增加在“九·一一”事件中丧生的罹难者家属心中的悲伤。不过他认为,公布录像是必要的行动,因为这证明本·拉丹犯下的罪行。 

 
第六十四章 大象与老鼠之战——非对称战争
  当世界贸易中心大厦和五角大楼的浓烟渐渐散去,惊魂未定的美国人在问:这是怎么回事?

  美国总统布什作出了最初的答复:“我们的国家正处于不安全状态,已经处于战争状态。我们的敌人隐藏在阴影之中。”

  布什总统的讲话表明:第一,发生了战争;第二,敌人不明。

  确实,这是一场新型的战争。

  美国的军事专家则指出,二十一世纪的第一场战争,完全脱离过去传统战争的历史轨道,这是一场新型的战争。他们用军事新术语来说明这场新型战争的特点,曰“非对称战争”。

  非对称战争一词的学术性定义是:“与强敌对抗的一方,为掌握战略或战役主动权,从自己处于劣势的情况出发而采取的避开强敌高技术武器的强点、击其弱点的一种作战方式或作战指导思想。”

  通俗地说,所谓“非对称战争”,就是指交战的双方大小、强弱悬殊,极不“对称”。在这种情况下,小方、弱方采用了非传统的战争手法,达到以小胜大、以弱制强。

  其实,非对称战争的最形象的比喻,就是大象与老鼠之战,或者说是四两拨千斤。

  在“九·一一”恐怖袭击事件发生之后,美国中央情报局和美国联邦调查局受到了严厉的指责,称他们是“饭桶”、“痴呆”、“废物”。

  就在这时,有人提醒重读一下美国总统克林顿在一九九七年五月发表的《新世纪国家安全战略》。

  克林顿总统早在“九·一一”事件前四年,就已经明确指出:“敌人可能使用非对称手段(这是一种避开或削弱我们的强点而利用我们弱点的策略),美国必须计划和准备打赢这种条件下的战争,这是一项事关重大的挑战,因为我们在常规军事领域处于绝对优势,对美国进行挑战的敌国很可能使用非对称手段,如大规模毁伤武器、信息战或恐怖活动。”

  克林顿总统这段关于非对称战争的预言式的论断,如今被“九·一一”恐怖袭击事件所证实!

  重读克林顿总统《新世纪国家安全战略》,美国人开始关注非对称战争这一军事新理论。

  关于非对称战争的概念,早在一九八八年,美国国际关系学者卡尔·多依奇在《国际关系分析》一书中,就曾强调新老恐怖主义是一种新的战争形式,并辟专章加以阐述。他指出,恐怖主义所进行的战争,虽不符合传统的战争定义,但却成为一种新的战争形式和战争样式。

  一九九一年海湾战争结束之后,美国军事专家提出了“非对称作战”(AsymmetricOperation)的概念,使非对称战争这一特殊的战争形式开始受到注意。美国出版的《美国武装部队的联合作战》一书,称“非对称作战是不相称部队之间的战斗”。

  美国军事专家以为,巴勒斯坦人采用旷日持久的小规模消耗战,来对付占尽技术装备优势的以色列军队,这种“持久性低强度战争”,就是一种非对称战争。

  在“九·一一”事件之前,美国军事部门已经对非对称战争进行了一系列研究。 

 
第六十五章 中国军事专家的研究报告
  一九九七年,美国参联会主席沙利卡什维利上将在《国家军事战略报告》中指出:“面对美国的军事优势,某些国家或非国家主体可能会诉诸非对称性手段或方式,运用某些非常规途径或廉价手段,使美国军事实力陷于无用武之地,利用美国的弱点或者使用美国不能使用的方法与美国抗衡。其中,恐怖主义、使用或威胁使用大规模毁伤武器和信息战尤其令人担忧,敌人动用这三种手段直接威胁美国本土和美国人民,很可能使美国无法使用关键性的海外基地设施。此外,敌人可能利用商用或外国航天能力、威胁美国的天基系统、阻碍关键信息的流通,使美国无法获取战略资源,以及破坏环境等行动,也对美国提出了挑战。”

  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认为,非对称战争通常由数量不多的行动不定的人员,采用非常规战术实施攻击,这些战术可以对政治或装备产生重大影响。为此,对于这些新的威胁必须充分研究、预测和分析,以便对其有更加广泛深入的了解,并作好充分准备,来面对这种威胁。研究非对称战争包括战略、战术,武器和人员等要素。

  他们认为,美国及其军队正面临着日益复杂的非对称战争的威胁,其中包括:

  生化武器甚至核武器的威胁;攻击美军的信息系统和国家基础设施,破坏美军的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网络;采用非对称战术延缓和阻止美国利用关键性设施,或用谋略削弱美国决策者的判定能力;举行暴动、恐怖活动和环境破坏。因此,美军担心在非对称性作战中遭受的损失比预期的更惨重。

  他们特别指出,非对称战争不局限于采用军用飞机、导弹、火箭系统以及特种部队等传统的军用投送平台,而且还采用手提箱、民用车辆或邮路、公共运输系统以及陆海空私营运载工具等其他投送方法。

  实际上,在“九·一一”事件中,恐怖分子就是采用“陆海空私营运载工具”

  进行恐怖袭击。

  就在美国的军事专家研究非对称战争的特点及如何进行非对称作战的时候,本·拉丹的“基地”组织也提出了他们的战略,那就是进行“城市游击战”。

  中国的军事专家也着手研究这一问题。一九九九年二月,中国的解放军文艺出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