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读者十年精华 >

第1250章

读者十年精华-第1250章

小说: 读者十年精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为党有这样的好同志,人民有这样的好干部而自豪。”

  “那些为了谋取个人私利,不择手段,触犯党纪国法、丧失民族气节的人,面对这位同志难道不应该感到惭愧吗?”

  (本刊据1981年2月20日、3月15日《人民日报》摘编)

Number:4299

Title:达式常的烦恼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3期

Provenance:青年一代

Date:1981。2

Nation:

Translator:

  荣誉,能使人自豪,但有时也给人带来烦恼。名演员达式常和他的妻子王文皓添女得福,分到了一间比原来6。8平方米大些的新房,这是喜事,可问题也随之而来。周围居民出于好奇,一听达式常搬来住了,便纷纷前来,争看“林育生”(达在《年轻的一代》中扮演的主角)。

  看看倒也罢了,有些青年人,也实在有些过分。有一次,老达赴外地拍外景去了,就他妻子和秧秧母女俩在家里。忽然,“砰”地一声门被踢开,几位素不相识的青年破门而入,嘴里叼着香烟,东张张,西望望,吓得秧秧直哭。王文皓赶忙问他们找谁,有什么事?来人说:“不找谁,也没事,随便看看、玩玩。”还有一个夏晚,老达也不在家,王文皓在床边哄秧秧入睡,又是“砰”地一声,她回头一看,进来了十来个年轻人,有小伙子,也有姑娘,一面看,一面指指点点,把一只花瓶也打碎了。他们在那里住了5年,这类事情碰到可不少。

  在家里不安宁,上街也有难处。带孩子上公园玩玩,上大街走走,谁愿意去都能去,可是达式常却不能。女儿长得这么大了,到底去过几次公园,手指头也扳得出来。有时孩子闹得厉害,实在憋不住了,达式常下个决心,还得打扮一番,或者戴上墨镜,或者戴上大口罩,可还是常常给认了出来。

  那是一个“五一”国际劳动节之夜,小秧秧闹着要去市中心看焰火。达式常与妻子商量,就带孩子去看一次吧。当达式常看完焰火,戴上大口罩,刚走上街头的时候,只听得两位青年一声喊:“看,达式常来了。”话刚落声,人流像潮水般地涌了过来,里三层,外三层,把达式常夫妻与小女儿围个水泄不通。有的问达式常最近在拍什么电影,有的问他每月工资多少,你一言,我一语,弄得达式常窘极了。幸好治安巡逻车经过,达式常请求。“保护”。执勤人员调动了一辆三轮摩托车、一辆吉普车“开道”,达式常夫妇三人才被“救”了出来。等达式常回到家里,已经是下半夜了。

    “每当你们碰上这样的事情,心里一定很恼火吧!”听了达式常的这番苦衷,我禁不住问道。

  “怎么说呢?还是一分为二吧!”达式常说:“有些群众,特别是一些青年想看我们,希望了解我们,这说明我们的艺术成果得到了群众的承认,赢得社会的广泛关心,作为一个电影演员、一个艺术工作者,应该把这看做是对自己的鼓励。有些青年出于好奇心,老爱问这那,家里有没有保姆,有没有彩色电视机,等等,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我要借此机会告诉这些青年朋友,我们家的物质生活比15年前结婚的时候已大有改善,也增添了一些家具用品,但还是发展中家庭,和许多普通家庭是一样的。

  “当然,也有些青年不分时间、地点和场合,见到我们就围观,他们似乎很热闹,很好玩,但是却限制了我们的行动,影响了我们正常的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给我们增加了沉重的思想负担。所以,尽管我在银幕上经常与观众见面,但在现实生活中我倒有点‘害怕’观众。”关于这一点,王文皓似乎说得更坦率些:“我们家由于出了老达这个‘名人’就失去了许多生活乐趣,甚至失去了行动自由。”

  是啊,“自由”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必不可少的。当我们“自由自在”地围观一个人(不论是“名人”还是外国人)的时候,又可曾想到,他(她)现在自由不自由?他(她)这时的心情是愉快还是烦恼?……

  (原载《青年一代》1981年第2期,作者杨仁杰)

Number:4300

Title:活人丧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3期

Provenance:山西日报

Date:1981。4。27

Nation:

Translator:

  葬礼,无疑是为悼念和安葬死人而举办的仪式。可是,最近在山西寿阳县平舒公社西郭义大队,竟出了一件人还活着就兴师动众、大办丧事的怪事。

     顾虑后事  引出怪事

  这件轰动乡里事件的当事人叫张文礼,是西郭义大队社员,今年83岁,无儿无女,孤独一人。20年前,张文礼写纸立约,将老伴的外甥祁朴成过继为子,原指望能“继门庭,续香烟,老来有靠”,谁知外甥当时年已30,又在外工作多年,过继之后,既不同意改姓,又不尽赡养义务。老汉几次与外甥争辩,请村干部调解,均无效果。老汉于是耽心百年之后无人给自己料理后事,一怒之下,决心在生前就举办葬礼,“活着发落”自己。

     求亲告友 操办“丧事”

  张文礼老汉拿定主意后,就将自己的半所住宅卖了1;600元,邀请街坊邻里、三亲六友,前来操办这桩“丧事”。他们首先确定今年4月2日(清明节前3天)为“葬礼”日期,随后一面派人四处给亲友“报丧”,一面采购东西,买回200斤重的大肥猪1口,高价白面4袋,大米20余斤,各种鲜菜佐料等样样俱全,还拿出多年积攒的百十斤黄米、几十斤青豆。并请来画匠制作纸扎,雇了吹鼓手,就连一些队干部也出动帮忙,准备将这不是葬礼的“葬礼”热热闹闹,大办一番。

  封建迷信 害人非浅

    4月2日一清早,宋艾、平头、平舒三个公社近二十个村庄的一千多名社员,风闻这件怪事,有的步行,有的骑自行车,还有的乘坐公共汽车专程赶到西郭义看稀罕。小山村顿时人山人海,川流不息,好似赶庙会一般。

  张老汉的院子用大篷布遮顶,正中停着一口油漆彩绘的3寸松木空棺材,材前摆着他尺数大的照片,中间桌子上供奉着十几行各色食品,两侧放着纸楼、金钱斗、童男女、皮箱、花幡、花圈等各色纸草。4名花冠齐楚的礼绅分站灵前,一会儿读“祭文”,一会儿唱“赞礼”,一会儿又指点奠酒、上供菜。吹鼓手一方面出出进进迎亲戚供品,一方面吹奏古今乐曲,忙得不可开交。看热闹的人越聚越多,水泄不通。小孩被挤哭了,老人被挤倒了,花栏墙被挤塌了。一直折腾到中午一点多钟才开席吃饭。上至大队支书,下至普通群众,140150人轮流坐席,喝酒吃肉,划拳行令,一直闹到掌灯时分。  

  这次“活人丧”,仅张文礼一人就耗费掉人民币近500元,细粮400余斤。况且正值春耕大忙季节本村10几个人为此事忙碌了整一周,前来“吊孝”的亲朋好友有140150人,看稀罕热闹的还有千余人。这样劳民伤财和封建迷信的蠢事,难道不该引以为戒吗?

  (原载1981年4月27日,《山西日报》雷可文推荐)
Number:4301

Title:八宝山革命公墓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3期

Provenance:党的生活

Date:1981。2期

Nation:

Translator:

  “八宝山”,实际是京西郊鲁谷村的一片土丘。它的西部在很早以前就是坟场,售地葬人;还有个老山骨灰堂。1950年,任弼时同志因病逝世,下葬在东部坡顶上被称为八宝山革命第一墓。后来,开国第一任副主席之一的张澜老人逝世,葬在墓右,1955年6月18日纪念翟秋白烈士牺牲20周年时,党又把秋白同志的遗骨从福建长汀迁葬墓左,这就形成了第一墓区。接着,又扩展了第二墓区,第三墓区。墓盖都是水泥制成的,墓碑都是汉白玉石雕刻的。一共有535座,都是对革命事业有所贡献的人。其中有流血献身的英烈,也有科学、教育、文化界的著名人士。中国人民的忠实朋友史沫特莱、斯特朗的陵墓也筑在这里。这里曾一度称为“烈士公墓”,后来改称“革命公墓”,这就更加名副其实了。

  革命公墓一直受到国内外人士的景仰,要求前来参观的人很多,影响是很大的,也是很广泛的。但在十年浩劫中,在极左思潮的疯狂摧毁下,竟有48座陵墓遭到严重破坏,这还不包括那些被推倒的墓石,被凿刻、涂抹“特务”、“叛徒”、“打倒”字样的陵墓。如果加上自然损坏的,要有1/3的陵墓需要修复。现在,仅仅一年时间,工人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已把公墓地区整修一新。

  革命骨灰堂,原是一座古老的庙宇,建于明朝中叶,名“护国寺”。还是在60年代初,毛主席建议共产党员身后一律火化。也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死不占地”。公墓地区不再出现新墓了,护国寺大殿便改为骨灰堂一室,一盒一盒的骨灰,按着送来的时间前后顺序陈列起来。陈列满堂了,又辟前殿为一室副室。目前为止,已有骨灰室11间。

  迈进骨灰堂一室的正门,里面没有耀眼的富丽堂皇的装饰,却充满严肃、庄重、静穆的气氛。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迎面正中的一座骨灰盒(101号),在金黄色油漆的木盒上雕刻着一位军人头像,那是朱德元帅。紧挨着朱总的(102号)骨灰盒上却是一位没有戴帽、微笑着的军人半身照,那是彭德怀元帅。陈毅元帅、罗荣桓元帅的骨灰盒都安放在这里。贺龙元帅,这位八一南昌起义的前敌总指挥的骨灰盒,恰好安放在81号位置上。

  骨灰堂里陈列的,还有不少领导国家思想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政治家;还有不少身经百战、屡建奇功的将军;还有不少名驰中外的有所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文艺家……安放在这里的,还有为了团结大业,经过斗争,回归祖国的李宗仁先生的骨灰盒,以及为北平和平解放立下大功的傅作义将军的骨灰盒。

  每当清明前后,成群结队前来这里扫墓的青少年每天总是络绎不绝……

  摘自“苍松翠柏伴忠魂”,作者赫双林,原载上海《党的生活》1981年第2期)

Number:4302

Title:血雨三百天

作者:崔克智

出处《读者》:总第3期

Provenance:课外学习

Date: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1979年10月26日下午5时许,南朝鲜中央情报部的宫井洞宴会厅里摆好了丰盛的筵席。中央情报部部长金载圭独自一人坐在酒席旁。他一会儿看看手表,一会儿透过玻璃窗看看庭院,焦急地等待着一个人的到来。

  美国人决心“换马”金载圭立等杀机

  即将到来的那个人,正是南朝鲜总统朴正熙。

  朴正熙是年62岁,长得又矮又小,外貌像只猢狲。数十年来,他先后投靠日本军国主义和美帝国主义主子,双手沾满中国抗日志士和朝鲜爱国人士的鲜血。在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直接豢养下,1961年发动政变,当上了南朝鲜代理总统,以后又屡施诡计,登上了“终身总统”的宝座。朴正熙上台以后,开始颇能满足美国主子的期待。然而他在政治上横扫敌手、经济上取得发展以后,竟然头脑发热,忘记了自己走狗的身份,对他的主子有点“犟头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