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读者十年精华 >

第1383章

读者十年精华-第1383章

小说: 读者十年精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悬挂式摩托单人滑翔器飞渡英吉利海峡

  在美国的艾伦之后两个月零六天,英国人滑翔机教练格里·格林,驾驶一架悬挂式配备摩托的单人滑翔器,从英国的霍金奇起飞,飞越英吉利海峡。历时50分钟,降落在法国勒图盖机场,成为世界上驾驶这样的滑翔器飞渡英吉利海峡的第一人。其滑翔器翼长22米,全机重50公斤。

  四、摩托飞翼飞越阿尔卑斯山

  1980年4月7日15时,瑞士人布罗吉驾驶一架摩托飞翼从海拔440米高的阿尔特多夫起飞。飞行130分钟,经过2;109米的戈塔尔山口,降落在990米高的昂布里皮奥塔军用机场。首创使用摩托飞翼飞越阿尔卑斯山的旅行。其发动机功率为15马力。

  五、飞越叶尼塞河的三角翼

  苏联运动员、电工丘哈切夫,从叶尼塞河左岸的峭壁上下滑,在河面上350米上空滑翔,五分钟后,安全在右岸着落。

  六、游艇环球旅行

  英格兰测量员考珀,驾驶40英尺长的游艇出海,经249天(海上航行用了225天),于1980年4月23日返回英国普利茅斯,创造了环游世界的新纪录。(比奇切斯在1967年创下海上航行纪录提前一天,比古姆斯在1978年的海上航行纪录提早了23天。)

  七、驾小船全家周游世界

  1979年4月29日,保加利亚经济学家兼索非亚机械工程设计和制造研究所长顿乔·帕帕佐夫和他妻子、科教电影制片厂音乐指挥朱莉亚,以及六岁的女儿娅娜,乘坐他们的双桅船“蒂维亚号”,从黑海索佐波耳港起锚,开始总航程37;000里、为期两年的环球航行。

  八、单人驾小艇横渡大西洋

  美国人罗伯特·曼尼在1966年驾驶一艘长四米的“鲐美人号”小艇横渡大西洋,历时66天。他的同族、工程师格里·斯波斯更高出一筹。驾驶被称为“澡盆”的,长3。3米、宽1。65米的自制的“美国女儿号”小艇,1979年6月,从美国费吉尼亚海滩起航,战惊涛斗骇浪历时54天,到达英国康沃尔港,航程3;500英里,获得“澡盆”水手的浑名。

  九、双桨独木舟横渡木西洋

  法国人达布维里乘坐独木舟,离开美洲海岸,划双桨并利用海流横渡大西洋,计划用70天到100天到达欧洲。船满载时重为680公斤,并用自制的无线电接收机利用太阳能电池与外界联系。

  十、穿滑轮冰鞋滑行旅行

  美国人特尔福德决定穿着带轮的冰鞋,从家乡加利福尼亚州的海沃德滑行到阿拉斯加的安克雷奇,行程3;700英里,沿途遇到的大量山头和陡坡,他准备靠两条莱卡狗帮助越过。

Number:4709

Title:断臂的猜想

作者:酒井传六

出处《读者》:总第33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日本

Translator:张元真

  现在,当人们见到米罗维纳斯雕像时,也许认为当时从土中被发掘时就是这个样子。可实际上,被发现时是破碎的断片,经过修复加工接合起来才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也就是说,上下半身两部分,后面头发的下垂部分,以及右腰的一部分,总共由四部分接合起来才成为今天的维纳斯。上下半身的结合是在腰布的上端进行的。

  开始在卢浮宫陈列时,在同一地点发现的铭刻有文字的台座断片也被附在那里。不久,这断片被认为不是维纳斯的一部分而被取下来了。同一地点发现的“拿苹果的手臂”的断片,根据专家的鉴定,不属于维纳斯的一部分,一开始就被处理了。那是稚拙的、很明显是罗马时代的赝品,实际在罗马时代维纳斯就已经失去手臂。

  维纳斯雕像在卢浮宫展出之后,人们立刻卷入了对雕像争论的漩涡,其争论的范围发展到了美术史和整个美学领域。维纳斯成了振奋现代人的杰作。

  首先,被称为维纳斯的雕像,果真是维纳斯吗?一种意见认为这是海的女神,设想像的左手拿着三叉戟。另一种说法,认为像是胜利女神,左手拿着盾,右手抓着腰布。

  其次是制作年代、作者,以及制作地点等问题。开始,有人认为这一杰作是前四世纪的希腊大雕刻家布拉克希台菜斯的作品。今天,学者们较一致的意见是前二世纪末的作品,作者不详。谈到制作地点,问题就微妙了。果然是在米罗岛制作的吗?

  或许是在别的地方制作之后而被运到米罗岛来的呢?关于这一点,无论谁都只是回答“不知道。”

  雕像所缺两臂的姿态,这也许是关于“米罗的维纳斯”最使人兴奋的论题了。

  第一种说法:维纳斯左手拿苹果,手臂搭在木台上,右手紧贴腰布。这是德国的考古学者阿道尔夫·富尔托温古拉的说法。(手腕必须放在台座上,难道是苹果太重了吗?)

  第二种说法:维纳斯两手拿着胜利的花环。这是英国雕刻家拜尔的说法。(不如说成是女神正在进行曲艺表演)

  第三种说法:维纳斯右手拿着鸽子,左手拿着苹果。(她的手臂像第一种说法那样是放在木台上的,设想拿着苹果去喂鸽子。)这是瑞士人盖伊凯儿·撒罗蒙的说法。

  第四种说法:维纳斯正要投入水中,右手抓住正在下滑的腰布左手抚着发束。这是波兰解剖学家哈塞尔的说法。(由于害羞,她不愿意裸体沐浴。)

  第五种说法:维纳斯站在她的情人、战神马尔斯的身旁,右手握着马尔斯的右腕,左手轻轻地搁在马尔斯的左肩上。这是德国雕刻家茨尔·斯特拉塞的说法。)(这是战斗胜利后征服者最幸福的时刻,可看作一首诗的插图。)

  这个美丽的雕像,就因为欠缺了双臂,才赋予人们各种想象。读者们,您又是怎么设想的呢?

Number:4710

Title:脸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33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在一个阴沉寒冷的冬天,一个印地安人和一个白人一道旅行。那个印地安人仅仅围了一条毯子,而白人却把他所有的衣服都裹到了身上,还不停地抱怨天气寒冷。他对印地安人讲:“我真不明白,我穿了这么多衣服都快冻僵了,而你只有那条薄薄的毯子,似乎一点也不冷。”

  “你的脸冷吗?”印地安人问道。

  “我的脸一点也不冷,可是除了脸以外,其他地方都快冻僵了。”

  “我全身都是脸。”印地安人说。

Number:4711

Title:母狮子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33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在所有的野兽当中引起了一场大争论,看谁能自豪地说自己的家族最大。最后他们来到母狮子面前,问道:“你一胎生多少?”母狮子说:“一个,但是这一个是一只狮子。”

  质量胜过数量。

Number:4712

Title:米开朗琪罗的见解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33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米开朗珙罗对朋友表示过,他是先在大理石外面看见了被封闭的形象,才抓起斧子,层层剥开,让原来的形象重获自由。

  文学不也是如此?文人之写作,是在生活的外衣下面看见思想的精髓,才提起笔,抽丝剥茧,把它揭示出来。

Number:4713

Title:简洁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33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写文章含糊不清,谁都不欢迎。军事命令尤其要求简单明了。

  在向埃及的远征中,拿破仑下达过这样的一个命令,话只有一句:

  “让驴子和学者走在队伍中间!”

  这句话就成了拿破仑爱护学者的一句名言。

Number:4714

Title:诗的妙用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33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在西方,作家们谈起诗的妙用时,总喜欢讲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寒冷的冬天,纽约一条繁华的大街上,有一个双目失明的乞丐。那乞丐的脖子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自幼失明”。有一天,一个诗人走近他身旁,他便向诗人乞讨。诗人说:“我也很穷,不过我给你点别的吧。”说完,他便随手在那乞丐的牌子上写了一句话。

  那一天,乞丐得到很多人的同情和施舍。后来,他又碰到那诗人,很奇怪地问:“你给我写了什么呢?”那诗人笑笑,念牌子上他所写的句子道:“春天就要来了,可我不能见到它。”

Number:4715

Title:小错和大错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33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有人问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小错误和大错误有什么区别。马克·吐温说:“如果你从餐馆里出来,把自己的雨伞留在那里,而拿走了别人的雨伞,这叫小错。但如果你拿走了别人的雨伞,而把自己的雨伞留在那里,这就叫大错。”

Number:4716

Title:周总理的一天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33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时间:1974年3月26日至27日

  下午三时起床

  下午四时与尼雷尔会谈(五楼)

  晚七时陪餐

  晚十时政治局会议

  晨二时半约民航同志开会

  晨七时在七号办公

  中午十二时去东郊迎接西哈努克和王后

  下午二时休息

Number:4717

Title:趣谈头发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33期

Provenance:《Smithsonian》

Date:

Nation:

Translator:

  有史以来,不论是男是女,对于该如何梳理他们的“烦恼丝”这个问题,一直争辩不休。例如男人究竟该蓄长发或剪短发;女人究竟应该规规矩矩地把她们的青丝梳成发辫并隐藏在头巾里,抑或任其泼泻下来?还有,男人该不该留胡子?这些问题,居然永远争不出结论来。在任何一个时代,只要有人出来管这件事,马上有人拎着发剪或卷发器,“全副武装”地准备跟他拼到底。

  一六四二年到一六四八年发生于英国的内战,就是一个恰切的例证。这是历史上一场与发型有关的战争,当时由克伦威尔主持英国国会,其随从者多数为清教徒,他们看不惯查理一世和保皇党的人把头发梳成波浪或卷筒状有如纨子弟的模样,于是都剪成短发,以示对立。

  结果留短发的国会军,打垮了蓄长发的保皇党军队。这群当时被称为“圆头”的清教徒,为后世的人立下了一个典范,也可说开了新风气;到如今二十世纪,绝大多数男子都爱留短发。要是当初保皇党打赢了那场仗,说不定查理一世就可以保住他的脑袋,而且今日的男士们或许还留着垂肩的发卷。

  大约自第八世纪开始,基督教立了一种“规矩”,为那些即将献身成为教士的俗人剃发,这项仪式称为“削发式”。希腊或东方削发式亦称“圣保罗削发式”,是把全部头发剃光,或剪得很短;罗马削发式又称“圣彼得削发式”,是在后脑袋剃掉圆圆的一片,四周仍然留着头发,至今有些修道院仍沿用这种习惯。上面所说的两种削发式,都是代表谦卑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