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读者十年精华 >

第1771章

读者十年精华-第1771章

小说: 读者十年精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了推广某项活动,李光耀总是身体力行。如1979年的“推广华语运动”,对他来说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李光耀30岁以后才读中文、习华语。当他第一次用华语演讲时,却惹得听众哄堂大笑。但由于一直坚持下来,才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李光耀还特别倡导体育运动,他认为居住在城市里的人,必须注意锻炼身体。这方面他也率先做到了。

  1990年新加坡欢度了自己的25岁生日,李光耀也已步入花甲之年。以第一副总理吴作栋为首的第二代领导集团已发展成熟,部长们大都是年富力强、学历很高的中年人。李光耀生动地比喻国家的现状:我来当守门员,前锋、中锋由他们去踢了。这意味着他不再“全场跑动”了,但如果门前出现“险情”,李光耀的作用仍举足轻重。

  李光耀现已辞去总理职务,但他的行动、治国哲学将深深地影响着新一代的领导人。

Number:5996

Title:马歇尔拒当元帅

作者:韦文

出处《读者》:总第118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乔治·马歇尔是美国的一代名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作为美国陆军参谋长,对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作出重要贡献。

  鉴于其卓越功勋,1943年,美国国会同意授予马歇尔美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最高军衔陆军元帅。但马歇尔坚决反对,他的公开理由是如果称他“FieldmarshalMarshall”(马歇尔元帅),后两字发音相同,听起来很别扭。其实真正的原因是这将使他的军衔高于当时已病倒的潘兴陆军四星上将。马歇尔认为潘兴才是美国当代最伟大的军人,自己又多受潘兴提拔和力荐之恩,马歇尔不愿使他崇敬的老将军之地位和感情受到伤害。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马歇尔随美军赴欧参战。当时的美国远征军司令潘兴非常欣赏马歇尔的才能,大战末期将他提拔为自己的副官,视为得意门生。后来潘兴虽然退役,仍然多次力荐马歇尔晋升。在潘兴的有力影响下,1939年马歇尔领临时四星上将衔出任美国陆军参谋长。

  有一段小插曲足以说明马歇尔对潘兴的深厚感情。1938年春,马歇尔前往病榻探望潘兴。潘兴若有所思地说:“乔治,总有一天你也会像我一样当上四星将军的。”马歇尔满怀激情地回答:“美国只有您有资格获四星上将衔,绝不可能再有另一个人!”听到马歇尔的肺腑之言,潘兴顿时热泪盈眶:“谢谢你,乔治!”

  马歇尔拒绝当元帅后,为了表示对他的敬意,美军从此不再设元帅军衔。1944年底,马歇尔晋升五星上将美军的最高军衔。

Number:5997

Title:用口“说”文章的作家

作者:王峥民

出处《读者》:总第118期

Provenance:《中国青年报》

Date: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查尔斯·博伦是美国老一辈的著名外交家,也是唯一用口“说”文章的作家。他从1929年起至1969年一直在美国外交部工作,是个颇有声望的苏联问题专家。在漫长的40年的外交生涯中,博伦曾先后担任过罗斯福总统和杜鲁门总统的首席俄语翻译,并出任过美国驻苏联大使。他还参加过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重大国际会议的首席翻译工作,目睹了一些当时鲜为人知的历史内幕。

  正因为此,当博伦退出外交界后,便想着手撰写一本回忆录。尽管他素有口若悬河之才气,但要他伏案写作却是难而又难。虽说是哈佛大学的毕业生,博伦那一手龙飞凤舞的天书着实令人头痛,谁都不懂。有打字机,可他不会用。于是,博伦想了个窍门,找来了一台录音机,他对着麦克风开始说“书”。最后,一部22万字、纵观美苏关系40年(1929…1969)的回忆录《历史的见证》终于诞生。

Number:5998

Title:天才之说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118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葡萄牙诗人脱格道夫从小学画颇有成就,到了57岁,突然发现他较喜爱文学,于是不顾朋友、家人的反对,决定丢掉刷子、画板,开始研究文学。

  60岁时,他已经是大名鼎鼎的诗人,经由实际的体验,他说:“一个人只凭不断努力,可以在任何方面有所成就,但若想在某一个范畴里登峰造极,非有天才不可。”

Number:5999

Title:天才梦

作者:张爱玲

出处《读者》:总第118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我从小被视为天才,然而,当童年的狂想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

  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然而,当童年的狂想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世人原谅瓦格涅的疏狂,可是他们不会原谅我。

  加上一点美国式的宣传,也许我会被誉为神童。我3岁时能背诵唐诗。我还记得摇摇摆摆地立在一个满清遗老的藤椅前朗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眼看着他的泪珠滚下来。7岁时我写了第一部小说,一个家庭悲剧。遇到笔划复杂的字,我常常跑去问厨子怎样写。第二部小说是关于一个失恋自杀的女郎。我母亲批评说:如果她要自杀,她决不会从上海乘火车到西湖去自溺,可是我因为西湖诗意的背景,终于固执地保存了这一点。

  我仅有的课外读物是《西游记》与少量的童话,但我的思想并不为它们所束缚。8岁那年,我尝试过一篇类似乌托邦的小说,题名《快乐村》。快乐村人是一好战的高原民族,因克服苗人有功,蒙中国皇帝特许,免征赋税,并予自治权。所以快乐村是一个与外界隔绝的大家庭,自耕自织,保存着部落时代的活泼文化。

  我特地将半打练习簿缝在一起,预期一本洋洋大作,然而不久我就对这伟大的题材失去了兴趣。现在我仍旧保存着我所绘的插图多帧,介绍这种理想社会的服务、建筑、室内装修,包括图书馆、“演武厅”,巧克力店、屋顶花园。公共餐室是荷花池里一座凉亭。我不记得那里有没有电影院虽然缺少了这文明的产物,他们似乎也过得很好。

  9岁时,我踌躇着不知道应当选择音乐或美术作我终身的事业。看了一个描写穷困的画家的影片后,我哭了一场,决定做一个钢琴家,在富丽堂皇的音乐厅里演奏。

  对于色彩、音符、字眼,我极为敏感。当我弹奏钢琴时,我想象那八个音符有不同的个性,穿戴了鲜艳的衣帽携手舞蹈。我学写文章,爱用色彩浓厚,音韵铿锵的字眼,如“珠灰”,“黄昏”,“婉妙”,“Splendour”,“melancholy”,因此常犯了堆砌的毛病。直到现在,我仍然爱着《聊斋志异》与俗气的巴黎时装报告,便是为了这种有吸引力的字眼。

  在学校里我得到自由发展。我的自信心日益坚强,直到我16岁时,我母亲从法国回来,将她睽隔多年的女儿研究了一下。

  “我懊悔从前小心看护你的伤寒症,”她告诉我,“我宁愿看你死,不愿看你活着使你自己处处受痛苦。”

  我发现我不会削苹果。经过艰苦的努力我才学会补袜子。我怕上理发店,怕见客,怕给裁缝试衣裳。许多人尝试过教我织绒线,可是没有一个成功。在一间房里住了两年,问我电铃在那儿我还茫然。我天天乘黄包车上医院去打针,接连三个月,仍然不认识那条路。总而言之,在现实的社会里,我等于一个废物。

  我母亲给我两年的时间学习适应环境。她教我煮饭;用肥皂粉洗衣;练习行路的姿势;看人的眼色;点灯后记得拉上窗帘;照镜子研究面部神态;如果没有幽默天才,千万别说笑话。

  在待人接物的常识方面,我显露惊人的愚笨。我的两年计划是一个失败的试验。除了使我的思想失去均衡外,我母亲的沉痛警告没有给我任何的影响。

  生活的艺术,有一部分我不是不能领略。我懂得怎么看“七月巧云”,听苏格兰兵吹bagpipe,享受微风中的藤椅,吃盐水花生,欣赏雨夜的霓虹灯,从双层公共汽车上伸出手摘树顶的绿叶。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活的欢悦。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这种咬啮性的小烦恼,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Number:6000

Title:鸡鸣三味

作者:孙一钟

出处《读者》:总第118期

Provenance:《青春》

Date:1991。1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八月一个星期天的下午,同几位朋友相约去鸡鸣寺品茶、吃冬菇面,求其清净之意。但一进寺门,仿佛跨进了一个万花筒……

  送你一句话

  从山下虚设的寺门,到山上收费的庙门,短短三四十米间摆了十多个相面摊。摊主有老有少,有本地人也有外地盲流,都一律向游客表白可以“算前程,指财路”。当然“信则灵”。不过社会毕竟前进了许多,所以他们的“前程”和“财路”并不好。

  我们一行人拾级而上时,忽然一个相面人向走在前面的一位老友招手,此君方面大耳,长得极富态。只见相面人稳当当地坐在一块青石上,鼻上架一副黑边眼镜,手中摇着一把黑折扇,倒也有几分文雅。便听他嚷道:“喂,这位大哥,别人花钱请我相面,我却懒得开口,不过你老哥生得仪表堂堂,气概不凡,因此小弟今天破个例多次嘴,送你三句话,不要钱,包你日后受用不尽。”

  老友立即走过去,说:“轻声,让我听见就行了。”并把耳朵凑到他嘴旁。相面人马上动员起脸上每一块肌肉,说得老友哼哼哈哈不断点头。过了一会儿,相面人不说了,反而拍拍自己的口袋,向老友伸出了两根手指。这时,老友笑呵呵地说:“老兄这几句,说得我全身上下无一处不舒服。好吧,我也发发善心送你一句话,这可是立竿见影。”接着,老友满脸神秘压低声音道:“快跑!收税的来了。”

  相面人一愣,当他看见真有一位穿制服的朝他走来时,赶忙转头就跑,引得我们哈哈大笑。朋友中确实有位税务员,刚才只是吓他一下罢了。从我们的笑声里,他领悟到了什么,又坐回原处嬉皮笑脸地说:“各位真会寻开心,没听说这买卖也要交税……”

  我们继续上山。没走几步,身后又传来他的声音:“喂,这位大姐……送你三句话……”

  未来的俊杰

  到了山上,才进庙门就遇上“化缘的”,非僧非尼,而是一个七八岁的男孩。他上下仅套一条短裤,趿着一双破布鞋,浑身黑污,不知道多少日子没洗澡了。他的乞讨方式也很特殊。只见他一声不吭地朝你面前一跪,仰脸望着你,那凄梦的面孔,那软弱求助的眼神,逼得你非掏钱不可。碰上心软的,说不定还要淌几滴眼泪哩。

  很快,我就发现中老年妇女和一对对恋人是小男孩的主要乞讨对象。一跪便灵。毫无疑问,来这儿的中老年妇女都是心慈面善的,不仅给钱,有几位还摸着他的头不停地念“阿弥陀佛”呢。再说恋人,如果小伙子不愿给钱,姑娘往往硬梆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