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读者十年精华 >

第1836章

读者十年精华-第1836章

小说: 读者十年精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知如何是好,接生的医生说:“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把产妇抬到楼顶平台上。”别无选择。5名官兵立刻照医生的建议将产妇抬到楼顶平台。你目睹过这样的场面吗?楼下,洪水滔滔;楼上,风吹雨打。5名官兵列成一队,面朝洪水,背对产妇,用自己的身躯筑成一道挡风的人墙。突然,一阵清脆的哭啼声在风雨交加中迸发。一个新生命诞生了!我们的子弟兵,终于完成了他们艰难、崇高、神圣的使命!

  7月12日,合肥市有关方面负责人在接受合肥电视台记者采访时称,救出的人员,年龄最大的88岁,最小的才出世1天。这个1天的孩子,正是曹风银那4。5公斤的男婴。

  牛奶会有的,面包会有的

  镜头之一

  7月9日下午6时50分,合肥银河菜场。

  妇女甲:小白菜1元5角,豇豆1元9角,西红柿一个也没有,蔬菜价格3天涨了5倍!

  妇女乙:都是老天作的孽。

  妇女甲:赶紧买一点吧!说不定明天有钱都买不到了,听说郊区的菜地全给淹了。

  妇女乙:抢它干啥。我认准一条:共产党绝不会让老百姓吃亏。

  ……

  这妇女的话是有远见的。

  为了保证合肥市场的蔬菜供应,有关方面采取了紧急措施。土豆、洋葱、大蒜头一车皮一车皮从山东、山西、福建紧急运抵合肥……

  镜头之二

  7月12日中午12时,肥西上派镇。

  一位胖胖的妇女站在自家门前吆唱:“三河的乡亲们,请到我家来!”

  这是5口之家,三间瓦房已腾出了两间。又一队灾民,应声而入。虽不陌生,却并不相识。屋中的主人对待年长者,如同对待自己的父母;对待年轻人,如同对待自己的兄妹……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一个美丽的童话在一场洪水之后成为现实。

  镜头之三

  7月8日下午3时,合肥市某新闻单位。

  一位年轻的小伙子损献军装一套,人民币35元。

  有人坚持要年轻人留下地址姓名。小伙子说自己叫王行,合肥化工厂工人。但他步出大门,回过头说:厂名人名都是假的……

  一名一年级小学生,一本正经地捧着自己积攒了5个月之久的存钱罐交到了救灾办公室,任凭别人怎么哄他,也不愿说出自己的住址姓名。

  一位82岁的老太太在两名值班人员的搀扶下登上合肥广播电视局大楼。老人无儿无女,捐出存入银行才12天的200元。老人说,自己是从旧社会过来的,“没有姓名”。

  一名中年妇女匆匆来到市物价局,递上一封信和500元,请求将钱转交给灾民。信的署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

  一场特大洪水,我们失去了很多很多;但也洪水搏斗,我们也得到了很多很多。干部群众的鱼水关系,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友情,灾区人民不屈不挠的斗志,党组织坚强有力的领导作用……这一切将会产生出惊天动地的凝聚力。

Number:6270

Title:不

作者:流沙河

出处《读者》:总第124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她来向他告别,

  低下羞红的脸。

  脚在雪地上画来画去。

  “我们还是分手的好。”

  她说,同时,

  用脚画着……

  “你最好把我忘掉吧!”

  她说,同时,

  用脚画着……

  假如这是真心话,

  为什么他却看见,

  雪地上画了两个“不”字?

Number:6271

Title:种种可爱

作者:席慕蓉

出处《读者》:总第124期

Provenance:幻思台湾席慕蓉散文赏析

Date:

Nation:台湾

Translator:

  作为一个小市民有种种令人生气的事但幸亏还有种种可爱,让人忍不住的高兴。

  中华路有一家卖蜜豆冰的蜜豆冰原来是属于台中的东西,但不知什么时候台北也都有了门前有一幅对联,对联的字写得普普通通,内容更谈不上工整,却是情婉意贴,令人劝容,上句是“我们是来自纯朴的小乡村”下句是“要做大台北无名的耕耘者”。

  店名就叫“无名蜜豆冰”。

  台北的可爱就在各行各业间平起平坐的大气象。

  永康街有一家卖面的,门面比摊子大,比店小,常在门口换广告词,冬天是“100℃的牛肉面”。

  春天换上“每天一碗牛肉面,力拔山河气盖世。”

  这比“日进斗金”好多了,我每看一次简直就对白话文学多生出一份信心。

  好几年前,我想找一个洗衣兼打扫的半工。介绍人找了一位洗衣妇来。“反正你洗完了我家也是去洗别人家的,何不洗完了就替我打扫一下,我会多算钱的。”

  她小声地咕哝了一阵,介绍人郑重宣布:“她说她不扫地,因为她的兴趣只在洗衣服。”

  我起先几乎大笑,但接着不由一凛:原来洗衣服也可以是一个人认真的“兴趣”。

  原来即使是在“洗衣”和“扫地”之间,人也要有其一本正经的抉择有抉择才有自主的尊严。

  隔巷有位老太太,祭祀很诚,逢年过节总要上供。有一天,我经过她设在门口的供桌,大吃一惊,原来上供的主菜竟是洋芋沙拉,另外居然还有罐头。

  后来想倒也发觉她的可爱,活人既然可以吃沙拉和罐头,让祖宗或神仙换换口味有何不可?

  她的没有章法的供菜倒是有其文化交流的意义了。

  从前,在中华路平交道口,总是有个北方人在那里卖大饼,我从来没有见过那种大饼整个一块到底有多大,但从边缘的弧度看来直径总超过二尺。

  我并不太买那种饼,但每过几个月我总不放心地要去看一眼,我怕吃那种饼的人愈来愈少,卖饼的人会改行。我这人就是“不放心”。

  那种硬硬厚厚的大饼对我而言差不多是有生命的,北方黄土高原上的生命,我不忍看它在中华路慢慢绝种。

  后来不知怎么搞的。忽然满街都在卖那种大饼,我安心了,真可爱,真好,有一种东西暂时不会绝种了!

  华西街是一条好玩的街,儿子对毒蛇发生强烈兴趣的那一阵子我们常去。我们站在毒蛇店门口,一家一家地去看那些百步蛇、眼镜蛇、雨伞节……

  “那条蛇毒不毒?”我指着一条又粗又大的问店员。

  “不被咬到就不毒!”

  没料到是这样一句回话,我为之暗自感叹不已。其实,世事皆可作如是观。有浪,但船没沉,何妨视作无浪;有陷阱,但人未失足,何妨视作坦途。

  我常常想起那家蛇店。

  在一家最大规模的公立医院里,看到一个牌子,忍不住笑了起来,那牌子上这样写着:“禁止停车,违者放气。”

  我说不出地喜欢它!

  老派的公家机关,总不免摆一下衙门脸,尽量在口气上过官瘾,碰到这种情形,不免要说“:违者送警”或“违者法办”。

  美国人比较干脆;只简单单的两个大字“NoParking”“勿停”。

  但口气一简单就不免显得太硬。

  还是“违者放气”好,不凶霸不懦弱,一点不涉于官方口吻,而且憨直可爱,简直有点孩子气的作风而且想来这办法绝对有效。

Number:6272

Title:“孤岛”拾趣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124期

Provenance:中国青年报

Date:1991。7。22

Nation:

Translator:

  地处雅鲁藏布江下游、雪山环抱之中的西藏墨脱县,是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人称“

  高原孤岛”。每年九个月的大雪封山,使战斗生活在墨脱的军人常年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电报会诊

  去年隆冬的一天,一连战士李小明突然感到腹部剧烈疼痛。顿时,豆大的汗珠沁出面额。连队卫生员及时为他诊治,随后打针、服药,几个时辰过去,小李病情非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眼看他疼得在地上翻来滚去,干部战士心急如焚。怎么办?连长果断决策:向上级求援!

  一道电波穿过雪山,立即惊动了林芝军分区领导机关。病情危重,十万火急,分区王司令员召集分区门诊部全体医务人员,组成紧急会诊小组。很快,电报房内聚拢一群白衣天使,针对电报里传来的病情,医务人员字斟句酌,仔细诊断,终于诊断出小李患的是急性阑尾炎。在嘀嘀哒哒的电报声中,连队卫生员按照上级制定的手术方案,成功地为小李实施手术,使小李转危为安。

  电报恋爱

  每逢佳节倍思亲。今年春节前夕,一封电报飞到二连指导员唐鹏君手中,战士们你争我看,但见电文是:“梦飞边关几回回,伴我夫君守边陲。”唐指导员当即回电一封:“娘子谢谢你,夫君有志气。孤岛献青春,戍边志不移。”

  几年前,唐鹏君从军校毕业来到墨脱,加入了戍边人的行列。踏上“孤岛”后,他与恋爱了3年的内地姑娘的书信往来中断了。神悠悠,情切切,正在他一筹莫展之际,姑娘发来一报:“劝君莫忧愁,君的冷暖时刻挂心头。”短短一行电文,赛过万言家书。从此,唐鹏君不辞辛苦,坚持每周一次步行到墨脱县邮局给姑娘发报,在电文上互诉衷肠,共立白头之约,惊得报务人员直吐舌头。这里试摘几封电报如下:

  姑娘来电:“中秋月儿圆,千里共婵娟。”鹏君回电:“但愿人长久,万里报平安。”

  来电:“君的双亲好,报郎早知晓”;回电:“双亲照料托付您,千声万声谢谢您。”

  来电:“家乡桃花又早开,寄上两朵表情怀”;回电:“春寒夏热秋与冬,桃花依旧笑春风。”

  一年下来,唐鹏君发电报52封,累计经费达570余元。战士们风趣地说:“应该将他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

  上有所好,下有所效。如今,墨脱军营里发电报谈恋爱者决非一二人。指战员们通过电报,为自己架起了一道“空中鹊桥”。

  寻人启事

  1989年4月,在亲人的十里相送下,张世希打点行装,飞向了西藏高原。没想到,此一去,家人再也没有收到他的音讯。整整一年半啊难道他病了、犯错误了?或者“光荣”了?种种猜疑,像一团阴霾,罩在家人的心头。有人为他家献主意:干脆到报社登则广告,没准能找到。

  不久,西藏的一家报纸登出了这样一则寻人启事:“张世希,男,24岁,1989年4月探亲后返回西藏部队,迄今下落不明。恳请有关部门、热心同志,帮助查找为谢!”

  一则多么不可思议的寻人启事,看者议论纷纷。林芝军分区领导对此极为重视,指示军务部门立即清兵点将。清点结果表明:战士张世希服役在墨脱,身体健康,思想、工作表现好。1989年4月探亲归队,先后写家信20余封,均因大雪封山未寄出。鉴此,分区领导按照张世希的家庭地址致函,详细介绍他在部队的近况。接到信,张世希一家人悬着的心才落到实处。

Number:6273

Title:整容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124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某人因被窃100美元而面带愁容。

  他的同事劝慰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