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读者十年精华 >

第184章

读者十年精华-第184章

小说: 读者十年精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一地,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个体!每一天都是新奇的一天!每一件事都包容着喜悦又闪动着迷人的不可知:一朵红花落下来了,欢乐!一片荒地开满了牵牛花,神奇!一列火车隆隆地驶过去,有趣!一次约会在一秒钟内结束,另次约会成了终生事业!

  无论世界多大我们坚持一份自我!无论世界多小我们步伐从容,心情畅快!无论多得意我们不随波逐流!无论多感慨就算在寒风凛冽的日子,我们仍拥有一条牛仔裤、一张性格面孔;仍然可以享受一卷好音乐(在自己房内)、一枚新鲜草莓(在人潮汹涌的街道)、一捧清凉洁净的溪水(在湖畔)、一午夜的众叛亲离在渴望孤独时。

  下班以后,上学之前,所有属于自己的时间,你可以高挑着眉,我可以沉默、睥睨;意气飞扬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散步,清歌,呐喊及打电玩偶尔,也看看书(像高文化的雅痞坐在晕黄的咖啡厅),报名夏令营,买排行榜上的磁带,看一场排长龙的电影……平时,慢跑,吹口哨;假日,吃汉堡,登山健行!在冰宫有些人技艺超群,有些人只会飞燕式;来到地下舞厅,人人都让自己的心灵敞开,放纵如八声道的电子摇滚乐,扭转如闹区广场前的街头舞者!汗流浃背地到再也忍不住的那名女子面前:“我是庞克少年!我喜欢蓝天白云!我的心燃烧,血沸腾!我相信所有不可思议的事情!我善良!正直!热情!强壮!拥有一二五机车!我已整整爱你3支歌了……”

  是的,造化是伟大的!邂逅是浪漫的!际遇是美丽幸福甜蜜或者痛苦黑暗混乱,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中!过去的已逝,未来的太遥远虚幻,人生充满了奇迹也交织着各种迷离!再没有人比我们更了解宇宙本质!再没有人比我们更会享受青春!看!一句话里流露出无尽的爱意!听!金色的浪涛隐藏着一波波讯息!看!摩托是通往高山的唯一工具!听!时速一百的风声是快感的呼声!在20世纪的今日!在汪洋恣肆的大台北盆地!在分秒逼近的月圆之夜我,也许你已渐渐感到:10到12点,当当的钟声响起,传说中神秘的狼人也会出现!

  却不是咬啃,不再叫嚣嗜血,残暴激情!

  是的,我们是野人族!滚滚乱世中的一股清流!我们生活得愉快而灿烂!单纯又缤纷!我们行动!冒险!休闲!幻想!我们拥抱大地!热爱世界!

  我们是生命的追求者!

Number:634

Title:朋友和其他

作者:杏林子

出处《读者》:总第94期

Provenance:台湾散文选萃

Date: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朋友即将远行。

  暮春时节,又邀了几位朋友在家小聚。虽然都是极熟的朋友,却是终年难得一见,偶尔电话里相遇,也无非是几句寻常话。一锅小米稀饭,一碟大头菜,一盘自家酿制的泡菜,一只巷口买回的烤鸭,简简单单,不像请客,倒像家人团聚。

  其实,友情也好,爱情也好,久而久之都会转化成亲情。

  说也奇怪,和新朋友会谈文学、谈哲学、谈人生道理等等,和老朋友却只话家常,柴米油盐,细细碎碎,种种锁事。很多时候,心灵的契合已经不需要太多的言语来表达。

  朋友新烫了个头,不敢回家见母亲,恐怕惊骇了老人家,却欢喜地来见我们,老朋友颇能以一种趣味性的眼光欣赏这个改变。

  年少的时候,我们差不多都在为别人而活,为苦口婆心的父母活,为循循善诱的师长活,为许多观念、许多传统的约束力而活。年岁逐增,渐渐挣脱外在的限制与束缚,开始懂得为自己活,照自己的方式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不在乎别人的批评意见,不在乎别人的诋毁流言,只在乎那一分随心所欲的舒坦自然。偶尔,也能够纵容自己放浪一下,并且有种恶作剧的窃喜。

  也越来越觉得,人生一世,无非是尽心。对自己尽心,对所爱的人尽心,对生活的这块土地尽心。既然尽心了,便无所谓得失,无所谓成败荣辱。很多事情便舍得下,放得开,包括人事的是非恩怨,金钱与感情的纠葛。懂得舍,懂得放,自然春风和煦,月明风清。

  就让生命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吧。犹如窗前的乌柏,自生自落之间,自有一分圆融丰满的喜悦。春雨轻轻落着,没有诗,没有酒,有的只是一分相知相属的自在自得。

  夜色在笑语中渐渐沉落,朋友起身告辞,没有挽留,没有送别,甚至也没有问归期。

  己经过了大喜大悲的岁月,已经过了伤感流泪的年华,知道了聚散原来是这样的自然和顺理成章,懂得这点,便懂得珍惜每一次相聚的温馨,离别便也欢喜。

Number:635

Title:最后一位制砖匠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94期

Provenance:青春岁月

Date:1988。11

Nation:

Translator:师旭平

  20年来,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查尔斯一直主持深受欢迎的“环游美国”电视系列节目,专门讲述反映美国人精神风貌的故事。下面就是他讲过的一个:

  乔治·布来克是我的家乡北卡罗来纳州的一个制砖工,一个黑人,他活了101岁。他从1889年开始制砖,那年他10岁。当我在1970年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他91岁,仍旧在制砖。他有一个制砖的作坊,一头骡子每天绕着泥池子转,为他搅拌泥土。布来克把泥挖出来,放进一个特大号的模子里,做成砖坯。这些砖的尺码比现在的砖要大得多,完全和殖民时代的砖一模一样。这种大号砖的需求量很大,像弗吉尼亚州的威廉斯堡和北卡罗来纳州的旧塞勒姆这样一些地方,旧式建筑都在维修或重建,需要大量古式砖。我记得当我和布来克一起在他的家乡温斯顿塞勒姆散步的时候,他不停地指给我看用他的砖建成的教堂、学校、道路和围墙,我当时突然有一种感觉,觉得好像这整座城镇几乎都是用乔治·布来克的砖建起来的。布来克告诉我,曾有一个人问他是否能提供一座卷烟厂所需的全部用砖,他答应了。今天,你仍旧可以看到这座巨大的工厂矗立在你的眼前。

  就在我通过电视介绍了布来克的故事的第二天,我接到了一个电话,是当时我们驻国务院的特派记者马文·卡尔布打来的。他说:“有个国务院的熟人有事找你,他叫哈维·维泽瑞尔,现在在国务院参与执行美国的对外援助计划。”

  当电话里传来哈维·维泽瑞尔的声音时,我感到那声音激动得发颤。他说:“我跑遍了全国,为的就是寻找这么一个人。你知道,圭亚那总理告诉我们,如果我们真心想给他一些有益的援助的话,那么就派一个制砖匠去。他有一个5年内解决住房问题的庞大计划,这等于是用砖头来重建国家。那里有足够的泥土来烧砖,不过,他不想建立什么现代化的制砖工厂。他需要一个制砖匠一个村子挨一个村子、手把手地教会当地人制砖。”我回答说:“不错,我的确知道一个合适的人选,不过,他已经90岁了。”“我顾不上考虑他的年纪了,我相信这是全美国最后一位制砖匠。”哈维·维泽瑞尔说。

  第二天,带着政府使命,哈维飞到温斯顿塞勒姆。在这里,他见到了乔治·布来克,两人商定了一项援助计划,这是美国政府从未实施过的。布来克可得到1000美元的酬劳,到南美洲去10天,教会圭亚那人制砖。老人将带上他的孙女和邻居的两个孩子做助手,当然他们也是熟知制砖工艺的好手。哈维异常兴奋,布来克也是如此。他从来没有离开过他的家乡,而现在他将出国去执行美国政府的使命。我当然也异常兴奋,我认为这是美国政府所做的一件很了不起的事。

  老制砖工的圭亚那之行被称为“布来克行动”。海底电缆在华盛顿和圭亚那之间频频联络,以进一步确定行动的一些细节。联邦调查局派人对布来克进行了例行的指纹检测,确定他不是一个危险的颠覆分子。看来一切都很顺利,然而这时,事情却出了岔子:国务院某高层人士知道了这一计划,下令停止执行,他说:“怎么?这个人有90岁了?真是荒唐!”这位人士在计划报告书上盖上“撤销”的印章之后,把它退回到哈维·维泽瑞尔的办公桌上。

  老布来克听到这一消息差不多哭了。他说:“我原来打算完成这次旅行之后,这一辈子就可以算是有了美满的结局。但现在,一切都完了,他们嫌我太老啦。”我宽慰他,并告诉他,那个破坏分子正是我们常常说起的那种官僚主义者。我知道此人身居高位20年,这次该是打发他去干点正经事的时候了。听了我的话,布来克重新振作起来,而那个家伙的确受到了上司的严厉申斥。

  这时候,新闻界开始介入“布来克行动”,并且把这个行动推到了高潮。布来克的家乡温斯顿塞勒姆《记事报》的一位记者和一位摄影师,在报纸头版刊登了采访布来克的报道和照片。这个报道立即被美联社转发到全国。白宫一位高层人士读了这篇报道,对旁人说:“为什么不请尼克松总统见一见这位老人?这不是很好的事吗?”

  国务院闻风而动,就在那个星期,把一切安排妥当,由白宫发出了邀请。布来克在赴南美洲的行程开始时首先来到了白宫。哈维·维泽瑞尔这整个行动的策划者,坐在那里,盯着那份总统委任书,一字一字地说:“星期三上午10点,国务院派乔治·布来克出使南美洲。”

  无疑,哈维是快活的,非常快活。他吹着轻轻的口哨,剪下报纸上有关布来克的报道,连同那份曾被“撤销”的计划一起,又送到了那个官僚主义分子手里。他确信,曾经向后转动的车轮,已经开始快速向前运转。那被“撤销”的计划现在是最优先考虑的计划。这个计划使布来克和他的家人在白宫会见了美国总统。这之后,他如期到达圭亚那,使那里一些曾认为他未免年纪过大的人完全改变了看法。他把他的主人搞得精疲力竭,他本人在回国时却是说不出地轻松愉快。

  但整个行动中最风光的时刻还是出现在布来克到白宫的那一天。当时,总统椭圆形办公室的门被打开三分钟,允许记者照像。我那时也在拥挤的记者群中紧张地注视着,看看会发生什么事。猛然间,一个大块头摄影师一把将哈维·维泽瑞尔搡到一旁,抢拍了一张照片。在这使哈维倍感荣耀的时刻,他却被不客气地排除在外了。

  不过没过多久,有人照下了一张照片。照片上尼克松总统被几张兴奋的黑面孔包围着,那是布来克一家。在照片的一个小角落里,我辨认出了一张白面孔,那是哈维。不管怎么说,哈维·维泽瑞尔也就算是参加合影了。

Number:636

Title:瑞士的“银行保密法”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94期

Provenance:法制世界

Date:

Nation:

Translator:

  本世纪三十年代初,在瑞士发生了这样一件事:由于德国法西斯的武力逼迫,德国公民在瑞士银行的存款几乎全部被迫转入德国国家银行。为了预防再次发生此类事件,瑞士政府于1934年制定了西方第一部银行法“银行保密法。”

  “银行保密法”规定,瑞士银行一律实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