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读者十年精华 >

第2434章

读者十年精华-第2434章

小说: 读者十年精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面我和其他同志配合,已取得了一些经验。“马家军”从斯图加特到七运会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就是例证。

  “马家军”取得了好成绩,外界对我们吃什么特别感兴趣。一些外国人别有用心,四处宣扬“马家军”服用兴奋剂,怀疑我们用了前东德教练。事实是最好的回答,从斯图加特到七运会,我们运动员的药检均为阴性。如果靠吃药能把运动成绩提高这么多,恐怕这种机会也不会留给我们中国人,外国人被查出服用兴奋剂的事已不计其数了,吃了药不也没达到我们的水平吗?

  中国的饮食文化确有独到的地方,我特别相信食补。比如,我就经常让队员喝鳖汤,觉得有作用。我们的伙食费并不高,平时,每人每天16元,比赛时是50元。七运会期间,我们吃什么,劳动大厦的同志们最清楚,每天的饭都他们给我们做,包括中午我们运动员的盒饭都是他们送来,我们没在别的地方吃过一顿饭。

  伙食费就这么多,如何运用这些钱,让运动员尽量吃好点,我是颇费心机的。

  “马家军”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离不开国家和人民的培养的。我们决不飘飘然,我们要继续奋斗下去。

  我们拼搏,不仅为在运动场上大书一个“马”字,终有一天,在世界各领域的前沿都会有“中国”二字。

  接下来还有一系列大赛,“马家军”正摩拳擦掌,决心再创佳绩。

 

Number : 8270 

Title :语丝

作者 :

出处《读者》 : 总第 151期

Provenance :

Date :

Nation :

Translator :

  怕死不能免我们一死,却使我们却无法享受生活。

  要有自知之明。切勿把你的狗对你的爱慕当做你了不起的铁证。

  垂钓和傻瓜似的站在岸上只有一线之别。

  一个人判断力最好的时候,是他能忘记自己,忘记他可能已经获得的声誉,只集中精神去做正确决定的时候。

  爱我也好,恨我也好,就是不要全不在乎。

 

Number : 8271 

Title :名人轶事

作者 :

出处《读者》 : 总第 151期

Provenance :

Date :

Nation :

Translator :

  赫鲁晓夫敲桌时用的鞋子

  赫鲁晓夫一次在联合国大会发言时,突然举起一只皮鞋不断地敲着桌子说话。这件事被当作国际笑话,使得世人皆知。然而人们并没有搞清楚,这只皮鞋是从哪里来的?是赫鲁晓夫脚上穿的皮鞋吧?不是,摄像机可以证明:赫鲁晓夫脚上一直穿着两只鞋。是紧挨他身边坐着的原苏联外交部长葛罗朱柯脚上的鞋吧?也不是,新闻图片上,也显示着葛罗米柯脚上一直也穿着两只鞋。是赫鲁晓夫提前准备好装在公文包里的吗?更不可能。那么敲桌子的鞋是从哪里来的呢?

  历史过去了几十年后的今天,人们从赫鲁晓夫的私人档案里才发现:原来他是在离他不远的一位阿拉伯国家代表团团长睡熟之时,悄悄脱下对方的鞋来敲桌子的。敲桌子声惊醒了这位团长。不过,当丢鞋的人找鞋时,赫鲁晓夫刚好走下讲台。他轻轻拍着丢鞋人的肩膀说:“没什么,梦中失去了一只鞋,我将来一定会赠送一双优等的乌兹别克产的皮鞋”。从那以后,这位阿拉伯外交官,每年都要收到一双优质的乌兹别克产的皮鞋。虽然现在赫鲁晓夫已下台和不在人世了,但那个阿拉伯人,每年都照样收到一双从乌兹别克寄来的优质皮鞋。

 

Number : 8272 

Title :两个历史性的密码

作者 :

出处《读者》 : 总第 151期

Provenance :爱情·娱乐·事业

Date :

Nation :

Translator :黎华

  1971年7月11日,卡拉奇通往白宫的海底电缆正在传送尼克松和基辛格的谈话。其中,尼克松问到了“波罗”,而基辛格的回答是:“犹洛卡”。

  这神秘的一问一答,原来是两个密码。“波罗”代表基辛格的北京之行,“犹洛卡”代表北京之行的结果。那年7月9日,从维也纳飞回美国的基辛格在巴基斯坦突然“胃病发作”,不得不“小住两天”。在巴基斯坦政府的帮助下,基辛格飞往北京,两天后又悄悄地回到了巴基斯坦,“病”也好了。翌年,尼克松总统亲叩中国大门。消息传开,世界为之震惊。从此,几乎所有的当代史书及有关刊物都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基辛格波罗之行。

  值得一谈的是这两个密码的丰富寓意。“波罗”指中世纪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他的足迹遍及中国、日本、印度等国,对沟通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而“犹洛卡”是古希腊大科学家阿基米德说的话,意为“我找到了!”据说有一次阿基米德洗澡时突然发现了相同重量的物体,由于体积不同,排出的水量也不同的流体静力学的基本原理,他狂喜地跳出澡盆,大叫“犹洛卡!”“犹洛卡!”基辛格向尼克松发出“犹洛卡!”的密码,既掩盖了情报界的耳目,巧妙地报告了任务顺利完成、结果满意的信息,又恰当地融进了他欣喜的心情。

 

Number : 8273 

Title :气出来的《陋室铭》

作者 :李宣奇

出处《读者》 : 总第 151期

Provenance :

Date :

Nation :

Translator :

  唐代诗人、著名作家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贞元九年进士,官至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因他参加过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宠臣,被贬至安微省和州当通判。

  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夏的屋子。可是,和州策知县是个见利而为的小人,目光势利,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自无好处,便多方刁难。先是安排刘禹锡住在县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见房子面对大江,不但没有埋怨,反而很高兴,特撰写一联贴于房门:

  面对大江观白帆,

  身在和州思争辨。

  他这个举动气坏了策知县,又令衙内书吏将刘禹锡的住房由城南门调到城北门,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这一间半房子位于德胜河边,附近还有一排排杨柳树,自是别有一番风趣。刘禹锡见了这个环境,也没有计较,依然安心住下,读书作文。并因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贴在新居。

  杨柳青青江水边

  人在历阳心在京。

  策知县见他自是悠然自得,又把刘禹锡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便想这狗官实在欺人太甚了,遂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一文,并请人刻于石头上,立在门前。

  人间沧桑,策知县早已化作黄土一杯,而刘禹锡所作的《陋室铭》一文,却是光照历史,留传千古,至今仍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Number : 8274 

Title :漫画与幽默

作者 :

出处《读者》 : 总第 151期

Provenance :

Date :

Nation :

Translator :

  不谋而合

  两个印第安人问巫师:“今年冬天会不会冷?”

  “一定会,”巫师回答说,“你们最好多准备些木柴。”

  一连几个星期,巫师都这样回答求教的印第安人。一天,他终于心虚了,私下去打电话问气象台。

  气象台一位专家说:“今年冬天一定会冷,你看,那些印第安人在疯狂地收集木柴呢。”

  配带

  业务经理通过电话说:“如果有人对一张‘国王大床’感兴趣,请叫26号分机。”话音未落,就传来一位小姐的声音:“请问,配带国王吗?”

  你看错了方向

  事情发生在剧院里。一位先生气愤地对身后边的一对叽叽喳喳的情人说:

  “我想看戏,你们不反对吧?”

  小姐答道:

  “我们非常支持你,但你看错了方向”。

  记忆深刻

  母女二人却参观女儿男朋友的画展。母亲发觉其一幅人像画中的裸体女郎相貌酷似女儿,便问道:“你没有光着身子给他作画吧?”

  “啊,没有,”女儿答,“他是凭记忆画的。”

  老夫少妻

  老夫:“如果我们的婚姻是平等的,你就应该把地上的落叶扫掉一半。”

  少妻:“落到地上的一半树叶全是你的,亲爱的,我的那一半还在树上呢。”

  她喊什么

  祖母:电视里拿棍的为什么要打前边的女子?

  孙女:拿棍的是乐队指挥,他没有打她。

  祖母:那她拚命喊叫什么。

  高尚的东西

  母亲对两个女儿说:“你们俩人一天到晚议论衣服,难道就不能谈点高尚的东西吗?”

  “好吧,”女儿说,“现在就谈谈帽子吧。”

  诀窍

  记者围住汽车大赛的冠军选手问:“您每次参加比赛都是倒数第一,这次一举夺魁,请问有什么诀窍?”

  车手哆嗦着对记者说:“我……我的刹车坏了。”

  还价

  旅行时,导游提醒大家买东西一定要还价,而且价钱最少要减一半才值得买。于是,在以后的七天里,旅游团在买东西时无往而不利。旅游结束后,导游说要收取每人400块导游费,他话音未落,一名团员脱口而出:“200!”

  忍耐

  年轻的父亲推着童车走在街上,车里的小家伙大哭大闹。年轻的父亲低下头对着小家伙轻轻地说:“亨利,千万别生气!”

  一个过路人好奇地问道:“这是您的儿子吗?”

  “是的。”

  “他的名字叫亨利?”

  “不。我是亨利。”

  一点要求

  经理与一位打扮入时的妙龄女郎谈过后,决定录用她当女秘书,并对她说:“我相信你一定很称职,不过有一点,你可以给我一张特别难看的照片,让我太太看看吗?”

  挑刺

  法官正在审问被告约翰:“你结婚了吗?”

  约翰:“是的。”

  法官:“和谁?”

  约翰:“和一位女性。”

  法官:“你不是耍小聪明,每个人都知道是和女人结婚。”

  约翰:“可不能这样说,比如您母亲,她就得和一个男人结婚。”

 

Number : 8275 

Title :山坳里的这一家人

作者 :王道生  戴逵贤

出处《读者》 : 总第 151期

Provenance :天津日报

Date :

Nation :

Translator :

  1978年夏天,从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县东北角的一个山坳里飞出两只金凤凰。居住在三面环山的红朵沟村的老聂家的大儿子聂文海考进哈尔滨电工学院;二儿子聂文江考进了中国科技大学。

  1984年,老聂家的三儿子聂文波又考上了吉林建工学院;

  1985年,老聂家的四儿子聂文涛考进了天津纺织工学院;

  1988年,老聂家的女儿聂文英考取了北京工业大学。

  老聂家的5个孩子在接受完国家的高等教育之后,老大成绩优秀,被留校任教;老二到法国攻读博士学位,又到美国攻读博士后学位,现在学业期满定居巴黎;老三在吉林省公路工程局当工程师,老四在吉林市一家工厂当厂长;老五在吉林电力学院当助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