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读者十年精华 >

第2465章

读者十年精华-第2465章

小说: 读者十年精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据研究,报恩与复仇或与之类似的行为,是从古至今皆十分普遍的行为。那么,人们采用回报行为的心理动机是什么呢?回报行为又有哪些特征呢?

  回报行为的动机与特征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行为是由需要和动机引起的。需要是个体和社会生活中必需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的活动的基本动力。

  人的活动总是被某种需要所驱使的,需要一旦被意识到并驱使人去行动时,就以活动动机的形式表现出来。需要越强烈,越迫切,由它所引起的活动也就越有力。

  相互回报行为也是由人的某些社会需要和动机引起的。人们回报的需要和动机并不都相同。据调查研究,回报需要与动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一、维持个人心理平衡

  大部分人在“受恩”后,都有心理上的欠债感,或心里不安,或过意不去,这种心理状态,只有通过回报来解除。复仇也是因为人格受辱或财物受损后心里忘不了,要发泄与解恨。

  给予恩惠和结下仇怨,虽然是性质不同的两种人际作用行为,但都打乱了个人原有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要得到改善,要达到新的平衡,只有通过回报来实现。维持心理上的平衡,是回报的主要原因。

  二、保持人际社会交往

  保持人际社会交往的功能,在报恩上有较明显的反映。来而有往,不仅因为其礼,而且由于可以扩大社会交际圈,参与社会活动,消除个人自身的孤独与寂寞之感。

  复仇报怨从表面上看影响了人际交往的质量,然而,从人的社会性而言,它除了有获得良好质量的意愿外,还不可忽视具有社会参与意识,通过复仇,参与了社会人际活动。参与的心理意义比质量的意义更大。

  三、获得社会赞许

  有恩不报,有仇不复,在一些人眼里是反常的行为。有恩不报非君子;有恩不报不符合社会伦理道德。而有仇不报亦非君子;不报是懦夫,是无能之辈。

  因此,受恩者和有怨者,通过回报,可以成为社会赞扬的目标,如不回报,则会成为社会谴责的目标。相互回报,符合人的以伦理道德为中心的社会价值和规范的要求。

  我们从报恩与复仇这两个方面来看看中国人的有趣的回报行为,从中可以发现一些规律。

  (1)一饭之恩,千金以报

  恩是一种泛指的说法,德、惠、赠与、招待、救济等,都可以算是一种恩惠,大至救命之恩,小至一饭之德,在中国历史或稗官野史上是常见的事。在当代中国,通常人们将他人给予的帮助行为和友好行为视为最普遍的恩。

  对于恩的回报,从以下四点可见中国人的心态:

  ①知恩莫忘。不管中国人出于何种动机,只要认定是别人给予自己的好处,一定不可以忘记,亦即所谓“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忘恩则负义”。

  ②有恩必报。有恩不报是中国人所言无德无义之为,有恩不报是中国人感到于心不安之事;有恩不报还与中国人“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的俗约相违背。由于这些道理,中国人无论如何要知恩图报,“宁可负我,不可负人。”

  ③转换相报。多数中国人主张采用有别于施恩的方式进行回报。有的学者分析了古代报恩的方式,发现物质的或非物质的报偿,可以转换,实际上以转换的报偿居多,以同样方式回报较少。

  ④千金以报。“一饭之恩,千金以报”,“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这虽是喻语,但不难看出,中国人的报之恩要比施之恩在量上大得多。

  (2)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同恩一样,仇为日常之统称,近义词为“怨”、“恨”。在一般情况下,大部分人将他人对己的不友好之举转为怨恨之意。现代社会中,绝大部分中国人已较少遭遇古时之深仇大恨,所谓仇怨,多指心理上被人伤害。

  怨恨在中国人看来,也是要记住的,既可以“怀恨在心”,是否要报复,则要“审时度势”,仇怨似不必那么“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冤家宜解不宜结”,“怨怨相报何时了”,“能饶人处且饶人”。这些都反映出中国人的宽容大度性格。然而,对于侮辱人格、杀父夺妻、诬蔑陷害等大怨,还是要报复的,即所谓“有仇不报非君子”,不过,在时间维度上,则不一定那么急于求成。“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怎样报仇呢?多数人采用质量对等、方式各异的原则来回报。

  以真诚为镜,正确看待回报

  回报行为作为一种普通存在的社会现象,有其合理与进步的一面,它能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联络,表现一个人的知书达礼和豁达大度,从某个侧面反映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恩仇事件不仅发生在两个个体之间,有时也发生在两个群体之间。

  回报行为虽然有其理性和规律性的一面,然而也有其十分复杂的一面,因此,时常使人处于矛盾与困惑之中。得恩或结仇之后,打乱了个人原有的心理状态,产生各种矛盾:

  ①俗语说:“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后者定要回报,那前者应不应接纳,便是一个问题。

  ②作为受惠者,往往有回报恩惠的念头,这不应是一种简单的功利交换,但又如何恰如其分地完成回报行为呢?

  ③出于礼仪,人们习惯于回报,但社会上有人利用回报的机会拉关系、走后门、请客送礼,引起社会对回报行为的争议甚至反感,违背了礼仪的初衷,败坏了社会风气。要使人们正确理解回报行为,更好地完成回报行为,让回报行为发挥其积极的一面,促使人际关系更加融洽,使人们恢复心理平衡状态,是我们应该重视的一个社会问题。那么究竟应该如何评价和处理人们的相互回报行为,最为根本的是以真诚为一面镜子,来观察他人和对照自己。也就是说,只有发身内心的真诚的回报,才是我们的社会所赞许的。

  当然,以真诚为镜,不是让我们每个人都要对他人的行为给予“真诚回报”,而是要我们采取自然、大方、真诚的人际交往方式,来共同创造人世间的真情。同时,我们认为:

  (1)不一定凡事都要以物相报。人与人的相互帮助、友好相待,是我们的社会公德,不一定都要回报。

  (2)对他人的“回报”应做“冷处理”。对他人的回报应依据友情而不接纳重物回报。

  (3)如确想回报,则应以表达感谢(或正直)为中心,藉以小礼品,表达心意即可。“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4)提倡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与人为善,增进同志友谊、邻里友情。

  (5)敢于、善于同借回报之名谋取私利的丑恶现象作斗争,拒收“糖衣炮弹”,不为贿赂所动,树立正气,做正直之人。

 

Number : 8385 

Title :动物“报恩”趣话

作者 :

出处《读者》 : 总第 109期

Provenance :

Date :

Nation :

Translator :

  几年前,一条名叫拉基的牧羊犬在牧场遭到一头公牛的袭击,正在这危急关头,67岁的老人罗伊·梅尔顿闻声后赶来救下奄奄一息的拉基,并一直护理到狗主人归来。3年后,也就是1986年5月的一个深夜,狗的主人听见拉基发疯似地狂叫,便急忙前去察看,结果发现牧羊犬的身旁躺着罗伊·梅尔顿。老人由于心脏病猝发,摔倒在地不省人事。梅尔顿被及时送到医院,安然脱险。

  美国有一个87岁的老太太费利姆去海滨散步,不小心摔在沙滩上,失去了知觉,四周静寂无人,只有一群海鸥在觅食。这时,其中一只海鸥飞到弗利姆的家门口报信,免除了一场灾祸。原来,弗利姆曾经给这只报信的海鸥喂了好几年的食,海鸥跟她很熟悉。

  几年前,苏联某牧场一个牧羊人救了一只受伤的仙鹤,取名“都都”。“都都”伤愈后,为了报答牧羊人的恩情,再也不愿回到同伴那里去了。从此,它和牧羊人生活在一起,帮助牧羊。“都都”对牧羊工作特别认真,守着羊群寸步不离。若有羊儿离群,“都都”会飞过去伸出长嘴毫不客气地猛啄,迫使羊儿就范。

 

Number : 8386 

Title :答词表里

作者 :张晓风

出处《读者》 : 总第 109期

Provenance :台港文学选刊

Date :1990。1

Nation :台湾

Translator :

  各位先生、各位女士:

  鄙人不学无术,(唉,这种客气话嘛,当然得讲几句喽。)蒙在座学者专家的雅意,(哼!什么学者专家,还不是一群混饭吃的家伙!)请我为刚才的会议作个结论,鄙人不胜惶恐,(其实,舍我其谁哇?)如言论有不周之处尚请多多指导多多包涵。(凭你,也成吗?)

  这两天的会议,蒙各位踊跃发言,(烦死人了,从来没见过发表欲这么强的人。)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还不是那些陈腔滥调,说了又说,也不嫌烦。)鄙人代表本会,对各位的不吝赐表示十二万分的谢意。(好了,好了,总算开完会了,受不了,下次这种事抵死也要推老王来。)

  至于各位的意见,有的是政策性的,有的是细则性的,我们都已交记录人员登录在答案,(唉,好不容易,总算在作业程序表上可以把这个会划掉了。)然后,我们会汇交各单位。一般来说,本会负责政策性观念的推动,(这个简单,反正不是纸上作业就是会议桌上作业。)至于细则性的嘛,我们身为上级机关不便太多过问。嗯,不便太多过问。(至于什么是政策性的,什么是细则性的,那就看我的解释啦!)

  至于赵爱说先生的宝贵意见,(这种不切实际的书生之见有个屁用!)我们一定慎重呈报上级机关参考;钱乱讲先生的卓识,(这人牙都老掉了,怎么舌头还如此灵活?)我们交有关机构参研;孙贪话先生的十项原则,(这个年纪轻轻就大放厥词,三五年后还得了?)我们会交各单位斟酌办理;李胡说女士的书面报告,(唉,女人,你唠叨你丈夫一人也就罢了,跑到这里来烦我们干什么?)我们会慎重处理……总之,各位先生女士的意见,我们不久的将来会印成专册,以供各单位保留。(那也就是各位的意见寿终正寝的时辰啦!)

  最后,鄙人谨代表主办单位,向各位学者专家致十二万分的谢意。(好啦,戏演完了,你们总算可以各滚各的蛋了吧?)

 

Number : 8387 

Title :系好你的鞋带

作者 :

出处《读者》 : 总第 109期

Provenance :

Date :

Nation :

Translator :朱影

  在我女儿6岁的时候,某一天她烦躁不安地进来;她不想吃零食,不想和小朋友玩,也不想看图书了。最后我抱起她问她怎么啦,有什么不对头吗?

  “没有。”她说,垂头看着地毯。

  我试着去弄清楚究竟是什么使得这个通常都很快活的小女孩变得如此郁闷。

  “是彼得这家伙又欺负你了?”我探询地问。

  “不,爸爸。我只是觉得不好过。”

  我随着她的视线移向地板,注意到她脚上的便鞋,在外面玩了一天以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