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我哥本山 >

第1章

我哥本山-第1章

小说: 我哥本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起赵本山,首先得说说他的家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赵本山之所以能成为家喻户晓的“腕儿”,人人皆知的“星儿”,被誉为“东方笑神”,绝不是件偶然的事情。中国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两千多个县城,几十万个村庄,咋就偏偏在辽宁省开原市莲花镇莲花村那旮瘩出了个赵本山而不是别的什么地方呢?看了这本书,或许您能找到答案。    
      从“较大的城市”铁岭往东北方向走,有一条宽阔的大沟,直通吉林市。这条沟的南端      
    蒙古和罗沟,从京城通往船厂(吉林市的古称)的交通要道就从这里通过,并在这里设了个驿站,叫蒙古和罗站。沟的两侧是长白山的余脉吉林老爷岭,高低起伏的群山连绵不断地向北延伸。沟里面有一条河,叫叶赫河,因为这里是满族叶赫部落的发源地而得名。叶赫河水流淌了几千年,滋润着这里的土地,养育着这里的人民。    
      蒙古和罗站设在一个叫“棉花”的地方。人们习惯地把这里称呼为“棉花街”,当地人的发音叫做“niaohua gai”。后来,这里成立乡一级建制的时候,嫌棉花二字太俗,就改称莲花,因为街的后面有个莲花泡而得名。由于在这里居住的人比较多,逐渐形成了一个集镇,有粮栈、有店铺、有钱庄、有当铺、有铁匠炉等等,当然还有“窑子”。从现在的莲花地名中,仍然可以看到当年的工商业的影子,如“糖坊”、“画匠铺”、“烧锅屯”、“茶棚”等等,很有人文的色彩。莲花和吉林省梨树县的叶赫镇都是满族叶赫部落的发源地,分为东城和西城。可以说,当时的莲花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呈现出兴盛的景像,对周边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每逢集日,四面八方的乡民们都要来这里购买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但是这些小农经济的家庭作坊,最终没能形成资本主义的大规模生产,逐渐地都消失了。    
      这个莲花泡是当地的一处盛景。每逢夏日来临,水面上荷花绽放,锅盖大小的翠绿色叶子,映衬着粉红的莲花,煞是好看。莲花不仅仅美丽,而且也是吉祥如意、纯洁高贵的像征,自古以来都是文人墨客们讴颂的对像。“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之类的佳句,至今被人们颂传。    
      相传很早以前,莲花泡的四周有五条龙,它们分别是:石龙、土龙、灰龙、沙龙和草龙。它们从不同的方向向泡子聚拢,来饮泡子里的水,饮到水之后,老朱家就会出娘娘。    
      老朱家是莲花的大户人家,在当地有一定的实力。大概是嫌自己的势力不足,还是想有个更强的依靠,这个远在天边的一介草民也一心想攀上皇亲,指望着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不知道哪个江湖术士正是迎合了这种心理,编纂出了这样一个神秘的故事。    
      东北是块宝地,遍地是宝。但是东北人随遇而安,满足于衣食无忧的生活,对身边的宝贝熟视无睹。或者说,东北人与他们身边的一切相处得十分和谐,不愿意去破坏它们。有一个南方蛮子来到此地,看出石龙的眼睛是个宝贝,就想方设法把它给挖下来。他找来凿子和锤子来凿石龙的眼睛。但石龙的眼睛太硬,他费了很大的力气才凿下来一小圈。他实在没有力气了,就休息下来,准备第二天再干。    
      他休息了一晚上之后,早早就起来了。到地方一看,他傻眼了:昨天凿过的地方又都重新长好,和原来一样。这个南蛮子不灰心、不气馁,又接着凿。结果第二天又是如此。    
      一连几天都是这样,他整天愁眉不展,冥思苦想,也毫无办法。有一天晚上吃过饭以后,他来到河边,想看看这石龙的眼睛是怎么长上去的,正巧碰上了石龙五兄弟们在唠嗑。    
      沙龙说:“大哥,这蛮子天天凿多危险哪,得想个办法呀。”    
      石龙说:“他就这么个干法,我一点也不怕。你不知道,我就怕青牛白马粪,这是秘密。”    
      蛮子听到对话,心中暗喜。第二天他就划拉到这两样东西,开始行动。他用这两种粪放在石龙的眼睛上,点着了火。顿时,整个沟里烟雾弥漫、臭气熏天。熏过之后,他用凿子一凿,两颗龙眼就掉了下来。蛮子得到这两个宝贝心中大喜,抱起龙眼就往回跑。在趟过叶赫河的时候,不小心把龙眼掉到了河里,怎么找也找不着了。从那儿以后,叶赫河水便更加清澈甘甜,河两岸的土地也更加肥沃。    
      老朱家到底出没出娘娘已经无从考查,但是在叶赫河岸边,却出了两个出奇的人物:一个是清代著名的词人纳兰性德,另一个就是著名笑星赵本山。    
      纳兰性德本名叫成德,字容若,号楞珈山人。满族正黄旗人,是纳兰明珠的长子。康熙十四年(1675)殿试赐进士出身,做过康熙的侍卫,深得宠信。纳兰性德诗文词均有作品,尤以词见长。他的词真挚自然、凄清婉丽,格调感伤、低沉,风格接近唐后主李煜。    
      赵本山是谁,我就不用介绍了。    
    


第一章 学生时代同桌的“你”

     寇河是辽河的一条支流,在开原威远镇的南城子附近和叶赫河汇合。在两河交汇处不远,两侧的大山使河道变得很窄,最近处只有一公里多一点。1960年,人们在两山之间筑起了一座大坝,建成了铁岭南城子水库。水库水位的提高,淹没了很多的农田和村庄。以前那个曾经繁荣一时的莲花街,也被淹没在了水下;过个千八百年,也得像楼兰古城一样,成了考古的对像。那时候,莲花已经成为莲花公社的驻地,水库建成后,公社的机关不得不迁到了几公里以外的孤榆树村,原来的莲花街向水库东南侧的淹没线以上迁移,保留大队建制,称莲      
    花大队。莲花学校隶属于莲花大队,是一所初中戴帽学校,小学一至五年,初中六至九年。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    
      1974年9月1日,我从茶棚小学五年级升入了莲花学校六年级,念初中。莲花学校有两栋青砖青瓦房,教室里昏暗又狭窄。陈旧的桌子椅子几乎没有完好的,桌面坑洼不平,裂开大缝子;凳子不是缺腿就是少钉,几乎要散架子,坐上去“吱嘎”乱响。这就是我们开始接受初中教育的地方,也是我开始认识本山的地方。    
      只是因为环境的变化,我们这群乡村孩子便完成了从一个小学生到初中生的转变,其实从内心里,我们并没有觉得我们有多大的改变。只是有一点,我们必需尽量地去适应新的环境、新的老师、还有新的同学。    
      在排座位的时候,我们都希望能和自己原班的同学坐在一座,彼此间都非常熟悉。要是和新同学一座,不知道能摊上个啥样的,要是摊上个淘气包可就倒霉了。说实在的,那时候我拿学习还是很当回事的。我在原来的班里是个“大干部”,班长兼学习委员,还是学校的干部。但是由于文革时期教育的欠账太多,加上农村教育质量不高,使我后来和大学失之交臂。当然,和我一样命运的,还有很多的和我同龄的人。    
      星期一分座的时候,我和桑佐清、董喜昌按事先的约定站在了一起,希望能分到一座。不料老师对我们站好的排不太满意,就按照大小个儿重新排了一下。这下把我们的打算全都打乱了,我恰恰遇上了一个新同学,他叫赵本山,家住在石嘴子沟,离莲花有三、四里的路程。    
      虽然开始的时候都不愿意和生人一座,但是既然坐在了一起也就接受“命运”的安排了。同桌的那个“他”人到底咋样完全是个未知数,看样子那小子挺淘的。我在心里嘀咕。    
      下了课,赵本山主动和我打招呼,自我介绍:“本人赵本山,赵钱孙李的赵,根本的本,大山的山,在家排行老三,大家管我叫‘小三儿’。”    
      他的自我介绍,使我多少放松了戒备的心理,觉得他这个人挺随和的,便也做了自我介绍:“本人李兴华,赵钱孙李的李,振兴的兴,中华的华。在家排行老二,大的管我叫二弟,小的管我叫二哥。”    
      赵本山一听我的介绍就乐了,又说:“家中就我哥儿一个,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我说:“我一哥一姐仨弟弟,父母加上我,吃饭八双筷。”    
      赵本山说:“妈死爹出走,我的日子不如狗。”    
      我说:“老三老三你别愁,苦日子总会熬出头。”    
      我和赵本山就这样相识了。正像我“担心”的那样,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的这个新同座真的给我制造了不少的“麻烦”,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那年赵本山十六,我十五。如果放在现在,我们这个年龄已经是高中生了。但是那时候我们农村孩子中学毕业就参加劳动,没有别的出路,所以上学都很晚。    
      赵本山的个头儿比我稍高,有一米五左右。他长得挺白,这在我们农村孩子中不多见。给我印像最深的是他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黑亮黑亮的,显露出一种精明和狡黠。正是二八月乱穿衣的时候,山区的气候变化较大,白天依然挺热,早晚却有些凉了。赵本山和我一样仍然穿的是单衣单裤,衣裤的里面就是光溜溜的肉皮儿,没有背心和裤衩。走路的时候两腿中间的家伙们也跟着无拘无束地悠荡,舒服自在。这样也有一个好处就是撒尿方便,找个背人的地方,掏出来就尿。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内衣外衣里三层外三层,还有“地球人都知道”的北极绒什么的,把人捂个严实。人是暖和了,但里面的器官们却委屈多了。赵本山的脚上,是一双破旧的黄胶鞋,上面裂开好几道口子,大拇哥已经探出了头儿在外面望风呢。如果那鞋留到今天,肯定能当成文物,说不定能拍卖个好价钱。    
      赵本山似乎不知道愁,尽管穿得挺寒酸,并没什么自卑的感觉。他天生的性情开朗、爱扯爱闹,且头脑灵活、语言风趣,只要是有他的地方就肯定能听到笑声。由于有了赵本山,使我们原本枯燥无味的学习生活增加了许多的乐趣,我们很快就喜欢上了他,我和他也自然成了非常好的朋友。    
      在这里,我和赵本山认识了吴焕民、高墨林两位校长;认识了陈彩荣、程德林、武国良、方心元、郑奇、朱凤梧、葛宪斌、赵纪远、朱文波、冯金财、吴耀东、张欣、冯秀芳等老师。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这些师长们给了我和本山极大的影响。也正是这种影响,彻底地改变了赵本山的命运。我们还认识了赵本文、周树林、于占忠、范光文、朱文祥、吴晓东、高春华、葛宪家、赵云海、周淑霞、周桂霞等同学。如今,当年那些风华正茂的少男少女们,都已经人到中年,在社会和家庭中担起了沉重的担子。岁月的沧桑,早早地刻在了他们的脸上。每当我们回忆起那段苦涩但却快乐的时光时,便感到一种欣慰:我们中间出了个赵本山,他是我们的骄傲。    
    


第一章 学生时代苦人儿本山

    本山是个苦人儿。他出生在1958年这个“大跃进”的年代,注定了他要和苦难结了缘。从降生开始,本山就开始挨饿。由于严重缺乏营养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