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2174-生活中的智慧 >

第31章

2174-生活中的智慧-第31章

小说: 2174-生活中的智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是问题的关键,因为在现代社会里,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古时候人们那种充满哲理的谈情说爱和写长信诉说衷肠的闲暇没有了。现代人们要做的事情太多,面对着供给时间的不足,对于爱情或性欲的追求,不得不采取速战速决的方式。现代男女轻易坠入爱河、跌落睡床,正是他们下意识里感到时间可贵,迅速“解决问题”以尽量节省时间所致。这样的分析尽管不敢完全苟同,但也许活灵活现地诉说了人类情爱变化的真性。    
    在林行止的生活中,闲时听音乐是消磨时间的一种最好方式。因此,先生对音乐自然十分爱好了。而在《闲在心上》文章中,有关音乐的文字也就不少了。不过,林先生论音乐,不是乐曲的优美、演奏家娴熟的技巧,及听得如痴如醉的听众。而是名琴如何获得、名琴价格如何上涨、演奏家人才的选拔与薪资等等经济方面的问题。而这些则是以往艺术家们不屑一顾的东西。《不停演奏》一文,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肯尼地,尽管很早就成了著名的职业演奏家,但是有几年时间时一直借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收藏家的一把名琴。为什么这样?因为,这把名琴的价格贵得他买不起,不过,欣赏其才华的琴主同意借给他,每年估值一次,如果肯尼地届时储蓄够了钱,便按估值卖给他,哪知肯尼地的收入追不上琴价增值,使得肯尼地一直无法购买这把名琴。还有,在世界上大多数乐队里,为什么女乐手明显少?这在于选拔制度上有问题,在于评审人在选拔时对仪容、谈吐、肤色及性别所显露出的明显倾向性歧视。    
    总之,在《闲在心上》的大作中,尽管整书都是闲言闲语、闲话闲听、闲论闲说,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经济数据、经济学观点、经济学的奇闻逸事、经济学的思维及分析方式尽显其中。按照林先生之所指,书中之“闲”也就变成“忙”了。“闲”也只在心上。    
    (2002年8月)


第五部分 生活中的智慧第32节 现代经济学家之分野

    在“经济帝国主义”时代,经济学家成了社会之宠儿、社会的明星。无论是平面媒体还是立体媒体,无论是演讲大厅还是课堂,无论政府还是企业,他们的身影无所不在。他们不仅影响着现代经济学的发展,而且塑造着人们的现代生活,影响着人们的经济行为。可以说,在现代,经济学家对人们经济行为的影响其威力是巨大无比的。正如20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凯恩斯所说,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的观念,无论是对还是错的,都比普通人所想像的有力得多。说实话,这个世界很少不受其力量的主宰。有些人在实际的活动中自以为不受学术思想的影响,其实他们往往会是一些已故的经济学家的奴隶。那些掌握权力凭空臆断的狂人,也只不过是从多年前一些不大知名的经济学家那里导出的妄想。人们应该深信,与观念的浸淫灌输的影响比较,既得利益的势力大大地被夸大了。观念的浸淫灌输,当然不会立即生效,而需要一段相当的时间。但是无论是对好的方面还是对坏的方面,经济学家对实际生活的影响迟早会比既得利益更加危险。    
    但是,由于经济学家的分野巨大,他们对人们生活影响的重要性,并非是千篇一律的,而是迥然不同的。对于通常被称为经济学家的那群人来说,就其思想言论的内涵而论,他们底蕴可分成3类,一类是真正的经济学家,二类是经济工程师,三类是既得经济利益集团的代言人。这3类人都同样在使用经济学的一些名词、术语和某些模型,外行人看到他们发表的文章都在讨论经济问题,自然就都称他们为经济学家,但实际几者之间有显著的区别。    
    既得经济利益集团的代言人,顾名思义大多是受既得经济利益的集团,而为一些人或一些集团的经济利益辩护,或者只是为捍卫他们自己的利益而辩护的“经济学家”。在中国这种“单位化”的社会中,这类经济学家特别盛行。因为,在中国现实的经济生活中,社会的经济利益都分割为或是单位、或是集团、或者行业的利益,这些单位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总是会寻找自己的代言人。而这类代言人为了获得自己代言的社会正当性,总是会以社会利益为幌子,以种种冠冕堂皇的理由来谋团体或个人之利。例如,国内股市一有波动,特别是股指下跌,总是有“经济学家”出来指点江山,放出各种消息,什么国有股减持今年不能启动、二板市场应该早出台、股指期货市场成行,甚至于说什么要像保护婴儿那样来保护中国股市等等。其实,这些言论除了维护自己利益之外,别无其他用处。    
    当然,在一个竞争的市场体制下,在一个民智大开的社会中,通过市场竞争,这些既得经济利益集团的代言人是无法垄断社会话语权的,民众也有能力来识别其中话语的玄机,加上言路大开,这类既得经济利益的代言人要想误导民众并非易事。受市场竞争力量的驱使,这类经济学家也不会明目张胆地与社会利益逆行。但是,在不完善的市场体制中,这类经济学家随时都有可能利用其垄断的话语权,误导民众并对社会利益大下其手。因此,民众对他们之言论,应该多加小心为是。    
    经济工程师,就是工程师前面冠以“经济”二字罢了。之所以称他们为经济工程师,是因为这类经济学家对经济事务的处理及人们的经济行为进行分析,总是把它们当做一项工程来做。这类经济工程师仅看到了自己研究的对象为一个个物,却没有看到,甚至于把一个个有血有肉、有利益有思想、活生生的经济行为看成是规格化的物件。按照这种物件来制定其标准,测量其数据,设计其模式等,并试图通过其标准、数据、模式来预测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未来,来制定社会经济发展之政策。工程师的专业在于利用工程学的知识,对一些物料预先做一个模型(或出自自己的创意或遵照业主的愿望),然后按这个模型建造一座类似的庙堂,或一套精密的机器,或一条高速公路。由于所建造的东西不同,就有了建筑工程师、机械工程师、土木工程师这些不同的称谓。其实尽管称谓不同,他们同样都是利用一些无生命、无意志的物料,制作他们预先设计好的东西。而被冠以“经济”二字的经济工程师,同样是搬弄一些经济学名词,而以工程师的心态、工程师的技巧,来处理活生生的人的行为所形成的经济事务。这样,人们的情感、欲求、主观情愿、思想意志等都约化为几个冷冰冰的概念结构与法则。人们活生生的经济行为也就简化为几个经济学的模型。俗话说,水清则见底,水清则无鱼。如果现代人的经济行为仅为一种物件,那么经济工程师也只能是玩弄技巧的能工巧匠,他们是无法真正把握人的行为本身的。    
    至于真正的经济学家,他所注重的是活生生的人。经济学家所关注所了解的“人”,并非生物学或动物学家心目中的生物人或动物人。经济学家虽然也知道“经济人”同样也具有一般动物的欲望、冲动及本能的反应。但经济学家注重的是,“经济人”还具有不同于禽兽的意志、情感、理念、逻辑思考及社会文化。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特征。人有无限的欲望,而且自身会不断地繁殖增多,但是这些欲望的满足却受到内在与外在、社会与文化、个人与集体、时间与空间等方面的限制。于是在个人欲望满足的过程中,人们不得不有所选择。选择,就是人在不同约束条件下的经济行为;选择什么,完全在于个人才识及其相关的制度环境与约束条件,在于个人自由度。这就是说:人是一个多面体的人,它是无法仅用几个概念结构来理解的。    
    由于人性中有上述的特征,所以在人类漫长的演进过程中,渐渐学习了争取个人自由的适当方法。这种方法就是要不妨害别人也能争取,否则终会妨害自己的自由。只有“人”才会在自觉的互动中,形成分工合作而把这些互动日益扩展到整个社会。这与动物世界出自本能的行为有天壤之别。人类社会的形成与扩大,是由于人的自觉行为之互动。这里的“互动”之“互”字所表明的主词的“人”是指的多数人,而且多到说不出他们是谁;绝不是少许几个人,更不是像中国古代圣哲孟子所称之“独夫”那样的一个人。而个人的互动都是在自己的独特环境,各自凭借着自己独特的零碎知识而行为、而互动,绝不是靠他人或少数人的设计、规划、指挥或命令而组成的所谓“团队”行为。    
    那么,这种零散的、没有约束的个人行为,如果不能够整合起来,是否会让整个社会处于无政府的混乱状态,是否会出现英国哲学家霍布斯所言的“人吃人”的战争状态。但现实的生活并非如此。因为,团队的行为是受这个团队主宰者个人的知识,即令他有所谓的智囊团的帮助,也只是有限的少数人。至于分散在社会中无数个人的知识,个别看来是零碎的、琐屑的,乃至微不足道的,当然不能与任何专家系统知识同日而语。但是那些散在社会的知识之总和,却不是任何一个人、或一个集团的知识所能统归于一的。即使是在现在高科技如此发达的时代,计算机与互联网也不可能把这些尽纳其中。这无数分散的个人行为不仅没有造成混乱,反而是分工合作的社会所赖以生原与扩大的基础。因为,它有亚当·斯密(ASmith)“无形之手”来统摄;或者用哈耶克的话来说,人类社会在扩展的秩序中得以演进。    
    也就是说,真正的经济学家关注的是有血有肉的人,关注有理性、有情感、有欲望的人的经济行为,并从现实人的行为演化中,来观察我们社会所发生的一切。他们重视“无形之手”,并不意味着排斥“有形之手”;尊重“人类社会的扩展秩序”,也不意味着排斥“法制的社会秩序”。而是以实现人为基础来强调“有形之手”不应牵制或阻碍“无形之手”的运作,只能为其除去障碍,使其运作顺畅无阻;只是要强调法制的社会秩序不应干扰或扰乱人类扩展社会秩序的演进,只是提供一个有利于后者得以保持活力的架构。    
    因此,真正的经济学家并非经济学工程师,也不是既得经济利益集团的代言人,而是以现实人为旨归对人、对现实社会、对现实的人的行为进行原创性的思考,以便为我们的普罗大众提供一点识见(目前汪丁丁做的工作就是如此)。反之,如果我们的社会不能了解这种分野,并把所称的经济学家都捧到天上,那么,社会的灾祸也就随将而至了(哈耶克语)!    
    (2002年5月)


第五部分 生活中的智慧第33节 “9·11”事件坍埸不了经济全球化

    9月11日,纽约和华盛顿发生的对美国袭击的恐怖事件,通过新闻媒体瞬间传遍了整个世界,世人无不为此感到震惊与愕然。可以说,此次恐怖事件的发生,无论是对美国人的价值观念变化,还是对美国与世界经济体系的影响,以及人们对全球问题的思考都会产生十分巨大的影响。如全球股市的哗然下跌、汇市的震荡不已、各国航空业的萧条与裁员、世界油价的波澜起伏等等,真有山雨欲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