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2462-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基础过关20 >

第111章

2462-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基础过关20-第1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3)无产阶级无论是反对帝国主义还是反对封建主义,都必须依靠广大的农民。因此,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实质上就是农民革命。无产阶级对于农民的领导,是中国革命中无产阶级领导的中心问题。如果把农民的力量动员起来、组织起来,无产阶级领导权就落到了实处,其他中间力量也向无产阶级靠拢,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有了保障。否则,无产阶级领导权就成了一句空话,革命就会陷入孤立的境地,就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甚至失败。    
    10【答案要点】(1)民族资产阶级是带两重性的阶级。一方面受帝国主义压迫和封建主义束缚,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矛盾,是革命的力量之一。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和政治上的软弱性,他们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并未完全断绝经济上的联系,没有彻底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具有妥协性和动摇性。这种情形,特别是在民众革命力量强大起来的时候,表现得最为明显。    
    (2)民族资产阶级的这种两重性,决定了他们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能够参加反帝国主义和反官僚军阀政府的革命,成为革命的一种力量;而在另一时期就有跟在买办大资产阶级的后面,作为反革命助手的危险。    
    (3)民族资产阶级曾经参加了1924年到1927年的革命运动,在1927年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前,他们中间的不少分子跟随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反对过革命,但是他们基本上没有掌握过政权,而受当政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反动政策限制。在抗日战争期间,他们是较好的同盟者。解放战争时期,他们中间的左翼分子依附于共产党,右翼分子则依附于国民党,其中间派则在国共两党之间采取犹豫观望态度。    
    (4)因此,中国共产党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都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又团结又斗争的政策,对于他们革命性的方面,依据具体情况,实行团结的政策;而对于他们的妥协性方面,依据具体情况,适当地实行批评或斗争的策略。坚定其革命性,克服其动摇性,使他们同共产党建立联盟,或者至少保持中立。同时,在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这种又团结又斗争的政策的时候,还应该针对他们内部左、中、右派的不同情况,予以分别对待。    
    11【答案要点】(1)因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主要社会矛盾是中华民族与外国帝国主义的矛盾、人民大众同封建主义的矛盾,革命的目的是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而反帝反封建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应当完成的任务。    
    (2)与旧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区别:新式的革命不是资产阶级领导的,而是无产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的最终目的不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是要为社会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3)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初期就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革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经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基本上战胜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后,中国共产党制定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和方针,在彻底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后,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12【答案要点】(1)新民主主义革命前途问题实际上是怎样处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者之间关系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前途问题上曾有过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把中国革命过程中两个紧密联系的阶段割裂开来,只看到两者之间区别,没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要在两个阶段之间硬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和发展资本主义的阶段;一种是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主张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企图把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阶段并作一步走,一举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种观点只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而忽视了两者之间的区别。“二次革命论”、“毕其功于一役”的观点都违背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    
    (2)毛泽东根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只有认清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同时又认清二者的联系,才能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    
    (3)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深刻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前途,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学说。    
    13【答案要点】(1)帝国主义不容许在中国建立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因为其侵略中国的目的,是要把中国变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而不是变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    
    (2)国际社会主义力量不容许中国变为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十月革命后,中国革命已经属于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得到社会主义国家和世界无产阶级的援助。这样,中国在民主革命胜利后,不可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3)国民党统治集团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他们竭力镇压革命和民主力量,维护其一党专制,不允许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4)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本身力量弱小,并具有软弱性、妥协性,不可能领导人民建立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5)中国共产党主张在民主革命胜利后,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各革命阶级联合的政权,建立人民共和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的胜利进展和有效的统战政策,最终使资产阶级放弃了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张,站到共产党一边来,拥护人民共和国的建国方案。总之,国际国内的各种因素交互作用,使中国不可能建立一个资产阶级的共和国。    
    14【答案要点】(1)这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领导人在土地改革的方针、政策上的错误主张。党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的土地革命是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中国的富农生产虽具有很重的封建与半封建剥削性质,但它属于农村资本主义经济,是民主革命应保护的经济成分。    
    (2)材料2中,中共对富农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其目的是为了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材料3中,中共对富农采取了保护的政策,其目的是为了集中力量打击封建地主;早日恢复农业生产;更好地保护中农和小土地出租者。    
    (3)党对富农在不同时期实行不同政策,其哲学依据是分清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抓主要矛盾,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实事求是。    
    15【答案要点】(1)材料1的错误在于“二次革命论”,也就是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中间,横插进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阶段,从而割裂了两个革命之间的联系。这种观点将导致放弃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犯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    
    (2)材料2的错误实质是企图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它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忽视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忽视了民主革命不能一般地反对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这种观点将导致革命中的“左”倾错误,扩大打击面,不利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向着主要的敌人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作战并取得胜利。    
    (3)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是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两个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是基本消灭剥削和私有制等;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两者的关系犹如文章上篇和下篇的关系,既不能重叠,又不能分离,只有作好上篇,才能作好下篇。    
    (4)“二次革命论”由于没有认识到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辩证联系,必然会导致放弃无产阶级对于民主革命的领导权,从而实际上取消了革命。大革命时期党内出现的右倾投降主义便与这种错误观点密切相关;与此相反,企图将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移到民主革命阶段来完成,必然会导致“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影响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错误给中国革命带来的巨大挫折便是证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在1935年以后,不断将民主革命引向胜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理论上解决了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辩证关系。    
    16【答案要点】(1)材料1说明,毛泽东已经认识到由于中国的国情和中国革命所处的时代,民主革命胜利后将不会建立西方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的政权,而是建立一个革命民众的联合政权。当然,对于这个政权中各阶级的地位,还没有得出十分具体和清楚的结论,还需要随着革命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    
    (2)材料2说明,工农民主专政基本上属于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而且有了具体的实施形式——工农兵代表大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权理论和建设实践上的一大进步。当然,工农民主专政将民族资产阶级排除在外是不正确的,不利于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这反映了当时党内“左”的思想的影响。材料3说明,中国共产党不仅纠正了政权问题上的“左”的错误,而且根据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新形势,将工农共和国的口号改变为人民民主共和国的口号。人民共和国以抗击民族敌人为宗旨,其政权不仅有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参加,而且容纳了亲英美派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及其代表国民党统治集团。    
    (3)材料4表明,由于中国共产党有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政权建设的经验,有了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经验,毛泽东已经提出了较完备的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理论,指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政权既不同于西方的资产阶级专政,也不同于苏联的无产阶级专政。其“国体”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反帝反封建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政权;“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和民主集中制。材料5表明,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即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系统提出。材料4与材料5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但根据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新形势,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更具体地规定了在政权中各阶级的地位,强调了工农联盟,强调了人民与敌人的具体内容和民主与专政的相结合特点。    
    (4)上述材料表明,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政权理论,充分认识到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另一方面又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政权理论,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系统思想。它再次证明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