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2462-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基础过关20 >

第38章

2462-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基础过关20-第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且很复杂,有时甚至是尖锐的。    
    19。【答案要点】(1)材料1、材料2、材料3都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关于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基本理论,强调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这样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和政治优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七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一、本章新增知识点权威解析    
    社会发展与以人为本    
    (1)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果,人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又是社会发展的目的,社会发展的程度最终是通过人的发展程度来衡量的。社会发展的动力来源于人自身、来源于人创造历史的活动,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发展。    
    (2)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目标。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原则,它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科学理解,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在历史唯物主义中,以人为本的“人”是现实的、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在社会主义社会,以人为本的“人”是指全体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并通过不断努力,不断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以人为本内涵:在历史观中,以人为本主张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在价值观中,它坚持人民的主人翁地位,倡导要尊重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它要求我们在分析、思考和解决一切问题时,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确立和运用人的尺度,以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经济和社会建设的出发点、目的和标准。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原则,它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宗旨,表达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使命。    
    二、本章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    
    (一)核心概念    
    1社会形态:指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2人的本质: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从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人的价值: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人的价值是人自我创造来满足自我的需要。    
    4自由:对必然的认识以及以此为基础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5人的发展:人的体力、智力、个性、社会交往能力等各方面才能、能力的发展。    
    (二)基本原理    
    1人的本质理论    
    (1)定义: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从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内涵:    
    ①人的本质在于他的社会性;    
    ②最根本的取决于社会的生产关系;    
    ③他是具体的历史的,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性。    
    (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理论,反对资产阶级抽象人性论。脱离了社会生产关系来谈人性,人性就变为抽象永恒不变的东西。    
    2自由和必然的关系    
    (1)相互区别    
    ①必然: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②自由:对必然的认识以及以此为基础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2)相互联系    
    ①必然是自由的前提、基础;    
    ②把握必然越深入,人就越自由。    
    (3)割裂两者的相互联系    
    ①只强调自由而否认必然是唯心主义绝对自由观。    
    ②只强调必然而否认自由是机械决定论。    
    3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1)江泽民“七一”讲话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新论断:    
    ①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互为前提和基础。    
    ②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指每一个人各种素质的协调发展,而且指个人的全面发展要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相一致。    
    ③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这两个过程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    
    (2)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①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而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过渡阶段,因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②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根本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③人的全面发展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    
    ④在知识经济时代,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时代先进性的重要体现,又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尺度。    
    (3)现阶段,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我们要在努力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基础上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此:    
    ①努力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②努力创建人的全面发展的政治条件;    
    ③努力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    
    ④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发展,使人们在优美的环境中学习、工作和生活。    
    一、本章常考知识点    
      本章是历年考试中考得最少的一章。总结这五年的考题,只是涉及三个方面:    
    1.人的本质问题,主要是考马克思的那句话,“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社会发展道路的曲折性问题,主要是对社会主义发展曲折性的认识。    
    3.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互为前提和基础。关于这一知识点,2002年出过选择题。    
    二、本章2005年试题标准答案分析    
    1元代许衡一年夏天外出,天热口渴难耐,刚好道旁有棵梨树,众人争相摘梨解渴,惟独许衡不为所动。有人问他为何不摘,他回答说:“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劝解道:“这梨是没有主人的。”许衡答道:“梨无主人,难道我心中也无主吗?”    
    请透过“这道旁的梨该不该摘?”这一问题,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观的有关原理对上述材料加以辨析。(2005年试题辨析题第31题)    
    【答案】价值是一个关系范畴,标志着作为价值客体的人满足价值主体的人的需要的关系属性。人的价值是双重的,是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如果以社会为主体、以个人为客体,这时人的价值称为社会价值,表现为个人对社会需要的满足;如果以个人为主体、以社会或他人为客体,这时人的价值称为自我价值或个人价值,即个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来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表现为个人在社会中得到的索取和满足。衡量人生价值的根本标准是社会价值。人生价值作为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就是在满足社会、他人和自我需要中得到实现,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集中地表现为较高的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具体表现为能够恪守自己的操行,不随波逐流,坚守精神家园,有坚定的自律精神。    
    “我心有主”意味着一个人能够坚持自己的原则,恪守自己的操行,排除外界的干扰和诱惑,而要排除外界的干扰和诱惑,不为外物所役,不被名利所困,最根本的是由于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思想觉悟,有什么样的道德标准,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准则。许衡的做法乍看迂腐,实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做人准则,反映了他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境界。人们如果能做到面对诱惑不动心,身不被物役,需要很高的精神修养和境界,没有坚实的精神支柱和修养是很难坚持的。    
    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利益调节在社会关系调节中占据重要地位,要做到在利益的诱惑面前不动心,确实需要有一定的思想觉悟。个人的社会价值是社会进步的源泉,是个人的价值实现的基础。因为价值来源于创造,社会的每个成员要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首先要把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条件创造出来。“心中有主”就是告诫人们,在做人、做事、做官时,要时时省身克己,切莫因恶小而为之。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或追名逐利,或贪赃枉法,最后落得身陷囹圄,悔恨终生,代价极为惨痛。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由于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相反,如果能做到“我心有主”,坚守自己的道德原则,就能排除各种诱惑干扰,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对社会做出贡献,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解析】本题要求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观的有关原理对材料加以辨析,因此答题时需要抓住“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观”,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细化,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真理性认识与价值选择、价值评价,二是对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关系的理解。旁人认为梨树主人不在,吃梨无妨,而许衡认为“梨树无主而我心有主,不可摘梨。”吃与不吃是不同的价值选择,不同之处在于是否“我心有主”,这是主体的价值认识多样性的体现。许衡高尚之处在于“梨树无主而我心有主”,坚持享用成果与创造成果的统一,另外从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关系的角度考虑,不受“无功之禄”又是另一种表述。    
    三、本章2006年重点预测      
    第一个重点是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从哪些方面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要注意作为重点复习;第二个重点是人的本质(人的自然原理与社会原理),第三个重点是社会发展与以人为本的问题,感觉这三个角度有可能是2006年的重中之重。同时要注意,“人的自由及其实现”,其实也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没有和谐哪有自由?    
    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马克思主义揭示人的本质的出发点是()    
    A人的自身需要B人类的共同利益    
    C人的自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