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正说三国 >

第16章

正说三国-第16章

小说: 正说三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者: 卢盛江

  诸葛亮一向有胆略,有抱负,有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毅力。未出茅庐,他就自比管仲、乐毅,刘备请他出山,正是势单力孤,处境最困难的时候,他却在这时为刘备画出了据荆州、取益州,以成帝业的宏伟蓝图。就在上《后出师表》的同一年,他上《前出师表》,先主崩殂,益州疲弊,正值危急存亡之秋,但他仍相信,只要后主亲贤臣,远小人,“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而他率军北伐,也有决心“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但不到一年,在《后出师表》中,这一切全不见了,消沉、沮丧,列举的六条不解,都是对北伐缺乏信心。“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亡,孰与伐之?”北伐全然是无可奈何的。“凡事如是,难可逆料”,只有尽力而为,“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看不到胜利的希望,对前途悲观渺茫。这不是《前出师表》中那个诸葛亮的精神状态。 

  不像是诸葛亮写的,张俨为什么又收进《默记》呢?其实,张俨并不是一个严肃严谨的史学家,他只是一个周于礼仪、搞搞外交的人物,他的身份,他“博闻多识”的特点,使他能接触到很多别人不易见到的材料,但又不可能严格加以甄别。《后出师表》可能就是未加甄别就收入进去的一种。 

  不过,《后出师表》有一处却很可取,就是它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两句话。这两句话,准确地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精神品质。《后出师表》的全部价值也就在此。罗贯中把《后出师表》写入《三国演义》,大约也是看准了这一点,他抓住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塑造了一个光彩夺目,为世代人们景仰的艺术典型。 

  第81讲魏延是反贼吗(略) 

  第82讲张郃:让诸葛亮畏惧的大将(略) 

  第83讲虚实兼有的姜维北伐 

  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后,蜀军在姜维统领下又进行了多次伐魏战事。姜维是诸葛亮生前一手培养提拔起来的,是他军事上的接班人。姜维北伐,虽然时人和后人都评价不一,但《演义》作者却把它看作是诸葛亮北伐事业的继续。不过,姜维北伐却不好写。如果从蜀延熙十二年(魏嘉平元年,249)算起,到蜀景耀五年(魏景元三年,262),姜维和魏军交兵有八次(后人因此称其为“八伐中原”)。其实,在这之前,魏正始元年(240)、八年(247),姜维与魏军还打过两次,如果把这两次也算上,则有十次之多。但是,这八次(或者十次)交锋,姜维却得利不多,失利不少。如果完全按史实写,当然不行。 

  《演义》作者因此又一次使出了巧妙剪裁、虚实间用的拿手本领。 

  先删去了几次战事。魏嘉平元年(249)之前的两次战事都删去了。一次是魏正始元年(240),姜维出陇西,魏将郭淮进兵追至疆中,姜维只有退兵。一次是魏正始八年(247),雍、凉诸羌胡相继叛魏降蜀,姜维率兵前去接应,与郭淮、夏侯霸战于洮西,姜维遁退,已归蜀的雍凉羌胡又落入魏军之手。这之后的两次也只字未提。一次是蜀延熙十三年(250),姜维攻打西平(今青海西宁),不克而还。还有一次是蜀延熙十七年(254),姜维率张嶷等部从狄道进军攻占魏河间、临洮等边县,遭到魏将徐质的反击,张嶷阵亡,姜维退走。《演义》不仅删去这次战役,而且还在前一年(253),就先让姜维一枪把徐质刺于马下,再让众军用乱刀把他砍死。 

  又改造润饰了几次战事。 

  蜀延熙十二年(249),姜维兵出雍州,筑城曲山,要与羌人会合伐魏。《演义》如实写了这次姜维的败退,但却又写当姜维奋力杀出重围时,遇上并未参加这次战役的司马师,并且让姜维只三合便把司马师杀败,待司马师再来时,又让蜀军用诸葛亮所传连弩法,连人带马射死魏军无数,教司马师在乱军中逃命而回。 

  蜀延熙十六年(253),姜维出石营,经董亭,围狄道,被郭淮、陈泰解了狄道之围,姜维粮尽而还。《演义》写来,又添枝加叶。前面说过,魏将徐质本来第二年还在反击蜀军时杀了蜀将张嶷,但《演义》却让他在这一战中中了姜维的诱兵之计,魏兵大败,徐质被杀。这次战役,司马昭以征西将军的身份到了前线,住在长安,作者当然也不放过,让姜维神机妙算,像当年诸葛亮在上方谷困住司马懿一样,这次则把司马昭困在铁笼山,几乎枯渴而死,全军覆没。还有魏将郭淮,本来是两年后的255年才死,作者也让姜维在这次战役中,接住郭淮射来的一枝箭,反射过去教郭淮应弦落马而死。 

  延熙二十年(257),姜维乘魏军多赴淮南,乘虚出骆谷,进军秦川。作者也先让蜀将傅佥活捉魏将王镇,又用铁锏打死魏将李鹏,尔后蜀兵奋勇攻城,直杀得魏兵在城内嚎啕痛哭,声闻四野。 

  不过,即使这样,蜀军还是败阵太多。于是,作者又完全虚构了两次战役。 

  一次说在蜀景耀元年(258)冬,姜维兵出祁山。刚分三寨扎下,其中一寨却因邓艾预先挖下地道通至寨中,半夜魏军从地道中杀出,成内外夹攻之势。姜维临变不乱、指挥蜀军沉着应战,杀退魏兵。接着,姜维又效孔明斗阵辱仲达之法,布下八卦阵,诱邓艾中计,困在阵中。邓艾虽然遇救出阵,祁山九寨却都被蜀兵夺了。最后,姜维又识破邓艾的诡计,一边和魏兵斗阵,一边布下伏兵,把魏兵杀得大败,连主将邓艾也中了四箭。 

  再一次说在景耀三年(260),姜维闻司马昭弑了曹髦,立了曹奂,便令廖化取子午谷,张翼取骆谷,姜维自取斜谷。杀奔祁山前来。这一次,姜维识破邓艾参军的诈降之计,又将计就计,把魏兵诱入埋伏杀得大败,邓艾弃甲丢盔,撇了坐下马,爬山越岭而逃。 





 

您所在的位置:登陆网站>正说三国>正文回目录
第30节:诸葛亮和他的子孙
作者: 卢盛江

  删、改、造,这就写成了《演义》中的姜维八伐中原。虽然真真假假,杂采并用,但作者写来却一气呵成,了无痕迹,让人觉得真是那么回事。 

  这样,艺术效果果然大不一样。魏军虽然最后胜了,却常常很狼狈,丑态百出,姜维这个诸葛亮的接班人虽然失败了,却不失其光彩,特别是完全虚构的两次战事,真是赢得痛快淋漓。虽然蜀汉政权灭亡的局面不可能改变,但对拥刘蜀尊孔明的人们来说,也算有了一种安慰。 

  第84讲姜维:有争议的悲剧人物 

  第85讲说说“三马同槽” 

  第86讲诸葛亮和他的子孙 

  诸葛亮早年无子,哥哥诸葛瑾把次子诸葛乔过继给了他。诸葛乔娶了皇家之女,成为驸马都尉。这时诸葛亮身为蜀国丞相,诸葛乔是他唯一的继子,本可以让他像一般贵家子弟一样安享尊荣富贵。不过诸葛亮没这样做,而是把他带到汉中北伐前线随军锻炼,过艰苦生活。诸葛亮让他和其他将领的子弟一起,跋涉于崇山峻岭之中,押解军需物资。为这事,诸葛亮还专门给诸葛瑾写了一封信,信中说:“诸葛乔本可以回成都去,但现在许多将领的子弟都在押运军需物资,应该让他和大家同甘共苦,所以我命令他带领五六百名兵卒和众位将领的子弟一道在山谷中押送物资。” 

  这件事在《三国志·诸葛亮传》提到过,这封信也收在《诸葛亮集》中。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诸葛亮对子侄要求是很严格的。 

  当然还有很多事可看到这一点。不论子、侄、外甥,他都严加管教。他最关心的是让他们成大器。诸葛亮后来自己有了儿子,叫诸葛瞻。诸葛瞻少年时很聪明,这却引起了诸葛亮的忧虑,他给诸葛瑾写信说:“诸葛瞻今年八岁了,聪慧可爱,但是他成熟过早,恐怕将来成不了重器。” 

  他从多方面教育子女。常常教育他们要志存高远,不慕虚名,淡泊节俭,培养好的意志情操,多学习,多接世。比如他的一封《诫子书》就这样说:“君子为人,总是以心静来修养自身,以俭朴来培养美德。不淡泊寡欲就不能使心志明确如一,不是内心宁静就无法达到高远的境地。”又说:“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明确的志向就不能成就学业。”不要放纵怠惰,偏险浮躁,放任年华流逝,“如不趁年轻时努力,会成为无用的枯枝,长期地不投身社会接触实际,只是困守家中,将来后悔也来不及。” 

  他还有一篇《诫外生书》,也反复强调这些。他告诫说:“志向应当高远,向先贤学习,抛弃琐碎的情欲,不要犹豫疑滞。”“如果志向不强毅,意趣不慷慨,只是忙忙碌碌地拘滞于俗务之中,默默无闻地为情欲所束缚,长期地窜伏于凡庸之中,就只会使自己成为平庸下流的人。” 

  从诸葛瞻等人后来的情况看,诸葛亮严于教子是很有成效的。诸葛乔的为人是一个例子。诸葛乔三兄弟:兄诸葛恪,弟诸葛融。诸葛恪和诸葛融一直在东吴,最后都以“谋反”罪而被诛。乔后生子诸葛攀,因诸葛亮已有嗣子,而诸葛瑾其他子女都被诛,因此仍旧让诸葛攀做了诸葛瑾的后代。诸葛乔虽然年仅二十五岁就夭死,没有显示他的才能,但这三兄弟,当时人的评论是,诸葛乔的品德和学业都要超过他的哥哥。应该说,这与诸葛乔在诸葛亮身边受到言传身教、严加管束是分不开的。 

  诸葛瞻后来的作为更能说明这一点。诸葛瞻十七岁娶公主,拜骑都尉,后来为羽林中郎将、尚书仆射、加军师将军,直到为行都护卫将军,和董厥一起并为平尚书事。诸葛亮死后,他在蜀汉百姓中也有一定声誉,据史载,每当朝廷有什么善政佳事,即使不是诸葛瞻提出来的,老百姓也都要奔走相告:“这是诸葛侯所做的好事。”这一方面是由于诸葛亮的声誉,由于人们追思诸葛亮;另一方面也说明诸葛瞻自己为人清正有父风,有一定才干。最为动人的是诸葛瞻的死。当魏将邓艾领兵入侵西蜀时,诸葛瞻在前锋受挫败退的不利条件下,在绵竹顽强抵抗。这时邓艾派人送来一封劝降信,并许愿,只要投降,一定保举他为琅琊王。诸葛瞻丝毫不为所动,先斩来使,以示决心,然后引兵出战,最后壮烈地战死阵前。他以死报国,也以死表明他未辱父风,没有辜负诸葛亮的教诲。 

  由于家教严格,诸葛亮的两个孙子、诸葛瞻的儿子诸葛尚、诸葛京也很有出息。诸葛尚在绵竹和父亲诸葛瞻一起为国壮烈殉难。诸葛京随才署吏,先为县令,晋尚书仆射山涛说他“治自复有称”,认为应该提升。诸葛京靠自己的能力,官至江州刺史。他们都不辱诸葛一门家风。 

  《三国演义》着力写三国政治、军事大事,对诸葛亮教子没有直接描写。但却有间接反映。前面提到的卧龙岗诸葛草堂中门上的一副对联:“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志”,就是根据诸葛亮《诫子书》中的两句话提炼而成的,这既介绍了诸葛亮的为人,也间接反映了诸葛亮对子女家人的要求。第一百一十七回,写诸葛瞻、诸葛尚之死,也着力渲染他们父子的忠贞壮烈:先写诸葛瞻看罢邓艾的劝降书后“勃然大怒,叱武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