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给艺术两小时 >

第23章

给艺术两小时-第23章

小说: 给艺术两小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于是它就有一种让6000年以后,我们这些后学叹为观止的原始艺术深度,我们
老祖宗高超手艺的艺术结晶。
    艺术创作是一个人一生探险的结果。时代在进步,科学文明的演发,促成人们
创作更丰富的作品,享受更丰富的艺术成果,从而人们更确信艺术区别于科学的那
种特殊的手脑价值。齐白石、徐悲鸿、李可染的孩子们,当然有权力继承父业,但
是人们更重视的是齐、徐、李本人的创作精神。毕加索最大的孩子,无所事事,享
受的余音之余,不过是为老头子开开汽车,其余的孩子有些做手饰、有的做香水这
类的生意。老一辈的辛勤钻研,很不可能像科学成就俱列的那样现对现、硬碰硬,
它是一种更心灵的东西,何况还要紧紧跟上的手艺。买电脑,人们不在乎是不是盖
茨本人经手的原作,买艺术品如果碰到假的,你就会气得死去活来。

                            艺术的抽象与具体

    下面要谈的是艺术的抽象与具体。
    中国画讲究气韵,讲究空灵,讲究含蓄。为什么要讲究呢?因为人需要抽象一
点的东西来综合调节纷扰的生活。在家里,在办公室,忙碌下来之后,人常常遗失
在一种时空的空洞中,什么也不做,也不想,朦朦胧胧,傻在那里,有人过来东问
西问,你便会说别吵别吵,让我静一静。这种静一静不是休息,雅一点叫做超脱,
叫做茫然,叫做忘机。现实生活中的人,常常忘记或失落这种重要的空檬状态。人
在山上悬崖峭壁上面,对着脚下的万丈峰峦,远处重叠的群山,也不能说他当时什
么也不想,但可以肯定,大部分时空中都处在一种不思想的境界里。在大海边,在
松树里,在月下,晨光熹微之前,在繁显的生活中,有这种境界是很养人的,它起
着一种复生活力的作用。中国画中,人们特别看重这类境界的作品。马远、范宽这
两位宋代的名家,元代的倪云林(名瓒,字元镇),包括以后的石涛、八大,以及
近代的傅抱石,都是这方面的能手。
    我讲讲傅抱石画画。他先有一个想法,有时画一幅很大很大的画,用很大的笔,
僻啦啪啦,洒水,洒墨。洒完了之后,让它干。干了以后,把它团起来,捏,捏成
一个团。然后再把纸铺开、压平,当然上面还是高高低低,他再拿笔在上面扫。扫
完了,再烫平,把它挂起来。看上去什么也没有,很抽象的东西。然后,他在里面
去找雾,找远近的距离,找水流,找瀑布。在这个基础上,用笔把水,把空檬的东
西加强,把它剔出来。剔出来之后,还是很抽象的东西。他就在里面加几棵“大树”。
那大山上的“大树”,实际上是棵很小的树。在树底下加几间更小的房子,房子里
加几个更加小的人,红的衣服的,绿的衣服的,非常突出的人。看画的人当注意到
这些的时候,再回头来看看他刚才画的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就都有“东西”了,
近处的山,远处的山,把人们都引到那个山水里面去了。傅抱石先生高明的地方,
就是能把抽象和具体谐调得非常完美,是这么一个伟大的艺术家。
    这种修养是很难达到的。鲁迅以前曾经批评一种浅薄的、简单的理解这种抽象
与具体,理解这种所谓的高雅的作法,他说:“崇尚高洁,便成空虚。”没有这种
修养,没有这种理解能力,假装来高洁一下,就空虚了。搞不好,很容易变得幼稚
可笑。这在艺术上是一种控制的学问。王维的这两句诗:“返影人森林,复照青苔
上”,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一种感觉,不是很具体的东西,一种很缓慢的在移动
的意境。但这种意境,在艺术上要得到它是非常难的,所以我们有什么在画面上得
不到的,就到诗、词里面去寻找,再反过来帮助我们的创作。有的朋友也不了解,
向我诉苦,说听不懂现代音乐,也看不懂抽象画,尤其是外国的那种前卫的现代画。
我就告诉他:你原来是听得懂看得懂的,你把听得懂看得懂的本事忘记了。我就问
他你看过京戏吗?看过地方戏吗?听过锣鼓的闹台吗?他说看过、听过。我问他,
你受得了吗?他说当然受得了。很简单,现代音乐就是加了音符、音调的有哆来咪
发嗦的锣鼓点子。(掌声)现代抽象画,也就是加了各种颜色的锣鼓点子。(掌声)
    更具体地说,美术学院素描老师教画人体画的学生画石膏像,讲要点,讲形体,
色调,质感,虚实运动,还讲深重关系,纵深关系,形体关系,讲光,太阳光照在
形体上光起了什么变化,衣服同脸的对比关系。讲完了,让你去练,深入认识,这
就叫素描了。那些绘画元素,你要深深记住,用这种方式理解你要进行的工作。只
要这些东西弄懂了,你将来画人也好,画树也好,画风景也好,你都懂得这些关系
了,画起来是熟练的问题了。这说的是写实主义的画。
    那些抽象作品的表现是什么呢?它只是使用了前面我讲的那些形体、调子、质
感、虚实、纵深关系、运动、对比这些元素之中的一种。比如调子。它无所谓主题,
调子就是我的主题。我表现的就是调子。什么是调子?就是深浅。一块一块颜色,
深浅不一的微妙的调子,这就是一张画了。我表现质感,粗的细的,这是一张画。
我表现强烈的色彩,这又是一张画。实际上是回去了,回到了我们研究元素的阶段
去进行创作。现代绘画基本上是用这种表现方法。我们看画呢,也要用这种方法来
看。就像我们喝茶一样,外国人就不能理解中国人喝茶,既不甜,又没有油,也没
有什么味道。茶的妙处,就像我们在“喝”一种抽象画一样的。可以用这种角度去
体会现代绘画。
    好的抽象画,看惯了,也是很过瘾的。不过,它打破了我们过去的欣赏习惯。
动不动就要问它讲的是什么?有什么故事?是什么意思?它是不讲这些的。有一个
人问毕加索:“你这幅画是什么意思?我一点也不懂。”毕加索就问他:“你听过
鸟叫吗广那个人说:“听过。”问他:“好听吗?”那人说:“好听。”毕加索又
问:“你懂吗?”那个人说:“我不懂”(掌声)其实,中国人不仅仅懂得抽象艺
术,而且是个提倡者、创造者。提倡游山玩水,就是搞抽象游戏。山水没有给你什
么故事,没有具体内容,所谓陶冶性情,就是欣赏抽象艺术。有不少人研究树根雕
刻,尤其是“四人帮”垮台以后。树根雕刻的欣赏,也有两个阶段。最初的阶段是
它像什么。像仙鹤,像跳舞,像下棋,像狮子,像老虎,像老鹰。久而久之,就发
现模拟的形象,没有自然的形象那么妙。最好不弄出点什么来,单纯地看那一点妙
处,可能比像什么更好。看看树根流动的那种质感,那种运动关系,那种很强大的
生命力,就把你带到一种很高雅的欣赏境界中去了。
    也有懂得欣赏石头的。石头的形态、纹理,也同欣赏树根一样,开始也有一个
模拟具体形象为目的的阶段。石头里面有山水,有风景。我们湘西有很多的洞,桂
林也有。我有一次在桂林,很高兴很惬意地跑到七星岩的溶洞里,来了个女解说员
解说,她说那个就是牛郎啦,这个是织女,新社会以后牛郎开拖拉机,到深圳搞企
业去了,(掌声、笑声)织女到纱厂去做领导工作去了。我在旁边听她这么一讲,
看石头的兴趣一点也没有了。不需要讲,我自己去体会那种境界,体会就是欣赏抽
象艺术,把它一具体化,尤其是作现实的描述,整个就完蛋了,我只好跑了。
    石头和树根都有一种天趣,也有一种画意。大理地区出产的大理石纹样,有的
像山,有的像云、树,它是几十亿万年前的石头,给我们带来一种快乐,那是一种
神奇的快乐,巧的快乐。经过开发者的修饰、打磨、引导,的确让人叹为观止。可
是我更喜欢稍稍加工打磨一下的那种比较抽象的东西,树根或者石头块,那种有更
深的意境,不是那么具体。汉唐魏晋六朝,就已经有人欣赏这种艺术了,比如白居
易收集石头,有首诗:“回头问双石,能伴老夫否。石虽不能言,许我为三友。”
魏晋六朝的时候,《南史》记载,一户人家运来一块很漂亮的石头,后来跟人家打
赌赌输了,就运到了另一家去了。那块石头非常大,老百姓跟着看,跟着围观。还
有宋朝的米芾,见到好石头,就拜、叩头,并不是因为它长得像菩萨,而是因为它
美。对石头的美还总结了一些理论,归纳成八个大字。一个是“漏”,上下要通气;
一个是“瘦”,长得秀气;要“皱”,起皱纹;要“透”,要有洞,透来透去的。
合起来就是“漏、瘦、皱、透”。另外从它的形状来讲,一个是“清”,长得清秀
的清;一个是“丑”,石头长得且也很有意思;一个是“顽”,样子很顽皮;一个
是“拙”,样子很傻、笨拙。合起来就是“清、丑、顽、拙”。这八个字点出了形
的气质。所以很多东西,我们早就有了。当我们今天欣赏英国的赫尔摩——一个大
雕塑家的作品,实际上就是我们的石头,漏、瘦、皱、透什么都有。看它动与动的
关系,打磨的光滑同粗糙的对比,就是这些东西。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今天还不会,
明天瞎打几个洞就是艺术了,不是这样,它还是有很深的经验与学问的。我们中国
早就有欣赏这种东西的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隔膜,就变成两种东西了。欣赏抽象
艺术,有一种抽象的感觉的美,这种美是我们非常需要的东西。我们需要空灵,空
灵对人是很有益处的。人常常把它忘了。

                               艺术的发展

    艺术有一个铁打的基础,都要凭人的智慧和手艺做出来。那么自然的美呢?客
观的东西,也需要人来肯定,没有人,美的存在就没有依托。人不断地在探索美的
新边疆,美越来越丰富、广阔。刚才讲的过去的仰韶就只有陶罐,没有更多的东西,
现在当然更多了,绘画、造型艺术,什么都有。在我小时候,我听滩国戏、高腔,
然后是京戏、汉戏,现在我不晓得你们年轻人听过多少种东西了,白天晚上都有去
处。那时的艺术天地没有现在广阔,当然现在的东西我也能听得下去,不过有时也
受不了。反对的只有一种,就是没有文化的那种,歌词写得不通,前句不对后句,
简单地讲我不喜欢香港唱的那种歌。(掌声)我喜欢外国现代歌曲,中国(内地)
的从古到现在我都喜欢。吵也不怕,亲吻也不怕,没有文化我怕。(掌声)
    艺术像希腊神话的大力士山神,没有谁比他更有力量。但是山神害怕离开上地,
一离开就完了,最后他的敌人是把他捧起来,掐死的。艺术不能离开土地,离开人
民,跟人民的生活,跟土地是连接在一起的。
    18世纪的产业革命是近代艺术的催化剂,是现代美术的“产婆”。蒸汽机出现
了,手和脚的力量增强了十万、百万倍。钢铁让世界立体化起来了,有了质量很高
的钢铁,有了水泥,就有了高楼大厦,也有了时间同速度,有了汽车,让人的时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