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历代皇陵命运大揭秘之来龙去脉 >

第32章

历代皇陵命运大揭秘之来龙去脉-第32章

小说: 历代皇陵命运大揭秘之来龙去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龙去脉
崇祯与顺治
按现在地理理论的角度来看,古代的风水选址,除了生态、实利功能以外,还是一门艺术,其对境景观的组织是十分重视的。在古代,万物有灵的观念导致了人们对山川自然崇拜,并逐渐发展成为敬祀天地日月山川的国家祀典。古时的人崇尚自然,热爱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又指导着人们以人的精神、人伦道德及社会秩序拟态于自然,并以此寄托他们的生活理想。所以在风水的观念中,也常包含着一种追求优美的、赏心悦目的自然和人为环境思想。孝陵陵址其实就是在这种理论下的产物,当然,关于皇陵陵址选取的好坏,在封建帝王看来,还是影响社稷兴衰的重要因素。据说,崇祯篇《谪谬论》,一篇谪西方教士汤若望新法十谬;另一篇谪汤若望选择荣亲王安葬日期误用洪范五行。康熙命令议政王等逐条核实查对。当事人汤若望与杨光先各说各话,康熙无法分辨谁是谁非。杨光先继承了中国人无理抢三分,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传统,他以皇帝万寿无疆,而汤若望只进了二百年历,与万代江山不吻合为由,说汤若望在诅咒大清江山。康熙皇帝只好把汤若望与他的同党杜若预、杨宏量等十多人判处死刑。但康熙皇帝明白,汤若望根本就不是杨光先所说的那样卑鄙和大胆,就在临刑前,他下了一道谕旨:汤若望是掌印之官,在选择事情上不谨慎,本当依拟处死,但念其专司天文,选择非其所司,且效力多年,又复衰老,免去死。杜若预与杨宏量本当依拟处死,但念孝陵看定,曾经效力,也免死吧。这道谕旨表露出孝陵风水的看定人就是杜若预和杨宏量,他们两人才是顺治孝陵的选址人。在他们选取后争得了顺治皇帝的同意,孝陵陵址才正式定下来,并在顺治死后两年正式竣工,顺治被安葬进去。230
皇帝朱由检生时就到过顺治所到的地方,他认为京西昌平的明代祖陵已无佳穴,所以,他在凤台岭选定了这块风水宝地。可是,他还没来得及破土动工,李自成就攻进了北京,崇祯皇帝跑到景山把自己吊死了。这位亡国之君在处理政事上不是个天才,在陵墓的选址上却不可小视。不然,顺治皇帝也不会将此地当做自己百年后的归宿。说来奇怪的是,这两位皇帝之间倒有着很玄奥的友情。不但在陵址的选取上,两人同时看中了一个地方,在其他方面,也有相通之处。曾经有个叫弘觉的和尚向顺治要字,顺治没有给他,说:我的字算什么,也值得你一要吗,崇祯帝的字才是佳品呢。说完,就命人拿来了八九十幅崇祯的字,一一展示给和尚看,并且神情严肃,翻看崇祯的字时,默然不语。看完,顺治跟和尚说:如此明君,身婴巨祸,使人不觉酸楚尔。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三件事,第一,顺治对崇祯的字很是欣赏;第二,顺治对这个末代皇帝充满了同情;第三,顺治是个蠢货。之所以说顺治是蠢货,是因为他只看了崇祯的字就说崇祯是明君,这样一个人不称其为蠢货,还能称他什么?但从他后来的为政举措上来看,他并没有蠢货的特质。所以,我们就敢断定,这个故事是编造的。既然是编造的,顺治对崇祯的佩服无论是佩服字还是佩服其他的技艺一事根本就不存在。当然,为了把这个故事编得更圆满一点,体现中华各个民族本一家的宗旨,胡编这个故事的人在相传,顺治出生是异人送子,生辰吉兆,后遁入佛门。碑文上记载皇考未诞之先,太皇太后常有红光绕身,女侍惊以为火,近则不见,众皆大异之。又梦异人授一子曰:此统一天下之主也,次日皇考诞生,宫内红光照耀,香气弥漫,经久不散。皇考生而神灵英异非常……《中国历代皇陵之谜》顺治皇帝的孝陵:与前朝皇帝崇祯心有灵犀231
来龙去脉最后又把那个和尚请了出来:(弘觉)被感动得差点就哭了,说,先帝何修得我皇为异世知己哉!顺治十四年(1657年),顺治对工部讲:崇祯帝本是个勤劳敬业的好皇帝,只不过用了一些不该用的人,才使得乱民四起,最后身死国灭。如果不把他的品德宣扬开来,后人会将他与无德亡国之君相提并论,我现在准备为其立碑文一道!不久,碑文立成,里面记载了崇祯身死国灭的情状,在碑文的最后,顺治指出,立碑的目的是使后人读明史都要明白崇祯帝之所以失天下,并非失德之故,只是因为他的臣子吃着皇帝的饭不给皇帝干活。以此来警示后世为人臣者吃皇帝的饭就要为皇帝效忠。顺治十六年(1659年)十一月初九,他出门狩猎路过昌平。见到明陵殿宇破旧不堪,四周树木多被老百姓砍了回家煮饭。便命工部进行修葺,命令以后任何人不准采伐树木,违者定严加惩处。第二年,他又谕令礼部,说,崇祯帝励精图治十七年,这十七年里没有失德之处,只因妖民四起而导致国家灭亡,以身殉国。真是可怜可悲,应该追加谥号给他,以示对其怀念。此谕一下,大明钦天守道顺治皇帝232

第73节:顺治皇帝的孝陵:与前朝皇帝崇祯心有灵犀

清朝野史记云:一六六一年顺治没有死,而是因为贤妃董氏之死受了刺激入五台山出家当和尚去了。这实则不过是民间一种传说而已。事实上顺治确曾起过出家当和尚的念头,并且取了行痴的法名,可是没有当成。作为封建皇帝,想出家当和尚,也要受到封建祖法和成规的阻挠,谈何容易。据云,顺治死后是火葬的,孝陵中没有他的尸体,只有骨灰罐,究竟如何,只有等掘开孝陵地宫才能真相大白。敏毅敦俭宏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的谥号就出炉了。一切都做得那么完美,那么让人羡慕上吊而死的崇祯,居然会有这样一个知己,而且还是自己的死对头。顺治对崇祯所做的这一切可以用识英雄,重英雄来解释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来看,在顺治十四年(1657年),他才想到为崇祯建墓碑。那么,在这之前的十多年里他在干什么?难道那个时候,世间上没有崇祯这个人?还是他根本就不知道世间上有崇祯这个人?历史告诉我们,在顺治元年(1644年),他才六岁,当然对崇祯不会感兴趣。顺治七年(1650年),他将皇帝实权从多尔衮手中夺了回来,便开始处理一个做了六年傀儡皇帝后所面临的所有问题。首先是各地反清力量,其次就是朝中大臣们的不合作。这两个问题让他想到了崇祯,那个已成了一堆白骨的人。第一,反清力量虽然不以崇祯为直接旗号,但这位身死社稷的皇帝对中原百姓的影响还是巨大的。就在顺治十六年(1659年),郑成功领导了收复南京的战役,虽然没有成功,但着实把顺治吓了一大跳。第二,朝中大臣与自己的不合作和当初崇祯的大臣不理会崇祯是极其相似。这一切理由放在一起,又一个关于他和崇祯的故事发生了:他常常冒着严冬的寒冷,亲自到崇祯墓前酹酒。凄然酹酒之后,徘徊叹息好久才肯离去。有一次,他在崇祯墓前洒完酒后,突然就朝崇顺治皇帝的孝陵:与前朝皇帝崇祯心有灵犀233
来龙去脉祯墓碑扑了过去,并且拍打着墓碑喊叫道:大哥!大哥!朕与你都是有君无臣啊!跟随他的人慌忙去扶他,他早已是泪流满面。顺治称这个比他大二十八岁早已成了一堆白骨的崇祯为大哥,的确有点意思。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出顺治的确是发自肺腑呼唤这位死去的大哥的。他的那句话如果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我和你一样,自己英明盖世,却有一群饭桶臣子。难道真如他所说,他所面对的臣子是一群饭桶?还是,有别的不想被人知的原因。顺治的艰难
顺治六岁那年,在多尔衮的建议下登基称帝。所谓登极,是指登上了最高位,至于在这最高位上是否能行使皇帝本该有的权力,还要看多尔衮的脸色。从顺治六岁做皇帝一直到十四岁,大清朝政都被多尔衮把握在手中。事实上,即使多尔衮想把朝政交给他,一个孩子能做什么呢?十四岁那年,多尔衮病逝,山中无老虎后,顺治才以猴子称大王的面目出现在大清的历史上。他亲政初始,就面临着两个问题。第一,反清力量。直到顺治十六年(1659年)时,反清力量非但没有减弱,反而在江南地区开展得如火如荼。郑成功险些收复了南京就是一明证,顺治当时吓得扑到他妈的怀里,大喊着要回关外。第二,统治手段的选择。清代史料长编《东华本朝入关定鼎,首为崇祯帝、后发丧,营建幽宫,为万古未闻之义举。《郎潜纪闻四笔》234
录》记载,(顺治)稍长聪明英睿,志量非常,六岁即嗜书史。十四岁,也就是他开始亲政起就开始发愤读书,每晨牌至午理国大事外,即读至晚,五更又起读,并且读了九年,曾经呕血。自然,顺治是清初诸帝中第一个在汉族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君主。但这并不是说他真心地喜欢汉族文化,而是觉得想要在中原站稳脚跟,就必须要用汉族文化来统治汉族人。于是,他的有目的的学习就被后人大肆鼓吹。但顺治并没有裹足不前,他反黩武政策和倡导向汉文化学习。但他所做的一切却受到了朝廷内部满洲王公大臣们的阻挠与反对,顺治虽然有着至高无上的皇权,但在满朝满臣与自己母亲的进攻下,他不得不对自己宣告失败。乔梓年事件就是他失败最好的证明。乔梓年是永平府马兰村村民,自己的土地因为被皇亲圈占,在投诉无门之下铤而走险,潜入紫禁城自杀于午门之前。这件事震动了朝野,九卿科道会议立即召开。在顺治的鼓励下,二十九名汉官与满臣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从而引起了满洲大臣、诸议政王的愤怒。顺治迫于辅佐自己多年的叔父郑亲王济尔哈朗和母亲庄太后的压力,忍痛下旨,处死议臣汉臣陈名夏,其他汉官孝陵石牌坊顺治皇帝的孝陵:与前朝皇帝崇祯心有灵犀235

第74节:顺治皇帝的孝陵:与前朝皇帝崇祯心有灵犀

来龙去脉也各受到不同程度但却非常严厉的惩罚。他吸收汉民族的文化,以儒家思想治理国家,后人称此为兴文崇教,亲善汉人。他的出发点是对的,但却没有实施成功的平台。在这位少年天子的遗诏中,他给自己列了十四条罪状,主要内容是:习汉俗,重用汉官超过满人;未能对皇太后尽孝心;不能举贤任能;铺张浪费,尤其是董鄂氏的丧祭典礼靡费过多;违背祖制,任用太监;不能听言纳谏。其遗诏的第一条和第二条全文如下:朕自亲政以来,纪纲法度,用人行政,不能仰法太祖太宗谟烈,因循悠忽,苟且目前。且渐习汉俗,于淳朴旧制日有更张,以致国本未臻,民生未遂,是朕之罪一也。满洲诸臣,或历世竭忠,或累年效力,宜加倚托,尽厥猷为。朕不能信任,有才莫展。且明季失国,多由偏用文臣,朕不以为戒,反委任汉官,即部院印信,间亦令汉官掌管,以致满臣无心任事,精力懈弛,是朕之罪一也。后世历史学家觉得,这显然不是顺治的本意,而是被篡改了。但不论这遗诏是真的还是被篡改的,顺治当时习汉俗、重用汉官的政治措施的确受到满族贵族的大力反对。倘若遗诏是真的,那么,顺治很可能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根本就没有执行下去而悲愤之反语,倘若是篡改的,也正说明了当时满族贵族对此项政治举措的抵触。所以,他对崇祯最后岁月的境况很是同情,他认为,崇祯和他一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