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5637-中国变色龙 >

第19章

5637-中国变色龙-第19章

小说: 5637-中国变色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宗教了。同样,伊斯兰教传播的范围比人们通常所知道的要广阔得多;并且除了它在中国和东南亚的前哨基地以外,它的影响居然达到了非洲的西海岸,它还通过对北非沿海地区的控制,在摩尔人征服西班牙时成功地把势力渗入到欧洲去。对于东正教会来说,这种洲与洲之间的区别与它当然毫不相干。它最古老的主教管辖区是在亚历山大(非洲)、安蒂奥克(安条克)和耶路撒冷(亚洲)以及君士坦丁堡,后者在欧洲和亚洲最边缘的地区享有优先权;而九个主教管辖区中最大的一个就是莫斯科,其教民与教会设施遍布欧亚大陆,从列宁格勒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    
    从语言和文化上看,在洲与洲的边缘地区没有明显的断裂层。的确,从“亚洲”与“欧洲”两个词最初开始使用时就根本不存在这种分隔。古希腊世界并不以爱琴海为界。相反,爱琴海是联结古希腊(Hellas)与希腊人在小亚细亚半岛建立的城邦及其沿海岛屿的水路通道。这些沿海城邦和岛屿并非无足轻重的旁系分支领地,而是那些有钱的商人和冒险的殖民地开拓者的家园,他们在知识和艺术方面的成就那时就已领先于我们现在所能知晓的希腊本土的文化,即我们听到的主要是雅典方面的故事。希腊诗人萨福萨福(约公元前612—?),古希腊女诗人,著有抒情诗九卷,哀歌一卷,现仅存片断。和阿尔凯奥斯阿尔凯奥斯(前620?—前580?),古希腊抒情诗人,作品有颂歌、饮酒歌、情歌和政治诗等,现仅存残篇片断。首创四行诗。以他们的诗篇而使莱斯沃斯岛在早年声名远扬;古希腊第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泰勒斯泰勒斯(前624?—前546?),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米利都学派创始人,古希腊七贤之一,认为水为万物的本原,相传曾准确地预测到公元前585年的一次日蚀。来自米利都。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赫拉克利特(前549?—前570?),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辩证法奠基人之一,认为“火”乃万物本原,一切都在变动之中,“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来自小亚细亚的以弗所,而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来自哈利卡纳苏斯。但是爱琴海东岸的这些城邦仅仅是处于异国人统治下的辽阔大陆上的一个立足点,到公元前6世纪中叶,这些城邦就被迫先是归顺富有而野心勃勃的吕底亚古国国王克罗伊斯,接着不久又归顺征服并吞并了吕底亚古国的波斯人。正是这一历史事态标出了欧亚两洲之间的分界线,也使属于自由欧洲的希腊人有理由藐视爱琴海彼岸的被奴役的弟兄们。这就加深了欧洲与亚洲之间的对比差别,使它包含的意义不是纯地理上的分割,尽管这种分割是造成欧亚对比的一个根本原因。    
    同样,在政治上人们也常常认为欧洲与亚洲有着鲜明的对比,因为难道欧洲的自由不正好与亚洲的奴性相对照吗?难道欧洲不是民主的摇篮,而亚洲只产生专制暴政吗?可是人们也太容易忘掉我们的大陆(欧洲)同样产生过多种不同形式的独裁,从古希腊的僭主政治到纳粹德国的独裁统治。认为文明的不朽价值只是同欧洲尤其西欧相联系,那简直就是无视东方文明的伟大功绩,这些东方文明并非没有它们自己的政治智慧的烙印,正如中国的皇帝官僚政治的历史所充分证明的。再回到对文明的看法,它是在一条线路上发展过来的,经过早期的幼发拉底河文明和尼罗河文明,经过希腊和罗马,再经过中世纪的基督教世界直到现代的全世界工业文明,每个时代都各自对人类总的成就作出了贡献。如果我们在增加了对其他文明的了解时却仍死抱住这种信念,那原因就只能是我们感觉到我们自己的价值观体系面临着威胁,为了自卫才过分强调自己的价值观。


东是东,西是西东是东,西是西(四)

    我们还死抓住这种信念不放,即由于欧洲人或西方人在机械方面的发明才能,所以他比地球其他地区的兄弟更杰出。汤因比可以写出“机械方面的嗜好是西方文明的特征,就像艺术方面的嗜好是希腊文明的特征,宗教方面的嗜好是印度文明的特征一样”之类的话。但现在大家都知道,许多重大的基本的机械发明是中国人做出来的,那么中国人同样有理由宣称他们自己的文明具有机械方面的嗜好。所不同的只在于欧洲社会的性质使西方人能够比中国人在更大程度上利用这些发明。    
    那么,难道只是这种利用科技发明的本领所导致的经济进步和工业化,就可以把亚洲从欧洲区分开,把东方从西方区分开吗?这也不尽然。因为尽管社会快速发展的种子已播种在西欧,然而南欧和东欧的部分地区依然是贫穷的农民村社的大本营,人们原本以为这种贫穷的农民村社是东方和世界其他不发达地区的典型特点。富与贫、发达和不发达,并不是以洲的界线为界线的。甚至在富有的北美洲内也有贫穷地区,而且不只是在黑人聚居区内。    
    如果不是由于那些思想家严肃地企图用那些基础不牢靠的理论来解释或进一步阐明亚洲社会的特性的话,那么我在这里列举这一大堆明显的理由来说明为什么欧亚对立的说法是彻头彻尾骗人的,毫无令人信服的事实根据,就是在浪费时间。在上一章中我们还看到有些作者把中国的一成不变状态归咎于经济原因。有人还提出了类似的见解,想要解答更大范围关于亚细亚社会总特性的问题。约翰•;斯图尔特•;穆勒就是这样描述亚洲社会的:    
    这些国家的政府,尽管由于个人特点等偶然因素而表现在政府的才能上有程度的不同,留给耕种者的除了仅仅的必需品外,难得有更多的东西,而且常常把它们搜刮得一无所有,以致于政府在掠夺了耕种者的所有财富之后,又不得不把其中一部分再借回给那些被掠夺的人,以便向他们提供种子,让他们维持生计到下一个收获季节来临。在这样一种社会制度下,尽管大多数人过着悲惨的生活,政府通过任何一种对百姓来说还过得去的安排,从广大民众身上即便收取少量的贡奉,也足能显示出与社会总的情况不成比例的财富来。因而长期以来给人形成一种东方国家拥有巨大财富的印象,对这种印象欧洲人也只是在最近才纠正过来。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有影响的巨著《国富论》一书中(埃德蒙•;伯克曾把该书誉为“从其终极结果来看……也许这是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一本书”),早就叙述过关于中国的情势,这种叙述显然为古典经济学家关于亚洲社会经济衰弱的观点打下了基础。他注意到当时(18世纪)对中国耕作、工业和人口稠密情况的一些描述几乎都是马可•;波罗(13世纪)用过的相同的措辞。她是一个静止不变的国家,也许远在那位威尼斯游客访问中国之前早就“获得了她的法律和制度允许她取得的充足的财富”。正如穆勒所写有关亚细亚社会的情况,亚当•;斯密把中国的富有同她的劳动者的贫困加以对照。他写道:“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是最富有的国家之一,也就是世界上最富饶、最有修养、最勤劳的和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另一方面:“中国下层人民的贫困程度又大大超过了欧洲最穷国家的下层人民。”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经济发展没有跟上人口的自然增长,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太多的劳动者来争夺太少的工作岗位,结果他们的工资也必定是最少的。亚当•;斯密认为中国忽视对外贸易是愚蠢的,因为对外贸易能刺激经济,并改善穷人的境况。    
    有一位非常关注英国的古典经济学家,他就是卡尔•;马克思。从1850年直到1883年去世,他一直把英国当作家乡。主要由于受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影响,马克思在19世纪50年代就开始思考一种“亚细亚类型”或“东方类型”的社会,这种社会是以他所称的“亚细亚生产方式”为特性,以与“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相对照。亚细亚社会的一个特征曾由古典经济学家理查德•;琼斯理查德•;琼斯(1790—1855),英国经济学家、牧师。毕业于剑桥大学,入英国圣公会作副牧师。治学方法侧重研究与归纳,发表过《论财富分配》论文,批判研究工作中的演绎推论法。因其强调历史和事实研究,被视为英国经济学历史学派的奠基人。与马尔萨斯一道协助创建伦敦统计学会(后称皇家统计学会)。用下面一段话来描述过:    
    过去曾经发生过这样的情况:这些东方国家在支付了他们的民间和军事建设的开支后发现还有余额,他们可以把它用于建造辉煌的或实用的工程。在建造这些工程中,他们指挥着几乎所有非农业人口的劳力,从而创造了惊人的不朽业绩,这种业绩反过来又更显示了他们的权势。……一个亚洲君主国家的非农业劳动者能投入到工作中去的,除了他们每人的体力外没有别的东西,而他们的人数就是他们的实力,指挥这些民众的权势人物造就了各种宫殿、寺庙、金字塔以及大批的巨型塑像,其遗存至今仍令我们感到惊讶和困惑。正是由于把国库收入限于供养少数几个人,才使这样的工程成为可能。


东是东,西是西东是东,西是西(五)

    亚洲君主们共同关心的其他方面,正如亚当•;斯密早就提到的,是灌溉和防涝工程,还有农业,因为他们的国库收入都是从土地上得来的。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合适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养育了亚洲国家,但在这种条件下还需要政府领导的水利工程,并且正是由于人们广阔地散居在自给自足的村落,从事小规模的农业和家庭手工业,才使这样的社会能长久存在下去。在他看来,亚洲国家的君主统治着臣民的劳动与财产,而个体农民事实上是专制君主的奴隶。列宁接受了马克思关于亚细亚社会的观点,但渐渐地人们不再提起这种观点了,这是由于事情越来越明显:这些国家的统治者已经不是单独一个东方型暴君,而是一种管理上的官僚体制,这种体制同那些革命思想家们想要采纳的新体系极为相似,所以令人很尴尬。马克思主义关于亚细亚社会性质的大部分论述对于讲英语的西方国家不会有多大影响,只是对英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有明显的影响,如考古学家戈登•;柴尔德戈登•;柴尔德(1892—1957),澳大利亚历史学家,曾对公元前3千纪和前2千纪的欧洲史前史进行系统研究,试图对欧洲与近东之间的关系进行评价,并对古代西方世界前文字时期诸文明的结构及其特征加以探讨,提出“新石器革命”影响一时的学说。著有《欧洲文明的黎明》、《史前多瑙河》等书。,他直率地使用了类似的措词,写到“东方的中央集权”和“东方的专制政治”等。    
    《东方专制主义》也是魏特夫魏特夫(1896—),美国东方学家,原籍德国,曾加入德共。1935年来华,与胡适、陶希圣相识,研究中国社会与历史,1937年回美,后在华盛顿州立大学任中国史教授。著有《市民社会史》、《觉醒中的中国》等,《东方专制主义》是其代表作。较近研究著作的书名,内容集中在东方和亚细亚社会需要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