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思考:新国家主义的经济观 作者:何新 >

第54章

思考:新国家主义的经济观 作者:何新-第54章

小说: 思考:新国家主义的经济观 作者:何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利润范畴以及剩余价值范畴都同样消失了。〃(即:应废除工资制度和利润范畴)。

  布哈林认为,〃战时共产主义〃,不应是一种临时的制度,它应当具有国家垄断主义经济的〃特点〃。这就是以国家的规模把经济组织和动员起来,用超经济的方法(国家强制),来为超经济的目的战争和实现共产主义服务。因此,他认为战时国家垄断主义是〃不可抗拒〃的过程。

  布哈林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正是这一〃特点〃(即用非经济的方法来为非经济的目的服务),在更大规模之上更进一步更全面的展开。

  根据布哈林的理论,〃集中组织的社会暴力〃,即革命权力无产阶级专政,在整个过渡时期中,既是破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力量,又是组织新的生产关系的力量。同时,这个〃集中的暴力〃还可以同时使用于劳动人民内部,成为使〃劳动人民进行自我组织和对自己实行强制的纪律的主要因素〃。

  因此,布哈林认为,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应当无情地、大量地使用〃超经济的国家暴力杠杆〃,以快速实现向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

  〃这种'超经济'力量愈大,过渡时期的'耗费'也就愈小,这一过渡时期就愈短,就能愈快地在新的基础上建立社会平衡。无产阶级的国家政权,无产阶级专政,苏维埃国家,是摧毁旧的经济关系和创造新的经济关系的要素,由于这种政权是对付资产阶级的'集中的暴力',它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力量。这种'集中的暴力'也部分适用于内部,是劳动人民实行自我组织和对自己实行强制的纪律的因素。国家的外部强制在这里是绝对必要的。〃

  〃这种强制的因素在这里是工人阶级的自我强制,用于工人阶级自身的新型的主要强制形式之一是消灭所谓'劳动自由'。'劳动自由'是同正确组织起来的'计划'经济和劳动力的计划分配不相容的。〃

  〃总之,对过去的资产阶级集团来说,无产阶级专政实行的强制是异已阶级所实行的强制,这个阶级同它所强制的对象进行着阶级斗争;对非富农的农民群众来说,无产阶级所实行的强制,就农民是私有者和投机者而言,是一种阶级斗争,就农民不是剥削者,而是劳动者和资本主义的反对者而言,它则是从劳动上组织农民,团结、教育农民和吸引农民参加共产主义建设的手段;最后,对无产阶级本身来说,强制是工人阶级自己规定的组织方法,即加快强迫自我组织的方法。〃

  布哈林还说:

  〃无产阶级的各种形式的强制,从枪毙到劳动义务制,不管听起来是多么离奇,都是一种把资本主义时代的人改造成为共产主义的人的方法。这样一来,阶级的专门特点在消失,作为阶级的各阶级开始解体,而向无产阶级靠拢。阶级的变形时期到来了。这种变形的杠杆是无产阶级专政。作为集中的暴力,它在最终消灭任何暴力。作为阶级的最高表现,它在消灭任何阶级。作为组织成为国家政权的阶级的制度,它在为一切国家的死亡做准备工作。〃

  我们可以注意到,布哈林关于国家专政的理论,关于将无产阶级专政用于人民内部的理论,与张春桥在文化大革命中所提出的〃全面专政〃论具有极其相似的孪生特点,1976年张春桥在日记中写道:〃列宁为什么主张无产阶级专政?专政杀人。〃与布哈林的上述提法如出一辙。事实上这种暴力专政论也正是中国文化大革命的指导理论之一。

  然而极其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布哈林的上述理论被斯大林实践了。布哈林本人最终也正是倒在这种用于〃无产阶级国家内部的暴力〃的枪口之下。

  3、列宁为什么主张与资产阶级合作?

  记者:列宁如何评价布哈林的这些观点?

  何新:列宁读此书时,对布哈林观点表示了一连串的讥诮和怀疑。列宁在临终遗嘱中谈到布哈林时,虽然评价他是党内最好的理论家之一,但同时指出,布哈林究竟是否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这一点值得怀疑。 

  列宁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者。他充分意识到了俄国极其不发达的经济现实和文化现实。他指出,这种现实并未因十月革命的发生而改变。革命只是使国家摆脱旧了政权,但并没有摆脱旧的经济基础。他说:

  〃我再说一遍:在一个宣布为社会主义的共和国里,竟把非社会主义的成分看得比社会主义还要高,还要优越,这在大家看来是非常奇怪的。

  我们怎样对待国家资本主义呢?我回答自己说:国家资本主义虽然不是一种社会主义的形式,但对我们和俄国来说,却是一种比现有形式更为有利的形式。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说,我们虽然已经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但我们无论对于社会主义经济的萌芽或基础都没有估计过高;相反地,我们当时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认识到:如果我们先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然后再实行社会主义,那也许更好一些。〃《列宁选集》第660页。

  列宁这种阶梯式的发展论,与托洛茨基当时所鼓吹的〃不断革命论〃也形成了鲜明的界限。

  实际上,列宁在1921年已经意识到,不能用国家暴力的手段去组织经济和从事经济建设。组织经济应当运用〃经济利益〃的机制,应当运用物质利益的原则,也就是〃经济人〃的理性原则。

  记者:然而,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不是也主张国家是一种阶级暴力吗?

  何新:列宁与邓小平一样是一个高度强调实践的现实主义者。列宁与马克思一样又是一个辩证的历史决定论者。因此,他丝毫没有教条主义的观点和迂腐。我个人认为,列宁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在1920年前后,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列宁在1921…1923年多次强调必须将〃民主〃原则引入到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中。

  列宁认为,由于革命前俄国那种落后的生产力和经济基础,俄国在革命后必须也只能选择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应当在法制和民主的条件下发展。

  新经济政策是一个伟大的转变。它实际是社会主义历史中由列宁发动的第一次经济改革运动。从今天的角度看,列宁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设想,实际就是以社会主义体制(共产党执政)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一种〃混合经济〃的创造性实验。

  记者:你是否认为,国家资本主义的实质就是混合经济?

  何新:对。混合经济(mixed economy),就是二元经济(dual Economy)。

  西方经济学家把既有自由竞争又有政府干预的资本主义经济称之为〃混合经济〃或者〃二元经济〃。

  这种混合经济制度,就是列宁讲的〃国家资本主义〃。

  记者:那么你如何定义〃国家资本主义〃?

  何新:资本主义在历史上具有两种历史形态。一种是斯密模型的资本主义,即反对一切宏观管理和调控,主张绝对放任市场力量的所谓〃自由资本主义〃。另一种是李斯特模式的资本主义,即主张以国家力量介入市场、有宏观目标和调控的资本主义,这就是国家资本主义。

  它类似新中国在1955年实行农业集体化以前推行的那种经济制度,以及中国自80年代实施改革以来所谋求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德国在二战后实施的〃社会市场经济〃,也是混合经济制度。

  列宁认为在〃新经济政策〃这一〃混合经济〃的体制中,应该存在着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合法性地位:

  〃在我们苏维埃共和国内,社会制度是以工人和农民这两个阶级的合作为基础的。而现在也容许耐普曼即资产阶级在一定的条件下参加这个合作。〃《列宁选集》第4卷第697页。

  在对外政策上,列宁也主张寻求苏维埃国家与帝国主义妥协和和平共处的道路。他问道:

  〃跟这些帝国主义国家,我们能不能避免将要发生的冲突呢?〃〃现在西方和东方日益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的内部矛盾和冲突,会不会象过去那样,再给我们一次延缓我们同帝国主义国家冲突的机会呢?〃《列宁选集》第4卷,第710页。

  我记得,毛泽东在1975…1976年第二次批判邓小平时曾提出一个问题:列宁为什么讲对资产阶级要实行专政?他说〃这个问题必须搞清楚〃。但是,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1921年以后,列宁提出要与资产阶级合作这个问题似乎更有必要搞清楚。

  记者:您对此的看法是什么?

  何新:列宁在1917…1918年讲专政,是为了革命和夺取政权,为此必须打碎和摧毁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1921年列宁强调必须与资产阶级合作,是在已取得政权的基础上为了巩固政权,为了巩固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基础。这就不能继续用暴力、专政、所谓不断革命的办法。

  刘邦夺取天下后,曾对知识分子说,我不需要你们那套,老子的天下是从战马上夺过来的。但叔孙通就问他:您从战马上夺了天下,难道您也要骑着战马来治理天下吗?刘邦是聪明人,他恍然而悟,立刻委托叔孙通建立礼仪和法制。

  但毛泽东却似乎一直没有参透这个道理。终其一生,斗争不断,运动不断。在这个问题上,列宁更懂得治国之道。因此1920年以后,他所构想的新经济政策,不仅提出了对农民的让步,也提出了对资产阶级的合作以及寻求与帝国主义国家的和平共处。

  由此可见,列宁所构想的〃新经济政策〃,并不是一种偶然的权宜之计,而是一个完整系统的政策体系,是一种基于内外形势的现实主义分析基础产生的完整体制。

  如果混合经济制度如列宁所设想的那样,在苏联长期存在下去,计划化的方法将是多种多样的,国家的政治制度将行进在法制和民主的轨道上,专政集权式的体制就不可能成为计划经济的唯一的模式。国家在部分领域里会采取集权式的做法,但在大多数经济领域里将采取诱导式的计划化的办法。就是说,可以谋求建立起一套和混合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计划体系。那么,就不会出现后来斯大林时代的一系列悲剧,社会主义将发展成〃民主的社会主义〃。

  记者:新经济政策在列宁死后并没有继续坚持下去。斯大林提出了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新道路。那么,在20年代围绕新经济政策的辩论中,斯大林当时是站在什么立场?

  何新:表面上似乎是中间派。在列宁生前,斯大林主要是一个行政的领导者。他从没有象布哈林、托洛茨基那样与列宁进行过直接的理论争论。这一点使他特别有资格表明自己是列宁政治遗产的最忠实继承者因为他从没有公开反对过列宁。〃在托洛茨基看来,斯大林不是理论家,不是思想家,而只是一个机关工作者。列宁在世时甚至没有吸收他参加党纲起草委员会。〃(参阅津科斯基《领袖和战友》第67页。)

  4、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展开的辩论

  记者:列宁死后,苏联经济理论界围绕工业化模式选择问题的论战也是十分激烈的。

  何新:是的。二十年代的论战本质上仍然是如何选择苏联发展战略和模式的论战。工业化论战(1924…1928年)的焦点是,在工业不发达而小农经济占绝对优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