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思考:新国家主义的经济观 作者:何新 >

第72章

思考:新国家主义的经济观 作者:何新-第72章

小说: 思考:新国家主义的经济观 作者:何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80年代的经济学家似乎普遍没有真正搞清凯恩斯〃总需求〃、〃总供给〃这两个概念都是货币资本的概念,而非关于实物供给的消费概念。因此不仅常常误解和误用这两个概念,而且有时是在反义上将其误用。就我个人来说,是在1989…1990年更深入地研究了当时中国面临的经济困难后,才意识到这种误判的。1990年7月…9月致李鹏总理的信,参阅《中华复兴与世界未来》(下册)第507页。

  当时人们没有看到事情还有另一面。早在1988年…1989年的经济中,已经发生了工业库存的巨量增加和企业资金的周转困难。这种周转困难当时表现为现金荒(通货紧缩),银行信贷呆坏帐增多(潜伏着金融危机),以及民间利率高企即高利贷经济的扩张。

  就是在这种资金短缺的背景下,才发生当时沿海地区的一系列非法金融集资活动,包括〃抬会〃形式的民间高利贷。〃抬会〃又称〃老鼠会〃,是流行在东南沿海区域的一种民间高利贷金融组织。

  中国众多的企业主要是依靠贷款而不是利润在维持运转。而国家则以不断扩张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支撑着经济的成长。 

  记者:价格上涨一般被人们认为是通货膨胀。而资金短缺则意味着通贷紧缩。这是两种相反的经济现象。

  在1988…1990年,中国发生的情况究竟是什么?

  何新:这一点我下面再解释。但是人们之所以误用这两个概念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当时许多经济学家正迷恋于科尔内的〃短缺经济学〃。他们相信科尔的〃瓶颈〃理论,相信只是由于计划体制的不良,造成对于生产的供给瓶颈、资源配置不合理,因此计划经济中总是存在〃供给小于需求〃。错误的理论导致对于形势的错判。

  1989年以后出现的〃贷币荒〃,反映了企业流动资金短缺,是需求不足的明证。这种需求不足发生的机制,是由于生产部门产成品不能在市场上找到有效需求。从而转化为货币和利润,使货币不能顺畅回流到生产部门完成货币运动的循环而造成的。国家及银行投入生产部门的源源不断的货币物资流,在生产部门都转化为产成品的巨量积压库存,这就是生产过剩。

  但另一方面,生产规模还在财政赤字及信贷供给的支持下不断扩张,终致造成资金、资本物供给的巨大缺口。表面看是供给不足造成危机,真正的根源,却是由于经济陷入恶性循环。(由于投资无法增值和回收。)

  记者:我注意到,你很早指出了中国经济循环中的涨、落周期问题,及其与政治周期的关联。经济周期的问题虽然并非你最早提出,但你是把生产过剩和生产力过剩这一机制与中国的国内经济周期联系起来作分析的第一位经济学家。何新〃论我国经济改革指导理论的失误〃,收入《中华复兴与世界未来》下册,第503页。

  何新:我认为在计划经济下不仅同样存在经济周期,而且其机制与市场经济中具有本质的相同。只是由于受到一系列约束条件,在现象上会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必须把本质与现象区别开。

  改革前有四句顺口溜:

  〃生产报喜,仓库报忧。银行忙贷,财政虚收。〃

  反映的就是这种由于生产过剩而导致的需求不足。存货的剧增,汲干了大量资源和资金。表面反映为投资需求扩张,实际却是市场需求不足,以致生产部门资金回收困难,利润下降或无利可图。 

  当国家提出〃治理整顿〃而以紧缩货币政策中断生产企业货币供给源时,经济循环即不能继续进行,于是往往发生紧缩效应导致的经济衰退。

  在经济衰退的背景下,出现通货紧缩,因之而发生〃三角债〃债务链的断环。

  而当时许多经济学家缺乏对工业经济是一个连锁性货币及物资流动循环的认识。只从表面上看所存在的原材料及能源缺口,即所谓〃供给瓶颈〃,因之而提出了〃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诊断。 

  根据这一诊断,国家必须立即收缩货币供给(实施货币紧缩政策,这是典型的弗里德曼式的货币主义政策),同时应该囤积物资,限制出口。这就是〃治理整顿〃。这是一种由误诊出发而开出的错误药方。从而使1989…1991年中国经济跌入了衰退的低谷。(同一类型危机,也发生在继1992…1995的房地产投资高峰之后的金融紧缩时期。)

  这实际是一次严重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反映到政治层面和政治斗争中,这就导致了1989年的事变。

  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问题直到今天,仍并未得到正确的认识和解决。所有这些问题在当前的国民经济中都仍然继续存在。

  2、社会主义经济中的经济周期及发生原因

  记者:你认为计划经济下的经济机制,与市场经济中的经济机制,是否有所不同?

  何新:在表现上是不同的,但在本质上却具有相同点。

  例如,80年代国内流行匈牙利科尔内的所谓〃短缺经济论〃,这就是一个极其表面化的虚假概念。〃短缺经济〃只是现象。它有时反映的往往是通货膨胀,有时反映的是通货紧缩。不可笼统而论,也不成其为一个独立经济范畴。

  社会主义经济中,经济周期与资本主义表现有所不同。这种不同并不表现在投资者由于无利可图而收缩(凯恩斯所谓〃投资流动偏好降低〃)〃流动偏好是一个晴雨表,它显示出我们不信任自己关于将来的计算和常规的程度。〃(凯恩斯《就业一般理论》,转引自哈里斯《新经济学》,1947年英文版,第187页。),而表现在国家财政超收入扩张,以至出现赤字。经济的高峰期往往出现赤字财政。直到财政不堪重负无力扩增,出现资金困竭,遂导致国家金融(信贷)和财政政策的急剧收缩(紧缩)。

  在高峰期的财政赤字往往导致两种后果:(1)社会持币过量,引发显性或隐性的通胀。(2)生产部门原料及能源后继供给困难,形成所谓〃生产瓶颈〃。在这两种情况下,都会发生物资供不应求的现象,前者表现在消费品方面,货币似乎大于消费品供给。后者表现在原材料及能源即资本品方面,供给不足造成生产停顿,企业面临停产。 

  表面看,这似乎都呈现了需求大于供给的现象。但这种现象,与市场经济中的〃货币总需求大于货币总供给〃完全不是一回事。货币需求大于货币(资本)供给,意味着通货收缩造成的经济危机。而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即货币超量供给,才会造成通货膨胀。所以我说当时许多经济学家恰恰仅用了一这两个概念。

  1991年在古巴,古巴领导人根据传统的苏联模式政治经济学原理,对我讲在古巴没有资本主义的通货膨胀。我对他们说:古巴人民手中持有巨量货币。但是物资、商品完全凭票证供应。离开票证买不到任何商品。而票证在黑市上具有价格。票证黑市价格,就是商品的黑市价格,也就是真实的通货膨胀价格。由于实物不可能供给而发行票券,限量配给。另一方面又大笔发行货币,用以支付工资和奖金。这就造成人民持币待购,造成民间巨大的货币存量。这就是隐性的通货膨胀,是通货膨胀在计划经济中受到国家约束而发生的畸形表现。 

  反过来道理也是一样。科尔内说,〃短缺经济〃是计划经济的特征。是计划失调造成的。如果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短缺〃就可以消灭。这是大错特错的。

  短缺的实质是什么?是贫穷。单纯的市场经济能够消灭贫穷吗?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重大问题。 

  你要知道,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国许多人之所以热情地拥护〃市场经济〃,就是因为他们以为自由市场经济可以消灭〃短缺〃,即可以消灭贫穷。市场空想主义(乌托邦)的根源就来自于此。

  但是,请你看一看当今的世界。亚、非、拉美,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都早已是自由市场经济。(中国在近现代史上,19世纪末20世纪中期,也是自由市场经济。)在这些国家中,例如秘鲁、墨西哥、阿根廷、印度、印尼、菲律宾以及非常的所有国家,还有现在也已实施私有化政策和向自由市场转轨后的东欧和俄罗斯,是否消灭了短缺、贫穷呢?根本没有。

  一些经济学家喜欢大谈特谈自由市场中的〃自由竞争〃机制。自由竞争的结果是什么呢?他们告诉我们,是〃优胜劣败〃,〃强(适)者生存〃。但他们却似乎没有意识到,所谓优胜/劣败;正是通过竞争实现两极分化的同义语。竞争中弱者的命运是什么呢?是〃失败〃,也就是贫困化。

  所以市场经济自由竞争的意义中先验(必然)地包涵了贫困现象,即凯恩斯所谓〃富裕中的贫困。〃只是失败者的这种贫困,根据竞争机制下的弱肉强食原理,而被看作〃自由主义〃者看作天经地义的。

  的确,在自由市场经济中,不再会有〃排队现象〃,不再会有持币待购现象。为什么?因为穷人们手中根本没有货币。但是,照样会有〃短缺〃和〃贫穷〃。只是这种短缺已不是通过票证而是通过价格机制分配的,如此而已。钞票取代了票证,如此而已。

  所以,贫穷短缺并不是计划体制本身造成的。这一点非常重要!

  记者:你对国企的效益问题怎么看?

  何新:关于国有企业效益问题。这是一个复杂问题。这个问题在合理层面上,可以归结为一个凯恩斯的概念,即〃资本边际效率(益)〃的问题,这是一个极其普遍的经济问题。但实际上,主张私有化的人们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以这个问题预设一个意识形态的预设陷阱。提出所谓〃国有企业效益问题〃,暗涵以下两个假定:

  (1)所有的国企似乎都有效益不良问题。这是假命题。

  (2)似乎仅仅国企特有效益问题,私有或非国企则无此问题。这又是一个假命题。

  所以这个问题本身是一个虚假问题,是熊彼特所谓的〃虚构问题〃。熊彼特在批判韦伯所谓〃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时提出〃虚构问题〃这个重要概念。他说:〃所谓虚构问题就是分析家自己使用的分析方法带来的问题。……其中包含方法论上的根本错误。〃(《经济分析史》1…128)

  荒谬问题必然引出荒谬答案利用这一虚假问题很自然就可以引导到如下的思路:

  由于所有国企都有、并总有、并必然有〃效益不良〃问题,且解决不了。那么唯一办法就是〃改制转轨〃转向解散国企的私有化是改善中国企业经济效益的必然出路。这就是〃破产〃经济学家们所提出的结论〃人间正道私有化〃。

  其实这个问题根本就是一个假问题,是一个以问题的形式暗涵了问者所要引导的答案的意识形态陷阱。

  记者:但是,在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竞争中,确实有很多落败的实例。

  何新:人们早已指出,国企有很多包袱,例如劳保、离退休人员等。而民企则没有这种包袱。民营企业实际上往往可以用低工资在竞争中打败国企。这个问题可以用马克思的经典术语来解释,就是民企的〃绝对剩余价值率〃高于国企。

  但是,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就是国企缺乏一种与民营企业的公平竞争机制和竞争环境的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