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基础过关20 >

第43章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基础过关20-第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济现象。    
    (4)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其基本内容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商品交换按等价原则进行,其表现形式是价格随供求关系变化而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其作用是在市场竞争中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必须正确认识价值规律的作用及其局限性,尊重和利用价值规律。    
    (5)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丰富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本章的难点在于: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关系;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货币的产生促进了商品内在矛盾的发展;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等。    
    一、本章常考知识点    
    本章历来是考试命题的重点。从题型来看,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辨析题、材料题都有所涉及。所考查的知识点几乎覆盖了本章的全部内容。例如,1995年的文科试题、1996年的理科试题、2000年试题以单项选择的形式考查“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的知识点;1994年的理科试题、1995年的理科试题、1998年的文科试题对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考查;2003年试题以单项选择的形式考查“货币的产生使商品的内在矛盾外化为商品与货币的矛盾”的知识点。简单商品的基本矛盾、货币的职能、货币流通规律、价值规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等也在历年的试题中反复出现。其中,价值规律部分的试题多以多项选择的题型出现。例如,1992年的理科试题、1996年的文科试题、2000年的文科试题、2002年的理科试题和2003年试题都以多项选择的形式考查了价值规律的知识点。2004年以单项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了商品交换活动背后隐藏着人与人的关系的知识点。考生在复习时,要着重把握本章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在理解上多下功夫。从往年阅卷的情况来看,考生失分的原因大多是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    
    二、本章2005年试题标准答案分析    
    (2005年单项选择题第5题)在市场上,一台笔记本电脑的标价是12000元,此时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是    
    A实在的货币    B信用货币    C观念上的货币    D现金    
        【答案】C    
    【分析】   此题考查考生能否从现实经济现象的分析中正确认识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信用货币则是从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职能中产生的,是以广泛的信用关系为基础的,其形式有银行卷、支票、汇票等;现金并不是货币职能的内容。因此,A、B、D都是不正确的选项。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只是表现商品的价值,因而可以是想象的或观念的货币,不必是现实的货币,因而选项C是正确的。考生出现误选的原因在于,混淆了观念上的货币同实在的货币或现金之间的区别。    
    三、本章2006年重点预测     
    本章商品经济的一般理论,是历年研究生政治理论考试的重点。对教学大纲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应全面掌握,对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市场机制等新增知识点,应加强理解。尤其要在掌握商品经济基本原理和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基础上,注重运用基本原理分析市场经济的实际问题。此外,还应关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其中经济制度、经济形态主要从选择题角度把握,特别要注意的是货币与宏观调控(利率调整)、与人民币汇率之争相结合的材料分析题,尤其是与“当代世经”结合考人民币汇率改革和人民币汇率之争问题;价值规律的选择题、分析题都要重点准备;重视劳动价值论时代性的知识点,分析题、选择题都要重点准备,同时扩大知识面了解新型劳动观。    
    一、选择题Ⅰ(在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1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是()    
    A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B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    
    C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D国内经济和国际经济    
    2商品经济是()    
    A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B为他人而生产的经济形式    
    C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D存在于一切社会的经济形式    
    3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是()    
    A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    
    B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自身的性质    
    C从低级社会经济形态发展到高级社会经济形态    
    D先进社会经济制度取代落后社会经济制度    
    4推动社会变革最根本的动力是()    
    A生产方式的变革B生产力的发展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5资本主义经济细胞和包含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萌芽的是()    
    A劳动产品的出现B雇佣劳动的存在    
    C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存在D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的存在    
    6商品价值的大小是由()    
    A商品的价值量决定的B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C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D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7价值是商品的()    
    A自然属性B社会属性C物质属性D一般属性    
    8在一切社会里,社会财富都是由()    
    A价值构成的B各种各样的使用价值构成的    
    C资本构成的D货币构成的    
    9商品的二因素是对立统一的,这对矛盾的解决有赖于()    
    A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B货币的出现并充当交换媒介    
    C商品交换的实现D商品物质实体的消亡    
    10商品的二因素是由()    
    A商品的自然属性决定的B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C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的D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决定的    
    11商品的本质属性是()    
    A使用价值B交换价值    
    C价值D使用价值和价值    
    12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    
    A抽象劳动B具体劳动C脑力劳动D体力劳动    
    13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A自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B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    
    C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公有制    
    D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及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    
    14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    
    A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    
    C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D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对立    
    15两种不同的商品可以按一定比例互相交换的原因,在于它们()    
    A有不同的使用价值B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    
    C对人们有共同的效用D在生产中都耗费了一般人类劳动    
    16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对这句话应理解为()    
    A商品不可能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B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C使用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D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    
    17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它的基础或内容是()    
    A商品B货币C使用价值D价值    
    18价值的实体是()    
    A具体劳动B抽象劳动C私人劳动D社会劳动    
    19在商品生产中,生产资料的价值借助于生产者的()    
    A具体劳动而增殖B具体劳动而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C抽象劳动而增殖D抽象劳动而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20在商品经济中,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于()    
    A具体劳动B剩余劳动    
    C商品的生产形式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21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A以抽象劳动为尺度B以私人劳动为尺度    
    C以剩余劳动为尺度D以简单劳动为尺度    
    22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    
    A生产商品的两次不同劳动B生产同一商品的两个劳动过程    
    C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D不同劳动过程中的两个方面    
    23“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应该是()    
    A劳动和土地是价值的源泉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    
    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才是价值的真正源泉    
    D劳动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惟一源泉    
    24“我们从小麦的滋味中根本无法判断它是封建农民生产的,还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农业工人生产的”。这说明()    
    A使用价值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B同一种物品的使用价值会随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C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一定是劳动产品    
    D一种物品具有的使用价值并不反映生产关系的性质    
    25体现在劳动中的二重性是()    
    A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B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D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26生产商品的劳动,作为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是()    
    A具体劳动B抽象劳动C必要劳动D剩余劳动    
    27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在于()    
    A劳动产品不同B劳动过程不同    
    C劳动支出不同D在生产商品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28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    
    A剩余价值学说B生产价格理论    
    C劳动二重性学说D劳动力商品理论    
    29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相交换的比例()    
    A是由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的B是由政府部门规定的    
    C是由生产者之间的协商决定的D是在商品生产者背后由社会自发地确定的    
    30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这种“正常生产条件”是()    
    A全社会各部门的平均技术装备水平B全社会大多数部门的技术装备水平    
    C某一生产部门内部的先进技术装备水平    
    D某一生产部门内部大多数产品已经达到的技术装备水平    
    31在同一劳动时间内,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产出的商品数量和单位价值量都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是()    
    A商品数量减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B商品数量增加,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    
    C商品数量减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增大D商品数量增加,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减少    
    32劳动生产率是指()    
    A具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