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1833-17岁 我在美国当"政客" >

第3章

1833-17岁 我在美国当"政客"-第3章

小说: 1833-17岁 我在美国当"政客"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美国本土48州共有四个时区,从西往东依次为太平洋时间,山地时间,中部时间和东部时间。自东至西存在3个小时的时差。美国实行夏令时(Daylight Saving Time)和冬令时。夏 令时还是当年罗斯福(Franklin D。Roosevelt)总统任期内的产物,其目的在于使得人民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生产 和消费。但是罗斯福先生不是第一个在美国推行夏令时的,美国也不是世界第一个使用夏令时的国家。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1918年)美国曾经试图把夏令时写进联邦法律从而使其在全国得 以实行,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夏令时变成了各个州自己的选择。到了罗斯福任期,赶上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全国就实施了夏时制,但是当时是叫“战时制”(War Time)。一直到1966年都没有联邦法律规定夏令时作为法定时间,直至1974年,尼克松总统签署了法令最终停止了各州在夏令时上不同所造成的混乱。      
    


第一部分:来自“青年政治家基金会”的邀请再次飞越美国 2

    为什么叫“战时制”呢?二次大战当中,前线是直接交火打仗,在后方打的是生产的战争,谁能在生产上胜利,谁就赢得战争的优势。物资的补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双方的战争能力。美国在参战后的很短时间内就生产出了相当于纳粹德国在整个战争期间制造的战机数量。罗斯福新政给当时的失业大军创造了无数再就业的机会,而其中的秘密就是政府大力投资。无论怎么说,罗斯福总统的魄力和胆识是不得不让人钦佩的。      
    飞机飞上了云层,风景不再,机翼下是一望无际一成不变的云海。不再有这样那样景色的变化,倒也可以安下心来休息了。飞机不小,但是乘客倒是出奇的老实,使得气氛变的十分沉闷。      
    我的座位并不靠窗户,所以眺望窗外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瞥一眼窗外的漫天白云,只能无端增加我的睡意,我当然没有辜负这天造的“良辰美景”,开始闭目养神。眼睛闭上不要紧,大脑开始活跃了。      
    在北京的时候,记得有一次同学说人在听音乐的时候把眼睛闭起来会听的更真切,恐怕就是这样一个道理。大脑活跃些什么呢?大脑开始琢磨白云底下的东西。我想象飞过落基山脉之后就是一望无际的绿色庄稼地了。在天上飞了这么多次,让我难以忘怀的大平原只有两个:第一个是在从温哥华飞多伦多飞越落基山脉后的那片平原;第二个是在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飞往荷兰阿姆斯特丹路上看到的匈牙利境内的田野。前者的风景真是让人终生难忘,那天天气很好,起飞不久就看到了白雪皑皑的落基山脉,当时还小的我只听到乘务员说下面的山是“Rockies”,以为看到了加拿大什么著名山峰,后来过了好几天才反应过来,原来就是落基山脉。飞过落基山脉之后就是一望无际的绿色庄稼地了,再精彩的辞藻比起当时眼前的景色来也要逊色不少。把全世界能形容乡间美景的词汇都拿出来吧,我看还是不足以表现出眼前景色的美。那时我眼里的景色,仿佛是只能看到,但不可触及的,此情此景,只应天上有。    
    关于加拿大纯净的印象,似乎也是从那一刻开始加深的。和后者的相遇,是发生在对欧洲的一片希冀之中的。如果说在加拿大看到的一切是唯美的,让人难以置信的,那么在匈牙利上空看到的东西是真实的,生活的。美是存在于生活中每个角落的,而在加拿大看到的平原却因为敢和完美“叫板”反而失去了那亲切的感觉,反而使得我和那图景产生了距离。对欧洲的期待是我自己心里也没有轮廓的,突然间有一片农田闯入了我的眼际。我本能般地想起了加拿大的那幅画面,不由得有些失望。呆呆地盯着下面的一切,金黄的阳光懒洋洋地撒了下去,大地不是绿油油的,却被金色全面占领。一切都不那么完美,那错落有致的一块块田地就在起伏的丘陵上。固执地我开始有些浮想联翩,加拿大的完美让我产生了距离,而眼前的东西不就是一种亲切之美吗?这一切来源于我们的生活,而浪漫是从生活的平淡中散发出来的,而不是一味追求到的。      
    琢磨半天净是些胡思乱想,也就作罢。看看左边的这位大叔,好是悠闲,在拿着笔记本电脑看电影,右边这位呢?看书,那就叫一个专注。直觉告诉我右边这位是位军人,至少当过兵。在我和一些美国军人的接触中产生了一个“标准军人”的印象,从他的头发、动作以及衣着来看都很像,最后我似乎从他身上看到了什么胸针。我曾在一位82空降师的退伍军士家里看到过类似的胸针。而左边这位呢,好像是商人。不错,下飞机时候看他收拾自己的名片,他是个搞IT的商人。我闲着也是无聊,就开始研究起美国西方航空公司给我的那纸机票夹。虽然是一次性的印满广告的纸,但是上面有很多的这样那样的规定。我有一个偏好,就是爱看企业、政府部门什么的制订的规章制度。记得有一次在乔治城大学的图书馆查资料,《日内瓦公约》只是我辅助材料中的一个,我竟然抱起来看了一下午,搞到最后差点儿来不及写报告。我一边阅读机票夹上面的各种要求和规定,一边慨叹人家把东西写到如此细致的程度。    
    这样做的好处,从消极方面说可以规避承担不必要的责任,把公司的风险降到最低。这次我主要看的就是那个早有耳闻的规定,就是不满一定年龄的未成年人要有监护人或者家长到机场授权或者陪同乘机才可以。想来这应该是联邦条文吧,美国政府中相当于中国民航总局的机构是联邦航空管理局——FAA(Federa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我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关于乘客年龄的限制是17岁,而我刚满17岁也就没有多注意。但是有的航线规定是需要有监护人或者家长到航空公司柜台办理登机手续的。如果乘客未满17岁,根本无法独自登机。美国的法律多如牛毛,各种相应的规定也是不计其数。这样做的好处是被法律约束的各方通过法律条文来明确各自的责任,防止出现有理说不清的尴尬局面,最大程度地保护了乘客的利益。      
    在“青年美国”(JSA)寄给我的函件中,各种各样的说明细致到了样样俱全的程度。其中 有一个前面提到的指南里,就有名目繁多的表格。最关键的几张是关于交通(何时到达及离开,航班号码,哪个机场,什么时间等等),家长须同意“青年美国”在暑期项目活动期间行使监护权利的。说的简单一点,就是“青年美国”要保证尽到他们的责任。比如规定是6月1 3日下午14点到16点在华盛顿的道勒斯(Dulles)国际机场和里根(Reagan)国家机场接机,如果晚了就必须要和JSA申明自己的交通问题是自己解决,“青年美国”不负任何责任。离 开的时候也是同样,7月4日离开的时候“青年美国”派了几班大巴送大家到两个机场,但凡是不从上面两个车站走的,或者说是不在预定时间内走的,都要自己安排自己的行程。在7月4日规定时间之后,JSA是不再履行任何监护责任的。这并不是JSA的特色,而是在美国生活、做事的习惯。美国人做事都要明确责任,凡是法律上有规定的事是不可以马虎的。      
    


第一部分:来自“青年政治家基金会”的邀请再次飞越美国 3

    在快离开华盛顿的时候才明白美国西方航空公司在美国的定位,他们就属于那种小而精且机票便宜的。而最后项是他们吸引顾客的原因,他们没有大飞机,基本都是波音737,主干线不多,但是来往于大城市之间的航班倒是不少,机票价钱便宜。在飞机上那是领教的可以。我正郁闷呢,乘务员开始准备送餐,我倒是不饿,不过至少是有事情干了。最后才明白,他们这是卖饭呢。这还是我坐了这么多次飞机第一次见到航空公司不给饭。饭是卖的。    
    这不是不伦不类。再看看同机的美国人,那叫一个乐此不疲,不但买吃的,烟酒礼品啊也没个完。      
    华盛顿,又是你!      
    飞机广播上通知还有20分钟就要降落在华盛顿杜勒斯国际机场了……诸位旅客仿佛猛然惊醒,伸懒腰,打哈欠,环顾四周,最后几乎都是那个相同的动作:打开舷窗的遮光帘,眺望窗外。此时我已是睡意全无,何况我这等的凡人当然不能脱俗,也“极目远望”过去。看了窗外的一切,心里早有“预谋”的感动一下就澎湃了起来。      
    在申请这个夏季暑期项目的时候,我首先被有关普林斯顿的项目吸引。我小时候想学建筑,一直到来美国前都没有放弃这个梦想,了解到普林斯顿有着优秀的建筑项目之后就又把普林斯顿当作了我的梦中学校。几年间我早已离当初的建筑梦越来越远,普林斯顿梦已不太再有可能圆,可是一想到那未圆的梦却常常让我遗憾,我也想借这个机会去看一下自己在心里曾无数次朝圣过的地方。但是由于考虑选择了最具挑战的项目以及希望参与演讲活动等诸原因,我最后选择了去乔治城大学。而我另外考虑的因素里最突出的一点,也是再简单不过的了,那就是在首都华盛顿会与各个方面有相当丰富的接触机会。再次造访华盛顿,也让我觉得十分有趣,将再次来到曾经被我自认为“原点”的地方。      
    人的一生中要画多少个圆?很多时候,在不经意间,你会惊奇地发现,生活和你开了个玩笑,在绕了一大圈之后,你又回到了曾经出发的原点,可是回到原点的你,却早已没了从前的摸样。      
    当飞机开始下降的时候,看着弗吉尼亚州(Virginia)的景色,扑面而来的森林以及那一汪汪明镜般的清水,我便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四年前自己第一次来美国时候的景象。那时候,我就住在弗吉尼亚。眼前的草木依旧葱茏。它们不是因为我的到来而变的光鲜,更不会因为我的离去而失去生机,可正是这默而无语的葱茏让我熟悉,让我松弛下来。我的心,一年了,没有这么塌实过。      
    我回到了四年前起飞的原点。第一次来美国的时候我就来到了华盛顿。而这次,本来没有任何机缘再来华盛顿,可是却就这么鬼使神差的来了,难道每次来美国都到华盛顿成了我的“保留节目”?而且凑巧的是,上次我就借住在了乔治城大学,而这次来到华盛顿的我又来到    
    了乔治城大学,不知道这究竟是缘分还是其他的什么。      
    华盛顿的全称是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英文写作Washington;D。C。(D。C。全称是Distr ict of Columbia),在美国你会听到人们很多时候只说D。C。,那就是华盛顿的意思。 在西海岸,美国加拿大边境上还有个华盛顿州,西雅图(Seattle)就在这个州(西海岸上实际有三个州,从北向南:华盛顿州;俄勒冈州(Oregon)。另外有个玩笑说没人知道“Oregon”这个词究竟如何正确发音;最后一个就是加利福尼亚州。首都华盛顿本来就不大,整个华盛顿特区不过10平方英里的样子。北面是马里兰州(Maryland),南面是弗吉尼亚州。很难把首都华盛顿和与它相邻的两个州分清楚。我们每次坐地铁进华盛顿市区都要先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