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科幻未来电子书 > 2066年之西行漫记 >

第34章

2066年之西行漫记-第34章

小说: 2066年之西行漫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抬头去看。在远方的海天之上,果真有两个暗淡的黑盘在飞行。我打赌这绝不是磁喷流飞行器。它们在视野中停留了大约两分钟,便突然消失了。 我的狗在飞碟出现时,也吠起来。 
    不明飞行物的阴影是美国给我留下的最后印象。也许,在下一个纪元开始时,外星人将在地球人的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有关这方面的传说,已经流行了一个多世纪。 
    海底列车启动了,以一千公里的时速,在太平洋底,向西驶去。车窗外,海底的景色使人惊诧无比。 
    中途,我们在夏威夷共和国上岸换车。夏威夷是一个新兴的国家,它比较早就从美国分裂出去了。它的经济增长率现在名列世界第一。但人民的总体素质还不是很高。 
    我们在岛上呆了两天半。我们先游玩了火奴鲁鲁,参观了珍珠港。我们还去了毛夷岛。导游是当地土人,一路上唠叨不停,向我们讲解这座岛屿的历史。 
    旅游车向山上爬去。植物分层变化很明显。越往上走就越寒冷。 
    我们在一座死火山口停下。这里寂然无人。但这时我从望远镜中突然看见谷底有东西在移动。我以为是眼花了,但再一看,的确有东西。 
    “那是什么?”我说。 
    “看不清楚。”苏珊说。 
    那小小的东西,像流沙一样在动,很快跑掉了。我看着分外眼熟。 
    导游说:“你们很幸运。居民传说这里有一种奇怪的动物在活动,经常破坏太阳能电站。听说是一种像蚂蚁一样的生物。但又跟一般的蚂蚁不一样。它们力大无比,好像还有智慧。另外,还传说有一个奇怪的人,跟这些小蚂蚁生活在一起。他是机械与人的混和物。当然,这只是传说。有科学家来考察过,他们说这是人们想像出来的。他们才是白痴呢。” 
    
    我和苏珊听了他的话,都默然了。 
    列车继续行驶,经过了中苏合建的巨大海底城市,通过了日本沉没在海底的废墟,很快便到达了上海。 
    上海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旧式的高层建筑和现代的微生物智能建筑连为一体,透露出历史的沧桑和面向未来的活力。 
    苏珊从没见过这样的城市,看得大气不敢出。 “上海真让人看了害怕。” 
    “害怕?” 
    “是的。” 
    “怎么会这么想呢?” 
    “我不知道。” 
    “奇怪的感觉。你应该改变美国式的思维方式。” 
    爹妈和妹妹来迎接我。我看见老两口半年中老了不少,不觉黯然神伤。这时,我觉得亲生与否这个问题,将不再会妨碍我对他们的感情。 
    唐蛟也出落得苗条水灵。连我看了都有点动心。然后我把苏珊推到前边去。 
    “这是苏珊。她也是上海人。她的父母都在美国死了。她是孤儿。很可怜的一个人。我想让她暂时在我家住一段时间,可以吗?” 父母有点发愣,但随即热情地说:“当然欢迎。” 
    这时,他们没有表现出上海人的小气。二十一世纪的人了。 
    这使我颇为感动。 
    当天晚上,我和苏珊带着狗来到外白渡桥上。我们和它先散了一会步,然后我们扶在栏杆上。黄浦江激荡着远处的海堤,像一组弦乐。我们默默地听着,害怕这声音被什么打断。 
    “还记得抽我耳光的事么?”我突然用艾科迈克语问苏珊。 
    “你怎么啦,想还回来?”她调皮地笑了,用英语说。 
    “不是。我想知道,现在我还糊不糊涂?” 
    “那要看你的表现。” 
    “那就看吧。” 我哆嗦着去吻苏珊,全然没注意到身后不明飞行物投下的一道阴影。倒是狗又吠了起来。 
 
后记  
    记得曾经的一位长师告诫我:“当你看到两本题目相似书时,千万别以为他们是一回事。”这话现在想来是颇有道理的。 
    最近,闲游书市,无意中发现一本著名科幻小说作家韩松的作品集,题为《2066年之西行漫记》。对于韩松,我并不陌生。在当今,他是一位被公认的可以代表中国大陆科幻创作水平的名家,其作品曾经多次在国内外荣膺大奖。然而,最先吸引我的,却是此书的题目,因为我相当欣赏爱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有名《红星照中国》),况且斯诺与韩松的确有相同之处,比如他们都是从事新闻工作的。不过,我同样清楚这两本书注定是截然不同的,这不仅仅是出于先师的告诫,更多的是源于我对作者的认知:西方读者通过斯诺的笔“结识”了一些身处在遥远东方的爱国者与革命家;而韩松所要讲述的却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发生却又能给人无限启迪“未来故事”。事实证明,我的推测是有道理的。 
     

    作为一部小说集,显然不会只有一篇作品,集子里还收录韩松的《回到过去》、《春到梁山》和《知识城一夜》等三个短篇。不过单就个人论,我对他们的印象其实相当淡漠,只有后面“正文”——《二零六六之西行漫记》(以下简称为“漫记”)才是我真正看重的一篇。 
    故事以2066年(也就是“文化大革命”爆发一个世纪之后)的世界为背景展开。然而在作者笔下,“昔日”的超级大国已经沦落为闭关自守、动乱不止、衰弱不堪的三流国家。与此产生鲜明对比的是,曾经被西方称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一跃成为世界头号强国,“此时”的她正在用取之不竭的财富和深邃悠远的思想,影响世界和人类的发展。当然,韩松并没有忘记被誉为“新时代神经”的互联网,不过的此时的网络早已经不再仅仅是“信息高速路”,他业已成为某种意识的结合,甚至作为网络的某种终极形式——阿曼多,已经是独立的意识体了。 
    
    以上是我所归纳的“漫记”的两个基本的背景。对于后一个,也就是网络的高速,甚至是近乎“魔幻”化发展,大多数读者可能不以为然,因为在可预见的将来,这被认为是发展的趋势;与此相反,“中强美弱”的世界格局的设定,却不是那么容易被人们理解,理由也很简单,在可预见的未来,发生这种情况的概率微乎其微。这就使得我们不得不提出这样的问题:作者设定这样的故事背景动机何在?进一步说,作者要如何给这样一个“不合理”的背景找到合乎逻辑的依归! 
    
    在正式开始动手写这篇文章之前,我曾经拜读了一些评家关于“漫记”的论说:有人认为“漫记”明写中美,实际是对于曾经的“灰暗中国”和未来的“光明中国”的比拟和描摹;也有人认为韩松之所以会如此构思,完全是因为作者受到“五·八”运动的影响和强烈的爱国民族主义,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对于前一种观点,我个人并不完全赞同,理由是推测性的:韩松作为一个拥有硕士学历的新华社记者,他的思想力度和观察能力决计不会如此的肤浅,去花费如此多的笔墨而仅仅是为了表达一种对历史定论的褒贬。而对于后一种观点则要认真分析,必须指出的是“五·八”牺牲的烈士中,的确是有韩松“广义上”的同事。但是有一个演绎性的理由,似乎为其提供“反证”:在“漫记”一文中,有对所为“车轮大法”的讽笔,因此可以推知,文章最终节稿不早于1999年的8月份,而此时新的运动早已使得“五·八”事件的影响不那么表面化了。综上所述,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把韩松的创作动机理解的如此狭隘,事实上,在“漫记”中有相当多的思想内涵有待挖掘。 
    
    显然,要透析作者的叙事的逻辑动因,最好的方法就是对作品的深入阅读和研习。整篇文章,总起于2066年3月。这是一个以围棋为第一运动的时代,而在这一领域理所当然的“梦之队”——中国围棋代表团即将启程访美。事实上,这并不是一个普通的体育代表团,他们同时负担着相当份量的文化使命——重建美国业已颓废的精神世界。 
    这的确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描写,围棋可以说是最纯粹的东方文化代表之一,西方人曾经称之为“不可思议的外星游戏”。然而,斗转星移,沧桑百年之后,当东方重新成为“求知识”之地时,这一文明体的每一个组成部分,即使它是其中最为玄虚而难于理解的,也有可能被赋予某种神化的意义,亦或称之为“成功秘诀”。其实,这正是文明生态自我调节的一种必然状态,我们不妨把它明确的表述为:当某一文明圈衰落到了相当的程度,但尚未丧失复兴机能的时候,他的目光必将转向先进文明圈,并对其进行有意无意的模仿,试图从中寻觅复兴之路。当然,这种模仿必然带有他的盲目性,甚至是囫囵吞枣的。遥想当年,近代中国的仁人志士们,拥有相同文化心态者,并不在少数。 
    
    那么,为什么是“围棋”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负担起了这样的使命呢?事实上,在众多的中国文明“衍生物”中,只有围棋是最适合充当文化信使的一种。我们不妨从围棋的另一个雅号“智者运动”入手进行分析。首先,围棋是一种容易开展的运动,因此它具有一种广泛的参与性,可以普及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在故事中,这一点得到了完美的体现);然而,围棋同时又是属于那种考验智力的游戏,再经过中华文化数千年的沉积,它已经成为了东方智慧最具魅力的化身,甚至有的西方学者断言,“只要破解了围棋的秘密,东方的智慧宝库也将会随即开启。”由此,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独到的匠心。 
    
    如果说,作者要以此向我们揭示什么的话,那么我们不妨认为,当“蛮者运动”(体力竞技)逐渐让位于“智者运动”(脑力竞技)的时候,也就意味着经过自我完善的东方文化圈,在对近现代西方文化圈的“文化比拼”中重新崛起,而促使这一胜利到来的也许就是西方世界引以为豪的互联网,以及它的后继者——在书中,他被称为“阿曼多”。 
    
    但是,阿曼多在故事开始之后不久便自行毁灭了,并因此带来了一系列的不幸,其中即包括对主人公个人的,也包括对故事所描绘的未来世界的。那么,这个曾被描绘成为无所不能的神奇的之物,为什么要“自寻短见”呢?在我看来,这正体现了阿曼多的智慧和“伟大”。事实上,如果我们认为阿曼多有意识、有智慧,甚至是拥有超乎寻常的“大智慧”的话,那么阿曼多必将走向毁灭。当代,科学技术正在以几何级的速度,迅速向文明的每一个角落扩张。特别是最近二十年的高新科技的“泛滥”,使得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精神和想象力的危机。而书中提到的阿曼多,正是这一趋势发展的终极结果。然而,对于人类而言,阿曼多并不是乌托邦,事实上它是科学的象牙塔和人性的坟塚。在此之前,我们曾经无数次的听到有关科技的发展最终消灭人类的“危言”。但是,如果人类指拥有高科技而没有与之相适应的高思维的话,那么这也并非是绝对不可能的。阿曼多作为一个“智者”,他当然应该明白,人类建立它的目的就是要让它代替人去思考,从而彻底的解放人。人类的这种纯粹的病态心理的作用下,它所充当的这种“奶娘式”的角色,正在使人类彻底丧失自然生态的存在能力,将人类导向万劫不复的深渊。因此,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