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642-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 >

第17章

642-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第17章

小说: 642-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主之以十枣汤,使水邪有所制,斯下注而免于上厥也。 
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里虚。脉偏弦者,饮也。 
【按】此条系在首条“微者短气”之下,今分在此。 
【注】脉双弦者,两手左右脉皆弦也。偏弦者,或左、或右,脉单弦也。偏弦者,饮 
也,故当下之;双弦者,寒也,不当下也。即偏弦当下,亦不可大下,若大下之,则虚其 
里,单弦变而为双弦矣。弦为阴脉,重阴则寒,故曰∶双弦者寒也。此又示人不可以弦 
脉,专主饮也。 
脉弦数,有寒饮,冬夏难治。 
【按】脉弦数之“数”字,当是“迟”字,始与寒饮之理合,是传写之讹。 
【注】单弦主饮 ,固当下也,若单弦兼迟,而有寒饮,不可下也。寒饮之咳,冬夏难治 
者,以夏阴极于内,冬阴极于外故也。此承上二条,详申弦脉饮病可下、不可下之义也。 
久咳数岁,其脉弱者,可治;实大数者,死。其脉虚者,必苦冒,其人本有支饮在胸 
中故也,治属饮家。 
【注】久咳数岁,即今之年年举发,痰饮咳嗽水喘之病也。若其脉弱者,知邪不进则 
为可治。若实大数者,知邪日进故死也。若脉虚者知正气虚,必苦冒也,审其人素本有 
支饮,则不必治其咳,宜于痰饮家求治法也。 
【集注】尤怡曰∶久咳数岁不己者,支饮渍肺而咳,饮久不已,则咳久不愈也,咳久 
者,其气必虚,而脉反实大数者,则其邪犹盛,以犹盛之邪,而临已虚之气,其能久持 
乎?故死。若脉虚者正气固虚而饮气亦衰,故可治。然饮虽衰而正不能御,亦足以上蔽清 
阳之气,故其人必苦冒也。此病为支饮所致,去其饮则病自愈,故曰∶治属饮家。 
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 
逆,气从少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 
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冲 
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苓桂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咳 
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 
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去 
甘草桂枝加细辛干姜半夏汤主之。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证应内麻黄,以 
其人遂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若 
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 
【按】小青龙汤下已之“下”字,当是“汗”字,大小青龙汤皆汗剂,必是传写之讹。 
【注】咳逆,古咳嗽名也;倚息,今呼吸促也。咳嗽呼吸气促不得卧,久病多属痰饮, 
新病每兼形寒,故宜以小青龙汤汗之,以散内饮外寒也。小青龙汤辛温大散,惟有余之 
人宜之,若误施之于不足之人,辛热则伤阴,故多唾口燥也;大散则伤阳,故手足厥逆也; 
面热如醉,阳外浮也;小便难,气上冲,阴内竭也;脉沉微,里气弱也;手足痹,表气 
虚也;时复冒,虚之甚也。虽阴阳表里俱虚,然属误汗,寒热错杂之坏病,故与茯苓桂枝 
五味甘草汤,先通阳和阴,俟上冲气平,再议他法也。今气冲虽下而反更咳嗽胸满者,则 
知寒饮贮胸,故嫌桂枝偏于走表,加干姜、细辛独胜中之寒饮也。服之咳满即止,而更复 
渴,冲气复发,则知阴火上逆,为干姜、细辛热药所动故也。若服之时遂渴,稍时而渴 
反止者,则为其人素有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是因饮逆胸中作呕而冒,非阳虚 
为饮所阻不升之冒也。故仍以本方复加半夏者,以去水也,更去甘草者,恐甘助呕也。水 
去呕止,其人面形肿者,加杏仁以降呕咳,上逆之余邪,若不因呕咳面肿,则为风邪所袭, 
应加麻黄。今其人血虚手足痹,阳虚手足厥,且因呕咳后而肿,故不加也。若兼有面热如 
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更加大黄以利胃热可也。 
x苓桂五味甘草汤方x 
茯苓(四两) 桂枝(四两) 甘草(炙,三两) 五味子(半升)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x苓甘五味姜辛汤方x 
茯苓(四两) 甘草 干姜 细辛(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x苓桂五味甘草去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方x 
茯苓(四两) 细辛 干姜(各二两)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x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方x 
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 五味子(半升) 干姜(三两) 细辛(三两) 半夏(半 
升) 杏仁(去皮尖,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x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方x 
茯苓(四两) 半夏(半升) 甘草(三两) 五味子(半升) 干姜(三两) 细辛(三 
两) 杏仁(去皮、尖,半升) 大黄(三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卷四
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属性: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蛔,下之利不止。 
【按】此条是《伤寒论》厥阴经正病,与杂病消渴之义不同,必是错简。 
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则卫气不足,劳则荣气竭。 
【按】此条当在《虚劳篇》中,错简在此。 
【注】寸口,通指左右三部而言也。浮而有力为风,浮而无力为虚,按之兼迟,即为 
虚劳之诊,故主卫外荣内虚竭也。 
跗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消谷而大坚,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抟,即 
为消渴。 
【按】“而大坚”句不成文,“大”字之下当有“便”字,必是传写之遗。 
【注】跗阳,胃脉也。胃脉浮盛,按之而数,为胃气热,故善消谷也。火盛消谷,则 
大便必坚,气盛消水,则小便必数,故溲数即坚也,坚数相抟,即为消谷消渴之病。 
跗阳脉数,胃中有热,即消谷引食,大便必坚,小便即数。 
【注】此复申上条大便坚、小便数之义也。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 
一斗,肾气丸主之。 
【注】饮水多而小便少者,水消于上,故名上消也;食谷多而大便坚者,食消于中,故 
名中消也;饮水多而小便反多者,水消于下,故名下消也。上、中二消属热,惟下消寒热 
兼之,以肾为水火之脏也。饮一溲一,其中无热消耗可知矣。故与肾气丸从阴中温养其 
阳,使肾阴摄水则不直趋下源,肾气上蒸则能化生津液,何消渴之有耶! 
【集注】程林曰∶小便多则消渴,经曰∶饮一溲二者不治。今饮一溲一,故与肾气丸 
治之。肾中之动气,即水中之命火,下焦肾中之火,蒸其水之精气,达于上焦,若肺金 
清肃,如云升而雨降,则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自无消渴之患。今其人必摄养失宜,肾 
水衰竭,龙雷之火不安于下,但炎于上而刑肺金,肺热叶焦,则消渴引饮,其饮入于胃, 
游溢渗出,下无火化,直入膀胱,则饮一斗,尿亦一斗也。故用桂附肾气丸,助真火蒸化, 
上升津液,何消渴之有哉! 
沈明宗曰∶“男子”二字,是指房劳伤肾,火旺水亏而成消渴者。 
x肾气丸方x(见妇人杂病中) 
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 
【注】脉浮,病生于外也;脉浮微热,热在表也;小便不利,水停中也;水停则不化 
津液,故消渴也。发表利水止渴生津之剂,惟五苓散能之,故以五苓散主之也。于此推之, 
曰脉浮,可知上条脉沉也;曰微热,可知上条无热也。且可知凡脉沉无热之消渴,皆当 
用肾气丸方也。 
x五苓散方x(见痰饮中) 
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注】此与上条文同义异。文同者,脉浮小便不利,发热、微热、渴欲饮水、消渴也。 
而义异者,一以五苓散利水发汗,一以猪苓汤利水滋干也。审其所以义异之意,必在有 
汗、无汗之间也。何以知之?一以发汗为主,其因无汗可知;一以滋干为主,其因有汗可 
知。故文同而义异,病同而治别也。仲景之书,言外寓意处甚多,在学人以意会之自识 
也。 
x猪苓汤方x 
猪苓(去皮) 茯苓 阿胶 滑石 泽泻(各一两)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注】消渴则渴欲饮水,水入即消,而仍口干舌燥者,是热邪盛也,故以白虎加人参 
汤,清热生津也。 
x白虎加人参汤方x(见中喝中) 
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注】渴欲饮水,水入即吐,名水逆者,是里热微而水邪盛也,故以五苓散利水止吐 
也。 
【集注】李 曰∶内有积水,故水入则拒格而上吐,名水逆也。五苓散利水,故主之。 
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 
【注】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小便不利者,五苓散证也;渴欲饮水,水入则消,口干舌 
燥者,白虎人参汤证也。渴欲饮水而不吐水,非水邪盛也;不口干舌燥,非热邪盛也。惟 
引饮不止,故以文蛤一味,不寒不温,不清不利,专意于生津止渴也。或云∶文蛤即今 
吴人所食花蛤,性寒味咸,利水胜热,然屡试而不效。尝考五倍子亦名文蛤,按法制之 
名百药煎,大能生津止渴,故尝用之,屡试屡验也。 
x文蛤散方x 
文蛤(五两) 
上一味,杵为散,以沸汤五合,和服方寸匕。 
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苦渴,栝蒌瞿麦丸主之。 
【注】小便不利,水蓄于膀胱也,其人苦渴,水不化生津液也。以薯蓣、花粉之润燥 
生津,而苦渴自止;以茯苓、瞿麦之渗泄利水,而小便自利;更加炮附宣通阳气。上蒸 
津液,下行水气,亦肾气丸之变制也。然其人必脉沉无热,始合法也。 
x栝蒌瞿麦丸方x 
栝蒌根(即花粉,二两) 茯苓(三两) 薯蓣(三两) 附子(炮,一枚) 瞿麦(一两) 
上五味,末之,炼蜜丸梧子大,饮服三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 
腹中温为知。 
【集解】李 曰∶此方与五苓散同为利水津之剂。此用薯蓣即五苓用白术之义也。但 
五苓兼外有微热,故用桂枝走表;此内惟水气,故用附子温下也。 
尤怡曰∶此下焦阳弱气冷,而水气不行之证,故以附子益阳气,茯苓、瞿麦行水气, 
观方后云∶腹中温为知,可以推矣。其人苦渴,则是水气偏结于下,而燥火独聚于上。夫 
上浮之焰,非滋不熄;下积之阴,非暖不消;而寒润辛温,并行不悖,此方为良法也。求 
变通者,于此三复焉。 
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并主之。 
【注】无表里他证,小便不利而渴者,消渴水邪病也;小便不利不渴者,小便癃闭病 
也。主蒲灰散、滑石白鱼散者,蒲灰、乱发,血分药也。滑石、白鱼,利水药也。然必是 
水郁于血分,故并主是方也。观东垣以通关丸,治热郁血分之小便不利,则可知在血分 
多不渴也。主茯苓戎盐汤者,茯苓淡渗,白术燥湿,戎盐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