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1687-好工作都到哪儿去了 >

第3章

1687-好工作都到哪儿去了-第3章

小说: 1687-好工作都到哪儿去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辛克莱尔具备改行所需要的文凭和资历,从这点上讲他是幸运的。他曾在数家卫生组织及办事机构工作过,并一直在特别医疗工作组很投入地工作,还取得了一所名牌大学管理学的硕士文凭。    
    那么,为什么这位天资聪颖,又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士没能从事自己理想中的工作呢?答案是:当外科医生是父母对他的期望。这句话听起来是不是很耳熟呢?    
    辛克莱尔的父亲是著名的外科医生,而他从小又深受母亲的影响,因此,每当他产生从事其他职业的想法时,内心便会产生负疚感。即使他已经50多岁了,他的母亲已有80高龄,这种情况也并未改观。    
    “我和弟弟的职业都是由母亲决定的,”辛克莱尔回忆道,“我的使命就是沿着父亲的足迹发展,成为本城继他之后第二个最有名望的外科医生。母亲至今还这么盼望着,虽然这从来就不是我自己的愿望。”    
    辛克莱尔清楚地记得,当他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母亲是怎样向他施加影响的,“不论我想做什么事情,她都表示反对,她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你认为这样做明智吗?’”此外,还有一种“非语言的警告性暗示”,他回忆说:“如果我坚持自己的想法,就会明显地感觉到她对我的冷淡。”    
    人们在面临事业抉择时有两大致命弱点:一是要依赖于外界的支持,二是让别人的意志凌驾于自己的愿望之上。辛克莱尔已经拥有了外科医生的工作,这对许多人来说都是梦寐以求的好工作,然而对他来说这是一份好工作吗?很显然不是。    
    许多人像辛克莱尔一样,仍旧没有摆脱外力的支配以及还在童年时所接受的训导约束。这无疑使他们对世界和对自己的认识都受到了局限。这样的影响显然是潜移默化的,在求职过程中极易体现出来。对此,著名作家罗兹洛·勒纳曾说过:    
    “当我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大人们使我懂得:不要自己思考,不要相信自己,别把自己的想法当真。父母培育了我对他们的依赖,而我对自己的聪明才智则越来越没有信心。我开始依赖他人帮我做出决定。长大以后,所有的直觉变得十分迟钝,于是我总是做出错误的选择并使自己深受其苦。”    
    


第一部分:找份好工作为何这么难探寻好工作的求职误区 1

    “世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着变化,它从不同情失败者。”这句话深深的刺痛着每一个求职者。因此,在求职之路遭遇挫折的时候,你必须重新审视自己,也一定要想清楚,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这样的忠告诚然可以理解,但是求职之路上遍布的荆棘却总让许多人步履维艰。大家都在忙着和时间赛跑,争分夺秒地游荡于招聘会、互联网和面试考场之间,而无暇顾及对自己的重新审视和定位。    
    我们常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清晰地认识和把握自己才是最关键的。然而这一点许多人却并没有充分意识到。多数求职者更关注的是哪里有高薪职位,自己要采取哪些技巧才可能打动面试官,必要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搞点“歪门邪道”;却不愿意花时间“重新审视自己一眼”,更没能明确自我和工作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这么说,在没有把自己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摸清并理顺的情况下就贸然出击,实在是太盲目了。这就好比人们攥着大把大把的钞票,站在一条繁华的街上,只知道要把手里的钱花掉,却不知道自己该买些什么东西好,就更别提对这些店里的商品进行比较和选择了。    
    所有的这一切,无疑都增加了求职的难度。下面我们仔细来看看,求职的种种误区,到底表现在哪些方面。    
    不知道如何鉴别好工作    
    正像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一首流行歌中唱到的那样:“花儿都到哪儿去了?”这代表了一代美国人的迷惘和渴望。现在对每个找工作的人也许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好工作都到哪儿去了?”其中首要的困惑就是不知道如何鉴别好工作。很多不切实际甚至根本就是错误的想法始终在他们头脑中挥之不去。有人认为,在知名的大公司里干活,那才是好工作,因为那儿往往收入不菲,还挺风光。也有许多人认为能到炙手可热的行业去工作才是最好的选择,因为这样的行业紧跟着时代的发展,远大的前途可比短暂的“钱途”更重要。而还有人呢,他们想找的只是一个可靠的、有稳定的收入预期的行业,所以公务员或教师也许是他们的首选。    
    这些想法,诚然都不算错。再说古语亦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是求职者们千万不要抱定一种固有的思维模式来看待所谓的“好工作”,他们更需要的是辩证的思维和开阔的眼光。    
    如果一份风光体面、待遇优厚、人人羡慕的职业,却并不适合你干,那就不能算做一份好工作。好工作的定义是因人而异的,你不能仅仅靠薪水和社会地位这些表面化的尺度来衡量。如果对某些具体的指标过分在意,只能使自己陷入求职误区。事实上,即使在当今最诱人的行业、最热门的公司里也会有整天怨声载道、得过且过、消极度日,甚至巴不得尽快离开的人。    
    缺乏自我认识和剖析    
    有一句古老的西方箴言叫做:“认识你自己。”中国也有类似的一句话,叫做:“人贵有自知之明。”但千百年来,这两句话所代表的却永远是一件知易行难的事情。正确认识自己,也就是自我剖析,在求职过程中始终是处于第一位的。它包含有两个层次,一是审视,二是挖掘。前者重在对自我价值的了解,对个人资本的识别以及个人对职业生涯的态度;后者则是对个人潜在能力的挖掘,它包括欲望、能力、气质和资源。如果求职过程中这两个方面做得不够,那迎来的只能是悲剧性的结局,永远都不会与好工作有缘。    
    职业生涯规划的失误    
    许多人总是把找工作看成一件孤立的事情,一旦找到职位就万事大吉,好像就跟一锤子买卖似的,这当然不是正确的思路。我们在这里更要强调的是职业生涯这一概念。所谓职业生涯,实际上就是你的职场人生,也是你展现自我价值的旅程。因此求职应该被看成是职业生涯的一部分,或者说是开始职业生涯的序曲。如果你想在新的天地中演奏出华彩乐章,那么这个序曲将会成为你的定音锤,由它引领你奏响职业人生。         
    因此,从找工作开始你就要规划你的职业生涯了。所谓“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现实里太多的人三十好几却仍然找不到自己的立足之地,几近不惑之年却仍然迷失无措,惶惶不可终日。他们生活在职业生涯的悲惨世界中,不得不忍受着辗转求职的痛苦历程,难道这就是我们所希望的吗?    
    没有对求职环境进行扫描    
    有许多的求职者在投入求职大潮前显得过于匆忙,他们甚至对所处的求职环境都没有经过分析和研究,就妄想凭借一些“奇迹”来叩开“天堂的大门”,然而在对求职环境做到深入了解前,他们不可能成功,“奇迹”也永远不会出现。    
    因此,做好充分的求职准备就显得至关重要。如果能事先对求职环境进行扫描,对招聘公司进行研究,那么其结果就会在每一个求职者的求职天平上加上重重的砝码,这个砝码足以引领每一个准备充分的人叩开成功之门。    
    


第一部分:找份好工作为何这么难探寻好工作的求职误区 2

    缺乏有效的求职策略    
    虽然你有可能已经客观、深刻地认识了自己,也能够清晰地了解存在于自己身上的个人资本,并且通过职业环境扫描,你也已经发现了自己感兴趣的职业和工作,也就是说你已经找到了好工作的去向。但是别因此就认为好工作已经成为你的囊中之物,实际上你距离它还有很远。    
    有许多人都经历过现实带给他们的尴尬: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好工作,然而却得不到它。这是为什么?他们也许觉得是被上帝愚弄了。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找到了好工作的踪迹,然而就在似乎唾手可得的时候却被它甩掉了。    
    显而易见,是那套早已过时了的陈旧、呆板,又没有效率的求职方法害了他们,使他们与好工作失之交臂。实际上,可以说这些求职者对真正有效的求职方法还一无所知,当然也谈不上制定一套系统化的求职策略了。    
    求职者价值观的局限性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货币已经渐渐成为衡量个人价值的标准,它也因此成为个人价值最好的体现。你的价值观是什么?你工作的意义又在哪里?每一个找工作的人都不得不正视这两个问题。    
    当人们的目光普遍聚焦在薪水上的时候,“薪水”这个词无疑就成为了万众瞩目的焦点。每个人在这个社会中工作,得到经济回报是理所当然的事,但是,如果把薪水的多寡作为惟一的求职目标,那么你将很难找到真正的好工作。因为货币的价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并不等同于工作的价值,过分地依赖薪水只会让你的视野局限在狭小的范围内,它会蒙蔽你的双眼,使你无法正确判断一份工作的好坏。    
    老生常谈:面试的误区    
    在求职中,面试的技巧和策略是最为求职者们所津津乐道的,几乎成了老生常谈的话题。他们往往以为掌握了这些技巧和策略就等于掌握了开启工作大门的金钥匙。    
    因此,在大量的图书、报刊杂志和网络文章中,这类的主题通常都是汗牛充栋,大受阅者青睐。我们不否认这些经过前人实践经验总结出的技巧和策略在面试中确实有其实用性,但是我们可以说,如果求职者没有平常的耐心积累,那么任何面试技巧和策略都是在耍花枪,根本没有令人信服的立足点。另外,诸多的面试技巧和策略往往也是良莠不齐,泥沙俱下,不仅让求职者应接不暇,而且如果在面试中运用不当,反而会起到消极的作用。    
    不懂得未来形成于现在    
    假设一个人的寿命80岁,那么在他的一生中有将近3万个日子,而从21岁到65岁这几十年基本上都会在工作中度过,用这么多的时间来做一件差不多相同的事情,的确不可等闲视之。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即使是在如今这个被作家沃论·本尼斯称为“经理时代”的年代,对许多人来说,抓住现在的时间赢得未来仍然是个陌生的概念。这的确有点不可思议,对“现在应该做什么?”这样的问题,居然许多的求职者都回答不上来,居然有那么多人从来就没有认真地考虑过将个人的兴趣、能力和热情融合为一份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计划。这样的“现在”显然过于精放了,由此而形成的未来会是怎样,我们真的不敢去想象。    
    总之,每个人在他的求职历程中,或多或少都会陷入上述的误区而难于自拔,从而发出“找份好工作真是太难了”的慨叹。相信通过这一章的阅读,你对自己过往的求职经历也许能发现许多可供回味的地方。而在这本书里,我们想做的就是在“你自己”与“好工作”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你能够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