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长寿通道 >

第17章

长寿通道-第17章

小说: 长寿通道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己。像这样的“小人”,君子既然斗不过,就干脆站得高些,蔑视他,如果君子对“小人”的行径
总在心里过意,就等于高看了“小人”,抬高了这等卑鄙之徒。只有把这等人看得一文不值,不屑
一顾,就会少却很多烦恼和隐忧。 


其次,要忘却这些隐忧。如果把“小人”所造成的刻骨铭心的伤害留在记忆里,就会像幽灵
一样总是缠绕着你。最佳的选择就是忘却它,排除它,一旦在静下来的环境忆及此事就马上刹车,
转移兴奋点,用别的事情来替代这种隐忧。 

再次,回避与这种“小人”接触的机会。俗话说:“眼不见,心不烦。” 平时尽量不与朋友谈
起这类“小人”,也不接触他,这就能保持平静的心态,不被这类“小人”的卑鄙行为所干扰,就
能做到“心静自然少忧烦”。 

顺应时令防杜渐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
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这里提出了养生的6个重要环节,即顺(四时—
—季节的变化)、适(寒暑——冷暖的变化)、和(喜怒——情绪的变化)、安(居处——生活环境
的变化)、节(阴阳——房事)、调(刚柔——做到张弛有致、劳逸结合)。只要做到这些就能“僻
邪不至”,即不会招惹致病的邪气,就能做到健康长寿。 

在一年四季中,气温随季节的更易而发生变化,人的起居、饮食、运动、精神和疾病,也因季
节的变化而变化。这是因为人的生命之气与自然界之气是相互协调的。“春温以生之,夏热以长之,
秋凉以收之,冬寒以藏之。若气反于时则皆为疾疠,此天之常道也。顺之则生,逆之则病”(《黄帝
内经》)。因此,在养生的6个环节中,顺四时,适寒暑,安居处,更为重要。尤其是老年人,更应
该遵循季节变化的规律,顺应自然环境的变化,注意养生保健,努力做到自己的生活起居与自然界
的气温变化相协调。这样就可以避免一些慢性病的复发,以及一些疾病的并发症的发生。 

为此,老年人要在四时变化之际,注意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平和的精神情绪。四时的气
温不同,人的身体对气温的感受也不同,因而要把握各个季节的不同特征,保持与之相适应的精神
情绪。譬如,春天阳气上升,万物复苏,气温却是乍暖还寒。许多老年人本来就患有慢性病,在这
种季节就容易旧病复发,所以在这个季节到来之时老年人一定要屏弃恐惧心理,在衣食住行方面进
行适时地调整,以防患于未然。再如,老年人脏腑虚羸,体质较弱,在天寒地冻的冬天室内外温差
较大,稍有不慎就容易感受风、寒、燥等病邪,所以老年人不要早起,不要去晨练,防止从室内的
温暖环境到室外的低温环境的温度变化而诱发伤风感冒和心脑血管疾病。一定要根据季节的气温变
化来安排自己的生活,不要老习惯一贯到底,这就能顺应自然环境,不受病邪侵袭。 

 老年人要适应四时的气温变化,还要认识到春夏秋冬四季并不是截然断开的,它们间有着彼
此的延续性和过渡性,因此在养生上要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具体地说就是春防夏病、夏防秋病、
秋防冬病、冬防春病。《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春伤于风,邪气流连,乃为洞泄;
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为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就是说如果在夏
天受到暑邪的侵袭,到秋天就容易患疟疾;冬天受到寒气的侵袭,到春天就会酿成温病。其意在告
诫人们一年的四季是一个变化着的整体,不能单打一地孤立起来。要在下一个季节到来之前就做好
防护工作。也就是说做好春防夏病,夏防秋病,秋防冬病,冬防春病。这样一环扣一环地坚持下去,
就构成了一个“预防有常”的预防机制,做到顺应自然和协调环境的有机结合,防微杜渐,以避免


病邪的滋生。 

粗茶淡饭保平安 

在我读小学的50年代,曾从报纸上看到一段顺口溜,当时我最反感的两句话,至今还记得。
那就是:“鱼生火,肉生痰,小米棒子面保平安。” 当时觉得这样的顺口溜都是那些脑满肠肥的人
吃饱了没事干瞎编出来的。不料,斗转星移,在我国繁荣昌盛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
过去凭票供应的鱼、肉和细粮已成为餐桌上的家常便饭。小米、棒子面之类的粗粮却成为改善生活
的首选之物了。这样做不仅是因为人们生活的提高,同时也表明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已经进入了理性的消费阶段——饮食上不是为了饱腹,而是以健康为出发点,注意营养的摄取了。 

从养生学的角度看,饮食过度,摄入的蛋白质、脂肪、胆固醇过多,不仅加重胃、肠、肝、
胆等消化器官的负担,还容易诱发消化系统的各种炎症,给身体带来创痛。特别是老年人,如果总
是“口壮吃得胖”,还会导致身体肥胖,埋下许多疾病的隐患。 

最近在我国的“长寿之乡”江苏如皋市举行了“21世纪长寿论坛”。如皋市长寿研究所对119
位百岁老人(目前如皋市已有百岁以上的寿星172人,99岁老人170人,90岁以上的老人已产果
4000人)进行了汇总和分析,以82项数据揭示了“长寿的定律”。其中在饮食习惯方面,百岁老人
中有74%每天早晚都是吃粥,中午吃干饭。60%的老人既吃粗粮也吃细粮,大多数老人吃菜是荤素
间有,以素为主。这种饮食特点,可以减少热量的摄入,能够防止肥胖病的发生,也降低了高血压、
心脏病、糖尿病等时髦病的发病几率。从如皋市的“长寿定律”来看,的确粗茶淡饭时有助于健康
长寿的。 

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养生学家刘占文教授结合传统的中医理论提出了一系列科学养生的心理
念,其中对于饮食则提倡科学饮食,强调我国的饮食结构,要从温饱型、口味型向营养型转变。诚
然,在我国的80年代,人们的饮食刚刚摆脱了票证的束缚,呈现出温饱型的饮食结构。到90年代,
似乎是什么食品都吃腻了,开始在生猛海鲜、珍禽异兽方面来大开朵颐,进入了口味型的饮食消费。
然而这种代价是严峻的,出现了心脏病、高血脂、肥胖病、糖尿病的年轻化的趋势,严重地危及了
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提倡科学饮食、膳食平衡的营养型的饮食结构就势在必行了。 

这种营养型的饮食结构,对于老年人来说,简而括之就是粗茶淡饭。具体地说可以从以下几
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 依据生物的节律安排进食。平时,白天有些活动或劳作,消耗能量,早餐要吃的饱,
中餐要吃得好。而晚上人的身体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体能消耗较少,新陈代谢也较慢,晚餐就应
该吃得少。这是符合人体的生物节律的。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则容易因为蓄积的热量过多而发胖。
早晚餐吃得清淡些,中餐尽量吃得荤素搭配,便于补充白天消耗的营养。 


第二,以清淡为主。老年人的活动量减少,需要补充的热量也应相对较少。因此,应少吃些
大鱼大肉之类的高蛋白、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品,或油炸、生冷、不熟不烂的食品。这类食品不
好消化,增加肠胃负担,容易造成便秘。如果多吃些含有纤维素的新鲜蔬菜、水果,多吃些蒸煮熟
透的粗粮食品,及保证了所需的一定营养,也便于消化吸收,满足身体的需求。 


第三,膳食搭配防止单一化。老年人的食欲本来不大,为了让老人吃得好就需要在饭谱、菜
谱上动脑筋。除了做到粗细搭配、荤素搭配外,还要防止单一化,比如爱吃什么就常吃什么,要注
意从营养搭配入手变换饭菜的花样,及时选购一些时令蔬菜,给老人一种尝新的感觉,使老人吃得
有滋有味,能够提高食欲和保证必要的热量供给。 

均衡清淡八分饱 

著名营养学家于若木一向主张老年人的饮食原则是:注意营养均衡、口味清淡,每餐只吃八分
饱。这是营养健身的至理名言。 

古人说:“民以食为天。”强调了饮食对人生不可或缺的意义,但并不意味着人的饮食吃得越多
越好,吃得越好越妙。从古代养生学看,还把这句话的“天”理解为“天道”,即规律的意思。就
是说要“食之有道”。强调在饮食上要求其所宜,禁其所忌,遵循养生的规律。于若木强调的“均
衡、清淡、八分饱”,正是这种“求其所宜”和“禁其所忌”的“食养之道”的典型概括。 

人的营养摄入主要依靠一日三餐。我们所说的营养均衡,就是指所需营养的摄取,不宜过多,
过多则被排泄掉,还给胃肠等消化器官造成负担;也不能过少,过少则不足以满足身体的需求。要
本着低热量、低脂肪、低糖类和保持充足的蛋白质及维生素的原则,各种营养都要有所吸收,适度
地保证人体的需要。 

老年人对人体所需的蛋白质的合成能力逐渐减弱,需要含有氨基酸的蛋白质较多。这就应该补
充一些豆类蛋白质和动物性蛋白质。但因老年人肝肾功能减弱,也不是多多益善。一般地说每天吃
一个鸡蛋、二三两豆腐和一二两肉类就大体可以了。 

维生素有助于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对老年人尤为重要。多吃含有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水果、
蔬菜等。这些蔬菜和水果含有维生素C、A、D、E及钙和硒等人体需要的元素,有助于延缓生精细
胞的衰老,利于通便和增强机体的免疫系统的能力。如每天能吃半斤蔬菜和二两水果,就大体满足
了需要。特别是老年人普遍存在着骨质疏松的状况,因此在饮食中不可缺少钙和维生素D,故而每
天饮半斤脱脂奶最好。 

水分的补充也不可忽视。老年人新陈代谢缓慢,如不及时补充水分容易使代谢的废物不能排出,
造成大肠蠕动缓慢和便秘。每天如果能喝三四杯水,不仅可防止便秘,还能够增强皮肤的抵抗力。
这种配餐基本上符合均衡营养的要求,但老年人因身体素质不同,也要因人而异,稍加调整则可。 

饮食清淡主要是指少吃动物脂肪,食物中的脂肪量也不宜过多,避免大鱼大肉、山珍海味,吃
个没够。每天摄入一两脂肪,就能满足身体需要。此外,不要吃得过咸,过多的盐份会导致血压增
高,增加肾的负担,对身体也是不利的。著名诗人臧克家已经91岁高龄,他的养生益寿的一招就
是饮食清淡,粗茶淡饭,尤其偏爱大葱大蒜。臧老不喜欢吃大鱼大肉,却顿顿离不开大葱大蒜。 

食不过量八分饱的养生意义,早已为许多长寿老人养生经验所证实。据说90岁以上的高龄老
人,有八成多是能够坚持“食不过量”的。从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看,从孔子在《论语》里说的“食
无求饱”,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里说的“饮食过多则积聚”,宋代陆游在《居室记》里说的“少
饱则止,不必尽器”等等,都是强调了“食不过量” 对于延长人的寿命的意义。从生理学的角度


看,人吃的食物,从咀嚼到胃肠的消化吸收,是一个涉及胃、肠、胰、胆、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