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长寿通道 >

第32章

长寿通道-第32章

小说: 长寿通道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旧观念,但也不排除养儿防老的实际问题。人都会从幼年走向青年,从青年走向壮年,
又从壮年走向老年,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抗拒的客观法则。在人的生命链的代代相继的进
程中,每一代人都肩负着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父一辈是由祖父一辈抚养长大成人的,在
祖父辈年老力衰时,由父辈回报养育之恩,负担起赡养的义务。依此类推,子一辈是由
父辈抚养成人的,而当父辈进入垂暮之年时,子一辈赡养好父辈就是自己的神圣职责。
人类就是这样子子孙孙的代代相继,来繁衍生命,发展历史的。或因如此,老一辈要求
子女履行赡养义务,或子一辈尽心竭力的赡养好父辈,乃是家庭生活中两三代人间的权
利和义务,这是人道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基于此,没能生养子女的人都有后顾之忧。
所能采取的补救办法只有过继和收养子女了。 

当然,或许有人说到幸福院或养老院养老不就少却了后顾之忧吗?从目前来看,我
国的养老的福利机制还不健全,福利机构仅占老年人数的1%,杯水车薪,不能解决几
千万老人养老的问题。更何况当今的老年人是在几十年前就过继和收养了子女了呢! 

从目前了解到的老人过继或收养子女的情况看,有些继子女和养子女对继父母和养
父母非常孝敬,很好地尽到了赡养老人的义务,如果不了解他们的真正关系,根本看不
出是非直系血缘关系。这里且不说现代京剧《红灯记》里李奶奶、李玉和及李铁梅等三
姓人家构成的比亲人还亲的革命伦理关系,就拿我的邻居来说也很典型。他们夫妇在
1958年收养了一个上海的孤儿。从一岁时收养过来,一把屎一把尿地抚养长大。到了
这个孩子大学毕业时,被分配到上海工作。养父母觉得应该告诉他的真实身世,就对他
说:“你的亲生父母在上海,我们不知道他们姓甚名谁,你到上海可以通过公安部门寻
寻亲人。”这个孩子当时就吃惊得目瞪口呆,简直不相信父母的话。经过反复解释,这
孩子表示:“您们就是我的亲生父母,我一定为您么养老送终!” 如今养子已经把这两
位邻居家到上海居住,过着非常幸福的生活。 

当然也有不尽如人意的。这种关系的恶化往往要比亲生子女与父母关系的恶化更为
厉害。这里就不准备具体叙述了。 

过继子女与继父母虽说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但都有间接的血缘关系,因为过继一
般是从哥哥和弟弟那里过继的,而收养的子女则完全是没有血缘关系的。有鉴于此,在
处理过继和收养的子女的关系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做到以心换心,拆除心理上的围墙。过继或收养的子女在幼儿时期不会产生
隔阂,因为父辈把这个子或女作为自己的希望的所在,一切都尽心竭力,甚至比亲生的
还要爱护有加。一般是到了孩子成年之后,尤其是养父母担心孩子知道了自己的身世,
与他们离心离德,达不到养儿防老的目的。其实,人作为一种有感情的高级动物,长期
的感情浸染能够融化任何冷冰冰的心。只要对继子女和养子女做到一片热诚,以心换心,
没有心理上的戒备,即使养子女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也会报答养育之恩的,也能够亲如


一家,不分亲疏。 

二是要做到诚信以待,不回避矛盾,不遮遮掩掩。俗话说:“没有不透风地墙。”无
论是继子女还是养子女,总会逐渐透露出风声的。有的邻居专门爱传这种闲话,以表明
自己比他人高过一筹。因此,对继子女或养子女,或者在他长大成人之后像上面提到的
邻居那样,把他的身世如实地告诉他。这是对他的尊重,也是对他的考验。如果遮遮掩
掩,回避事实,反而让知道隐约内情的子女产生反感,造成关系的恶化。人贵诚信,你
对人做到诚信以待,那么你得到的回报也是诚信。这是一种人生的互等式。 

三是学会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尽管从道义上和法律上继子女或养子女,对于尽了
抚养教育义务的继父母或养父母具有赡养的义务,但仍有的继子女和养子女提出这样或
那样的借口,不履行赡养失去劳动能力或生活困难的继父母和养父母的义务。对这类问
题就应该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按照《婚姻法》的规定,需要赡养的父母
(无劳动能力、生活困难等),有要求子女给赡养费的权利。对于所要赡养费所发生的
纠纷,经街道有关部门调解无效后,可由法院裁决。 

遗产分配水端平 

日前听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已退休多年的老售货员。在
我刚读初中时,就见到过这位售货员售货。后来他在合营的副食商店售货,服务热情,
童叟无欺,因此我经常从他那里买东西。星转斗移;在一次搬迁中我们竟然住到了一个
生活小区。前几天听说这位八十高龄的老人去世了,身后却不平静。四个儿女为索要他
的房子而闹得不可开交。他退休后与老伴单独生活,老儿子结婚时没有房子就与老夫妇
一起住,单独立伙。后来老伴去世了,这位老人就跟着老儿子吃。因为老儿子一家照料
老人的几年,很让老人感动,就答应死后把现住房给老儿子一家。可是老人去世后,其
它的三个儿女要分老人的遗产,并请中介机构将此房作价8万元,每个儿女两万元平分。
其它三个儿女的理由是老人生前他们每年都给一些赡养费,因此有权利继承遗产。实际
上矛盾焦点是老人没有把一碗水端平。有的儿女他不喜欢,而对老儿子和老儿媳伶牙俐
齿,很会孝敬,令老人非常喜欢,就口头表示让老儿子继承遗产。结果身后不平静,儿
女们闹起了纷争。 

从这件事来看,父母对子女一定要做到一碗水端平。俗话说:“手心手背都是肉。”
都是自己的亲生儿女,都有着自己的遗传基因,尽管他们的性格不一样,修养有差别,
作为父母的责任是耐心说服,悉心帮助,不应该另眼相待的。可是有的人总是对自己的
孩子抱有成见,或许是因为某个孩子办错了事,或许是某个孩子不懂得礼貌,或许是因
为过分喜爱某个孩子而冷落了其它的孩子等,都容易导致父母对孩子的偏爱。尤其是老
年人由于性格越来越固执,特别喜欢伶牙俐齿,把老人说得晕晕忽忽的子女。如果还能
经常地给老人献殷勤,表示孝敬之心,那就会博得老人的欢心。出于这样的原因,老人
偏心某个子女,不能把一碗水端平,已经成为许多家庭兄弟姐妹纠纷的渊薮。尤其是涉
及遗产分配的问题,最容易矛盾激化,撕破了同胞的脸皮。 


老年人对待子女的一视同仁的问题,应该说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因为矛盾的双
方都有责任,不能单纯地责怪某一方。促使老人不能一视同仁的原因,有一些也是来自
儿女的一方。如有的儿女借口自家贫困,与其它的弟兄攀比,不好好地给老人赡养费;
有的儿女想方设法地从老人那里揩油,觉得是不拿白不拿;有的儿女怀疑老人把自己的
积蓄给了某个儿女,偏肥偏水,就故意拨弄是非,制造矛盾,搅得全家大乱。这对于老
人产生偏爱心理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不过,从老人的角度讲,儿女都是自己的心头肉。正如俗话说的“十指连心”。在
遗产分配上应该排除对儿女的恩恩怨怨,尽量做到一碗水端平,即一视同仁。 

有位退休的纺织女工重男轻女的思想很严重。她喜欢儿子,就连孙子也爱如掌上明
珠。对于女儿则认为女儿出嫁是泼出去的水,根本没有将女儿列入继承遗产的范围。到
了她卧床不起时,儿媳不愿意伺候,儿子又在外经商,顾不了家,让老人受了不少的罪。
后来被女儿接回家,女儿和女婿照料得非常好,在感情慰藉和陪护上远远地超过了儿子
和儿媳。这种生动的事实教育了这位退休女工,在她临终时请来律师做了遗嘱,将自己
的遗产分给女儿一半,最后摆平了多半生的偏心。这位退休女工是经过了事实的教育,
才转变观念的。其实,根据法律规定,女儿不论是已婚还是未婚,都属于法定的第一顺
序继承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和南京大学的专家在国内一些地区,如山东的农村进行实
地调查时发现,尽管大部分高龄老人的经济供养依靠儿子,但还有许多老人认为生活照
料包括衣着方面,女儿要比儿子好。特别是在老人生病需要照顾时,女儿比儿子细心,
感情又比儿媳更接近,女儿和女婿的作用都超过了儿子。这就充分证明重男轻女,不一
视同仁的旧思想已经被生动现实所击破,使得一些高龄老人不得不在事实面前转变自己
的旧观念。 

老人要做到对子女一碗水端平,平时的一些感情偏斜,似乎并不重要,主要的纠葛
反映在遗产的分配上。因此老年人在临终前一定要按照法定的程序立下遗嘱,平等地对
待子女,即使是遗产分配有所偏斜,也要征得儿女们的认可,以防在自己的身后为儿女
们留下不必要的麻烦。 

 

 


老有所悟篇 

人生不老心不老 

 科学家把人的年龄划分为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前者是按人的生理机能老化
的程度来计算的年龄;后者则是指人的记忆、理解、反应;对新生活的适应能力。由于
人的身体素质和文化修养的不同,同属于一个生理年龄段的人,其心理年龄往往有很大
的差别。 

这种差别主要取决于人的积极,还是消极的心理状态。具有消极的心理状态的人一
般是觉得“人到老年万事休”,不思进取,不求上进,得过且过,固步自封。虽说是刚
刚进入老年人的行列,却常常是倚老卖老,总觉得来日无多,仿佛已经把一只脚迈进坟
墓。具有这种心态的人自然显得心灰意懒,老态龙钟。旷日持久,必然疾病丛生,生命
难以为继;更谈不到积极地面对生活了。 

而那些持有积极的心理状态的人,最为突出的特点是笃信“人生不老心不老”。就
是说只有心态不老,才能保持年轻人的活力。因此,心理健康是老年人长寿和安度晚年
的基础。要做到心理健康,应该树立“四心”,即“信心”、“热心”、“童心”和“宽心”。 

所谓“信心”,是指对自己充满信心。叶剑英元帅在一首诗中写道:“老夫喜作黄昏
颂,满目青山夕照明。” 这首诗深刻地揭示了老年风景的光彩夺目。诚然,老年人有老
年的优势,要看到这种优长。那种认为自己无用的观点首先是自己否定了自己。宋代诗
人卢梅坡写道:“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人到老年自然有些地方不如青
年人,这是客观规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老年人就处处不行。老年人思想成熟,学识广
博,经验丰富,洞明世事,是年轻人所不能比拟的。这就是老年人的优势,老年人的财
富,老年人的宝贵之处。只要看到了这一点,老年人就对自己充满了信心,相信自己在
社会上仍然是有用之才,仍然可以发挥出自己的作用来。 

所谓“热心”,是指要热爱离退休后的生活,善待生活,发掘生活的潜能,保持愉
快而平和的情绪。有些离退休老人在培养自己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