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长寿通道 >

第39章

长寿通道-第39章

小说: 长寿通道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给他人带来痛苦,也是的自家少些烦恼。 

二是要防止与宠物亲密接触。尽管注射疫苗可以预防狂犬病或其他疾病,但这决不
是百分百的有效,要防范万一。因此不要与猫、狗亲嘴,不要搂着猫、狗睡觉,不要让


猫、狗在身体上舔来舔去。对于鸟类要对鸟笼个三五天消一次毒,清除鸟粪时要喷点水,
防止鸟的脱落羽毛和干燥的鸟粪飞扬。这些东西一旦吸入人的器官,就容易引起呼吸道
疾病。 

三是要讲究公共卫生。早晚遛狗时狗的排泄物要随手用纸包起来,扔到厕所里去,
不要让狗随地大小便。以防狗的粪便污染环境,传播疾病。 

四是一旦你养的宠物狗或者猫咬伤了他人,一定要及时给人家打预防针,定期拜访,
防止不良后果的发生。不要借口你的宠物已经注射了预防疫苗而推脱责任。 

 

 

 

附录:平民寿星谱 

爱喝酒的骆德凤 

107岁的骆德凤老寿星跨越了19、20和21等三个世纪,是典型的世纪老人。老人家生于光绪
二十二年四月十二(即1896年5月24日),是广西融安县长安镇人。如今她家是六代同堂,过着
儿孙孝顺、衣食无忧的其乐融融的幸福生活。骆德凤老人长寿的经验可以概括为干活为乐、爱酒适
量这么两句话。 

骆德凤老人从小就在田间劳动,养成了不干活浑身不舒服的习惯。在老人90多高龄时,还经
常到菜地里种菜、拔草,挑着猪食桶去猪圈喂猪。至于像洗衣服、煮饭、喂兔、扫地、搞卫生之类
的家务活,老人干得更是得心应手。现在家里人不让老人干活了,老人就经常到附近的大码头去散
步。往返七八华里,脚步稳健,背不驼,腰不弯,行走自如。用这种散步替代了老人的体力劳动,
过去老人是以干活为乐,如今却是以散步为快,殊途同归,同样起到了健身的作用。 

老人的大半生饮食不挑不拣,粗茶淡饭吃得香甜可口,唯独喜欢饮酒。她的酒量不大,每天二
两则可,但必须每日不断。她认为喝酒能促进血液循环,适量饮用对身体有益处,因此常年饮酒,
远近闻名。街坊邻居有了红白喜事都请老寿星为上宾,以表示对老寿星的尊敬。 

刚强善良的樊王氏 

在河北省滦县的榛子镇狼窝铺村有位105岁的老寿星叫樊王氏。如果你不预先知道老人的年龄,
你决不会相信这位老人是超过百岁的寿星。老人耳聪目明,头脑清晰,说话幽默,尽管是缠足,但
走路稳健,手脚都很利索。老人之所以长寿,是与她的刚强、善良分不开的。 

樊老太太16岁结婚,丈夫是位教书先生。抗战时期他参加了八路军,后被叛徒出卖而光荣牺
牲。大儿子为报父仇毅然从军,一年后在战场上壮烈牺牲。面对丧夫失子之痛,樊王氏痛不欲生,


真想一死了之。可是她想到年迈的公公和婆婆,年幼的几个儿女,一种责任感涌上心头,就刚强地
活了下来。她里里外外一把手,无论是种地、除草、喂猪,还是纺线、织布,样样活都能干,硬是
把这个家撑了起来。这种生活的际遇,磨练了意志,强健了身体,也养成了干活的习惯,就是现在
老人还能穿针引线,缝缝补补,纳鞋底,作布鞋,用纸盒做小工艺品。 

樊王氏为人和善,善解人意。公婆在世时,对公婆非常孝顺,尽管婆婆很严厉,但她从不惹老
人生气。可是她对待自己的儿媳却是如同对待自己的女儿一样。婆媳之间相敬如宾,从不挑剔儿媳
的言行,总是力所能及地帮着儿媳干些零活。在她的影响下,晚辈们都是孝顺老人的好儿孙,受到
社会的赞许。老寿星的生活很简单,吃什么东西都津津有味,从不挑肥拣瘦。老人说话幽默,爱讲
笑话,有很好的人缘,重孙子、孙女辈的小孩更是喜欢听老人讲笑话。 

喜好喝茶的黄贞林 

老寿星黄贞林已经105岁高龄,仍然能够自己去市场买菜,步履稳健,背不驼,腰不弯,完全
不像是年逾百岁的老寿星。黄老常对人说:“劳动会长命,懒惰会短命”;“烟酒不沾口,茶杯不离
手”。其实这就是他对自己的养生之道的生动概括。 

黄老是福建省顺昌县洋口镇建民村人,生于1898年。他的家乡是个山村,自然条件很差,农
作物经常歉收,劳动很艰苦,从小就过着糠菜半年粮的生活。正是这种艰苦的生存环境使得黄贞林
老人从小就养成了吃苦耐劳,手脚勤快的习惯。一天不干活就觉得不舒服、不愉快。老人劳动了一
辈子,从未嫌弃过劳动,直到现在他仍然干些力所能及的杂活,帮着儿孙们做饭、喂猪,或者上市
场买菜。或因如此,他才以切身的感受总结出“劳动会长命,懒惰会短命”的长寿经验来。 

黄老为人和气,待人和蔼,无论家里还是外边都能和睦相处,一辈子没有同任何人红过脸,打
过架。他与老伴共同生活了70多年,一直是相敬如宾,体贴入微,为儿孙们做出了好榜样。对待
村里的乡亲们也是谦和恭敬,以礼相待。他的信条是:“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这就化解了许
多矛盾,排除了生气的源头,自然就心静而无忧了。 

黄老的日常生活很有规律,也很善于自律。他起居有序,饮食不挑不拣,荤素可口,但爱吃青
菜,经常亲自去市场买些自己喜欢吃的新鲜蔬菜;他说的“烟酒不沾口,茶杯不离手”,正是他洁
身自爱的表现。 

年逾双百的李钦绪夫妇 

 在山东省荷泽市的巨野县章缝镇官李庄有一对夫妻寿星——李钦绪和李白氏。李钦绪102岁,
李白氏104岁,其年龄之和为212岁,是山东省唯一的一对百岁寿星。这对百岁伉俪之所以长寿,
主要是他们恩爱如初,饮食有节。 

 这对百岁夫妻在一起共同生活了85年,始终恩爱如初,琴瑟和谐,互敬互谅,互帮互让,直到
现在仍不减当年。李白氏比丈夫李钦绪年长两岁,身体也不如丈夫健康。李钦绪就主动承担起操持


家务和照料妻子的任务。过去的家务事老伴一手承担,老头没有做过家务,而现在李钦绪为让老伴
休养身体,就把买菜、做饭、洗衣等家务活全接过来,特别是对老伴照顾得十分周到、耐心,喜欢
吃什么就给老伴做什么吃。夫妻和谐人增寿,相濡以沫的恩爱生活是他们长寿的滋润剂。 

老俩口的脾气禀性较为接近,待人和气、热情,乐于助人,与邻里的关系也很友善。谁家有什
么需要帮忙的事,他们都能热情相助。这种善良的心态使得他们总是保持着平和的情绪,过着安祥
自在的生活。 

在饮食上老夫妻俩有自己的“规矩”和习惯。总的原则是“七不”:不吃得太好,不吃得过饱;
不吃晚饭,喝水清胃;不吃病死动物内脏,不吃辛辣食物;不吸烟,不饮酒。这种饮食有节的生活
习惯,既保障了老人需要的营养,也避免了引发疾病的因素,无疑是促成两位寿星长寿的因由。 

耳聪目明的吴龙奴 

 104岁的老寿星吴龙奴是江西省东乡县孝岗镇坪里村人。像她这样高龄的老人常见的生理退化是
耳朵背,眼睛花,而吴龙奴老人不仅耳聪目明,而且还身板硬朗,头脑清楚,说话利落。她的身体
这样好与她的为人善良、生活有序和喜爱清洁是分不开的。 

 吴龙奴是位命运多蹇的人,从小就因为家里贫困给有钱人家放牛、割草,成年后除了干田里的
农活外,还要纺线、织布、做鞋来养家糊口。她生育过12个子女,由于生活艰苦都没有养活。这
就更加重了她的生活负担。不过艰辛的际遇也强健了她的身体,从未生过大病,就是偶感风寒,也
不用服药,过一二天就自动痊愈。 

或许是好人终有好报,在她36岁时(1934年)5月的一天,她去城里卖菜,在一个池塘边拣
到一个生下仅有10天的被人遗弃的病女婴。老人把这个弃婴抱回家,请医生给女婴治好了病,就
收其为养女。老人的善良得到了回报,如今老人就与这个养女生活在一起。在养女的膝下有子孙30
多人,都将吴老视为亲人,嘘寒问暖,无微不至。 

吴龙奴老人的日常生活很有节奏,每天6点钟准时起床,到晚上9点钟也准时就寝,多年来一
直不变。白天不是到村外散步,就是与大家聚在大树下,听人们聊天。老人不善谈,但愿意听大家
讲些山南海北的事。要是村里演戏,老人更是忠实的观众。她的听力和视力不亚于年轻人,几乎成
了奇迹。且不说看戏、听戏都不必往前挤,就是夜深人静时百米外有人聊天她都能听得清清楚楚。 

在饮食上老人的特点是爱吃肉,而且每顿饭都不离肉,或者是一只鸡大腿,或者是二两瘦肉足
矣!老人还特别爱吃糖,几乎每天的早餐都是稀饭拌白糖。 

常吃豆腐的朱泳芳 

 现年103岁的朱泳芳是上海市黄浦区人。老人耳聪目明,头脑清晰,十分健谈,特别是谈起上
海市的沧桑变迁,老人更是如数家珍,堪称地道的历史见证人。老人的特点是性格开朗,知足常乐
和每天都要吃豆腐。 


朱泳芳老人心地宽阔,不计较一些恩恩怨怨的事情,而且遇事能从大局出发。譬如老人本来的
居住条件不错,可是他的邻居是一家医院,宿舍很紧张,就请求老先生借用几间房屋,老人很爽快
地应允了。把宽敞的房屋借给了医院,自己却住进仅20平方米的小屋。对此老人毫无怨言,他说:
“屋宽不如心宽,这20平方米就足够了,知足常乐嘛!”老人就是这样地对待生活的。他从20岁
进入上海,80多年来亲眼目睹了上海的变迁,一提起来就让老人激动不已。老人认为上海卧虎藏龙,
三教九流,无所不有,只要做到心安理得,就能知足常乐,排除很多不必要的干扰,日子就过得无
忧无虑。 

老人的日常生活受到他年轻学习英文的影响,早餐一般是牛奶和面包,中餐和晚餐以素食为主,
但每天都要吃一些豆腐。这已成为老人多年不易的饮食习惯。 

以和为贵的张贤达夫妇 

 张贤达和张孙氏是一对同龄的老寿星。他们生于1900年,居住在安徽省五河县沱湖乡沱宪村。
他们于1921年结婚,携手走过了80多年的人生历程,是由于什么原因使得他们都能够长寿呢?读
过几年私塾的张贤达老人说:“和为贵,人寿增。”他们的人生道路也证实了这一点。 

老夫妻俩相处几十年,从人生历练中感悟到长辈说的“兄弟和气土变金,妯娌和气家不散,夫
妻和气子孙旺”很有道理。他们遵从古训,努力营构和谐的家庭气氛。譬如老伴操持家务,无尽无
休,难免因为劳累而发脾气。张贤达对这类事则不是针锋相对,埋怨报怨,而是一走了之,让对方
没有发火对象,自然就自生自灭了。有时他心里不高兴,对老太太做的事不满意,也不发火,而是
去找合得来的人聊天,转移了发火的“兴奋点”,回到家里早就平安无事了。 

老夫妻俩相濡以沫几十年,养成了能够相互包容的饮食习惯。他们都喜欢吃面食和小米饭,都
能喝几盅酒,但张贤达爱吃肉,张孙氏爱吃鱼,各不相扰。老太太能很尽心竭力地为老头做可口的
红烧肉。这也加强了其乐融融的和谐气氛。 

老夫妻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