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周泽雄三国作品集 >

第10章

周泽雄三国作品集-第10章

小说: 周泽雄三国作品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争赴其庭。〃当时的袁绍表面上还极有平等观念,不搭大贵人的臭架子,这一点你单单从停靠在袁家门口的各式大小车辆上也能略窥一二。打个比方,在今天就好像既停着豪华的劳斯莱斯、凯迪拉克,又有普通的夏利乃至奥拓,你甚至还能看到〃残的〃和人力三轮。袁绍的行为自然引起了京城长安的不安,中常侍赵忠就曾在皇帝面前打过这样的小报告:〃袁本初在那边收买人心,广树亲信,大收人望,罗织敢死之士,真不知道这小子到底想干什么?〃袁绍当时在朝廷中担任太傅要职的叔父袁隗,听到这些传言后非常紧张,急忙传信给侄子,要他收敛点。袁绍我行我素。 
  不多久,袁绍来到了长安,与曹操一起任御林军官。当时皇帝不问政事,只知管宦官们叫〃阿父阿母〃,只知在宫廷里学驴叫马嘶,朝廷大权俱落在〃十常侍〃手里。当年的袁绍还是颇有胆识的,他与大将军何进(本质上是一个屠夫)合谋,计划着一锅端掉〃十常侍〃,为朝廷除去元凶。在何进事泄被人暗算之后,袁绍和兄弟袁术率兵突入皇宫,对太监见一个杀一个,因胡须稀疏而被两兄弟误杀的,也所在多有。一时间宫廷血流成河,太监如过街老鼠。〃十常侍〃之首张让虽暂时逃脱,后仍因大势已去而投河自杀。 
  虽有滥杀无辜之嫌,剿除〃十常侍〃,袁本初仍颇立功勋。然而功不抵罪,袁绍方屠十狼,又引一虎,招董卓入京,正是袁绍当初替何进出的点子。历史证明,董卓之穷凶极恶,十倍于〃十常侍〃。──论识见,袁绍已经输给曹操一招。在是否招董卓入京的问题上,当时只有曹操坚决反对。只因曹操位卑职浅,所提意见无人采纳。然而是否也因为曹操天生王者之象,故本不该以谋士身份为他人画谋呢? 
  于是,在董卓大兵入长安,军政要权一手独揽之际,曹操不得不陪着袁绍,分头逃往中原,即所谓〃山东〃(按当时的〃山东〃指西岳华山以东,非今之山东省)。区别是,曹操的逃亡凶险狼狈,袁绍的逃亡则不失为一次华丽的做秀。当着人见人畏的董卓之面,袁绍居然敢于拔刀在手,当堂顶撞道:〃你以为天下强人,只有你一个人吗?〃说罢,袁绍倏然转身,将自己的官帽往门旗上一搁,以气吞山河之势,扬长而去。──当然,一旦离开董卓的视线,迅速将轩昂步态改为撒蹄狂奔,则又是另一回事了。 
  也许在袁绍看来,引董卓入京属于〃塞翁失马,安知非福〃之事。如将董卓暴行视为〃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的历史机遇,则袁绍不正好等到一个拥兵自重的大好机缘,可以一边整顿军备,一边把战鼓敲得堂堂正正。袁绍正是这么做的,一回到自己的河北老家,他立即以自己一呼百应的号召力,在中原发起一场讨伐董卓的运动,一支实力不弱的联合部队,短时间内便聚集在袁绍旗下。袁绍理所当然地被公推为盟主。推袁绍为盟主还另有原因:他逃离长安之后,暴怒的董卓对袁绍在长安的亲戚族友共300余人进行了血洗,其中包括袁绍那位太傅叔父袁隗。这一番家族血仇,对抬升袁绍的身价,想来也作用不小。 
  至此,我们对袁绍〃来头大,势力大,派头大〃,当可达成共识。然袁绍之为袁绍不在其大,恰在其小。我们这就作进一步考察。 
  袁绍任盟主后,虽势力强盛,已完全可与董卓分庭抗礼,不知何故,却迟迟未有动静,按兵不发。而每天的歌舞排场,却一场不拉,每晚的楼台酒会,亦一杯不少。只有曹操被惹恼了,他掷地有声地对袁绍嚷出一句〃诸君北面,我自西向〃的话后,便率领自己当时有限的五千兵员,单独〃西向〃,向董卓兴师问罪去了。曹操被杀得大败,回营后难免要对袁绍骂几声。袁绍理亏,便不断地安抚曹操,〃按兵不动〃的既定方针,却是一丝儿未改。 
  看来谁都被袁绍蒙在鼓里了,也许他根本就不想对董卓进行讨伐,报仇血恨的念头也只是一闪即逝。袁绍只是将董卓看成一次机遇,正好借此壮大的力量。不多久,联合部队中除骁勇无比的孙坚曾以单挑之势与董卓交过手之外,联军本身则迅速作鸟兽散,当真是来如风去如电。 
  〃西面的事别去管它,咱另立一个朝廷吧,刘虞汉室宗亲,就是一个现成的人选。〃袁绍向曹操提议道。这样的糊涂事曹操是不会做的,曹操当时的志向是整理河山,一匡天下,而不是分裂版图,加剧动荡。但据此曹操(也包括我们)却正好看出袁绍的可鄙之处:董卓在长安挟制老皇帝,你袁绍在家乡河北邺城另立新朝廷,倘如此,袁绍在和董卓旗鼓相当的同时,不也就沦为董卓的一丘之貉了吗?唉,袁绍野心勃勃,眼力却实在差劲,曹操虽明确告诉他〃刘虞肯定不会同意〃,他仍然一意孤行。结果当然还是曹操正确:刘虞逃到山里去了。 
  袁绍没有对董卓发出一兵一卒,却加紧了盟军内部的内讧。自胁迫韩馥让出冀州牧之位后(韩馥后来被逼自杀),他又与另一个盟友公孙瓒发生了旷日持久的战争。袁绍之过河拆桥,不讲信义,在对待这两个盟友的态度上得到了极为昭彰的体现:当年推袁绍为盟主,韩馥用力最勤,立刘虞为帝,韩馥也是他的主要同谋,韩馥却反而成了他砧板上第一块肥肉。为迫使韩馥让出冀州,公孙瓒对袁绍帮助最大,一旦韩馥被迫自杀,袁绍立即又把矛头对准了公孙瓒。虽然公孙瓒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但袁绍可议之处无疑更多。 
  在与公孙瓒相对较为惨烈的战争中,袁绍大将麴义(部分也包括张郃)劳苦功高,甚至还救过袁绍的命。然而正所谓〃狡兔死,良狗烹〃,公孙瓒一败,袁绍便借口麴义忤傲不逊,把他杀了,顺势整编了麴义的军队。 
  这时的袁绍如一只绩优股,骤然升值,威风不可方物。治下幅员辽阔,冀、青、幽、并四州尽入囊中,其〃家天下〃也初具规模。当然由于天生的弱智短视,他也为家业的最终毁于一旦,预挖了陷阱。他让三个儿子和一个外甥各拥有一座州郡,表面上话说得好听,说是〃借此观察一下儿辈们的才能高下〃,其实却是想为自己宠爱的幼子袁尚培植势力。袁绍宠爱袁尚的两条理由也很不上台面:一、袁尚为自己宠爱的后妻刘氏所生,二、袁尚在三兄弟中长得最像奶油小生。对自己相貌颇为自诩的袁绍,当然会将相貌的高下,视为才能高下的可靠标志。──然而正是这种匹似欧洲查理曼大帝将国土一分为三的举动,为袁绍死后疆域的分崩龟裂,兵戈扰攘,预埋了祸种。 
  谋士沮授当年劝袁绍迎奉皇帝,袁绍不予采纳(潜在的理由是:此乃乱世,匹似秦失其鹿,先入咸阳者为王),当曹操后发制人,挟天子以令诸侯,袁绍又老大不快,在致曹操的信中,态度强蛮地要求曹操把皇帝送到邺城来。曹操拒绝了,自此,两人正式交恶。虽然曹操惮于袁绍的势力,曾做过一些妥协,如将高于自己的〃大将军〃职位让给袁绍,袁绍仍愤愤不平。 
  不久,在袁绍的授意下,一封出自三国著名刀笔吏陈琳手笔的讨曹操檄文,开始风行大江南北。鉴于该信措词尖酸刻薄,骂尽了曹操祖孙三代,曹袁势不两立之势,已无可转圜。 
  三国三大战役的第一仗,官渡之战的大幕,在一种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气氛中,被拉开了。我们都已知道,这一仗是曹操的〃奥斯特里茨〃,袁绍的〃滑铁卢〃。 
  袁绍发动战争的时机是否合适,本来也不无疑问。至少,沮授就曾反对。考虑到沮授先生乃是袁绍帐下唯一一位智谋过人的谋士,他的意见便有理由得到尊重。唉,沮授命苦,我们发现袁绍若多听听沮先生的意见,整个三国的历史就将被重写。事实是,袁绍不仅没有采纳沮授的逆耳忠言,反而以惑乱军心之罪,削弱了沮授的兵权。 
  官渡之战的结果,与其说取决于曹操的用兵神武,倒不如说是因为袁绍的过于无能。将固执、愚蠢、狂妄等诸项用兵大忌结合得如此完美,袁绍真当得起反面教材的典型。 
  削弱沮授的兵权,只是袁绍〃笨伯才华〃的第一步,这以后他以不可思议的愚笨,将所有的有利条件一一错过,同时又不放弃任何一个加速自己失败的机会。 
  官渡战幕刚刚拉开,袁绍最引以自豪的两员上将颜良、文丑即相继沙场授首,致使袁军士气大挫。袁绍兵力十倍于曹操,而行兵布置如此不济,被曹操从容地各个击破,身为统帅,袁绍情何以堪。与曹操正面相对,袁绍本无需如许人马,抽出一支,暗渡陈仓,隔山打牛,偷袭曹操身后的许昌,亦不失为一条妙计,谋士许攸即曾如此献策。袁绍犟倔如牛,断然拒绝。他因为存心想让曹操好看,脑子里尽歇斯底里地想着如何在正面战场上把曹操一举击败,故而对任何迂回之术都不加采纳。两军相争,士气为先,加强团结,避免内部不必要的磨擦,为将者亦当遵循。袁绍在这一问题上又一错再错,先是临出发前将反对自己的谋士田丰投下大牢(附带提一句:田丰对袁绍也有过救命之恩),接着又默许在邺城的谋士审配抄没许攸的家财,逼得许攸临阵脱逃,顺便将袁绍一件重大军事机密报知曹操。与曹操相持已有半年,粮草成了决定战争成败的命脉。袁绍派去守卫粮草的军队既难称足够,委派的大将淳于琼又难称其才,且有贪杯恶习。权力虽遭削弱但对袁绍仍忠心不变的沮授,当时就曾提醒袁绍〃当心曹公突袭淳于琼,可再派将军蒋奇另统一军,侧面防护〃,同样遭到袁绍的拒绝。 
  凡是有利于自己的建议,无不加以拒绝,这样的统帅如还能打赢战争,那可真是对战争艺术的亵渎了。 
  结果,只在三天时间,袁绍十万大军,被弄得只剩下区区八百人,陪袁绍逃回老家。 
  田丰的死,最能反映袁绍的心胸肚量。田丰曾反对袁绍投入这场战争,并预言袁绍必败。当袁绍果然大败,狱吏们纷纷向田丰庆贺,说是〃先生大有先见之明,袁公回来后必定会加以重用〃。〃非也非也,我太了解袁公为人了,他表面宽容,内心猜忌,若此战获胜,袁公一时高兴,当然也会不咎既往,大赦天下,在下小命也可望保全。今既然失败,袁公羞恼之下只会更加震怒,遂致迁怒他人。烦请转告我家人,着速替我预制石棺,时刻准备收尸。我估摸着不会活过今天了。〃果然,袁绍回府后下的第一道命令,就是处死田丰。──作为对照,我们发现,不管你将此理解为豪杰气质还是奸雄本色,曹操战败后做的第一件事,往往就是先找某位曾经反对过自己的谋士,一边握着他的手,一边诚恳地认错:〃悔不用卿言,致有此败。〃袁绍之为袁绍,正在于其性格的外宽内狠,外容内忌,反复无常,心胸逼仄。情绪高时,对引车卖浆者流他说不定都会蔼然相对,一旦发作,哪怕你是孔丘再生,孟轲还世,他仍然能够说翻脸就翻脸。据说,对那位最为时人敬仰的大学者郑玄(字康成),袁绍都曾经礼数不周,大加冒犯。 
  作为丈夫,袁绍没能妥善处理妻妾间的关系,对姓刘的小老婆过于宠爱,遂引得家庭不和;作为父亲,袁绍亦管教无方,三个儿子皆好勇斗狠,乏善可陈;作为统帅,袁绍气量偏狭,智谋短浅,审时不济,度势更差。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