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常识打天下-伟大企业家不为人知的成 >

第8章

常识打天下-伟大企业家不为人知的成-第8章

小说: 常识打天下-伟大企业家不为人知的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企业的管理者,不是管理理论专家,而是实际工作者。他们的成败非常显而易见,就看他们的企业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更没有必要去研究复杂艰涩的理论,他们需要的就是这些简单扼要,能够直接拿来就用的“硬道理”。所以,在本书中,根本看不到晦涩的理论,读者能够看到的只是一个个鲜活的事例,足以帮每一位企业管理者解构复杂的理论和深奥的原理。    
    最后,对于管理者可能存在的管理上的疑问,本书也无法提供终结的答案。正如前面所说,道理虽“硬”,但其中的奥妙还必须你自己去体会,自己去实践。但是,毫无疑问,这些“硬道理”能带给你的,将会是茅塞顿开式的幡然顿悟。


第一部分你奖励什么 就会得到什么(1)

    在很多领导者看来,奖励是最简单不过的事。他们每天,都会对某些员工进行奖励。但就是在奖励这件简单的事上,很多领导者却常常犯着这样的错误:口口声声说要注重实效,却奖励那些看起来最忙,又毫无工作成果的人;总是大声疾呼“要对公司忠诚”,却付高薪给那些威胁要离职的人;总是在开会时鼓励员工去创新,却常常惩罚那些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和敢做敢为的人;总是强调节俭,却以最大的预算增幅,奖励那些将资源耗得精光的人……    
    奖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激励手段。但是,奖励又是非常有技巧的。如果领导者不能客观、公正、科学地考核员工,正确奖罚员工,忽视员工的良好表现,甚至惩罚好表现、奖励错误的行为,就会使工作毫无效率,员工毫无工作激情,企业死气沉沉。在对员工进行奖励时,领导者必须明确奖励的对象、原因以及方法。否则,奖励不但不会起到激励的效果,反而会打击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的行为背离领导者奖励的初衷。    
    你会得到你所奖励的,即使它是错的    
    有一天,一个渔夫看到船边有一条蛇,口中衔着一只青蛙,看到垂死挣扎的青蛙,渔夫觉得它很可怜,便把青蛙从蛇的口中救出来放走了。但随后,渔夫又对那条将要挨饿的蛇动了恻隐之心,便想给那只蛇一点东西吃。因为身边只有酒了,渔夫便滴了几滴在蛇的口中。    
    蛇喝过酒后,高兴地游走了,青蛙也为获救而高兴,渔夫则为自己的善举感到快乐。他认为这真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    
    仅仅过了几分钟,渔夫听到有东西在叩击他的船板,他低头一看,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看见那条蛇又回来了,而且嘴里咬着两只青蛙——正等着渔夫给它酒的奖赏。    
    这个寓言说明了什么呢?人们奖励什么样的行为,就会得到更多这样的行为。渔夫对蛇捕捉青蛙的行为给予了几滴酒的奖励,这使得蛇意识到它的这种行为是有利可图的。    
    在这则寓言中,如果渔夫只救走青蛙,而不给予蛇奖赏的话,那么除非这条蛇的思维有问题,否则它是不会再咬着青蛙回到渔夫身边的。    
    实际上,任何人都只会做那些他们认为有利可图的事。如果把这一理论运用到企业的管理中去,就会得出一个这样的结论:领导者会得到他所奖励的,而不一定会是他所期望的。这个结论,提醒领导者,如果希望员工做出某种行为,就不能只停留在思维上,而要对这种行为做出诱导性的行动——奖励这种行为,才会得到所希望的效果。    
    毫无疑问,要激励一个人去做某事,只有让他了解做这件事最终会对他有好处,他才会努力去做。领导者所说的激励的话、企业的目标等等,也许会使员工在某一时段热血沸腾地工作。但是,这些精神上的激励,必须建立在物质基础上才能长久地发挥作用。如果一个企业有非常动人的企业文化,有非常远大的目标,但却不能保障员工现在及以后的生活,那再怎么振奋人心的精神激励,也不会长久有效。    
    员工们在热血沸腾过后,会逐渐平静,然后不断问自己这样做对我有什么好处?所以,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发现员工的真实想法,并将他们的个人利益与企业的目标和需求结合起来,建立明确的价值标准,再通过有效的评估与奖惩,把它表现出来,才能真正长久地激励员工,让他们努力去做领导者希望他们去做的事,成为领导者所期望的那种人。    
    


第一部分你奖励什么 就会得到什么(2)

    曾经有一个企业,为了促使销售人员多与顾客联系,制定了这样一个奖惩制度,手机话费不满300元的,不予报销;超过400元的,不但予以全额报销,还有奖励。领导者制定这一制度,本意是想促使员工多与顾客沟通,但结果却不如企业所愿。业务员为了达到300元话费,大打私人电话,有的竟然用手机打长途与朋友聊天。这一制度不但没有使业绩增长,反而浪费了公司的资金。    
    这个事例说明,领导者会得到他所奖励的行为,即使是错误的。但是如果不对正确的行为给予奖励,也会产生不好的效果。    
    美国有一家生产服装的公司,因为常常接到一些紧急的订单而不得不加班。一开始,绝大多数工人都愿意在午休时,抽出半个或1个小时来多做些衣服,以便能完成一天的额定工作量,又不耽误下班。有的人还会想办法提高效率,提前完成任务,以便换回半天的假期。    
    但是,没过多久员工们便发现,老板似乎把他们牺牲午休时间看成是理所当然的。甚至如果他们正常午休,还会遭到惩罚。而那些提前完成任务的,也得不到任何奖励,还得照常加班。员工们的努力,没有得到肯定与奖赏。久而久之,他们就再也不愿意付出额外的劳动了,有时被迫加班,也不会有很高的效率,产量与质量也一天天下降。最终,这家原本有很好业绩的企业倒闭了。    
    只有企业奖励了正确的行为,员工的忠诚与积极性才会得到激发和提高。    
    一位亿万富翁经常这样对他做医生的女婿说:“你不用担心钱的问题,只要你尽心照顾我,我会在死后把所有的遗产都给你,那些钱你一辈子也花不完!”    
    这个富翁身体很健壮,80多岁了还是无病无灾。但是他一直无法理解女婿对他的态度:每次见面握手,女婿都会摸他的脉搏,然后皱起眉头。很明显,他的女婿为他脉搏正常而皱眉,他希望富翁早点去世。    
    假如这位富翁换一种说法,情况就会完全不同,如果他这样说:“只要我活着,每年我都会给你100万美元。但如果我去世,我的财产便会捐给慈善机构。”那他的女婿肯定会使尽浑身解术使他多活些年头。    
    故事中的道理,在企业管理中同样适用。只有建立正确的奖惩制度,企业才能激励员工更努力地工作,企业的生命才能得到延续和发展。    
    但是,很多领导者经常会犯事例中那样的错误。他们本来想鼓励员工做正确的事,但却无意间纵容了错误的行为,忽视甚至惩罚了正确的行为。比如,领导者本来提倡团队精神,希望大家团结合作,可实际上却只奖励个人业绩突出的员工,接着领导还疑惑为什么员工彼此恶性竞争,事事只为自己着想;领导者强调质量的重要性,但对那些生产次品的员工不采取惩罚措施,反而惩罚那些因为专心提高产品质量而产量不高的人,接着又为次品率越来越高而困惑……    
    很显然,在这样的奖惩制度下,由于领导者错误地奖励了他不希望出现的行为,所以就得不到他所期望得到的。因此,领导者必须仔细检查企业的奖惩制度,修改不合理的部分,通过奖励正确的行为和惩罚错误的行为,来获得想要的员工行为。例如,如果想提高质量,就应该奖励高质量;如果想让员工遵守制度,那就奖励坚持原则的人。


第一部分不明确的奖励不如不奖励(1)

    杰克家有一只非常聪明的牧羊犬,有一天牧羊犬叼回一只狼,杰克大大地夸奖了它,给了它一只(又鸟)腿作为奖赏。牧羊犬得意地摇着尾巴吃起了(又鸟)腿。    
    第二天,牧羊犬又叼着一只狼回来了。杰克高兴极了,觉得自己的牧羊犬实在太了不起了,就又给了一块肉作为奖赏。但是,奇怪的是,晚上当羊群回来的时候,杰克却发现羊少了一只。他纳闷了,自己的狗这么厉害,连狼都不怕,怎么会守不住几只羊呢?于是他第二天早上便跟踪了牧羊犬。到了牧场,杰克吃惊地发现,牧羊犬压根就不守羊群了,而是直奔狼窝去抓狼。因为没有牧羊犬的看守,狼轻而易举地就叼走了几只羊。杰克大为窝火,当天晚上就把牧羊犬赶出了家门。    
    这个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呢?    
    领导者奖励员工,如果不明确应该奖励什么,就会产生负面效应。牧羊犬捉狼,本是一种正确的、对主人有利的行为,是值得奖励的。但是,主人在奖励它的时候,却没有明确奖励的实质内容——主人奖励的是牧羊犬守羊的功劳,而不仅仅是捕捉几只狼的行为。这使得牧羊犬意识到,捕狼似乎比守羊更有利可图,于是它自然就不会全心全意地守羊了。如果杰克在奖励牧羊犬时,让它明白它的主要责任是守羊而不是打猎捕狼,只有羊守好了它才会有奖赏,那它肯定就不会弃羊于不顾了。    
    很多领导者在奖励员工的时候,都不让奖励的内容明确、公开,这就容易对员工造成误导,最后出现领导者不希望出现的行为。    
    明确奖励,不但要让员工明白领导者到底奖励的是哪种行为,以及为什么要奖励,还必须做到奖励公开、公平,通过明确的评价标准来消除员工的猜疑和误解,这样的奖励才有正面的引导作用。    
    日本有一家为电器生产配件的私营企业。公司凭借技术实力和灵活的机制,曾一度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但是,公司内部管理的麻烦,却也随之而来。    
    原来,由于该公司在奖励政策上的不明朗,导致员工相互猜疑,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都在不断地流失,而且就连在岗的员工也大都缺乏工作热情。尽管该公司尽力提高员工的工作条件和报酬,但效果仍然不佳。    
    是什么样的不明朗奖励措施,致使一个企业面临如此严峻的问题呢?    
    该公司有“三个档次”的员工——“工人”“在编职工”和“特聘员工”。“工人”是通过正规渠道雇用的生产工人;“在编职工”是与公司签过劳务合同的员工,主要是公司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特聘员工”则是外聘的高级人才,有专职的,也有兼职的。    
    每当公司签下一大笔订单或卖出一大批配件发放奖金时,“工人”和“在编职工”的奖金是造表公开发放的,而“特聘员工”的奖金则是以红包形式发放的。而且,由于“特聘员工”都是些高级人才,故他们的奖金通常是“在编职工”的几倍。    
    但是,这种奖励措施却严重地挫伤了员工的积极性。    
    首先,一些“工人”和“在编职工”在了解到“特聘员工”的奖金是他们的数倍后,由于领导者没能公开宣布“特聘员工”的特殊贡献,使得“工人”和“在编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