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6071-你最该知道的中国之文化艺术 >

第30章

6071-你最该知道的中国之文化艺术-第30章

小说: 6071-你最该知道的中国之文化艺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序又名拍序或歌头,是一个慢板的抒情乐段,中间也有由慢转快的几次变化,有歌舞;曲破又名舞遍,以舞为主。    
    此曲约成于公元718~720年间,关于它的来历,则有三种说法:一是说玄宗登三乡驿,望见女儿山(传说中的仙山),触发灵感而作;第二种说法则是根据《唐会要》记载:天宝十三年,唐玄宗以太常刻石方式,更改了一些西域传入的乐曲,此曲就是根据《婆罗门曲》改编的;第三种则折衷前两种说法,认为此曲前部分(散序)是玄宗望见女儿山后悠然神往,回宫后根据幻想而作;后部分(歌和破)则是他吸收河西节度使杨敬述进献的印度《婆罗门曲》的音调而成。


《文化艺术》 第四章、音乐戏曲舞者出身的皇后——赵飞燕

    舞者出身的皇后——赵飞燕    
    赵飞燕的舞蹈技艺久久被人传颂,后世有许多以赵飞燕为题材的小说、戏曲等,这并非因为她曾当过皇后,而是因为她是个杰出的古代舞蹈家。    
    赵飞燕原名宜生,是汉代著名的舞蹈家,因其舞姿轻盈如燕飞凤舞,故人们称其为“飞燕”。赵飞燕小时家里很苦,出生后便被父母丢弃,3天后仍然活着,父母也觉得奇怪,就开始哺育她。她的父亲,名叫冯万金,是一个对音乐颇有造诣的音乐家,他编制的乐曲十分优美动听,当时,轰动一时,人们欲争先一饱耳福为快;他且自称“凡靡之乐”,确是有它的独到之处。赵飞燕和她妹妹合德是一对双胞胎,姊妹都姿色超人,从小就是一对逗人喜爱的小美人。她家有“彭祖分脉”之书,“善行气术”,大概就是现在盛为称诵和推广的气功和特异功能,相传她穿着单薄的衣服,在风雪严寒的夜晚,站在露天,闭上眼睛“顺气”,不但毫无冷缩之态,还全身热乎乎的,人们见了都感到特别惊奇,于是广泛传开她家有祖传的特异神功。    
    她姊妹生长在这样一个音乐世家,自然从小受了音乐薰陶,况且有胎胚中带来的遗传音乐细胞,自然与歌舞容易结缘,且难分难解,不过她们不幸的是母亲早年夭亡,扔下她们这一对双胞胎,由她父亲一手拉扯,从小失去母爱的孩子,心灵是受到一定的创伤的。宜主长大以后,身材窈窕,体态轻盈,风度翩翩,格外招人注目。她妹妹合德擅长音乐,歌声轻柔动听富于抒情。她们姊妹二人都聪明从伶俐,容貌美丽。本来父女相依为命,父亲以音乐为生,虽谈不到生活优裕,但也相安无事。不料,其父因除擅长弹拨器乐之外,还精通管尔吹奏,这吹管乐最要运气,容易肺部感染,因用功过度,果然染上了肺痨之症,但为了谋生,还得吹奏管乐,结果死于非命!其父死后,她们姊妹完全失去了靠山,成了一对遗孤,自然伤心不已,哭得死去活来,结果,父亲的丧事都是音乐同辈的友人和邻坊人等见状可怜为之集资草草料理的。其父一死,家境彻底败落,姊妹双双无依无靠,只得流落在长安以打草鞋和唱小曲为生,过着贫苦的生活。最后她们一同流落长安,沦为官婢,后被送入阳阿公主府,开始学习歌舞。她天赋极高,学得一手好琴艺,舞姿更是出众,一时名满长安。    
    汉成帝刘骛喜欢游乐,经常与富平侯张放出外寻欢作乐,他在阳阿公主家见到赵飞燕后,大为欢喜,就召她入宫,封为婕妤,极为宠爱,后又废了许皇后,立飞燕为后,赵飞燕之妹合德亦被立为昭仪,两姐妹专宠后宫,显赫一时。    
    汉成帝死后,赵飞燕姐妹无子,由定陶王刘欣即位,即汉哀帝,赵飞燕被尊为太后,哀帝没过几年就死了,汉平帝刘衍即位,赵飞燕被贬为孝成皇后,后由于其妹合德害死了后宫的皇子,被杀,赵飞燕则被贬为庶人,被赐自杀。    
    关于赵飞燕的舞蹈艺术,《赵飞燕别传》中有这样的描述:“赵后腰骨尤纤细,善踽步行,若人手执花枝颤颤然,他人莫可学也。”“踽步”是赵飞燕独创的技巧,最早见于史料,可见其舞蹈功底深厚,并能控制呼吸。    
    一次,赵飞燕在太液池瀛洲高榭表演歌舞《归风》、《送远》之曲,舞兴正酣,忽然大风骤起,赵飞燕扬袖纵身飘舞,好似将乘风飞去。成帝急呼左右拉住赵飞燕。风停舞罢,飞燕的裙子被人抓出了皱褶,此后宫中流行一种有皱褶的裙式,名“留仙裙”。成帝为赵飞燕特制了一个水晶盘,命宫人托盘,让飞燕在盘上起舞,倍增飘逸轻盈之美。    
    赵飞燕不仅是位舞蹈艺术家,也是位出色的琴家,她有一张琴名为“凤凰宝琴”。当时长安有一位少年音乐家名叫张安世,自幼习琴,15岁时便名满天下,后入宫为汉成帝和赵飞燕演奏了一曲《双凤离鸾曲》,其出色的技艺和优美的音乐令皇帝夫妇如痴如醉,赵飞燕尤为激动,令人取来她的琴奏了一曲《归风送远》,飘逸逍遥,令张安世惊叹不已。赵飞燕爱惜张安世之才,特求成帝允其随便出入皇宫,并给他一个侍郎的官职,还送给他许多礼物,其中包括两张名贵的琴,一曰“秋语疏雨”,一曰“白鹤”。


《文化艺术》 第四章、音乐戏曲邰丽华与“千手观音”

    邰丽华与“千手观音”    
    舞蹈《千手观音》是聋哑女孩邰丽华领着20位聋哑演员排练出来的,她曾以表演舞蹈《雀之灵》被广大观众熟知,也是中国唯一登上两大世界顶级艺术殿堂———美国纽约卡内基音乐厅和意大利斯卡拉大剧院的舞蹈演员。曼妙的舞姿,美轮美奂的舞台造型,这是2005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的舞蹈《千手观音》带给众多观众的印象。    
    邰丽华,当代聋人舞蹈家,是《千手观音》的领舞。生于湖北宜昌。两岁时因高烧注射链霉素失去了听力。1994年考入湖北美术学院装潢系,毕业后曾任湖北一所聋哑学校的老师。2002年8月正式调入北京,在中国残疾人艺术团里担任演员队队长、团长助理,同时兼任中国特殊艺术协会副主席。    
    舞蹈《千手观音》通过观音菩萨丰富的手姿变幻来诉说内心的语言。心手是相连的,聋哑人平时都是通过手语交流,手指灵活、更善于用手来表达感情。姑娘们觉得这个节目特别适合聋哑人表演,手语应用在舞蹈之中变为了舞蹈语言,变幻的动作表达了她们的心声,更富有艺术美和感染力。2004年9月,在雅典残疾人奥运会的闭幕式上,《千手观音》一舞世界惊。2005年的春晚更是将《千手观音》传播到世界各地。    
    邰丽华尽管具有名气、学历、艺术成就这“三高”,但她的勤奋好学在团里却是出了名的。一次记者采访,恰好正在排练由聋哑青年伴舞的《秧苗青青》。其中一位穿蓝衣服的清秀女孩,总是站在离编导最近的地方,看得最认真,练得最刻苦。即便别人在休息的时候,她还在那里反复地琢磨和演练,看上去像是一位新演员。当知道她就是邰丽华的时候,“挑剔”的记者们不由赞叹不已。    
    因为邰丽华常年在国外参加国际性的巡回演出,加上她无以伦比的艺术造诣,使她的名声在海外比国内还要响亮得多。这使许多国际性大品牌厂家争相高价请她做形象大使,可她却只义务为一直支持和理解残疾人的企业做宣传,由清华大学和西班牙国际公司共同缔造的品牌内衣——“回家内衣”幸运地请到了她做形象代言人。这与国内许多奉金钱为上帝、为利益而拼命接广告的大小明星在素质上形成了天壤之别。    
    《千手观音》是演绎以善为核心的观世音文化的艺术新品。在世界上,特别是在中国、日本、东南亚,众生对观音菩萨的敬崇早已超越了佛教的范围,具有广泛的民俗特色和厚重的文化蕴涵。观音的一切言行都以善为出发点,教人一心向善,倡导与人为善,主张广结善缘,劝化改恶从善,这与今天我们倡导爱心、追求人际和谐、营造社会安定,是一致的。《千手观音》与时俱进地将观世音文化推陈出新,以妙曼而又庄严的舞姿,古朴如同天籁的音乐,金色似有玄机的灯光,华贵而又祥和的氛围,让人们观有面善,闻有耳善,身处电视机前,如沐善良、智慧、美好之氤氲,在获得观赏愉悦的同时,得到精神的陶冶和升华。《千手观音》虽取材于民俗,却与一些以通俗为名而媚俗、庸俗、粗俗、低俗的作品不同,使带有衍生迷信色彩的观音民俗,脱胎成为传播民族文化的大雅,从而超出艺术的范畴,达到一种高尚的境界。


《文化艺术》 第五章、陶瓷雕塑半坡彩陶

    第五章陶瓷雕塑    
    半坡彩陶    
    中国彩陶发现较晚,而彩陶的诞生到今天却已有8000年的历史。彩陶记载着人类文明初始期的经济生活、宗教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彩陶文化分布广泛,延续时间长,从距今8000年到距今3000年左右,绵延了5000多年,跨越老官台、仰韶、马家窑、大汶口、屈家岭、大溪、红山、齐家等文化,在世界彩陶历史中艺术成就最高。    
    半坡文化就是属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他位于陕西省西安半坡村。年代距今约6800~6300年,半坡村的原始居民是定居的,以氏族或部落为单位,建立村落。半坡是一个没有贫富差别的原始社会。居住区有壕沟围绕,以防野兽侵害。房屋为地面和半地下式的,呈方形或圆形。    
    半坡遗址分为居住、制陶、墓葬三个区,居住区是村落的主体。半坡人属于新石器时代,使用的工具主要是木制和石器。妇女是半坡人中主要的生产力,制陶、纺织、饲养家畜都由她们承担,男人则多从事渔猎。半坡遗址博物馆现有陈列室三个,遗址大厅一个。在这里,您既能看到人类童年时代的纯朴,也能寻觅到中华先祖艰辛的足迹。居住区中央有长方形大屋,可能是氏族集体活动的场所。多种农具、渔猎工具的出土,反映半坡居民的经济生活为农业和渔猎并重。陶器有粗砂罐、小口尖底瓶等。彩陶十分出色,红地黑彩,花纹简练朴素,绘人面、鱼、鹿、植物枝叶及几何形纹样。    
    一件古老的彩陶盆,从陕西西安半坡村的黄土中露出来了。盆的内壁上,相对地画着两个人面,都是一样的圆圆的脸形,头上戴着尖顶带毛的帽子,双眼眯成一条线,倒丁字形的鼻子,嘴里叼着一条大鱼形的东西,耳朵两侧还各有一条小鱼,像正在往他的脑袋里钻,又像他梦见了鱼。两个人面之间的空间,另画着两条大鱼,两人两鱼各自相对,形成十字形布局。这彩陶盆是一件7000年前的老古董,它属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存在的时间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    
    从大量的出土物中我们看到,半坡类型陶器中许多盛食物的钵、装水的盆、汲水的尖底瓶、藏谷物的罐上,用黑彩或红彩画着写实的鱼纹、鹿纹、蛙纹、人面纹和花叶纹,还有由三角纹、波折纹组成的古朴而美丽的几何图案装饰带。有些纹饰十分简朴,只在钵的边缘画一周黑色的宽带,把这个饱满的圆强调出来,有点像当代家家还在使用的蓝边碗;有些则显得十分神秘,比如上面提到的那件彩陶盆。    
    与上述彩陶盆类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