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092.恶汉 >

第369章

092.恶汉-第369章

小说: 092.恶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徐庶知道,其实出身于世族家庭的诸葛亮,还有崔州平孟公威两人,对他和石韬没什么好感。究其原因,这三人都是严格的站在士的立场上说话,对董俷自然不会有什么好言语。而庞德公,在大多数时候,对他们地分歧也都是保持着沉默。
    也许,老师在后悔吧!
    徐庶知道,庞德公对董家地不满,是从董卓入京开始。
    而后对阳大族的历次打击,更是触动了庞德公心中的底线。
    虽然庞德公对董俷依旧是很欣赏,但是在大方向上面,始终都站在世族地一方。
    另外一方面,董俷在朔方的杀戮,也让庞德公很不满意。
    毕竟在庞德公看来,董俷此举,有违仁恕之道,杀戮过多的话,才遭致今日的报应。
    原本满腔喜悦,如今却是有些失落。
    徐庶开
    这个地方,有好几次,甚至动了想要离开这鹿门山的
    回到住所,就看见石韬正坐在一颗古槐树下,正摇头晃脑的诵读着韩非子的说难。
    叹了口气,徐庶在石韬对面坐下。
    “元直,怎地这么不开心?莫非又和那小不点吵架了不成?”
    “我才懒得吵……只是觉得呆在这里,有些不太如意。董大哥在西域辛苦打拼,我等却只能旁观,帮不上一点忙。说实话,有时候我倒是羡慕子瑜大哥。想必他现在在西域,一定是非常的开心吧。”
    石韬闻听,眼睛不由得一亮。
    “可是武功侯又有消息传来?”
    “恩,我今日去襄阳(荆州治所),听人说董大哥兵分三路,已经占领了天山两麓不少地地方。原本想和老师讨论一下,哪知老师不冷不热的,还被那小不点刺了一顿……想起来就生气。那小不点又有什么资格。却敢对薰大哥品头论足呢?”
    石韬犹豫了一句。“谁让他是琅琊诸葛家族的人呢?”
    这一句话,却道破了一切。
    徐庶闻听,又是一声长长的叹息……
    “对了,我还听说,董大哥在西域搞出了一些新鲜玩意儿。”
    “哦?”
    “董大哥组建了太学,而后有成立了乡学和县学。据说,只要年纪够了。不论出身,都可以免费就学。广元,这方面你比较精通,却和我说道说道,有什么奥妙?”
    石韬闻听之下,先是一怔。
    然后又详细的询问了关于乡学、县学的事情。
    徐庶也只是道听途说,如何能把这两学之奥妙说的清楚?只能依照着听到的,大致讲述了一遍。
    “按照你所说地。乡学五年之后。若能通过测试,就可以在县学继续就读?”
    “我听那人地话,似乎就是这个意思。”
    “也就是说。县学较之乡学地等级,要高出一筹……而后又有太学……慢着慢着,这里面好像有玄机。”
    徐庶闻听,不禁愕然。
    “玄机?这里面能有什么玄机?”
    石韬沉吟半晌之后,突然鼓掌大笑,“我明白了……元直,你还记得当初武功侯和我们说过的科举之事吗?以太学为诱饵,以乡学和县学为基础……恩,应该就是如此。”
    徐庶不傻,马上就明白了石韬言语中的意思。
    “你是说,董大哥要搞科举吗?”
    石韬站起来,走到门口,向外看了一眼之后,转回身坐下,轻声道:“那有那么容易,科举一起,世族将难以继续垄断朝纲。西域虽然没什么世族,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追随武功侯前往西域的人,势必会成为新生世族。武功侯,这是在铺路。”
    “铺路?”
    “设立太学,应该是为了安抚麾下将士;按照你说的,进入太学需有人举荐,那么这个举荐人,就如同世族的存在一般。可实际上呢,武功侯却是悄然把举荐的作用淡化……毕竟现在进入太学,想要出人头地,还需要时间。与此同时,武功侯设立乡学县学,却等于把基础打好。一旦时机成熟,武功侯就可以行科举之事了。”
    徐庶闭上眼睛,沉思半晌,把石韬地这番话消化掉。
    许久之后,他突然笑了起来,“我好像明白了……也就是说,到时候薰大哥开科取士的时候,即便是有人反对,也不需要担心无人可用,好似太师在世时的状况。”
    “正是……治理天下,需士人相助。可一旦士人无法威胁到董大哥的时候,为了各自的利益,子嗣的前程,最终还是会加入其中。如此一来,开科取士,水到渠成。”
    所谓科举,就是一个概念。
    如果卢植他们知道有这么一个概念,自然可以如石韬一般的进行大胆推测。
    只可惜,到现在为止,这个科举的概念董俷只对石韬和徐庶说过,这也就让卢植等人,无从着手。
    有些时候,一个观念地领先,就等同于领先了百步,千步。
    薰俷没有考虑太多,可是自有人会为他考虑。当然这先决条件就是,那个人知道那个概念。
    二人在屋中轻声地交谈,石韬也越来越激动。
    就在这时候,却见一童子走进来,轻声道:“二位师兄,老师让你们过去,有事相谈。”
    徐庶和石韬一怔,相视一眼后,却不明白庞德公找他二人有什么事情。
    当下起身,“请回禀老师,我二人马上过去。”
    通知点头,转身离去。
    徐庶和石韬收拾了一下房间里的物品,怀着满腹的疑问,朝着庞德公地书房走去。





    第一部 少年游 第三一一章 沙摩柯回家
    手机电子书·飞库网 更新时间:2008…9…24 0:02:51 本章字数:6116

    德公喜欢竹子,在庐屋后百余步,有一片翠郁的竹林有十余顷左右。
    庐屋是庞德公讲学授课的地方。
    绣林则是他修身养性,和学生点评时事的场所,非常宁谧。
    山风徐徐,竹叶沙沙。
    品一觞浊酒,总论天下大事,谈古论今,的确是逍遥自在。
    只是这片竹林,若没有庞德公的允许,一般人是不允许擅自进入。绣林深处,有一间庐屋,也就是平日里庞德公看书休息的场所。读一部好书,醉卧林间,确也快活。
    庞德公教导门下学生,多是因势利导,因人而异。
    也没什么规矩,只是对衣装有些讲究。不要求你的衣服多好,但要保持端庄整洁。
    徐庶和石韬整理衣襟,走进了竹林小轩。
    就见庞德公正在轩中抚琴,琴声幽幽,如泣如诉。
    二人也不敢惊动庞德公,跪坐竹席之上,静静的聆听那悠扬乐律,更是如痴如醉。
    琴音嘎然而止,庞德公手按琴弦。
    “元直,广元,你二人来我这里求学,已经多久了?”
    徐庶一怔,迟疑了一下说道:“学生是在中平四年来到鹿门山,转眼已经七年了。”
    “七年……”
    庞德公幽幽一叹,“时间过的可真快,转眼就是七年。当年你二人来到这里的时候,尚是懵懂少年,如今也已经成才。有了自己的主张和想法……元直广元,你们可知道,我这两年为何总是对你们有些冷淡吗?”
    石韬摇摇头,“学生不知。”
    “非是你们地过错,只是我一看见你二人,就总是会想起那武功侯……武功侯人是好人,但有些时候却过于刚强,不懂得那曲直之道。这才沦落到如今的地步……董家的事情。我们这些人也难做出评定。只是武功侯背离士族,终究难成大器。”
    徐庶和石韬,可都不是笨人,隐隐猜出了庞德公话语中的意思。
    庞德公转过身,“你二人天资聪颖,在我门下当中,除了亮儿之外。无人能超过你们。崔州平和孟公威,也不过和你们是在伯仲之间,可我看得出,你们走的路,完全不一样。我不知道该怎么评价是是非对错,只想劝说你二人,要三思后行。”
    石韬起身,拱手一礼。
    “老师。还请您明言。”
    “我知道你们两个。一心想要助武功侯成就大事,但如今……我为你二人指一条明路,刘景升如今坐镇荆襄九郡。正是需要人手帮助。你二人若愿意,我可为你二人引介……”
    庞德公话未说完,徐庶腾地一下站起来。
    “老师好意,庶心领之。然则,庶之命,早已为武功侯所有。常言道,忠臣不侍二主,徐庶虽然身无所长,却愿一死为主公效命。请恕学生不能接受老师的美意。”
    庞德公的神色,依旧是淡定自若,看不出半点的情绪波动。
    其实,他何尝不知道这样地答案?
    对于董俷,庞德公怀有很复杂地心思。他能感觉到,董俷并非是一个野心勃勃地人,也没有董卓那般强烈的欲望。汉室江山若是在盛时,有董俷这样一个人辅佐,也许是一件好事。可现在,大乱已起,汉室名存实亡,却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人扶持。
    如果董卓活着,庞德公说不定会有别的想法。
    可如今董卓死了,庞德公反倒是有些不看好董俷了。
    当日,董俷撤离函谷关,令李郭挟持天子,平安抵达阳,这让庞德公非常不满。
    说好听一点,那叫迁都;可说白一点,李郭何曾把天子当成了天子?
    这汉室的脸面,就因为董俷的一次撤退,被彻底的撕开了。在这一点,庞德公很生气。
    不管董俷有什么理由,庞德公都无法原谅。
    而徐庶和石韬在数次和人争辩中,明显地站在了董俷的一边,也领许多人感到不满。
    当然,还有他那个侄子……
    庞统毕竟年幼,约束紧一些,自然也不会有什么问题。
    可徐庶和石韬……长此以往下去,非但会惹祸上身,说不定还要波及到鹿门山。
    这是庞德公心中的一方净土,却不希望被战火波及。
    庞德公的顾忌,并不是杞人忧天,毫无根据。
    最简单的一件事,就是诸葛一家随着诸葛瑾远赴西域之后,日益受到士族的排挤。
    卧龙岗,何等清幽的地方。
    如今却变得好生动荡。害得诸葛亮不得不离家来到鹿门山求学,为的就是躲避那些事情。还好,诸葛亮地姐姐嫁给了荆州大族蔡氏,否则还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
    庞德公也不愿意失去两个学生。
    但他已经给了他们机会,可是徐庶和石韬,并不愿意接受。
    也罢,该什么命,就是什么命。只希望,这两个孩子,将来都能有一个好地结果吧。
    “既然如此,我……”
    “老师不比说了,学生明白。学生这就收拾行礼,离开鹿门山。”
    徐庶很决绝,起身说道。
    庞德公叹了口气,“既然你二人已经有了决断,那我也不勉强。人各有志……只是你二人出了这鹿门山,不许再说是我的门
    白了吗?”
    “学生明白!”
    心里面非常的悲苦,可是徐庶和石韬,却没有表现出任何地悔意。
    二人磕了三个头,起身刚要离去。却又被庞德公唤住,就见他手中捧着两卷竹简。
    “这两卷书册,是我与老黄毕生心血。你二人兴趣迥异。元直好兵法,广元喜律例。这一卷《孙兵法校对》送与元直,还有《商君对问录》,就赠与广元你……权当作你我师徒一场的临别礼物,从今以后,山高水长,你二人要多多地保重。”
    若说徐庶和石韬对这鹿门山没有感情,那纯粹是胡说八道。
    再怎么说。他们在这里生活了七年时间。庞德公对他二人的教诲。可以说是尽心竭力。没有半点藏私。如严师,更如慈父……如今一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