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官场小说:省委书记和他的秘书们 >

第26章

官场小说:省委书记和他的秘书们-第26章

小说: 官场小说:省委书记和他的秘书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三平地区回来之后,在一次省委常委会议上,关于这次在三平地区之行的情况,张敬怀向常委们作了汇报。杨同理书记完全肯定了他的工作,并说:“我的老张同志呀,你辛苦了。休息几天吧。”
  张敬怀在家里休息时,他想就三平地区之行写篇文章,标题都想好了:《书面报告和实际情况》,还找了几本书和一些材料。可是心神不定,怎么也看不下去。他问自己:“我怎么了?”
  想了半天,忽然叫道:“卜秘书,你过来一下。”
  张敬怀不上班的时候,卜奎也住在张敬怀家里的办公室。卜奎立即站在张敬怀面前。
  “你能找到小冯吗?”
  “好找。”卜秘书答。
  “你告诉她,让她到家里来一趟。”
  “好的。”
  就在这天下午,冯怡来了。她觉得是“奉命”来的。好像一个普通干部晋见首长那样,生分分的,站在那里,低着头,等着张敬怀问话。可是张敬怀半天不语。
  冯怡问:“张书记找我有什么事吗?”
  这问话使张敬怀有些伤心,又是半天,张敬怀说:“你为什么不来找我?”
  “我为什么要找你?”这话又刺痛了张敬怀。
  “没有事就不能找我?”
  “我已经让卜秘书谢过你了。还有什么事找你?”
  “你坐下吧。我们还像在翠谷山庄那样谈谈好不好?那时,你可不是这样子的呀!”
  冯怡说:“那时,你养病,我也是休养。我们是病友,也就是说是平等的朋友,现在不同了。”
  “什么不同了?我还是我,你还是你呀!”
  “不同的,不同的。首先,你现在肯定很忙,我不愿打扰你。”
  “我忙,这不错。但是也没有忙到见一个朋友的时间都没有呀!”
  “你是张书记,我只是一个普通干部。我们之间相差得太远了。我来找你──一个普通干部,老是往省委书记家里跑,别人会怎么看我,又怎么看你呢?”
  “别人怎么看,且不去说他。我倒是问问你,当了领导就不兴有朋友了?”
  “现在,你的朋友……只有在你工作的圈子里找。”
  “荒唐的逻辑!怎么当了领导就不能和普通人交朋友?”
  冯怡不语。
  张敬怀缓缓地说:“小冯呀,看来你还是不了解我。我们在翠谷山庄那一段,作为一个普通人和普通人,无所不谈。那是我有生之年最大的快乐。现在,历史又把我推到这个岗位上,你认为我愿意呀!我是别无选择。我们能不能恢复在翠谷山庄那样的忘年之交的关系?”
  冯怡这才慢慢有了笑容。
  “可以的,只要你在我面前不是领导。”
  “哎呀,你呀,你!你以为所有的人都是’ 一阔脸就变吗‘ ?……算了,我想问问你的生活、工作,都怎么样?”
  冯怡这才和张敬怀谈天说地,说起来没个完。
  他们一直谈了一个下午。张敬怀要留她吃饭,冯怡不肯。张敬怀也没有勉强她。
  冯怡走后,张敬怀一直陷入深深的思考,做了高级干部,连交个普通的朋友也难呀!他感到无限的悲哀。
  当卜奎领着冯怡进院子的时候,夫人艾荣和女儿胜美都在家。以前夫妻关系不好,艾荣一直怀疑丈夫可能有外遇。但是经过多方观察、考核、调查,并没有发现蛛丝马迹。今天见卜奎领着一个姑娘进来,长得那么俊俏,立刻引起了艾荣的注意。她们娘俩,躲进西间屋,侧耳细听。开始并没有什么响动,后来却不断传出极其热烈的谈话,而且丈夫还常常开怀大笑。艾荣只有在他们结婚不久,才听到过这种开心的笑声。但是他们谈的什么却听不清楚。
  当冯怡告辞出来的时候,张敬怀还特地送到门口,说:“欢迎你常来串门!”
  一个姑娘,顶多是个科级干部可能连个科级也不是,和一个省委书记谈得那么热烈,艾荣还没有见过。心中不觉涌起一阵酸楚。像犯了胃病似的想吐。“什么东西!”她暗暗骂了一句。
  冯怡走后,老头子又开始批阅文件。卜奎也回到西下屋。艾荣也跟进来了。
  艾荣对卜奎,有时把他当作自己的儿子,有时当作自己的弟弟,有时也当作自己的贴心秘书。他们家庭的矛盾,没有什么瞒着卜奎的。一进卜奎的屋子,艾荣就小声问:“刚才来的这位,是干什么的?”
  卜奎知道夫人这方面很敏感,忙答:“是张书记在疗养院认识的一个知青。
  她父母在文革中都被迫害死了。很可怜的一个孩子。张书记给她落实了政策,她来表示感谢。”
  “没有别的关系?”
  “没有的,不会的。”
  “怎么谈那么热乎?”
  “姑娘爱说笑话。”
  “你知道,我们这位老爷子和我这么笑过吗?”
  “我向阿姨保证,绝对没有别的事。张书记在这方面是很传统的。你放心。”
  “现在的男人呀,谁能打保票!”
  艾荣出了卜奎的房子,又和女儿嘁嘁了半天。妈妈又征求女儿的意见,儿女说:“我爸,不会的。他们这一代人,不管家庭如何,这方面都是很传统的。”
  妈妈想了半天:“防女人,比防贼都难。”
  -------
  张敬怀还是日日夜夜地忙碌着,时间在开会和批阅文件中流淌过去。从早晨到深夜,几乎没有一分钟是属于他自己的。
  有一天晚上,卜奎照常给他抱来一大堆文件和报刊。
  他先浏览了中央几份大报,见光明日报发表了一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文章,仅仅从这个标题,他就觉得很新鲜。他先是粗略地读了一遍:有意思!有意思!他想。又反复读了好几遍,越读越觉得这篇文章不简单。又看了两遍,眼前一线光明在闪耀。看此文发表日期是五月十一日。署名是“本报特约评论员”按照文化大革命形成的习惯,凡是代表中央精神的社论、评论,都是“两报一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红旗杂志首先发表。可是,这么一篇充满新思想、新精神的文章,怎么在光明日报发表呢?又为什么不用“社论”而用“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呢?
  张敬怀把卜奎叫来,指着光明日报问:“这篇文章你看了没有?”
  “看了,看了好几遍。”
  “你有什么想法?”张敬怀盯着自己的秘书兼朋友。
  卜奎也不像是向张敬怀汇报,好像意见一样坦率地说:“我看这篇文章充满了新的思想和新的精神,可能会引起我们国家的很大变化。”
  张敬怀和秘书讨论式地说:“如果这篇文章代表中央,那么应该是’ 两报一刊‘ 首先发表,一般也都用’ 社论‘ 形式。可是光明日报先发表,而且用’ 特约评论员‘ 就有点意思了。”
  卜奎继续表示自己的看法:“这个问题,事关重大。如果按照这篇文章的精神,恐怕文化大革命就要被彻底否定。也可能本来是中央精神,因为事关重大,先在光明日报发表,做点舆论准备。当然,也可能是某个理论家个人的想法,因为符合主编的思想,没有请示中央,阐自发表也有可能。”
  张敬怀说:“这就看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是不是转载吧。如果这两个大报转载,那这就是当前党中央的声音。如果他们不转载,就可能是个别人的意见了。”
  “我想是这样。”
  次日,即五月十二日,张敬怀和秘书都急不可耐地等着报纸。直到下午,当天报纸才到。张敬怀先看人民日报,一字不差地原文转载,又看解放军报,也是原文转载。新华社向全国发了通稿。
  “这肯定是党中央的精神!”张敬怀高兴地说。
  接着省委书记杨同理,给张敬怀来了电话:“老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这篇文章你看了没有?”
  “看了。”
  “做何感想?”
  “我看这篇文章是代表党中央说话的。按照文章的精神,要重新评价二十多年我们的历史,许多被颠倒的历史得颠倒过来。”
  “我同意你的看法。”杨同理说“新华社记者今天要向我采访,要我表示态度。还希望我写篇文章,大事呀,大事!”杨书记的兴奋心情从电话中听得出来。
  “是,是,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张敬怀说。
  “伙计,你也写篇文章吧。这场和’ 两个凡是‘ 的大论战,我们得参加呀!”
  “我要写的。”张敬怀说。
  以后许多天,张敬怀都急不可耐地等着看每天的报纸,发现中央各部、委、解放军各军、兵种,各省的主要领导,纷纷发表谈话,拥护和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报纸的头版头条,都是发表的这类报导和文章。
  张敬怀的文章很快就写好了。标题是《需要重新整顿“三风”》。
  这篇文章的内容要点是:首先回顾了抗日战争期间延安整顿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使中国革命从一个胜利走向一个新的胜利。文章接着讲到,近二十年来,大跃进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文化大革命为自己树立了许多假想敌人,像唐吉诃德和风车作战那样;造反组织林立,制造了许多新宗派,酿成全面内战;在文化大革命中,言必引用领袖的话,“小报抄大报,大报抄梁效”,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谁也不敢说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这是“党八股”的大泛滥。正是由于这种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作祟,二十年来,我们从一个失败走向另一个失败,却又总说是形势大好,越来越好。大跃进提出:苦战三年改变一穷二白面貌,由于主观主义,结果造成了国民经济大灾难。……最后,文章对深入开展这场大讨论,还提出了若干意见和建议。
  文章尖锐,文笔流畅。洋洋洒洒占了两大版。在省报发表后,全国各地报纸纷纷转载。
  与此同时卜奎也写了一篇长文,标题是《实事求是精神的丧失》。文章从大跃进讲到文化大革命,也是洋洋洒洒占了大半版。许多读者都来信说他的文章写得很有水平。
  有一天,在省报的文艺版,发表了一篇杂文《砂锅捣蒜的故事》,副题是《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有感》,写得很有意思。
  文章一开始就讲了一个民间故事:
  俗语云“砂锅捣蒜,公鸡下蛋”纯粹是胡扯!可是有一位理论家偏说:“小砂锅,能捣蒜,千锤万锤打不烂。”众人不信,那么就实践一下吧:第一个人拿来一个砂锅。“乒当”打破了,理论家说:“你的砂锅质量不好!”那么,再实践一回,人们拿来第二个砂锅,“乒当”又打破了,理论家又说:“你捣的方法不对!”那么进行第三次实践,又拿来一个砂锅,第三次打破了。理论家气急败坏地说:“你是别有用心的破坏!”
  虽然屡试屡败,就是不承认实践,就是不承认“砂锅不能捣蒜”这一规律。
  张敬怀和卜奎看了,都说写得好,很形像,且具有哲理性。一看作者,署名是“二马驹”显然是一个化名。张敬怀让卜奎向报社打听一下作者是谁,很想和他谈一谈。
  卜奎给报社编辑部打电话询问,编辑部回答说,作者叫“冯怡”,并且说了作者的地址和电话。
  卜奎回来报告张敬怀:“你猜猜,这个二马驹是谁?”
  “谁呀?”
  “你认识的。”
  张敬怀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