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回到晚清的特种狙击手 作者:东一方(17k2013-06-30完结) >

第778章

回到晚清的特种狙击手 作者:东一方(17k2013-06-30完结)-第77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啪!啪!啪!!!”

接连的枪声,在庄园的大门外传来。

紧接着,是一阵惨叫声。

发了疯冲出去的护卫,并没有想象中的突围,而是接连的倒在地上。护卫们没有选择,只能冒着枪林弹雨往前冲。庄园已经成了一座火海,留在里面是死路一条,冲出去反而还有一线希望活下来。护卫们一个劲儿的冲,文卡塔、瓦拉哈吉里等人在护卫的重重保护下,跟着冲出来。

庄园外,中国士兵早已经严阵以待。

张之洞看到这一幕,下令道:“开火!”

“突突突!!!!”

机关枪的扫射声,骤然响起。

密集的子弹射击犹如死神的镰刀一样,迅速收割着文卡塔家族护卫的性命。这样密集的攻击下,冲出庄园的护卫简直就是活靶子,随意的乱开枪都能命中。

“咻!!”

一枚枚手榴弹横空飞到庄园门口,落下后爆炸。

顷刻间,四五个护卫被炸得血肉模糊。

“大人,中国军队的火力太强,我们冲不出,怎么办?”一名护卫来到文卡塔的身边,气喘吁吁的禀报道。

护卫的眼中,已经是布满了惊恐。

文卡塔皱眉道:“就这几十米的距离,难道还冲不出去吗?”

护卫摇头道:“真的冲不出去啊!”

文卡塔左右瞅了一眼,见保护他的贴身护卫腰间挂着一柄刀。他眼光一冷,一伸手,铿锵一声拔出长刀。刀光闪过,冷厉的光芒划过禀报消息的护卫的脖子。鲜血喷溅了文卡塔一脸,而文卡塔毫不在意,大吼道:“还敢说冲不出去的,他就是例子。给我冲,一定要冲出去。”

护卫们不敢吭声,只得继续往前冲。

激烈的突围,还在继续。

可惜的是,文卡塔庄园的护卫几次突围上去,都被打回了庄园大门口。

张之洞见庄园外的护卫还非常多,而且这些护卫团团的把文卡塔以及其余家族的人保护在里面,大手一挥,把身边的秘书喊来,吩咐道:“立即传令炮兵营的营长,给我拉开一点距离,瞄准了庄园的大门口开炮,一炮解决所有的人。”

“明白!”

秘书点头,立即去执行。

命令传达了下去,炮兵营的人快速调整位置。

一枚炮弹横空射出,在空中划过一道弧线。

“不好,炮弹朝我们来了。”

一声大吼,惊醒了文卡塔以及瓦拉哈吉里等人。他们本能的抬头望去,可只看到一个黑影一闪而逝,炮弹已经落地。

“轰!!!”

剧烈的爆炸,在庄园的大门口传出。

火光一闪而逝,无数的尸体飞了出去。文卡塔、瓦拉哈吉里等人尽皆被炸弹命中,也有极少数的人运气好,只是受了一点轻伤,但最后还是保住了性命。然而,接连的一枚枚炮弹飞来,爆炸后,庄园大门口的地面都下陷了许多。

不到二十分钟,战争结束。

文卡塔庄园的人全部被击毙,没有一个人逃出来,整个庄园也被焚烧。

很快,又有士兵来到张之洞的身边,禀报道:“省长,前往那加兰邦其余各大家族的军队传来消息,所有的家族已经控制起来,所有的力量都已经全部在掌控中。”

“好!!”

张之洞点头,脸上布满了笑容。

这一回,他以闪电般的速度把那加兰邦的所有具备一定力量的家族拿下,那加兰邦才彻底的掌控在手中。至于那加兰邦的百姓,虽然不欢迎中国的军队,但只要张之洞给予百姓大量的好处,再加以不断的教化,必定会融入中国。

第1379章 约法三章

张之洞灭掉文卡塔家族,并诛杀所有聚在文卡塔庄园的各大势力掌舵人,得胜返回军营。这时候,张之洞的心中终于有了扬眉吐气的感觉。不过,张之洞心中也愈发的认为自己能力不够,欠缺的还很多,心里面的那一丝骄傲荡然无存。

中军大帐,张之洞把发生的事情做了一个总结,汇报给李振。

李振听完之后,问道:“各大家族的护卫,你打算怎么办?”

张之洞仔细的思考一番,回答道:“自然是收编,收为己用。从长远计划,诺大的印度,我们不能都用自己的军队,最好的办法是用印度人的军队,把印度人的军队当做自己的军队,那才是最佳的办法。从现在开始,就得同化各大家族的护卫,使之成为我们的人。”

“好!!”

李振听了后,忍不住大叫一声好。

这一番分析,的确不错。

李振很赞同张之洞的说法,认可这样的建议。印度的领土和中国是接壤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若是能够达到靠本地的士兵成为守卫这一片区域的人,那么才是真正的达到同化的效果。但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并不容易。

李振话锋一转,又继续问道:“既然收拢士兵是同化印度的一个关键点,那么你认为,同化印度还需要做哪些事情?”

张之洞挠了挠头,稍作思考。

片刻后,张之洞说道:“八个字,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历史上,满清蛮夷进关,无数百姓反对,无数的仁人志士拼死抵抗,最后怎么样呢?还是失败了,我认为是因为满清控制了读书人的原因。我们应该把中国的读书人派到这边来教导当地百姓,让百姓能心向我们。如此慢慢的教化,必定可以达到最后的结果。当然,除此外还需要武力的震慑。如是没有武力震慑,也难以达到效果,必须要双管齐下。”

李振略微颔首,目光看向郭嵩焘,问道:“老郭啊,你怎么看的?”

郭嵩焘略微欠身行礼,回答道:“大总统,我认为要同化印度的百姓,应该效仿汉高祖刘邦约法三章,让印度的百姓得到好处,从根子上解决问题。当年刘邦入关,大秦的百姓依旧是心向大秦的,甚至于其余如大齐、大魏、赵国、燕国等各国的百姓,骨子里都把自己当做自己国家的人,没把自己当做什么大汉的人。”

“为什么刘邦能一统天下,并且百姓归心呢?”

“因为刘邦的约法三章,因为刘邦施行仁政。我们现在就应该向印度的百姓约法三章,保证百姓的利益,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事实上,满清能立足,读书人有功劳,但满清仁政治国,才是最根本的原因,百姓能过上好日子,才会认同你。”

“如果没有仁政这一条,一切都是虚浮的。”

“比如说我们招募了当地人入伍,但百姓视我们如猛虎,加入军队的士兵就会受到家人的指责,受到乡亲的鄙夷,他们难以产生认同感。但百姓认同了我们,那就容易多了,士兵才能在军队里面找到认同感,能够心向我们。”

郭嵩焘侃侃而谈,自信的说道:“在仁政的基础上,再配以省长提及的读书人教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那么必定成功。至于之前的英国,他们完全是想着奴役印度,没想过把印度的百姓当人,而我们不一样,所以我们最后必定胜利。”

“啪!啪!啪!!!”

李振嘴角上扬,脸上已经布满了笑容。

他给郭嵩焘鼓掌,是因为郭嵩焘的这番话是最正确的决定。

李振当即下了决定,吩咐道:“郭嵩焘,安抚百姓的事情交给你。你立即着手处理安抚那加兰邦百姓的事情,这是我们的立足根基,我要在三天之内看到效果。”

“明白!”

郭嵩焘恭敬应下,然后立即退了出去。

营帐中,只剩下李振和张之洞。

李振目光落在张之洞身上,说道:“张之洞,相比于郭嵩焘涛而言,你治理一方的能力还欠佳啊!需要努力学习。中国的战争已经结束,而对外扩张不可能是永久的主旋律。所以,你必须要提高自己的能力,多向郭嵩焘学习,取长补短,明白吗?”

“明白!”

张之洞重重的点头,眼神认真。

李振继续道:“我已经接到了孟加拉地区奚应龙的来信,奚应龙明确表示,愿意在这一次印度之战中站在我们这一边,帮助我们统一印度。”

“奚应龙站在我们这边?”

张之洞皱眉,脸上露出不解之色。

李振问道:“你有什么疑问?”

张之洞握紧拳头,回答道:“当初我带兵进入印度后,扫荡了那加兰邦、曼尼普尔邦,直奔孟加拉地区,甚至逼近了印度腹心。可最后,正是因为奚应龙和奚长祯的攻击,才功亏一篑。虽然那一战也有英国人、印度本地的力量出手,但真正打得我们一败涂地的还是奚应龙。而如今奚应龙却主动向您示好,这会不会是故意的呢?”

对于奚应龙,张之洞恨得牙痒痒的,恨不得立即击败奚应龙。

李振摇头,淡淡的说道:“我相信奚应龙!”

顿了顿,李振又说道:“当时的情况下,你带着军队高歌猛进,其实已经埋藏了无数的危险。昔日太平天国建立之初,军队直奔满清首都北京,没有根基,以至于失败,而你一样如此。若非奚应龙出手,你面对英国人和本地的力量,还可能战死疆场。没有根基,你觉得能站得住脚么?就如同本地的阿卜杜勒家,以及普拉萨德、夏尔马等家族,他们是真的效忠么?”

张之洞听完后,陷入了沉思中。

良久后,张之洞长长地叹了口气,说道:“我懂了!!”他的脸上有着浓浓的落寞,不再是那个意气风发的张之洞,而是落寞的张之洞。

李振皱眉,低声喝道:“知道强者的秉性是什么吗?不是天资聪慧,不是天赋异禀,而是屡败能屡战。项羽天赋异禀,刘邦只是一个痞子,为什么刘邦反而取胜呢?因为刘邦有顽强不败的精神,在哪里跌倒了,还能在哪里爬起来。若是你跌倒后,彻底没有了自信,只能证明我看错了人。”

张之洞看向李振,眼中有着一团火在燃烧。

看错了人?

看错了人吗?

良久后,张之洞站起身,恭敬的朝李振行了一礼,不卑不亢的说道:“多谢大总统,多谢您的宽容,我知道我该怎么做了。”

“明白就好!”

李振欣慰的点头,他不希望历史上的张之洞消失。

并且,李振希望这一世的张之洞是能够超过历史上的张之洞。

第1380章 攻心之策

“快点,快点,中国的官员在北门立下了一根三丈长的巨木,说谁要能把巨木搬到南门去,就赏赐十两金子。这可是十两金子,不是银子啊!赶紧去看看!”

街道上,一名印度百姓高声大吼。

“谁信啊,谁信谁是蠢货,这天上掉馅饼的事儿,不可靠。”

街道上的另一名百姓摇头否定,但看到一个个百姓加快速度跟了上去,也忍不住加快了速度朝本门而去。北门的消息在科溪马城四方传开,无数的百姓向科溪马城的北门奔去。

在北门的城门口,竖立着一根碗口三张长的巨木。

这样的树木很重,但并非扛不起。

奇怪的是周围有着无数的百姓围观,却没有一个人敢主动的上前去搬巨木。而距离城门口五米远,还搭建了一座高台。在这高台之上,站着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这个人,正是郭嵩焘。他眼见周围的百姓并不上去搬巨木,笑了笑,并没有着急。

郭嵩焘又等了十分钟,这时候,四面八方的印度百姓都来了。

无数的人,把高台包围了起来。

但奇怪的是,依旧没有一个人愿意去试一试。

郭嵩焘拔高了声音,朗声道:“谁能够把这一根巨木从北门搬到南门,奖励三十两金子。”他看向站在旁边的吉尼亚,示意吉尼亚翻译。

当即,吉尼亚翻译了一遍。

吉尼亚的心中直嘀咕着,搞不明白为什么郭嵩焘搞这一套。

“试试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