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2783-二野战事珍闻全记录 >

第38章

2783-二野战事珍闻全记录-第38章

小说: 2783-二野战事珍闻全记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罢,黄维转身对参谋长肖锐说:“向南京发报,空军掩护!”    
    “是!”“是!”两人分头行动。    
    没过多久,黄维兵团很快组织了第二次进攻,一架架飞机投下无数枚炸弹,几百门大炮沿着河堤一字摆开,炮弹呼啸出膛,颍河上下烟雾迷漫,遮天盖日,河水击起丈高的水柱。河堤上,几乎每一块地上都落了弹片。轰炸完毕,硝烟未散,黄维亲自督战,命令杨伯涛组织强攻。数千名士兵端着美式冲锋枪,登上一百多条橡皮舟向河对面划去。    
    黄维望着这场面,淡淡一笑,他想说:“刘伯承,我看你有多大能耐?”


第三部分:淮海大决战 中原逐鹿总结局飞舟阻黄维(4)

    话未出口,河对岸又一次响起激烈的枪声,子弹如狂风一样席卷着河面,“呼”地罩住整个河面,无论是人还是船,都逃脱不了。上百只橡皮舟全部中了子弹,漏气下沉,那些士兵惊恐万状,争相跳水逃命。不会浮水的被淹死,会浮水的泅水到岸边,刚一抬头,子弹碰到脑袋上,血水染红了颍河。    
    黄维泄气了。他原以为对岸只是一支游击队,可现在挡住了12万大军难以渡河。刘伯承的队伍究竟是什么时候到他前面来的?    
    他呆呆地站在那里,浑身发软,后来还是让杨伯涛扶着走回了指挥所。    
    参谋长肖锐前来报告:“下游附近有大批船只停泊,并无共军拦阻。”黄维只好再次绕道而行,命令部队搭桥过河。    
    过了河,黄维怒气未消,想想实在窝囊,他要吐掉这口怨气,命令主力继续北进,派出一支部队回师阜阳渡口北岸,好好报复一下。谁知,派去的部队空跑一趟,连个共军的影子也没发现。原来,中野第一纵队20旅遵照刘伯承的安排,在完成阻击任务、达到挫其锐气的目的后,即已离此远去。    
    黄维无可奈何,只好催促部队前往涡河。但他没想到,涡河对岸又有一支刘伯承的精旅在等着他。    
    两天前的夜里,刘伯承在给豫皖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面授机宜后,即驱车来到宿营地召见了六纵司令员王近山,为黄维安排了又一道障碍。六纵是中野的一支主力。这时,他们依托涡河屏障已整整打了一天。但他们并不恋战,在撒下一批传单后便悄悄撤走了。    
    第二天,黄维听听河对面没有了动静,才命令部队抢渡涡河。到了河对面一看,又是个空空的阵地。他正在诧异,18军军长杨伯涛拿着一把传单走来,惊恐地说:“总座,情况不妙!你看这个。”    
    黄维打开传单一看,全是宣传标语。上面写着:“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活捉黄维!”等等。    
    黄维轻蔑地说:“这是共产党的宣传。”    
    说着,将传单揉揉扔在地上。    
    杨伯涛赶忙捡回来,说:“总座,这传单非同小可,值得重视。”    
    黄维狠狠地盯了杨伯涛一眼,心里说,笑话!共产党虚张声势,搞了几份传单,吓唬人,什么活捉黄维,黄维是这么好捉的吗?眼下虽吃了些亏,可我12兵团是国军主力,装备、兵力,哪一样是共军刘伯承能与匹敌的?这些污蔑我的传单,原本就不该捡来,捡来更不该让我看……他真想训斥杨伯涛几句。    
    杨伯涛并不照顾黄维的情绪,继续说道:“总座,非我神经过敏,我知道这些传单是共军祸患人心的宣传,但这次来徐蚌会战,我发现共军有三点异乎寻常,不可不警惕。”    
    黄维冷冰冰地说:“讲!”    
    杨伯涛说:“总座,过去共军和我们作战,刘伯承采取追击和尾随,用的是游击战术,有过像现在这样,连续两道、三道防线,利用地形构筑星罗棋布的工事,对我们进行阻击的阵地战方式吗?”    
    黄维想了一想:“没有。”    
    杨伯涛说:“共军过去和我作战,刘伯承藏头藏尾,打打走走,有过像今天这样大张旗鼓、明目张胆地宣传吗?”    
    黄维随口答道:“没有。”说完,他才觉察出杨伯涛话中有话,问:“杨军长,你是说……”    
    杨伯涛不无焦虑地说:“很显然,过去刘伯承未和陈毅所属部队合拢,兵分两路,各自为战,论实力并不比我们强。可现在他们两大野战军互相靠在一起,定有大的企图。看来,大战已迫在眉睫。我12兵团正处在极其严重的时刻,必须慎重考虑才是呀!”    
    黄维没料到解放军的一批传单,竟引出杨伯涛的这么多话来。他细细思忖,觉得杨伯涛的话有些道理,值得考虑一下。他背着手在河滩上急速地踱着步子,脸上的表情像阴凉的夜空,冰冷、深邃、莫测。    
    参谋长肖锐同意杨伯涛的看法:“总座,共军行动是有目的,诸葛一生唯谨慎,还是不轻举妄动为好。”    
    肖锐搬出了公谨,对于自命不凡的黄维是最有说服力的。他狠了心,随后命令:“参谋长,给南京发报,第12兵团在蒙城集结,构筑工事,补充弹药,稳扎稳打,请总裁电论。”    
    电报发出,黄维兵团停止北上。    
    “现在就看我们的了!”    
    “同志们,我向大家报告一个特大的喜讯!”    
    淮北小李家总前委作战室里,灯火通明。天气渐渐冷下来,屋里生起了木炭火,熊熊的炭火,把整个房间都照亮了。中野各纵队的司令员、政委分坐在会议桌的两边,兴奋地望着被火光映红了脸庞的陈毅。


第三部分:淮海大决战 中原逐鹿总结局飞舟阻黄维(5)

    “今天,也就是1948年11月22日的下午,我华野各路纵队攻下碾庄,全歼黄百韬兵团,取得了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伟大胜利。”    
    陈毅的话音刚落,作战室里立刻掌声如雷。在火光中,刘伯承缓缓地站起来,举手示意了一下说道:“同志们,华野已经打了个大胜仗,接下来,就要看我们的了!”    
    说道这里,刘伯承停顿了一下,巡视着他的战将们。杨勇、王维刚、陈锡联、陈赓、王近山、秦基伟、王秉璋、张国华……这些在刘伯承麾下征战多年的将领,一个个把目光迎向他们的统帅。    
    此时,黄维的12万大军,已围困在巨大的袋形攻势之中,此刻是最需要下决心的时候。    
    刘伯承身穿灰布棉军衣,领口、肘部都已经磨洗得发白了,他扎着一条宽宽的皮带,衣冠整洁。他扶了扶眼镜,用他那特有的抑扬顿挫的四川口音继续说道:“拿下黄维兵团,夺取淮海战役的第二个胜利,是我们总前委向毛主席立下的军令状。但我在这里也有必要指出,我们个别同志信心不足,担心咬不烂黄维兵团这个硬核桃。简直是乱弹琴!是啊,我们从大别山出来,真是马瘦毛长啊!可是瘦驴拉硬屎,就看有没有勇气?勇敢的‘勇’字大家认得吗?勇字就是男子头上戴着一顶光荣的花冠。没有勇气算不上男子汉!这回,同志们要向广大指战员讲清楚,我们决不放过12兵团这个老冤家,狭路相逢勇者胜。”    
    十几位驰骋疆场、英勇善战的将领一个个屏神凝息,神情专注。烛光将他们的影子投到墙壁上,凝成一幅淡墨的图画。    
    只有刘伯承站立的身影放大到墙的顶端,挥动的手臂如一团浓云负载着沉重的雷电在天边涌动。    
    就在这时,又一个人站了起来,大家熟悉的四川口音坚定地响起。    
    站起来的是总前委书记、中野政治委员邓小平。他从自己上衣口袋里,摸出一盒战利品,三五牌的香烟,递给陈毅一支,白己衔起一支。陈毅擦燃火柴,两个人抽了起来。与半个月前相比,他显得瘦多了。他的额头、鼻梁、颧骨如退潮后海岸的磐石,高出了许多,且闪出金属的光泽。双眼有些凹陷,却更加锋芒逼人,结实的已长出胡茬儿的下巴棱角分明,透着坚毅……    
    邓小平轻轻地咳嗽了一下,环顾了一下周围……他的心突然一阵沉重。他不怀疑自己的决心,也不怀疑这些将领们执行命令的坚决性。只是,到底会付出多少代价呢?经转战大别山艰苦考验的将士,个个金不换啊!要对付蒋介石嫡系精锐兵团之一的黄维兵团,对付那些一色美式装备的现代化部队,除了对革命事业的满腔忠诚,还有什么?    
    现实的确相当严峻。中原野战军面临的是从未遇到的强敌。    
    黄维兵团由4个军、11个师和一个快速纵队组成,不仅堪称蒋介石的嫡系,在国民党数百万军队中也属于响当当的“王牌”。而且武器装备相当先进,几乎全部是机械化部队。中野参谋长李达后来形容说:“这次作战,所遇到的敌人,是蒋军的第一等精锐部队黄维兵团,它的兵力之大,装备之现代化,工事之强度,抵抗之坚决,在中野来说,都是第一次遇到的。”    
    还有比这更为严峻的现实。这就是中野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瘦弱”。连续几个月转战大别山,中野各部队损耗极大。第一纵队辖第1、第2、第20三个旅的兵力,共计1。7万余人;第二纵队辖第4、第6两个旅的兵力,计1。5万人;第三纵队辖第7、第8、第9三个旅的兵力,计1。7万人;第四纵队辖第10、第11、第13、第22四个旅的兵力,计1。6万人;第六纵队辖第16、第17、第18三个旅的兵力,计2。1万人;第九纵队辖第26、第27两个旅的兵力,计2万余人。    
    从表面上看,中野的兵力在12万左右,与黄维兵团不相上下,实际上满编不满员的现象十分严重。很多干部、战士,特别是一些久经考验的纵队、旅、团一级的战将和政治工作干部,被调到地方部队和政府工作去了。况且,12万兵力还要分出相当一部分去对付南线的李延年和刘汝明,真正能投入到与黄维兵团作战的仅有不足2/3的兵力。武器装备更无法与黄维兵团相比。仅就大炮来说,野炮,仅陈赓纵队有两门;山炮6个纵队加起来总共43门,炮弹不过200余发;步兵炮一共4门,炮弹只有十几发;迫击炮只不过200余门,炮弹300余发,步枪、轻重机枪倒不少,可子弹还不足一个基数……    
    现实情况就是这样,中野要去打赢自解放战争以来规模最大、对手最强的一次战役。    
    然而,战局的发展已经容不得这些多余的考虑了。邓小平和陈毅、刘伯承已经作出决策,要迎难而上,在淮海战役第二阶段歼灭黄维兵团。    
    毛泽东本来决定歼灭黄百韬后,打邱清泉、李弥。在黄百韬兵团被围期间,毛泽东以为黄百韬兵团可在几天之内解决:“目前是继续歼灭邱兵团的良机”,“只等黄孙两兵团歼灭后,我军即可围困徐州,准备第二步歼灭邱清泉李弥两兵团,夺取胜利,拿下徐州。”    
    面对华野数十万部队一直与黄百韬兵团鏖战于徐东战场的实际,以及中野西堵黄维、南抗李延年的艰难处境,邓小平忧心如焚。11月14日,他和刘伯承、陈毅反复权衡了淮海战场的敌我态势,向军委致电:     
    如敌(指黄维)出永城和宿县,我以集中一、二、三、四、六、九、及华野三、两广共8个纵队,歼击黄维为上策。因为黄维在远道疲惫,距离后方之运动中,只先来3个军7个师,其中强者只有3个,我军也能适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