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蒋氏家族全传 >

第138章

蒋氏家族全传-第138章

小说: 蒋氏家族全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支,改由“行政院长”孙运主持。蒋经国身体如此糟糕,自然出现了“权力”继承问题。于是“开明派”与“保守派”开始了一场激烈的争夺战。双方的分歧主要是由谁来接班。若由刚刚崛起的“新生代”承袭“大位”,则关系到国民党的前途,因为这些人没有大陆经验;若由“元老”接班,“新生代”岂肯罢休?国民党内出现了“继承危机”。正当双方各不相让,僵持不下之际,1983年双十节前,长期不露面的蒋经国奇迹般地出现在电视画面上,过去那张像吹满空气气球、闪闪发光的浮肿的脸不见。此后,蒋经国又到金门和澎湖各一次,并在金门铲土植树。据说,蒋经国病情好转得力于俞大维。俞从美国请来一名老中医,经过“望”、“闻”、“问”、“切”之后,认为蒋经国因患有糖尿病,长期服用“胰岛素”造成皮下积水,以致压迫肢体各部的末梢神经,影响行动。然后开了一剂药方,三剂药下肚,蒋经国果然浮肿渐消,继之,腿脚也灵便多了。无论蒋经国身体如何好转,他毕竟还是过了古稀之年,“权力继承”是个不可避免的问题,所以,国民党内两派的斗争并未由此稍减,以致原定于1982年初召开的国民党十二届二中全会迟迟不能举行。在这期间,国民党宣传工具则为蒋经国连任“总统”大造舆论。尤其是权倾一时的国民党“总政治作战部主任”王升突然被免职,说明尽管蒋经国“健康欠佳”,但国民党内的任何派系仍在他的掌握之中。
  蒋经国虽然在口头上否认“传位于子”的说法,但实际情况却使人很难相信他的说法。蒋经国膝下三子一女,此外还有庶出章氏兄弟二人。蒋经国为延续蒋家香火,曾放开手脚让蒋家第三代抓权。只是由于“江南命案”的突发,才彻底打乱了蒋经国的传位部署。
  江南是蒋经国的老部下,因写《蒋经国传》揭蒋家隐私被台湾情治部门暗杀于美国住所。此案涉及蒋孝武,引起社会舆论关注,在江南命案冲击下,蒋经国明确表态说:“台湾下届‘总统’的选举经由宪法选举产生”,他的家人“不能也不会竞选下任‘总统”’。在传子部署受阻后,蒋经国开始安排集体接班。他将追随他多年的爱将李焕纳入中常会,后接管中央党部。同时任命其弟蒋纬国为“国安会”秘书长,掌握了军特实权。至此,一个“一蒋二李”(蒋经国、李焕、李登辉)为首的集体接班的班底已基本形成。
  江南命案的余波尚未消失,整个台岛又遭到十信弊案引发的金融风暴的冲击,广大民众怨声载道。蒋经国为了维护国民党利益及统治。深刻反省在政治上的做法,认为必须进行大刀阔斧的革新。1986年3月底,蒋经国主持召开国民党十二届三中全会。会议根据蒋经国在开幕式上的讲话基调通过了《承先启后,开拓国家光明前途》案。该案提出了“要以党的革新结合行动的革新,带动全面的革新”。三中全会后,蒋经国在多种场合大谈“政治革新”,他说:“时代在变,环境在变,潮流也在变”,国民党必须革新才能与时代潮流结会。同时,他还把调整和改善同党外势力的关系作为改革的重点,说国民党应多交朋友,多听取各方意见,尊重法治,共同为启导社会样和、开拓“国家”光明前途而努力。
  为了推动政治革新的开展,蒋经国首先从组织上做了安排。他提拔李焕、吴伯雄、施启扬、陈履安4个进入国民党中常会,使决策机构年轻化。蒋经国还从31名中常委中选出12人,以严家为召集人,专门研究政治革新问题。他反复叮咛:“全会交下来的案子很多,但要选择最主要的事做,而要快做,不要拖。”在他的不断督促下,常委研究确定政治革新要项为:解除戒严、开放党禁、充实中央“民意机构”、地方自治法治化、党务革新与调整大陆政策。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
  蒋经国上述举动被称为“向历史交待”。蒋何以在其晚年大刀阔斧地进行政治革新呢?探究蒋经国晚年的心路历程,是以下几因导致他非如此做而别无选择。台湾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民众参政意识普遍增强,是他晚年“向历史交待”的社会经济原因;国民党统治的种种弊端与恶性事件的接连发生,是他晚年革新的内在因素;党外势力的迅速崛起,给国民党在台统治以极大的威胁,是他晚年举措的外部因素;大陆对台政策的调整与改革、开放路线的实施给国民党当局以巨大压力,是他变被动为主动的另一外部原因;周边国家与地区的不断维新与美国对华政策的改变,蒋经国在台倡导维新的国际原因;谋求身后政权稳定,改善蒋氏父子在台湾公众中的形象是蒋经国“向历史交待”的主观原因。
  在台湾政坛沉寂多年的蒋纬国,于1986年6月被蒋经国任命为“国家安全会议”秘书长。这是由于何种目的?同台湾的“接班”问题联系起来看,这个问题就清楚了。
  台湾“接班”问题,一直给以密云不雨的感觉。蒋经国在 1985年12月25日继答台湾《时代》杂志问世以后,明确宣布了两个“不能也不会”。一个是由蒋家人的接任;一个  是实行军事统治。这二者都是既“不能”也“不会”。而且说到做到,外放其子蒋孝武到新加坡,以证明决不搞家族承传的诚意。但是不搞军事统治,比起前者就要复杂一些。因为不搞家传,主观即可以定夺,而不搞军统,则牵连到客观因素。现任台湾“参谋总长”的郝柏村已成为台湾近二十年来最有实权的“军事强人”。“枪杆了里面出政权”原本就是东方政治的特征之一,又加上国民党极右派针对蒋经国的两个较开明的决定(一为批准华航货机事件与中航直接谈判;一为同意国民党与党外直接沟通)大吵大闹,如丧考批,为此不惜搞“效忠转移”,另立具有枪杆子实力的郝柏村为他们的“新强人”。蒋经国在这种情况下,棋高一着,发表汪道渊继宋长志任“国防部长”,其弟蒋纬国继汪道渊任“国家安全会议”秘书长。这决不是简单的人事任命。根据蒋经国近年来所走的政治棋势看,“本土化”是他的“金边”,而“民主化”则是他的“银角”(围棋有金边。银角、草肚皮之说)。他要取得这盘棋的全胜,必须有一着可以“着眼”的事,而蒋纬国就是在必要时可以点眼的子。
  蒋纬国在台湾军队中的分量是应该肯定的。他身为“战争学院”院长、“三军大学”校长,军中很多高级将领都是他的学生,必要时登高一呼,自有响应者。
  蒋经国任文人为“国防部长”,固然可以大大淡化军事统治的趋势,而任命在台湾被公认为具有民主作风的蒋纬国为“国家安全会议秘书长”,更是出于此心。
  香港《明报》1988年1月17日报道:“在蒋纬国被委任接掌“国家安全委员会”时,他一度被认为是蒋经国‘总统’职位的继承者。”
  这种分析显然理由不充分。事实上,随着蒋经国的逝世,“蒋家时代”就已经结束了。在台湾这个“权力过渡时期”中,蒋纬国的作用只不过是力足防止军人干政而已。
  1988年1月13日晚8点45分,围坐在电视机前的台北市民们正在看电视,突然画面中断,市民们先是懊恼,继之则是悲哀,原来荧屏上出现了肃穆的字幕:
  “蒋‘总统’经国先生,今天下午15时55分不幸与世长辞,举国哀悼。”
  主治医师,台湾荣民总医院副院长姜必宁,这样报告了药经国病逝的经过:
  “总统”于今日上午7时30分起庆时突感身体不适,并有轻度恶心呕吐现象。经医师检查,血压110/70毫米汞柱,脉搏每分钟70次,体温36摄氏度。由于未进早餐,随即以静脉点滴注射补充营养。不幸于下午1时55分,突然大量吐血,迅即引发休克及心脏呼吸衰竭,随经立即召集医疗小组以人工心肺复苏木挽救无效,延至3时50分心跳停止,瞳孔散大,而告崩逝。
  下午7时,在“行政院长”俞国华主持下,国民党召开了紧急常会。俞国华向与会人员报告了蒋经国逝世的消息,宣读了蒋经国的遗嘱,最后宣布:依据“宪法”,由李登辉“副总统”继任“总统”。晚8时O8分,李登辉在“司法院长”林洋港监誓下宣誓就任“总统”。接着,“行政院”宣布从14日起,“举国哀悼” 30天,军方同时命令“全军从1月13日晚上8点开始取消假日和休假以加强戒备。”
  1月30日上午,在台北圆山“忠烈祠”举行蒋经国丧礼,“总统”李登辉主持仪式。蒋经国的继母宋美龄没有参力口。
  仪式完毕,蒋经国的灵车在三军乐队和仪仗队的引导下,以每小时8公里的速度缓缓开出“忠烈饲”向大溪镇方向驶去。沿途,很多人按传统习惯在人行道上磕头。很多和尚身着袈裟在马路两旁念经。沿途约有100万人观看送葬队伍。灵车经过上百个祭坛,于下午13时达大溪陵寝。
  陵寝用黑色大理石筑成,蒋经国静静地躺在那里。离他不远的地方,是他父亲蒋介石的“奉后”地。
  蒋经国逝世后,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向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发去唁电,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赵紫阳发表谈话,对蒋经国的逝世表示吊唁。
  中共中央的唁电,全文如下:
  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
  惊悉中国国民党主席蒋经国先生不幸逝世,深表哀悼,并向蒋经国先生的亲属表示诚挚的慰问。赵紫阳的谈话全文如下:
  中国国民党主席蒋经国先生不幸逝世,我们深表哀悼。蒋经国先生坚持一个中国,反对“台湾独立”,主张国家统一,表示要向历史作出交待,并为两岸关系的缓和作了一定的努力。
  当此国民党领导人更替之际,我们重申,我党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和政策是不会改变的。我们希望新的国民党领导人,从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审时度势,顺应民心,把海峡两岸关系上开始出现的良好势头推向前进,为早日结束我们国家分裂局面,实现和平统一作出积极贡献。
  台湾人民有着爱国的光荣传统,盼望统一,反对分裂。近年来同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一起,为推动和平统一,促进国共两党和谈作出了努力。我们愿与台湾各界人士共商国事,完成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大业。
  我们由衷地期望台湾局势稳定,社会安宁,经济继续发展,人民安居乐业。
  被称为国共两党“四十年来第一电”的中共中央唁电和赵紫阳谈话,在海峡两岸和世界各地引起了强烈反响。合众国际社评论说,中国“对一度曾是自己敌人的台湾“总统”蒋经国的逝世表示哀悼,异乎寻常地对他加以赞扬。”并说:“中国领导人代表官方最初作出的反应,让人觉得他们犹如失去了亲人,对在晚年曾设法弥合近40年分离状况的这样一位疏远了的亲戚的死表示哀悼。”共同社会记者伊藤还把1975年4月蒋介石去世时中国新闻界的反映与此次蒋经国逝世的报道相对照。那时新华社发的消息是:“国民党反动头子、中国人民的公敌蒋介石死了。”而对蒋经国逝世的消息,却是“收音机和电视新闻都在头条报道了这条消息,不仅向台湾新领导机构表示了新的和解态度,而更重要的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