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宇宙和生命 >

第226章

宇宙和生命-第226章

小说: 宇宙和生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旃坏谩保浼匦胍玫秸馓醮蟪募∪獾木ⅲ词共簧狭α恕4蟪⑸侍馐币不帷敖罨耗嵬贰保匮ㄒ灿兄瘟频哪芰Γ箍梢杂弥巍昂肀源儆馈保褪呛硗返难貉凡盍耍孟癫荒芪狡耍种瘟品⑷取⑷硇允n麻疹、瘾疹,由这点来看曲池穴还有改善免疫系统的功能。

  合谷穴: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原气驻留的穴道,是在身体上的一个非常大的穴道,位置在大拇指跟食指的中间这个虎口,虎口开叉的上面一寸。它可以治疗“头疼并面肿”,在《四总穴歌》里头,有这么一句“面口合谷收”,就是颜面以及口部的毛病都可以找合谷治疗;合谷还可以治疗“疟病热还寒”,就是疟疾先热而后冷的打摆子症状。也可治齿龃及鼻衄,就是蛀牙和流鼻血;“口噤不开言”,牙齿咬得很紧,不能张口说话,可以在此穴针入五分深,“令人即便安”,可是要注意,合谷跟另一个叫三阴交的穴道,在孕妇身上要小心,有可能导致流产。在宋朝的时候有一位太子,他很喜欢医学,有一次看到一位孕妇,把了脉后,希望证实自己的判断,要剖腹看一看到底怀的是男孩还是女孩、或者是双胞胎,跟他同行的医师徐文伯说不可以这样,用针剌合谷及三阴交这个胎就可以顺利产出;所以合谷、三阴交在孕妇身上不可以随便扎针,要非常小心的。

  委中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合穴,位于膝盖的后面,大腿与小腿交会的腿弯弯处,又叫做“膕”的横纹正中央。可以用来治疗腰痛不能站直起来,而且引到背脊梁都沉重不堪,筋也不能够舒展开来,“腰痛不能举,沉沉引脊梁,酸痛筋莫展”《四总穴歌》也有“腰背委中求”的用法。又可以治疗“风痹复无常”,什么叫风痹呢?痹就是血液不通,古时候把痹病分为三大类叫做风、寒、湿三痹,风痹是会走动的又叫做“行痹”,寒痹是会很痛的所以又叫做“痛痹”,湿痹是重着而不动的所以又叫“着痹”,风痹是于风所引起的血液脉络的不通,因此叫他做“风痹”或叫做“行痹”,为什么讲“无常”?就是因为它痛不固定一处,到处跑着痛。“膝头难屈伸”也可用这个穴治疗,不能够弯屈、也不能够伸展,那么“针入即安康”,可是必须注意这个穴道不可以使用艾灸,因为它底下有一个很大的血管。

  承山穴:也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穴道,在现代医学称之为腓肠肌的下方,古人叫做腨,也就是小腿肚,这个地方长得像鱼的腹部,所以在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歌里头,就叫它“鱼腹”,它位于腨肠分肉间,善于治疗腰痛,又可以通大便,用来治疗痔疾、大便难,又能治“脚气并膝肿”。如果肢体的“展转战疼酸,霍乱及转筋,穴中剌便安”,扎了针就会痊愈了。

  太冲穴:足厥阴肝经的俞穴,也是肝经的原穴,在足大趾二指之间的脚丫子直上大约二寸的地方,这个穴道最主要的作用,可用以判断以及了解人的生死,在这个穴下方有一个动脉经过,如果量测发现这儿的血脉不动了,这个人生命就垂危了。这个穴也能医“惊痫风”,惊痫是什么呢?就是被惊吓而发生抽筋、口吐白沫、眼睛向上翻等等这种现象,中医把突发的病叫做风,所以称之为“惊痫风”。太冲也可以治疗咽喉的毛病以及心脏病,由于肝经主筋,所以它还能治两足走路不方便。并且还可用以治七种疝气中的“偏肿坠”现象,也就是从一边的阴囊或者从大阴唇穿出来,太冲穴就是个很好用的穴道。除了用太冲穴以外,还有一个穴叫做“三角灸”,在肚脐的下方,而左偏坠可以灸右边,右偏坠可以灸左边,再加上太冲穴,效果非常的好。另外太冲也可以治疗眼目似云朦,就是眼睛前面朦朦的,好像盖了个东西似的。它又能够治疗腰痛,而且还“针下有神功”。

  昆仑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当中有3个膀胱经的穴道,委中、承山还有昆仑,位置在足外踝的后方与足跟筋的中间,它可以用来治疗足抽筋,腰和臀部疼痛。也被用来治暴喘满冲心,也就是突然的发喘,心区满胀;又可以用来治疗举步行不得,一动就疼得呻吟,如果想要求得安乐,可考虑用昆仑穴治疗。昆仑加委中用来治疗腰背痛效果非常的确实。

  环跳穴:是在胆经的穴道,在臀部腰下头胯的枢纽上侧边,是一个满大的穴道,环跳穴上面的肌肉非常的肥厚,要用很长的针才能扎到穴位,有的时候甚至要用到六寸长的针。取穴的方法比较特殊:侧卧,底下的腿弯曲,上面的腿伸直。它可以治疗“折腰莫能顾”,就是腰像是被折了似的,不能够弯腰也不能回头。对风、寒、湿三痹都有效;又可治从胯部连到小腿肚的疼痛;转身的时候又重又痛,根本就难以忍受的,扎环跳穴也很快就可以好了。

  阳陵泉:足少阳胆经的合穴,膝的前下方有一条骨叫胫骨,胫骨后面的一条骨,现代医学叫做“腓骨”而中医学叫做“辅骨”,辅骨的茎突也就是一个小骨头,这个小骨头的前下方,有个洞,就称之为阳陵泉。《难经》有所谓的“八会穴”,其中有一个叫“筋会”,就是阳陵泉穴,筋就是肌腱或者是比较粗的肌肉束,阳陵泉就主治筋痛。马丹阳天星十二穴讲,“阳陵居膝下,外廉一寸中”,就是在膝的下方外侧一寸的地方,可治“膝肿并麻木,冷痹及偏风”,膝肿、麻木、疼痛,以及叫做偏风的半身不遂、而“举足不能起”,只要扎针深入六分,极其神妙。凡是扭伤了足踝、膝,或扭伤了任何地方,都可以使用“筋之会,阳陵泉”来治疗。

  通里穴:是心经的络穴,在手腕上方一寸,也就是神门上一寸的位置,此穴可以治疗“欲言声不出”以及懊恼怔忡这一类的心理层面的毛病。假如病人体质实,就有四肢重以及头、腮、面颊红的情况;如果病人虚就不能吃东西,暴瘖,突然地哑了,或脸面没有颜色而且不光泽;都可以使用此穴治疗。

  列缺穴:是肺经的络穴,叉交大拇指与食指,而食指指到在手腕的上侧的挠骨边缘就是这个穴,可用以治偏头痛,还可以治疗遍身麻痹,痰涎向上涌出,牙齿咬紧的口噤,如果能补泻得宜,应手就可以好了。《四总穴歌》有“头项寻列缺”,就是说只要头部的与颈项的病都能用此穴治疗。

  '1' 编者注:《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为马丹阳所撰。马丹阳是全真道北七真之一。原名人仪,字宜甫,又名钰,扶风(今属陕西)人。金代道家、针灸家。大定七年(1167年),抛弃巨大家业,皈依重阳君出家,励行苦节,专务清静。医名为道名所淹。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封为“丹阳抱一无为真人”。于嘉泰甲子岁(1204)十二月二十七日仙化。 

  我的针灸医术得自祖传,已有几代之久,远近皆知我行医勤恳,从不敢有所懈怠,时刻警醒在心。

  我的诊所有三间诊室,大多时间倒也风平浪静,进进出出的不外乎是一些患有腰头痛,肩肘、膝、腕、踝关节扭伤及胃肠不适之症的各种肤色、年龄、性格的病人。但是有时诊室里会突然出现“惊涛骇浪”,进来一个令别的医生退避三舍的重症病人。可能您会问,“这样的病人为什么不送到急诊室?却要去看中医,看舌搭脉的功夫,会不会延误了病人的性命?”在一般人的眼里中医只能治慢性病,不救急;急症病人是西医的拿手好戏。殊不知,除了急需开刀截肢、内脏破裂大出血需摘除内脏或身体某部位的急重病人,中医可以说是急救中能保全性命及身体各个部位的最佳选择。因为80%的人到急诊室看病,是因为某种症状控制不住,象心绞痛、大咯血、中暑、昏厥、哮喘发作等急症,这些病症又超越了自身的忍耐程度,且等不了二、三个月的预约,才在无奈之下到急诊室去“应急”的。而针灸则可以即快、又稳地控制病情,使病人转危为安。

  其实针灸治疗急症并不是现代人的新发现,针灸治疗急症由来已久。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就有扁鹊用针灸治疗虢国太子,起死回生的记载。东晋年间,葛洪在《时后备急方》中记录有用针灸治疗卒死尸厥、霍乱诸急等急症。在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也有提到针灸治中风及各类心痛急症。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药方》更是对针灸治疗中风、暴吐暴泄、癃闭、崩漏、吐血、腰肿、蛇咬及狂犬咬伤、惊痫等急症有详细记载,而且疗效很高。

  最近,我的诊室里就来了一位有高热昏迷史的急症病人,他对各种药物都过敏,且浑身布满药物疹,西医对他是束手无策。当时病人高烧不退,并开始出现呼吸不畅等症状。我就用针只在病人耳尖处放了5…7滴血,不到5分钟,高热即退。疗效之显著,令其家人称奇。

  为什么用针在这耳尖处放血几滴就能起到西医吃药、打针都难以取得的效果呢?

  这得从耳与脏腑的关系说起,且听下回分解。

  在上篇文章中,我谈到针灸能治疗急症。其实,对大部份病人来说,都是因为急症才来求医的,如急性腰扭伤、惊厥抽搐、中暑昏迷、三叉神经痛、偏头痛、牙痛、面瘫,等等。这些症状都很严重,是等不得的,也不会自愈,病人感到十分痛苦,所以不得已前来投医。在以后的文章,我会举出大量类似的医案。

  上次我举了一例,说的是用耳尖放血的疗法使一位高烧不退病人的体温在5分钟内降到正常,令其家人称奇。为什么这一针下去就能立竿见影呢?这是因为此刻在耳尖放血,犹如打开了一扇天窗,立即换进新鲜空气,从而将体内湿热毒气释放出去。这不起眼的耳朵与身体内脏腑的关系可不一般。

  出于职业的缘故,我对人的耳朵特别留意,有时会因为太注意别人的耳朵,竟忘了听他说了什么。人的这两只耳朵啊,真是绝了,犹如一所展览馆,把人的一切,心肝五脏、性命、历史一一展示在外面,一眼望去,尽收眼底。真的不想再问什么了。对我来说就看病人说不说实话了。

  耳穴在耳廓上的分布似一个倒置的胎儿,头部朝下,臀部朝上。身体各部位在耳朵上皆有相应的位置。因此,在耳朵上可以观察到身体任何部位的病理变化也就不足为奇了。如:冠心病人可以看到耳垂斜皱纹;肝癌病人可以观察到在耳廓肝区周围的环形凹陷,梅花样改变;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耳甲压痕;就是掉一颗牙,在耳朵上都暴露无疑。

  耳廓是一个独特的能反应整体的全息的微观世界。人体的十二经都直接或间接上达于耳,故《灵枢·;口问》篇云:“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在《素问·;金匮真言论篇》中有: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因此从耳的颜色、位置高低、厚薄、扁圆、硬软可知其人先天的体质,从形态和长相可知后世的病理。

  怎么通过观察耳朵的颜色、形态、厚薄来判断内脏的虚实呢?《灵枢·;本脏》篇中指出:(耳)黑色小者则肾小,粗者则肾大,耳高者肾高,耳后陷者肾下,耳坚者肾坚,耳薄者肾脆。肾小既安难伤。坚则肾不受病。肾大,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