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宇宙和生命 >

第83章

宇宙和生命-第83章

小说: 宇宙和生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博士和费舍合著发表于1986年的《转世之间》'2'一书中可以找到一些线索。书中记述了轮回转世之间的彼岸世界,在那里,人们的来世被更高层次的生命安排,生命都是群体转生,同一个群体的生命往往转生成亲友,清偿往世的恩怨并在尘世的爱恨情仇中获得经验和教训。 

  随着近代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已经能够使细胞在体外繁殖,现代生物技术甚至试图通过克隆的方法象工厂批量生产一样生产人体。轮回研究的发现和克隆人体的尝试,再次提出了古老而又深刻的问题:生命的来源?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意义?大量的轮回案例揭示了人们的生生世世是高层生命的安排,生命远非我们看到和触摸到的这个肉身,真正的生命是不朽的,不会随着肉身的消亡而消失。当人类逃避高级生命的安排,自行其事地开始用克隆技术制造人体时,人类社会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兄弟姐妹的关系都将不复存在,高层生命不会安排人的元神到这样一个人伦崩溃的社会转生,那该是什么样的元神进入到这样的人体并操纵他们呢?它们得到人体的目的是什么呢? 

  藏传佛教的大师密勒日巴曾说过:这个人身啊,对于那些有福德、有宿善的人们,是一个无价的宝船。这个宝船将用来筏渡生死的河流,驶抵解脱的彼岸!对于那些作恶造罪的人们,这个肉身却是诱人恶趣的深渊。 

  没有了人的元神的人体将会被其它的生命所占据,成为它们享受人类的美好肉身和发泄欲望的工具。联想到现在有的邪恶教派说外星生命造人的谎言并鼓吹性乱,我们不难看到这一点。 

  参考文献 

  1。  Brian Weiss, M。D。 Only Love Is Real: A Story of Soulmates Reunited。 Warner Books, Incorporated, February 1997。 

  2。     Joel L。 Whitton, M。D。 Ph。D。 and Joe Fisher, Life between life: scientific explorations into the void separating one incarnation from the next。 Doubleday &; Company, Incorporated, October 1986。

  转世前的安排和约定

  李青笛

  诗仙李白曾如是说:“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人生苦短,如白驹过隙,这已经很令人惆怅,而有的人的一生又有很多坎坷和悲苦,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

  近二三十年来,西方心理医学界对轮回转世进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主要的研究方法就是将受试者引导进入类似于佛家打坐入定的催眠状态,回顾和重历一个个前世甚至是转世之间的彼岸世界。这些研究者发现,人们的一生其实是被高层生命事先安排好的,一些安排甚至是本人转世前同意的约定。 

  例如,迈可·;牛顿博士曾用催眠方法研究转世之间的精神世界,他在《性灵之旅》(1)和《性灵宿命》(2)两本书中描述了很多案例,他发现,如果一个人的下一世被安排死于暴病,或被杀害,或死于灾祸,他往往在转世前被事先告知。尘世中的悲剧并非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发生的错误的事情,一切都有其宿命的因缘。这些安排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当事者偿还前世的业债,或在苦难中锤炼当事者的灵魂,甚至是为他人提供一个在逆境中升华的机会。 

  在一个案例中,受试者的前世死于纳粹集中营。这个生命和其他三个生命自愿地转生成犹太女子,在1941年,她们从幕尼黑(MUNICH)被抓到位于DACHAU的集中营,并被关在同一个营房里,这些都是宿命中被安排好的。这个女孩在那一世死于1943年,当时她才18岁。她在集中营里所要做的事情是照顾在那里的儿童并尽量使他们生存下来。她勇敢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在另一个案例中,受试者的前世是一位女子,在结婚两年后死于德州的一个农场。在转世前,她被允许从三个死亡方式中任选其一:一个是在两个醉鬼的枪战中被流弹击中,一个是从马背上摔下而死,还有一个是溺水而亡。这个生命选择了第一种离开尘世的方式。她选择在婚后两年离开俗世的原因是她的丈夫在那一世需要经历失去深深爱着的人的痛苦,以此来偿还前世的业债,并学到一些教训。这位女子的选择完全是为了她丈夫的还业和提高。 

  笔者回顾这类案例绝非是想说人们的苦难是命中注定而无须同情。恰恰相反,俗世中的每个人都有义务尽我们的所能抑恶扬善,主持正义,维护善良。麻木不仁、见死不救,甚至幸灾乐祸、落井下石的人是在犯罪,必将在来生偿还其罪过。 

  从高于人间的层次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任何事情都有其宿命的安排,都不是偶然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修炼到一定层次的人,能够看到这些安排,对未来进行预测,这就是宿命通。 

  从这些案例,也许我们可以理解中提到的为什么宇宙中的一些高层生命(旧的势力)堕落了。这些安排和约定并不符合更高层次的法理,所以应该予以否定。我们也可以看到,所做的并非只是争取自由,而是有其更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Michael Newton, Ph。D。, Journey of Souls: Case Studies of Life Between Lives。 Llewellyn Publications,July 1994 

  2。     Michael Newton, Ph。D。, Destiny of Souls: New Case Studies of Life Between Lives。 Llewellyn Publications, May 2000

  群体转生和缘份

  在我们的一生中,有的人与我们萍水相逢,过后便相忘于江湖;而有的人的一生则与我们缠绕,或成为淡淡如水的友人,或成为相濡以沫的爱侣。当我们感叹人生的聚散离合时,最常提起的一个词就是“缘份”。那么“缘份”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近年来,前世回溯疗法在北美逐渐流行,该疗法的依据是人们今生的心理疾病和长期疼痛的根源往往来自于前世。通过让患者在催眠入定的状态下重历前世的伤痛并解读宿世的因果,今生的顽疾往往神奇地不治自愈。催眠不是睡眠,这种状态很类似于《道德经》中所说的“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受试者在这种入定状态下体验的前世栩栩如生,逻辑连贯,绝非想象所能达到的真实。 

  目前关于前世回溯已经有很多书籍出版,大量的案例被发表。在这些案例中,一个最常见的现象就是一个人前世的亲朋好友甚至仇敌,往往也出现在这个人的今生,扮演着各种重要的角色。也就是说,生命往往群体转生,在漫长的岁月中清偿彼此的恩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缘”。 

  魏斯博士的《多次前世、多位大师》'1' 是一本关于前世回溯疗法的畅销书,该书以精彩的文笔记述了作者治疗一位叫凯瑟琳的患者的过程。凯瑟琳在一个4000年前的前世的孩子是她今生的侄女;而在另外一个前世的部落战争中杀死过她(当时她是一个男孩)的敌方战士是她今生的男友;在她接下来的前世中的母亲也是她今生的母亲;她在另一个前世中的父亲在她的今生是一位年长的友人;魏斯博士则曾经在她的一个古老的前世中作过她的老师。 

  魏斯博士的另外一本书《真情永驻》'2' 则记述了一个关于“缘份”的“现在进行时”的案例。素昧平生的一男一女同时找到魏斯博士进行回溯治疗,两人分别回忆出二千年前在耶路撒冷的共同的前世,那时他们是对父女,父亲遭到罗马士兵的折磨,死于女儿的怀里。他们两人在魏斯的诊所有过一面之交,但魏斯因为职业纪律不能告诉他们对方的回忆。可是在他们的疗程结束后,命运之手展开了它巧妙的安排  两人“偶然”地同乘一次班机,得以相识相爱。 

  牛顿博士对前世的研究则更深入一步,他可以引导受试者在催眠入定的状态下回到转世之间的彼岸的精神世界,在十几年的研究中,牛顿博士积累了大量的案例,这些案例被翔实地记录在他出版于1994年的《性灵之旅》'3' 和2000年的《性灵宿命》'4' 里。牛顿博士的受试者有着各种各样的信仰(包括无神论),但他们在入定状态下对彼岸世界的描述惊人地一致。 

  彼岸世界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现象就是生命(或灵魂)分别属于不同的群体,同一群体的生命在一世又一世中互相扮演着各种亲近的角色,发生着各种恩怨的纠葛。当然,人们也会和邻近的群体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牛顿博士以一位受试者为例画了一张图,描绘了她群体中的生命在她过去的三个世纪的前世中扮演的各种角色。一个人的来世会被更高精神层次的长者们安排,在转世前,人们会到一个环形的巨大屏幕前观看或体验来世的一些片段,对于一些人生中重要的选择,人们甚至会到一个类似演播厅的地方进行排练和预演。 

  红尘中最为重要的缘份当然就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夫妻之缘,很多人可能都认为自己与配偶的相逢纯属偶然。其实俗世是一个巨大的舞台,这出大戏的情节早已被精心地安排,一切看似偶然的相遇都是剧本中巧妙的构思。一个很常见的现象是很多现世的夫妻在很多的前世就已经演出过各种类型的爱情故事。牛顿博士曾给出了一些具有悲剧意味的案例。痛苦的爱:在石器时代,受试者的伴侣经常被纵欲的酋长夺去侮辱;被剥夺的爱:受试者是罗马时代的女奴,负责给角斗士做饭,她深爱着其中的一个人。这个人在角斗被杀前的晚上对这位女子说:我永远爱你;残酷的爱:在中世纪,受试者爱上了一个贵族少女,他们“人约黄昏后”,结果被少女的父亲发现,致使受试者死于地牢的酷刑……这些前世的相思好梦难圆,但当事人的牵挂促成了今生的姻缘。 

  过去、未来和宿命

  “当他凝望四周,房间变得恍惚,久远的过去的景象浮现出来。突然他仿佛置身于一座皇宫的庭院中,在他面前是一位美丽白晰的女子…… 他还可以快进浏览这个女子的一生,宛如看一部电影。”

  这是迈可。坦博特(MICHAEL TALBOT)发表于1991年的《全息宇宙》'1'一书中所描述的波兰特异功能者奥所维奇(OSSOWIECKI)超越时空的解读,当时是1935年2月14日,当拿到一小片人脚的化石后,他看到了上述的景象。 

  华沙大学著名学者庞尼亚妥斯基(PONIATOWSKI)教授曾经用各种石器和燧石等出土文物对奥所维奇的功能进行测试。奥所维奇拿到这些文物后,可以超越时空,看到与文物有关的场景,他对文物的年龄、文化渊源和地理位置的描述和庞尼亚妥斯基在笔记本上记录的专家鉴定相符,仅有的几次不符都是因为教授的笔记有误,而奥所维奇则是正确的。有一次,教授给了奥所维奇一片麦格德林(MAGDALENIAN)文化的石器,这个石器时代的文化曾经在公元前一万到一万五千年活跃于法国一带。奥所维奇告诉教授说那时的女人有着很复杂的发型。这听起来荒诞不经,但后来出土的雕像显示奥所维奇是对的。在整个测验过程中,奥所维奇提供了100多条这类信息,那些细节乍看起来和已知的史实不符,但后来都被证实是准确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