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美国十大五星上将 >

第5章

美国十大五星上将-第5章

小说: 美国十大五星上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此会议之后几天,南非的史末兹将军更是作了一项非常奇怪的建议,他认为潘兴最好是留在后方,专管基地、补给、训练、运输等事务,而由史末兹本人来指挥美军的作战。这样荒谬的建议如果真的向美国政府提出,则一定会严重伤害美国人的民族自尊心。但由此即可以想象协约国领袖们对潘兴的评价和态度。    
    当会议形成僵局时,潘兴遂建议看他自己、米勒和福煦3人是否能够私下达成协议。当他们3人一起会商时,福煦的态度依然坚持不变,但此时福煦的参谋长魏刚(有人说他是福煦的灵魂)却认为让未经训练的战斗部队在美国多留一个月也未尝不可。由于魏刚这样主张,福煦也就立即表示同意。    
    于是福煦、米勒和潘兴遂达成协议如下:假定每月能运25万人,在6月间应优先运送战斗部队17万人,在7月间应优先运送战斗部队14万人,总数31万人,每月的余额则用来运输潘兴所需要的支援和补给部队,总数达19万人。如果每月运量超过25万人,则仍应用来多运战斗部队。    
    此项协议对潘兴而言要算是一次胜利,不仅未训练的战斗部队不应使用,而且多出来的船只容量也应用来运输已受训练的支援部队。此种安排对美军具有远大的影响,因为若非如此,则美军也就根本无法独立作战。甚至于有了这样的协定,到了秋季美军还是深感人员的短缺。    
    尽管如此,一切的安排还是受到德军行动的影响。诚如马歇尔(美著名军事作家,不是那个五星上将)所说:“决定独立美军命运的因素,不是协约国的压力,而是战局的发展。假使联军继续挫败,则美国的步兵师一到欧洲也就必然会继续零碎的投入战线。那也是一种毫无选择余地的事实。假使战局已经稳住,福煦手上的预备队日益增多,于是独立美军的组成也就会变得对大家都有利。”事实的发展也的确是这样。    
    1918年夏,大批美国远征军大规模到达欧洲,7月24日,潘兴下达了成立美军第1集团军的正式命令,直接由美国远征军司令潘兴指挥。该集团军编成内有3个军、辖14个师,每师2。8万人,加上保障部队,总兵力为55万人。另有2个师的法军,11万人,也由潘兴指挥。战役开始前,美军第1集团军的兵力增加到17个师,3000门大炮,270辆坦克和1400架飞机。他们在9月12日乘着德军正要撤退时攻占了圣米耶勒突出部。协约国800万军队发起了总攻击,并迅速突破了兴登堡防线,全线推进。    
    两星期后,他们在9月26日向默兹到阿尔古日正面上发动一个艰难的突击,展开了长达47天的苦战,动用人员120万,但却只有断续的成功。最后,到11月1日才终于获得一个突破。10天之后,战争遂告结束。    
    1918年11月7日,德国政府派新任国务部长埃茨贝格前往法国贡比涅森林的里松德斯火车站,在一节车厢里与协约国代表福煦谈判。11月11日正式签订停战协定。德方完全接受了协约国提出的停火条件。包括德国从所有侵入的领土撤出;保证遣返所有协约国的战俘而不要求立即交换;交出大量战争物资,其中包括5000门大炮、2。5万挺机枪;交出公海舰队的全部舰艇和全部潜艇等等。至此,历时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    
    潘兴认为停战是一项错误。他认为战争应以德国的无条件投降为最高目标,必须彻底消除这个战争策源地。    
    他事后评论说:“我们不应该这样做。假使再多给我们10天的时间,则我们就可以围困德军的全部、俘虏他们、使他们受到耻辱。今天德军趾高气扬的行军回国并且宣称他们没有失败。我所害怕的,就是德国人还不知道他们已被击败。假使再有一个星期的时间,我们也就可以好好地教训他们一顿。”


第一部分:约翰·约瑟夫·潘兴奉命远征 建功立业(7)

    为此,潘兴曾致电协约国军事委员会说:“从军事观点上来看,是否同意德军的停战要求是一个大问题。在对协约国有利的军事条件下停火,宁愿接受一个谈判的和平的原则和立场,并可能丧失机会来确保建立在持久基础上的世界和平。我认为,完全胜利只能靠继续战争直到我们迫使德国无条件投降才能得到。”    
    潘兴主张对德国实行全面的军事占领,但他的主张没有被采纳。事实证明,潘兴的话是极富远见的。他对德国人的看法是正确的。在休战日当天,德国第三军团司令艾仑告诉他的部队说:“虽然已经停火,但并非战败,你们是在敌人的国土上结束战争。”10年以后,希特勒所宣传的也还是这一套歪理。这是对潘兴主张的最好注脚。    
    几天以后,潘兴遇见克里蒙梭,他们为了合并的问题曾发生过激烈的争论。潘兴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我们彼此拥抱,说不出话来,并且必须擦去眼中的泪水。我们在那一天已无任何的争论。”     
    哈伯德不禁有感而发地说:“休战已经替我们结束了两场战争,一个是我们与朋友的论战,另一个是我们与敌人的血战。”    
    潘兴凭着顽强和不屈不挠,终于在欧洲建立了他为之奋斗的美国集团军群。    
    功成名就  后继有人……    
         
    年表    
    1860年9月 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    
    1886年 在西点军校毕业后,曾到美陆军骑兵部队任职。    
    1890~1891年 在新墨西哥州和南达科他州参加“征剿”印第安人的作战。    
    1897~1898年 在西点军校任战术教官。    
    1898年 美西战争期间,参加古巴战场作战。    
    1899~1903年 在驻菲律宾美军中服役,参加镇压菲律宾人民起义。    
    1904~1905年 任驻日武官兼日俄战争军事观察员。    
    1906年 得到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的赏识,由上尉破格提拔为准将。    
    1906~1913年 再度到菲律宾服役,历任要塞司令和省总督。    
    1914年 任第8旅旅长。    
    1916~1917年 率远征军入侵墨西哥,镇压当地的农民游击队。    
    1917年2月 晋升为少将。    
    1917年4月 对德宣战后,他被任命为美国远征军司令。    
    1917年10月 被授予临时陆军上将军衔。    
    1918年7月 参加第二次马恩河战役。    
    1918年9月 指挥美第1集团军独立实施圣米耶勒战役和默兹——阿戈纳战役。    
    1918年10月 任集团军群司令。    
    1918年11月初 率军协同英法联军对德军发动总攻,突破兴登堡防线,迫使德国投降。    
    1919年9月 正式晋升为陆军五星上将。    
    1921年 任美国陆军参谋长。    
    1924年 退役,任美国战争纪念委员会主席。    
    1931年 写回忆录《我在世界大战中的经历》。    
    1948年7月 在华盛顿去世,终年88岁。    
    


第二部分;乔治·卡特里克·马歇尔顽皮少年 军校风流(1)

        
    乔治·卡特里克·马歇尔    
    全名:George  Catlett  Marshall     
    生卒:1880。12。31~1959。10。16    
    学校:弗吉尼亚军事学院    
    职务:陆军参谋长、美国国务卿、国防部长    
    军衔:陆军五星上将(General  of  the  Army)    
    夫人:伊丽莎白·科尔斯·卡特、凯瑟琳·布朗    
    名言:“真正的伟大的将领能够克服一切困难;战斗,战役无非    
     是一系列克服的困难而已。一个真正的将领不论困难如    
     何艰苦,都能够展现才华,转败为胜。”    
    如果说某位将军从未亲自指挥一场重大战役但又成为世界著名的将帅,大概谁也不会相信。然而美国陆军五星上将马歇尔就是这样一位军人,他的功绩并不是在前线指挥军队冲锋陷阵,而是在后方运筹帷幄,调兵遣将,协调各方关系,以促成战争的胜利。    
    乔治·卡特里克·马歇尔,1880年12月31日出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一个名叫尤宁顿的小镇上。父亲老马歇尔是一家焦碳炼铁公司的董事长,在宾夕法尼亚州拥有几片富饶的煤田。同时,他还是当地民主党一位颇具声望的党员。母亲劳拉是一位身材修长、仪态端庄的妇女。小乔治生性好动,四五岁时就常跟父亲去钓鱼,打松鸡,一起享受满载而归的乐趣。父亲也很喜欢这个小儿子,除带他外出以外,还常常他讲一些当地的历史故事,读一些传奇色彩浓厚的小说。但小乔治的学习成绩却常常令父亲恼火。他在汤普森小姐预备学校读书时,表现得心不在焉,考试经常是后几名,这使这名自尊心很强的孩子羞愧难当。9岁那年,父亲把他转到尤宁顿公立学校。    
    父子俩都很要强,只是实现的方式不同。老马歇尔实现的方式是获得社会的认可;而他的小儿子无论做什么,都想做得出类拔萃、天衣无缝,如果做不到,那就说是自己不愿意做。同样,在学习上为了应付旁人的取笑,他总是说没学好是因为他不想学好。    
    光阴荏苒,转眼间马歇尔16岁了。有一天,他突然产生了要上他哥哥上过的弗吉尼亚军事学院的念头。一个顽皮成性的孩子突然严肃地提出要上军校,连他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是什么促使他产生这样的念头。这首先遭到了父母的反对。老马歇尔南北战争时期的经历,使他对军人职业产生了浓厚的感情。他立志要让一个儿子成为一名陆军军官,并付诸行动,将能为他争气的大儿子斯图尔特送进了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尽管斯图尔特成绩优异,但使父亲遗憾的是,长子的志向并非军事,毕业后到一家大工厂当了一名化学师。尽管如此,当小儿子提出上军校时他却疑虑重重,基本持反对态度。    
    军队已不比以前,只有⒉5万名职业陆军,已不再需要和印第安人打仗,发展前景是迷雾一团,要想在这样的军队中获得荣誉简直是拿自己的前程作赌注。再说,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和西点军校不同,尽管军事训练的严格程度毫不逊色,但却无法保证其毕业学员成为军官,只有那些品学兼优,具有更大发展潜力的学员才有此福份。就拿1890年来说,其毕业学员到正规部队任职的不超过10人。像乔治这样的“不肖之子”进这样的军校能有什么作为呢?    
    此时,小马歇尔却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坚决态度,纠缠着双亲直到答应为止。其实,他起初并没有到部队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只是他的一时心血来潮,还无法将它和军人职业联系起来。一次偶然的机会,使他坚定了这一想法。正如他后来所承认,他下那样的决心只是一心想胜过他那个目中无人、老对别人挑三拣四的哥哥。    
     斯图尔特也认为弟弟是朽木不可雕,不时地将小乔治的恶作剧告诉父亲,让他享受柳条棍的惩罚。这次听说弟弟要上他曾经上过的军事院校,当即表示了最为强烈的反对态度,这严重的刺伤了乔治的自尊心。6年后,马歇尔在回忆起这件事来还表现了少有的激动情绪。“正当我请求父母让我去上弗吉尼亚军事学院,”他回忆说,“我从旁偶然听到斯图尔特对我母亲说的话,他正企图劝她不要让我去,他认为我会败坏家庭声誉。对,这对我的触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