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微笑送给打击你最深的人 >

第2章

微笑送给打击你最深的人-第2章

小说: 微笑送给打击你最深的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饭食,并说:『日后若有需要的话,我都会布施给您。』因此,辟支佛有时也会再去向他托钵,但是过了一段时间,这位地主起了悭吝之念,觉得为什么要供养这位出家人呢?我可以把食物留给奴仆吃啊!从此,他再也不肯布施了。那位地主就是已经过世的婆提老者,因为他曾有布施辟支佛的因缘,所以有福。可是他后来生起悭吝的心,因此,虽然有福,却不得自用,而且这辈子又没有做好事,现在堕落了,心里很后悔,所以每天啼哭。    
      在佛教的教义里是主张因果论的,凡事你种什么因,就结出什么样的果,每个人在世间就犹如一个农夫一般,每个人都有一亩田,您种些什么,就会结出什么样的果子来,若是种了恶因,当然,就会结出坏的因缘。    
      对于因果论,我是深信不疑,不用等到来世的印证,今生就可以知晓。例如考试的时候努力一点,考试成绩一定会比较好;对别人友善,别人也会善待你;平常所表现的努力,往往在日后就可以得到印证,平时结下了什么样的因,往往就会生出什么样的果来。    
      人生里有很多事情,皆不要心存侥幸,不怕一万,只怕万一,凡事多替自己留点后路,才不会在恶运降临时,痛哭流涕,后悔莫及。    
      当生命轨迹意外断裂时    
      经过苦难,更了解生死,也更接近生命本质。    
      从九二一、华航空难、九一一恐怖攻击事件中,让很多人都经历了亲人死亡的悲剧。    
      绝大多数的人经过一段时间是可以从悲伤中复原的。    
      其实大部分的人,都不会轻易被悲伤的挫折打败,甚至很多人在失去亲人后,把悲伤转化为成长经验和进步的力量,大部分的人都可以跨越生命的断层,继续活下去。    
      余德慧教授形容失去亲人会有三种不同的反应,有人面临这样的断层,就此失足掉落,再也起不来;多数人可跨越这样的断层,也就是经过悲伤后,对人生会有更真实的看法,也可以继续活下去;第三种人是不但要活下去,更要为亲人的死亡创造一套意义,除了跨越断层,进一步再搭起一座桥梁。    
      十五年前轰动一时的陆正撕票案,陆正的父亲陆晋德后来在新竹买下一千五百坪的土地培育树苗。    
      他们种树苗、送树苗、把一棵棵的生命分送出去,用来纪念陆正。    
      陆正的母亲丘素莲说,每次在苗圃工作都很快乐,觉得好象又和陆正在一块儿的感觉。    
      柯妈妈在儿子车祸身亡后,把原本准备让儿子成家立业的钱,成立车祸受难者救援会,花费八年的时间,推动完成「强制汽车责任保险法」的立法。    
      能够从悲伤中转化为力量,通常是因为经过苦难,比一般人更了解生死,也更接近生命本质。    
      一场火烧车的意外让侯友宜失去了他的儿子,他以为人生从此没有了希望。他有四个月的时间心神不宁,连侦讯笔录都写错,直到他勇于面对悲伤,和太太决定,再创造一个希望,一年后,新生命降临才冲淡了些许悲伤的情绪。    
      当他在迎接女儿诞生时,分送给亲友的蛋糕上写着四句话:「人生无常,谁能掌握,得之是福,失复本然。」于是他想通:「无常是正常」这句话的深意。    
      一年半前,他外放到桃园警察局,这里是他失去儿子的伤心地,但他愿意把丧子之痛化成力量,服务地方,他说:「让这道疮疤化成最美的生命原动力。」    
      明华园当家小生孙翠凤在十五年前失去第一个儿子。    
      当时才五个月大的儿子,因新生儿猝死症离开人间,一时之间,她无法接受这事实,孙翠凤自责、把自己关起来,甚至想和孩子一起走。她怨老天爷不公平:「一想到就痛,心如针扎。」    
      孙翠凤说,遗憾和不甘的情绪持续了两年,后来虽然逐渐平复,但儿子的死,仍是外人不能随便碰触的话题,「大概经过了十年,我才觉得对这件事有免疫力,可以谈出来了。」    
      每个人在面对亲人死亡时,都会有不同的理解与反应,特别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恶耗时,几乎会让人陷入歇斯底里的情绪里而无法自拔。    
      失去至亲确实是一件令人伤痛的事,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赶紧从伤痛中走出来,化小爱为大爱,转化生命的伤痛,让伤痛成为最美丽的力量,并内化成生命的动能,让生命依旧可以亮起来。    
    


‧;卷 一‧;生 命生命的转型

      要如何给自己机会呢?是用坚持到底的意志力来扭转乾坤,或者是在不可为之际,毅然的转弯另闯出一片新天地。    
      总之,绝对不放弃自己,更正确的说法就是无论在任何情况下,绝对不要放弃希望和自信。    
      在困顿的时候,我们总是一个人踽踽独行,这时候,不要只看到一颗黯淡的心,也要把心翻转过来,看见它的晶莹。    
      人生需要成长,就是意味着人生充满许多障碍、颠踬,只要你坚持下去,生命必定有新的格局,成长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银幕上光鲜亮丽的影星薇娜瑞德,坦承自己也有低潮沮丧的时候,甚至因此罹患了忧郁症。    
      出道甚早的她,曾道出自己在十九岁的时候,因为焦虑症等心理上的疾病,接受心理医师的治疗,不过,这些不愉快的经验,却在日后由她主演的电影「暂时停止长大」派上用场,让她更能体会罹患疾病者的心情。    
      薇娜瑞德表示,在她二十一岁那年,父亲送她一本名为「暂时停止长大」的书,她看过之后,爱不释手,恨不得马上将该书改编搬上银幕,不过直到最近她才实现了这个梦想。    
      年仅十三岁的时候,就开始演电影的薇娜瑞德,曾是美国影坛最亮眼的美少女,不过,随着知名度的提升,她的压力也愈来愈大,尤其是在演出「希德姐妹帮」、「风情妈咪俏女儿」等片后,过多工作量加上睡眠不足的因素下,让年仅十九岁的她,因此得了焦虑症,甚至濒临崩溃的疯狂边缘,最后不得不求助心理医生。    
      对于这段不太风光的过去,薇娜瑞德曾犹豫是否要将它公开,但是经过这些年的历练后,薇娜瑞德已能坦然接受生命曾有的挫折,不再引以为耻,她相信,每一个人都会有生命的低潮期,也只有勇敢去面对,才能克服生命困境,唯有走过黑暗,才能迎向阳光。    
      生命需要成长、需要转型、更需要充电,而成功的转型更需要决心、毅力,还要加上有几分的冒险精神,尤其是要考虑生命的出路及退路时。    
      不管在精神或物质上,甚至是从事什么样的事业及行业,转型往往是不能避免的,要转型往往也需要几分的动力,最重要的是,要坦然面对自己身心内外的煎熬。    
    


‧;卷 一‧;生 命夸耀与虚妄

      「没有一个人能够戴面具戴得很久,虚假和虚饰很快就会回归原本的面目。」    
      哲学家叔本华说:「无论一个人夸耀的是勇气、学问、智力、机智、赢得别人的欢心、财富、社会地位,或者其它所可能夸耀的什么东西,你都可以从他的夸耀中获知,他正是缺乏他所夸耀的东西。」    
      因为如果一个人真正拥有什么能力,他就不会想到要假装有那种能力而大大炫耀,他会十分满足地知道自己拥有这种能力。    
      有个朋友很喜欢夸耀自己的幸福美满婚姻,其实,幸不幸福是很容易被发现的,一个人不能诚实面对自己,就会变得心虚和喜欢夸耀。    
      一个人要诚实面对自己并不是那么容易。    
      一个人是否该真实的展现自己的本性,或者是恣情表现自己内在的情感,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人生哲学,这是毋庸置疑的。    
      有人说,因为人的本性里的确有些邪恶的本质需要被隐藏起来,所以,我们也许是更有理由去掩饰自己的缺点,隐藏自己内在真实的本质。    
      而有人却认为,不应该掩饰自己天真的本性,应该率性而为,所谓「顺性而生」,我倒认为不管你要用何种面目去面对别人,最重要的是「不要假装」。    
      面对真实的人生,我们是无法假装的。    
      因为,假装是很容易被看见的。    
      生命的瓶颈与停滞    
      「如果我们可以飞越,为什么要爬行?」    
      禅宗有句名言:「大死一番再活现成。」一个人的觉悟往往是在性命交关的时候,所以,就犹如死了一次,却再获得重生的机会。    
      在心灵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最远的人,往往都会尝到踽踽独行的孤独感,当我们面临生命中的瓶颈与停滞的时候,缅怀、省视、觉察和探索就是找出问题的方法之一。    
      生命有了很深的困境反而是觉悟的开端。    
      人若是对于时间、岁月、年老均愚昧的浑然无所觉悟时,自然无法觉知和感受出岁月的可布与无奈。    
      当我们对于已逝的年岁中所失落的种种缺憾,有着无法释怀的感伤,自然就会升起深自惕厉的警觉性了。    
      在生命的每个阶段里,经常都会出现不同的瓶颈与停滞期,它会以各种不同的姿态和面貌,出现在生命的各个阶段里。    
      若遇到瓶颈和挫折时,并不能完全的证明自己就是失败的,相反地,这可以当做是一个自我挑战的过程,停滞期也是生命某个阶段里的危机,它并非永久存在,但是,我们绝不能漠视它的存在。    
      当我们面临生命的瓶颈与停滞期时,人就好象处在一个无法上升又无法坠落的天秤上,在生活中也无法激起任何的热情,其实,瓶颈就是每个人在生活当中,面临着必须改变的事实,这也是人生过程中的一个必然阶段。    
      要如何把瓶颈当做是更上层楼的准备阶段,是每一个人在人生当中,非常重要的课题。    
      当你完成某一件重要的事情时,你可能会有短暂的快乐,当你获得升迁时,也会有段时间令自己陶陶然,但是,这种心醉的时刻总是短暂的,当你渡过一段时间之后,你将会发现又陷入另一种制式之中,又会开始有新的焦虑产生。    
      艾莉今年四十岁,担任一家中型机构的主管已经有十年了,她似乎没有机会再升迁了,她的主管比她还年轻,只有三十七岁。她自认自己工作努力,也热爱工作,但是她却开始感觉到不快乐,工作上已经无法再满足她的求知欲,虽然,工作的待遇很好也很舒服,却不能再刺激她,对于现况她有着深深的无力感,更有不知何去何从的感觉,此时此刻,正是艾莉在中年的生命中所碰到的最大的瓶颈。    
      生命要如何转型成功呢?我想,生命的转型是需要决心、毅力和外在几分的冒险精神,尤其是要考虑到出路及退路的问题,当然在精神与物质上能够平衡,不管是什么样的工作或行业,转型往往是不可避免的。    
      在人生的转折点上,有时候也需要有几分的冒险精神,不过人生是无常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