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政治理论标准辅导全书 >

第17章

政治理论标准辅导全书-第17章

小说: 政治理论标准辅导全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再次,地理环境能制约一个国家生产发展的潜力,这是说,各种资源丰富且蕴藏量大,这样的国家和地区生产发展的潜力就大,前景就好;相反,如果资源贫乏,储量也少,生产的发展必然会受到制约,这样的国家的社会发展也会受到不利影响。    
    地理环境恶劣对社会发展固然起制约作用,甚至妨碍人类生存,但也要看到人对地理环境改造的一面;另外也不能简单地认为地理环境越是优越富饶对社会发展就越是有利。地理环境的多样化和具有差异性,才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同时,片面依赖资源,反而会对国际其他部门的发展产生消极作用,而资源贫泛的国家同样可以很好地发展经济。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它对社会的发展不能起决定性作用,这是因为:    
    首先,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一个社会制度的性质是由这个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的,地理环境在这里不起直接的决定作用。    
    其次,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变化。地理环境也是变化的,但地理环境的重大变化要经过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才显示出来;而社会制度的变化则要快速得多,几年、几个月、甚至几天就会发生变化。    
    再次,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社会的制约。一个社会对自然环境开发和利用的程度和水平,跟这个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是紧密相关的。    
    2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人口因素和人口生产的特点    
    人口是社会不可缺少的条件,没有起码数量的人口就没有社会的存在。人口因素不仅指人口的数量,而且还包括人口的质量、构成、分布、迁徙、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    
    社会有两种基本的生产,一种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再有一种就是人自身的生产,即人口的生产。人口生产与物质资料的生产相比有许多不同的特点。    
    第一,人口生产的周期较长。一般说来,人口生产的周期至少要十五六年。这是因为妇女通常要到十五六岁才能生育。在现代,由于人们婚姻和生育观念的进化,晚婚晚育在经济文化发达地区非常普遍,人口生产周期进一步延长。    
    第二,人口生产的特殊形式。与物质生产根本不同,人口生产必须通过婚姻的形式才能实现,人类在婚姻的基础上发展起了家庭,人口生产都是在家庭中进行的。    
    第三,人口的生产是种的繁衍,是为人类自身的延续而进行的生产。这种生产具有某种惯性,即它不像物质生产产量的多少和高低能比较快地调节。一般说来,长期不断增长的人口具有一种持续增长的趋势;反之,长期缩减的人口具有一种继续缩减的趋势。人口生产的数量不像物质生产那样易于调节。    
    (2)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人口因素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第一,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自然基础。没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就不可能有一定规模的物质生产,也会影响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人口是社会不可缺少的条件。    
    第二,不同的人口状况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首先,人口数量对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但是,人口数量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既不能简单认为数量越多就越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也不能说数量越少就越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最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人口数量应是同社会的生产和科技水平要求相适应的人口数量。其次,从人口的质上看,人口的质就是人口的素质,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人口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总的来讲,人口素质越高越能适应生产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就越能推动社会的发展。    
    人口的量与质是不可分的,一个社会的人口因素是质与量的统一,对社会发展最有利的人口状况是在质与量两方面都适应物质生产发展要求的人口状况。    
    第三,人口状况对社会发展不能起决定性作用,这是因为人口状况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更替。    
    (二)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    
    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在影响社会历史发展的各种要素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条重要基本原理。    
    2生产方式决定作用的具体表现    
    生产方式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生产方式也即劳动方式,而劳动是把人类从动物界中提升出来的根本途径,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人类在劳动中不可避免地要结成一定的关系,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人与人之间一定的社会关系,而这种关系正是人类社会的基础。由此可见,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既是人类产生和存在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产生和存在的基础。    
    第二,生产方式是社会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基础。社会活动无论怎样复杂,必须有个前提,就是首先必须解决吃、喝、穿、住的问题,然后才能去从事其他活动,而这些条件只有通过生产劳动才能产生出来。可见,生产方式既为社会其他活动提供基础,又对其他社会活动起制约作用。    
    第三,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首先,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会有什么样性质的社会制度。这是因为生产方式实际上是社会的经济基础,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归根到底是由这个基础决定的,而且要由这个基础得到说明。其次,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生产方式的变化是由生产力发展引起的,当一种生产方式被另一种生产方式所代替,就意味着旧的社会制度被新的社会制度所代替。    
    第四,生产方式对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能起制约作用,后者对社会发展怎样起作用及作用之大小,要受生产方式决定。    
    (三)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1人类对自然界的两种影响方式    
    人对自然不是纯粹的依赖关系,自然界不会自动满足人,人要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行动中使自己的需要获得满足。人类通过劳动和其他活动深刻地影响着自然界。这种影响有两种情形:一方面,人类做了许多有利于自然发展和保持生态平衡的工作,如栽培植物、饲养动物、疏通河道、改良土壤等;另一方面,人类也做了许多不利自然发展和破坏生态平衡的事情。由于后者,给人类的生活和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影响,于是出现了为今人所特别关注的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不是由今日始,不过在古代,由于生产规模狭小,科学也不发达,加之人口稀少,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还不显著,所以环境问题也就不被人们注意。当工业革命刚刚发展的时候,恩格斯就提醒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其实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几乎难以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2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1)人们对环境污染的两种主张    
    人与自然必须协调发展。环境问题说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在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情况下,在人们应如何对待自然的问题上,一种倾向是对环境污染抱着极不重视的态度,另一种倾向提出从根本上破除“人类中心”主义,破除以往那种人类高于其他物种的观念,认为人类并非自然的主人和统治者,权利不是人类的专利品,应当把它延伸到自然界的一切实体和过程,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都有自己生存和繁殖的权利。不仅如此,他们还提出控制科学技术的发展,停止发展生产。因为正是发达的科学和高速发展的生产力,造成了人类对自然界的巨大威胁。    
    当今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把保护环境与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有机地统一起来。在当今世界环境面临严重污染的情况下,首要任务是要人们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端正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态度。其次,要提高人们利用自然的科学性,把利用与保护、开发与培育、排污与治理合理地结合起来。再次,要把当前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当今的环境问题是由人们不正确地利用科学和生产力所引起,但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依赖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了保护环境而反对或停止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是不可取的,也不能真正保护环境。    
    (四)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实践是社会的本质    
    所谓实践是社会的本质,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从物质实践的内在结构,即生产方式出发去理解和解剖社会有机体。    
    主要是指:(1)实践是人类社会关系的发源地;(2)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2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实践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但它同时又是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己的意识关系的发源地。所以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及人与自身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人类社会的最基本的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因而人类的自觉活动才能实现。所以,实践活动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3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实践有三种基本类型,即制造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创立和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和创造精神文化的实践,这三种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并对象化为社会的基本结构,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在所有的实践活动中生产实践具有基础和决定的作用。    
    4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实践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实践构成了人类的最基本的存在方式,并且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的变革和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变革以及社会结构的变迁,都根源于生产力的发展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因此,人类的物质实践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    
    (五)社会历史是自然历史过程    
    1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    
    人类社会虽然有着与自然界不同的特点,但在本质上同自然界是一样的,是一种物质体系,其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2如何理解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1)从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存在的基础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