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政治理论标准辅导全书 >

第24章

政治理论标准辅导全书-第24章

小说: 政治理论标准辅导全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历史人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他们是一定历史任务的发起者。历史人物能较及时地掌握时代的脉搏,反映历史发展的趋势,最先发现和提出新的历史任务。    
    (2)他们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历史不是许多个人活动的简单汇集,而是以一定方式有组织的,如果没有适合实现历史任务所需要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历史任务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历史人物就是起到这一作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3)他们是历史进程的影响者。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历史人物可以决定个别历史事件发生的迟早,可以使历史事件的结局是这样或那样,可以加速和延缓历史任务的解决。    
    但是,历史人物的作用再大,也大不过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他们也不能摆脱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2社会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制约作用    
    (1)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特定历史人物的产生。任何杰出人物的产生,都是以时代需要的必然性为前提的,都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从这一意义上说,不是英雄造时势,而是时势造英雄。    
    (2)历史人物的作用,又总是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不管杰出人物的本领有多大,他们都只能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所提供的条件下起作用,而不能超越这些条件。历史人物都无力强迫社会接受与生产力状况不相适合或暂时不适合的关系,他们只能演出那个时代所可能演出的历史话剧。    
    (3)要从必然与偶然的辩证统一来认识个人的历史作用。    
    3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原则    
    (1)历史主义原则。必须历史地评价历史人物。离开历史而否定一切或肯定一切,都是反历史主义原则的。    
    (2)阶级分析的原则。将历史人物同他所属的阶级放在一起加以评价,置于历史发展的具体过程中加以具体分析,把握他们的基本政治倾向。    
    (五)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观点,这种观点概括地说,就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具体地说包括四个方面:(1)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3)一切向人民负责的观点;(4)向人民群众虚心学习的观点。要把群众观点贯彻到具体工作中去,还需要有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包括相互联结的两个方面:一是党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二是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也是其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群众路线与群众观点是统一的。    
    (一)核心概念    
    1社会发展规律    
    2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二)基本原理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    
    (1)内容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适应的——促进作用,不适应的——阻碍作用。    
    (2)方法论意义    
    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根源——社会生产力;    
    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的理论依据。    
    是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根据。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    
    (1)内容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适应的——促进作用,不适应的——阻碍作用。    
    (2)方法论意义    
    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规律一起使我们把握了社会历史的基本规律;    
    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和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依据。    
    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根据。    
    3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1。(2005年试题多选题第17题)党的十六大指出,要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这“三大规律”()    
    A。是有层次的    
    B。都是人的活动的规律    
    C。是人们在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的规律    
    D。存在着个别、特殊和一般的关系    
    【答案】AB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唯物史观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2005年试题单选题第4题)第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这标志着()    
    A。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完善    
    B。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进步    
    C。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发展    
    D。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升华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上层建筑一定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规律的内容和意义。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两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上层建筑适合自己的经济基础的需要时,就起促进作用,不适合时,就会阻碍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当它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是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力量。我国在政治文明建设中对人权的高度重视是一大进步,因此选项B正确。    
    1994年至2005年本章命题分值分布表    
    分值年份内容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理文理文理文理文理文理文理文理文理文合合合社会历史    
    发展的动力    
    系统12    
    分1    
    分12    
    分〖5〗2    
    分1    
    分〖12〗5    
    分社会历史    
    发展的基本    
    规律〖14〗10    
    分〖18〗1    
    分1    
    分2    
    分历史的    
    创造者2    
    分5    
    分12    
    分5    
    分6    
    分〖15〗7    
    分〖20〗2分    
    从上述分值分布表可以看出,本章命题规律有如下特点:    
    (一)命题形式:从1994年到2005年为止,从单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辨析题、论述题、材料题、分析题都出现过,多数命制主观题。    
    (二)命题内容:具有如下特点:    
    主要是:    
    (1)社会基本矛盾、全球问题、人民群众、群众观点、群众路线。    
    (2)社会历史发展基本规律。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    
    (三)命题分值:分值大。    
    (四)命题素材:    
    联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以及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热点来综合命题。有关人的本质、人的价值理论。    
    (五)命题方式:    
    本章极容易出大题,理论联系实际的现实性最明显。    
    由于本章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观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较多,是哲学大题的重点章节,从历年试题来看,辨析题、论述题比较多。同时,本章的知识点具有很强的发散能力,可以联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以及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热点来综合命题。    
    本章2006年重点要注意科技革命、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两大知识点出分析题(结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他可作选择题复习。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七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    
    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    
    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社会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价值及其实现    
    社会发展与以人为本    
    共产主义和人的    
    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的自由及其实现    
    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    
    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共产主义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    
    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社会发展与以人为本    
    1“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共产主义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修订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2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修订为:人的本质。    
    3社会形态及其演化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阶段。修订为: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    
    人与社会是不可分的。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因此,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人的活动出发去探讨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同时又从社会关系出发去探讨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它在揭示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同时,也揭示了人的本质和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理论,是以它的社会发展观为依据的。在人与社会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反对否定社会特点的机械唯物主义,也反对抽象人本主义。    
    一、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社会形态及其演化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阶段    
    1社会形态    
    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文化形态统一体。    
    2五种社会形态    
    原始社会形态、奴隶社会形态、封建社会形态、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    
    (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与主体选择性是统一的。    
    就人类的总体历史而言,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体现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客观必然性;就具体的民族历史而言,社会发展并不是严格地按照五种社会形态的序列演进的,在这里不同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